s 閱讀頁

第三節 韋皇後

  韋賢妃是開封人。她是宋徽宗的妃子,是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趙構的母親。韋氏最初入宮時,隻是一個普通的侍禦。徽宗崇寧末年,才引起徽宗趙佶的注意,封平昌郡君。韋氏嫻靜美麗,聰明機敏,漸漸贏得了風流天子徽宗的喜愛。大觀初年,韋氏進婕妤,累遷婉容。大觀六年五月,生趙構於東京皇宮。

  靖康六年,進封康王的趙構使金議和。趙構字德基,是徽宗的第九個兒子。他出生時,徽宗25歲。他天資聰敏,博學強記,讀書常日誦千言,挽弓達120餘斤。他出使金宮議和時,剛滿20歲。由於他身負重任,代表大宋出使敵營,因此,他的生母韋氏便進封為龍德宮賢妃。賢妃是妃嬪中的第二級,僅次於貴妃。

  靖康六年十一月,金兵再攻北宋,南下圍攻汴京。欽宗命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率兵入衛京師。趙構軍前讀詔,泣不成聲,兵民感動悲泣不已。然而,金兵來勢凶猛,勢如破竹,趙構無能為力。金軍攻破汴京,徽宗、欽宗及後宮嬪妃三千餘人被俘。韋賢妃也在被俘乏列。

  靖康二年(1127)二月,趙構領兵11萬,屯紮濟州、濮州。金人知道以後,命趙構還京,趙構置之不理。三月,金立宋大臣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趙構聞訊慟哭,痛恨不已。四月,金虜徽、欽二宗和後妃宮女三千北去。張邦昌迫於眾怒,遣使致書趙構,“臣封府庫以待,臣所以不死者,以君王之在外地也”。

  侍從勸趙構即位,趙構不同意,張邦昌便迎哲宗元皇後垂簾聽政。元佑皇後遣使迎接趙構,並手書告白天下,稱趙構入主大統,希望中外協心,共定安危。五月,趙構便在南京(河南商口)即帝位,改元建康,史稱南宋。

  韋賢妃風塵仆仆,夾在龐大的俘虜隊列中。她們逶迤而行,流落北漠,心中苦不堪言,被俘的屈辱是無法言表的,更何況是女子,是曾經錦衣玉食的後宮主人,是真龍天子視為金枝玉葉的嫻靜愛妃。韋賢妃強忍著淚,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期望有回歸大宋的一日。

  趙構即帝位後,於建炎五年,遙尊韋氏為宣和皇後。封韋氏的父親安道為郡王,另授韋氏家屬官30人,並遣使問訊不絕。

  十年後的紹興七年(1137),企盼著南歸的鄭皇後和徽宗趙佶已相繼去世。宋使何蘇出使金國,回宋後將這不幸的消息告知高宗,高宗痛哭失聲,悲慟不已。高宗告諭輔臣說:“宣和皇後(鄭皇後)春秋高,朕思之不遇寧處,屈已講和,正為此耳。”翰林學士朱震引唐建中故事,請求遙尊鄭氏為皇後,高宗允準。接著,太常少卿吳表臣請依嘉、治平(嘉,仁宗年號。治平,英宗年號)故事,等三年喪期結束後,再予舉行。於是,先降禦劄,布告天下。鄭皇後三代遍封王爵。

  徽宗、鄭皇後的去世對高宗震動很大,他馬上想到了生他、養他的母親韋氏,不免肝腸寸斷、撕心裂肺。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何況他們這樣的母子?何況他的母親以貴妃、太後的身份被擄掠到敵國,哪還會有舒服的日子?高宗隻想偏安江南,不思北取,不思報仇雪恨,但他的母親卻時常牽掛著他,他要不惜江山社稷,換回自己的母親。

  高宗於是終日顰蹙頓足,喃喃自語:“如果金人答應我的要求,讓母親南歸,我什麽條件都可以答應!(金人若從朕請,餘皆非所問也!)”宋使頻繁交涉,最後,宋使王倫帶回消息,說金人同意韋氏南歸,但必須答應四個條件:宋對金奉表稱臣;宋每年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宋割唐、鄧、商、秦四州;宋殺抗金大將嶽飛。

  高宗痛快地答應了四個對南宋人民以及趙宋國破家亡的宗室來說都是極其屈辱的條件,殺死了收複了大片江山、令金兵聞風喪膽的嶽飛——嶽飛和無數奮戰沙場的將士信奉著精忠報國、為國捐軀,可是,國是什麽呢?報國無門,反而被這所謂的“國”出賣!高宗換回的是徽宗、鄭皇後、邢夫人的屍體以及他的母親韋賢妃。

  高宗理直氣壯地說:“我臨禦天下,富有四海,可我不能好好地尊著自己的雙親。父皇徽宗已是故去了,沒有辦法,母親卻還在,我立下誓言,隻要金人歸還我母親,我不惜屈辱講和。”高宗還對宋使何鑄等叮囑,說他北望庭闈,已經流幹了眼淚,望他們見到金主以後,告訴金主,說母親在上國,不過是一個老人而已,而對於宋,卻是關係重大,一定要至誠述說,感動金主!

