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章 壽辰禮俗

  第一節 張果老高壽

  張果老是八仙中最老的一位。他本名張果,為什麽又稱他為“張果老”呢?據說他年歲大得出奇,壽齡竟高達八千歲,所以就稱他為張果老了。

  張果老在曆史上真有其人,是個有名的術士,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可查。他先是隱居中條山,後又到恒山修煉。今恒山仍留有果老仙跡多處。據《唐書·方伎傳》記載,唐太宗、唐高宗時都曾請他出山,他均不肯。武則天再請,他走到半道便化為腐屍,裝死不去。後又複現,唐玄宗遣使硬將他迎入長安,他又以精美絕倫的幻術,令玄宗眼花繚亂,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唐玄宗甚至還決定把女兒玉真公主嫁給他,然而這位騎毛驢的老神仙一副玩世不恭的模樣,麵對皇帝老子的千金也不動心,張果老騎驢他辭去駙馬不當,徑自返回恒山。後唐玄宗又遣使征召,他再度裝死,“聞旨而卒”。可是當被人開棺時,他竟蹤影全無,不知去向了。

  張果老善騎驢,民間對他倒騎毛驢的傳說頗多。據說有一天,腹中饑腸轆轆的張果,途經一處古廟,突聞一陣奇異的肉香。他便將白毛驢拴係在廟側古樹上,闖進廟裏打開灶上的鍋蓋,飽餐一頓。填滿肚子後,他想起毛驢還空著肚子,於是便端起鐵鍋,把湯端去給毛驢喝。正在這時,忽聽身後一聲吆喝:“何地村夫,敢偷吃俺采摘來的仙藥‘何首烏’?”張果聞聲,回頭一看,就扔下鐵鍋,解驢便逃。奇怪的是,這時他竟變得身輕如燕,連毛驢也像離地而起。待毛驢馱著他遠離了古廟,他才發現慌亂之中自己竟是倒騎在驢背上的。從此,張果便倒騎著毛驢行路。

  第二節 麻姑獻壽

  在我國傳統觀念中,麻姑是一位壽延千年的女壽星。在女性長者壽誕之際,家中的壽堂上往往會張掛一幅美麗吉祥的“麻姑獻壽”圖。圖中的麻姑手中托著貢盤,內裝自己釀造的靈芝酒,以及金樽、酒壺和仙桃等,而麻姑呢,她正笑容可掬地凝望著你。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麻姑,是一位相貌出麻姑獻壽眾、聰慧伶俐的女神仙。相傳她十八九歲時,便有很深的道術,經她之手扔出的米粒,可以立時變為金珠。關於麻姑的來曆,曆史上有許多不同的傳說。有的認為她是後趙石勒時悍將麻秋之女,麻秋為人“猛悍,築城嚴酷,晝夜不止,惟至雞鳴少息,麻姑心懷恤民之念,常假作雞鳴,群雞變鳴,工得早止。後父覺疑,欲撻之,姑懼而逃,入仙洞修道”;有的說她是晉代仙家王方平之妹;也有的說她是唐代解放出宮的美女。近代民間還有傳說麻姑乃秦始皇之女,麵麻而心善。修長城時,秦皇叫她傳聖旨讓民工“三天吃一頓飯”,她則傳為“一天吃三頓飯”,並譴責秦始皇暴政,因此被殺。她被殺的七月十五日,唐山地區將其作為“麻姑節”,百姓年年祭祀這位善良的女仙。

  麻姑在大多數圖畫中,都被描繪成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可是,據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麻姑曾與仙人王方平“不相見忽已五百年”,可見麻姑的壽命至少已有數千年之久。更令人驚奇的是,麻姑自言已經三次看到東海變成桑田,現在蓬萊島附近的海水,比上次又淺了一半,想必是又要第四次變為陸地了吧?可見,麻姑的年齡已有千萬年之久了。

  據《神仙傳》載,麻姑是建昌(今江西南城縣)人。在南城縣西南十裏處,有一座麻姑山,山勢雄偉,高4500米,主要山峰都以長壽等吉祥語命名,如萬壽峰、五老峰、葛仙峰、秦人峰等。相傳這裏是麻姑得道之處。她和東漢仙人王方平曾在此相會,山上有“會仙亭”,傳為麻姑與王方平相會之地。山上還有“麻姑仙坊”,唐代即有廟祭祀,道教稱“第二十八洞天”。唐大曆六年(771),顏真卿作撫州刺史時,曾照《神仙傳》的記載,作《麻姑仙坊記》,有大字、小字共兩本,現真跡已無存。麻姑山中多特產,其名多與麻姑有關,取長壽吉祥之義。如麻姑酒、麻姑茶,麻姑米等,均享盛名。

  有關麻姑傳說中最為著名的還在於她的為西王母祝壽的故事。相傳農曆三月初三西王母壽誕那天,麻姑在絳珠河畔用靈芝釀成美酒,獻給西王母。王母一時高興,便封她為女仙,於是麻姑獻壽故事就此流傳開來。

  第三節 東方朔偷桃

  在我國曆史上,東方朔實有其人,是漢武帝時期的金馬門侍中。他字曼倩,長於文辭,又善於詼諧滑稽,常常諷刺諍諫武帝的過失,因此而被稱為忠臣。

  東方朔與漢武帝

  在民間傳說中,東方朔曾偷過西王母的仙桃。傳說有一次漢武帝壽誕之日,有一隻黑鳥降落在殿前,漢武帝問東方朔那是什麽鳥?東方朔說是西王母飼養的青鸞鳥,它的到來,預示著西王母將要下凡來為陛下祝壽。武帝聽後,龍顏大悅。過了一會兒,西王母果然降至,晉謁武帝之後,還獻上盛有七隻仙桃的玉盤,托東方朔轉呈武帝。可是東方朔隻將其中五隻獻給武帝,自己偷偷留下兩桃。武帝不知道,還命令侍臣種植桃核,西王母知道後阻止他說:“這桃可不能種在下界,它的枝葉伸展方圓三千裏,三千年才開一次花,過三千年結一次果,此桃已是第三次結果,但這小子(指東方朔)每次都偷我的仙桃。”明代唐寅曾畫有東方朔像,並題詩雲:

  王母東鄰方小兒,偷桃三度到瑤池。

  群仙無處追蹤跡,卻自持來薦壽卮。

  東方朔因個子矮小,故被戲稱為“小兒”。

  東方朔本來隻是一個曆史人物,與長壽並不沾邊,但因為偷吃了西王母的仙桃,而此桃是三千年才開一次花、三千年結一次果,那麽偷吃了三次仙桃,壽命起碼也應在一萬八千歲以上了,難怪民間要把他奉為長壽之祖了。在舊時為老人賀壽之日,人們往往喜歡在壽堂上懸掛東方朔的圖畫,以此象征長壽、吉祥。

  第四節 彭祖

  彭祖也是我國民間傳說中一個以長壽出名的神仙人物。據說他是顓頊帝的孫子、陸終氏的兒子,生於夏代,至殷末已有八百餘歲。他常吃桂芝,八百多歲容貌不變,尤其善於導引行氣和房中術。

  彭祖善養生,並享有高壽,這大概是符合曆史的真實的。在《莊子》、《荀子》等書中都有關於他的養生之道的記載。孔子也很羨慕他,在《論語·述而》中曾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彭祖

  有一種傳說,說彭祖是一位名醫,做得一手好菜,最拿手的是野雞湯。一天,彭祖遇見了一位饑寒交迫的老人,就把老人領回家,做了野雞湯給老人喝,老人喝後突然變得容光煥發,神采奕奕。原來,這位老人是到人間來尋訪的天帝。喝了彭祖做的野雞湯,天帝心裏一高興,就賜他享壽八百歲。屈原在他的《天問》中,針對這個傳說曾提出一個問題:“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意思是說彭祖調製的野雞湯,天帝為什麽要品嚐?得到的壽命那麽長,彭祖為什麽還覺得惆悵?

  彭祖是道教的尊神,更是民間長壽的象征,其畫像至遲在明代已出現。彭祖形象為濃眉細眼,禿頭黑胡子,手裏持有一根象征長壽的鳥頭長拐,臉部表情沉靜,略顯呆滯,符合傳說中彭祖平靜無為、隻重養身的性格。人們在壽族中,也常常提到他的名字,如“福祿歡喜,彭祖無極”等等。

  第五節 康熙“千叟宴”