  紹興十二年八月,韋賢妃流落北漠達十五年後,隨同三具棺材,一同到了南都臨安。高宗不勝興奮,大赦天下,並認為秦檜殺嶽飛有功,進封太師、魏國公。大宋後宮為成為金的屬國迎回了太後而舉宮歡慶——深宮外則揮灑著無數愛國誌士屈辱和辛酸的血淚。

  韋賢妃一行是四月動身的,整整行走了四個月。她們在金使高居安、完顏宗賢的扈從下,經燕山,自東平舟行,然後由清河直達楚州,渡過淮水。高宗命參政王次翁為奉迎使,會韋太後的弟弟安樂郡王韋淵、奏魯國大長公主、吳國長公主恭迎於淮水大道。高宗親自移駕臨平奉迎,普安郡王、宰相大臣、兩省、二衙管軍等侍從。臨平母子相會是感人至深的,兩人抱頭悲泣,樂極而悲。到達臨安後,韋氏迎入後廷,住慈寧宮,又開始了錦衣玉食、鍾鳴鼎食的生活。中外輟樂的詔書至此弛禁,天下同樂。高宗陪同母親進謁家廟,韋氏家族遷官達兩千人。

  高宗是一位孝子,但卻是國家的叛逆,民族的罪人。當臣於國於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候,國家要求臣民要屈孝盡忠,無悔於一個臣民對於國家的職責。那麽,對於皇上而言呢?豈不更應該如此?如果他連一個普通臣民應該做的都做不到,還奉他為一國之尊幹什麽?他已失去了臨禦天下的資格。

  韋氏是無罪的,值得尊敬。她被俘於敵國15年,不卑不亢、始終保持著一個泱泱大國賢妃和太後的自尊。當金人同意梓返宋時,韋氏怕金人反悔,立即招呼侍役,準備啟程。當時正值北漠盛暑,金人不大樂意。韋氏怕又生變故,便於途中假稱有疾,請求待涼爽一點兒再行。同時,韋氏答應金使得黃金三千兩,犒賞眾人,於是,途中沒有怨言,諸事很順。

  韋氏在北漠,知道一些韓世忠抗金大捷的事跡。到臨平母子相見以後,韋氏立即提出召見大將韓世忠,好生慰問。回到後宮後,高宗侍奉韋太後,常常半夜不舍離去。韋太後便說:“你不必這樣,早些去,聽朝很早,恐怕妨礙國家大事。”韋後又告戒高宗說:“兩宮後使,宜會通用;不然,則有彼我之分,而妄人間言易以入也。”

  韋氏回宮以後,高宗還沒有再立皇後。韋氏多次請高宗冊立,高宗心孝,請母後降道手書,就是說由韋太後選立,降書天下。韋氏回答說:“我隻知家事,外庭的事不是我當幹預的(我但知家事,外庭非所當預)。”冊立皇後時,宮中的一應典禮儀製,韋太後非常熟悉,宮人無不欽佩。高宗為了韋太後安寧長壽,還特地告誡隨侍宮人,“太後年已60,惟優遊無事,起居適意,即壽考康寧;事有所闕,慎毋令太後知,第來白朕(即太後事高,報喜別報憂,壽終正寢就行)。”

  7年以後的紹興十九年,韋太後70歲。後宮張燈結彩,慶賀太後萬壽,親屬各遷官一等。後來,太後身體不適,累月不出殿門。牡丹盛開,高宗入內問候太後,請太後賞花。太後拄著龍杖,漫步在綠葉紅花之間,悠然自得,感到很高興。太後於是在花園設宴,盡一日之歡。太後為眼病所苦,高宗請來了禦醫皇甫坦,治好了太後的眼病。太後過著她愉快的晚年。

  這樣又過了十年,即紹興二十九年,太後八十大壽。宮中又舉行了盛大的慶壽禮,韋氏親屬又各遷官一等。庶人凡九十以上、宗室子女貢士以上父母年滿八十的,均封授官職。隨後,太後臥病不起,高宗罷朝,敕書輔臣祈禱天地、宗廟、社稷,保太後平安。天意無可挽回,太後終於死於慈寧宮,韋氏親屬進契十四人,授官三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