  相傳清代的康熙皇帝六十九歲壽誕時,在京城舉辦過一次“千叟宴”,來赴宴的都是耄耋長者,其中有十三位三教九流的代表——儒生、道士、和尚、小說家、地方官、郎中、陰陽先生、吹鼓手、優伶、鐵匠、農夫、兵士和商人。當時康熙笑眯眯地高舉酒杯說道:“今天請諸位長者飲酒,人人都要行一個酒令,酒令既要與本人身份相稱,又要帶千個‘老’字。朕先起個頭。”說罷,便吟出一首:

  叟叟叟,今日欣逢,鬆朋鶴龍。

  朕雖老矣,為你祝酒。願君活到九十九。

  康熙行令已畢,滿座皆呼:“謝萬歲恩典!”接著便挨個兒舉起酒杯,行令祝酒。席間儒生搖頭晃腦地吟道:

  叟叟叟,三教九流,儒家為首。

  耆宿元老,功成名就。願君活到九十九。

  道士則慢條斯理地說:

  叟叟叟,恬淡無為,清虛自守。

  前有老子,後有莊子。願君活到九十九。

  小說家眉飛色舞地道:

  叟叟叟,道聽途說,廣采博收。

  老人談資,茶餘酒後。願君活到九十九。

  和尚笑容可掬地吟誦:

  叟叟叟,阿彌陀佛,常開笑口。

  積善聚德,老人長久。願君活到九十九。

  地方官一本正經地說:

  叟叟叟,明鏡高懸,剛正不阿。

  獄訟平息,老幼誇口。願君活到九十九。

  陰陽先生以手加額,做了一個看風水的姿勢,說道:

  叟叟叟,師法羲和,星卜占候。

  風水寶地,老人認可。願君活到九十九。

  郎中用手做了一個搖“串鈴”姿勢,說:

  叟叟叟,走街串巷,祛病除憂。

  妙手回春,老者益壽。願君活到九十九。

  吹鼓手做了個吹嗩呐的姿勢,說:

  叟叟叟,紅白大事,吹彈鼓奏。

  別看吾老,氣足音厚。願君活到九十九。

  優伶(戲子)做了個登台亮相的姿勢,說:

  陰陽先生

  叟叟叟,粉墨登場,生旦淨醜。

  老爺叫好,少年拍手。願君活到九十九。

  農夫做了個揮鋤的姿勢,大聲說:

  叟叟叟,汗滴禾苗,躬耕田畝。

  雖老猶健,精神抖擻。願君活到九十九。

  士兵立正挺胸說:

  叟叟叟,為保社稷,執戟荷戈。

  廉頗已老,尚能飯否?願君活到九十九。

  最後一個輪到商人,他向大家拱拱手,做了個打算盤的姿勢,說道:

  叟叟叟,公平交易,不欺老幼。

  近悅遠來,財源富有。願君活到九十九。

  康熙帝一一聽畢,不覺哈哈大笑。滿座老人也都興高采烈,整個宴會上歡聲笑語此起彼伏。

  第六節 壽星

  現代人們在舉行壽慶活動時,往往把被祝壽人稱為“壽星”,年紀大的稱老壽星,並稱男的為“壽公公”,女的為“壽婆婆”;年紀小的則稱小壽星。

  壽星,顧名思義,原來是星的名稱。一說壽星原是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星,為東方蒼龍七星——角、亢、氐、房、心、尾、箕之一。每年五月初的傍晚,壽星便帶著長壽的吉祥之光出現在東方。

  壽星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壽星即老人星,亦即南極老人星。《史記·封禪書》司馬貞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壽也。”可見漢代時已認為壽星就是南極老人星,而天空中隻要出現壽星,天下便平穩安定,所以當時人們祭拜它,以祈禱福壽。唐代時將角、亢與南極老人星都當作壽星,並設壇合祭,從此兩種壽星崇拜遂合而為一。

  壽星的人神化與祭祀風俗有關。東漢時每到仲秋之月都要舉行敬老與祭祀壽星的活動。《後漢書·禮儀誌》說,仲秋之月,“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哺之以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者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於國都南郊老人廟”。王杖即鳩形手杖。傳說鳩是一種胃口常開的“不噎之鳥”。老人使用鳩杖,寓有進餐可防噎的意思。朝廷賞賜王杖給七十以上的老人,是古代尊老敬老、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的標誌,也是我國尊老養老史上的一段佳話。

  由於祭祀壽星與敬老活動相結合,壽星遂定格為一拄長杖的老人形象。南宋時的壽星像是“扶杖立”,“杖過於人之首,且詰曲有奇相”。明代,壽星長頭短身的形象逐漸突出。《西遊記》所描繪的壽星形象是:“手捧靈芝飛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

  近代以來,壽星的形象更具喜慶色彩,深受百姓喜愛,其形象為一位白發老翁:白須飄逸,長眉間透著慈祥,手持龍頭拐杖,最突出的是那長而大的光禿禿的腦門,民間稱為“壽星頭”。關於壽星的特號大腦門,還有一則傳說:壽星母親懷上壽星九年,尚不能分娩。母親十分著急,竟然問腹中的孩子:“兒啊,你為什麽還不出來?”壽星在娘胎中說:“如果家門口的石獅雙眼出血,我就要出生了。”這話被隔壁的屠夫聽到了,就用豬血塗在石獅雙眼中,結果壽星就急急忙忙從母親腋下鑽了出來。由於未足年份,壽星的頭就變得長而隆起了。

  年畫《壽星圖》是民間喜愛的吉祥物,圖上那位慈眉善目的壽星老人滿足了人們對健康長壽的美好祈望,人們看到他便心曠神怡,從中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和精神的安慰。《壽星圖》四周還點綴有鬆、鶴、龜、桃、靈芝、葫蘆等表示長壽吉祥的動植物,這就更增添了吉祥的氣氛,突出了長壽的主題。還有些年畫將壽星與福、祿二星畫在一起,表現出既求長壽,又求官運、福運的意思,被稱為“福祿壽圖”。

  第七節 獻酒上壽

  我國的祝壽活動究竟始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與演變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中已經出現了“獻酒上壽”的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豳風·七月》雲: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朋酒斯饗,曰殺羔羊。

  躋彼公堂,稱彼兕觥,

  萬壽無疆。

  就是說,九月開始下霜,十月打掃場院,等到一年農事活動結束後,人們便殺羊飲酒,來到主人公堂,舉杯祝他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天保》又雲: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

  如鬆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這是臣子祝頌主人的話:您像月亮一樣持久,像太陽一樣永恒,像南山一樣長壽,像鬆柏一樣四季常青,人們沒有誰不擁護您。

  上述詩句表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在一些歡樂、喜慶的場合中,地位較低的人舉起酒杯為地位較高的人慶賀祝福,祈祝他們壽運永繼、長生不老時所用的祝福語,就已經用了“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語。這在今日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

  當然,那時的“獻酒上壽”並不是在誕生的紀念日裏,而是一種特定涵義的祝酒。有時除了一般的娛樂意義之外,還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秦末時劉邦與項羽會於鴻門(今陝西西安東北),項羽的謀士範增想借機除掉劉邦,便命項莊進帳為劉邦敬酒賀壽,舞劍助興,欲乘機刺殺劉邦。後來被劉邦手下人發現,陰謀才未得逞。

  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聯係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今日祝壽禮儀的濫觴。

  第八節 萬壽節暨唐宋壽禮

  萬壽節也即皇帝的壽誕日。我國唐宋兩代的皇帝,非常盛行為自己祝壽。在封建社會中,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因此他們的壽誕日後來就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全國影響的重大節日。

  鎏金魚龍紋銀盤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將自己的壽誕日定為節日、並且舉行盛大慶祝活動的皇帝是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個琴棋書畫、聲色娛樂之事無所不能的風流天子。開元十七年(729),丞相源乾曜、張說等上表,請將唐玄宗的生日(八月初五日)定為千秋節,“著之甲令,布之天下,鹹令宴樂,群臣以是日獻甘露醇酎,上萬歲壽酒”。當時唐玄宗親筆批複:“當朕生辰,卿等請為令節,上獻嘉名,自我作古,是為美事,依卿來請,宣付所司。”到了這一天,全國休假三天,朝野上下共同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王公大臣們向皇帝獻上甘露、珍寶、器玩等各種禮品表示祝賀,皇帝也頒賜金鏡、珠囊、縑彩、束帛等表示聖恩。

  從這以後,唐宋兩代的許多皇帝都為自己的壽辰製定了專門的節日。如唐武宗壽辰叫“慶陽節”、唐宣宗壽辰叫“壽昌節”、唐昭宗壽辰叫“嘉會節”、唐肅宗壽辰叫“天成地平節”;宋太祖壽辰叫“長春節”、宋太宗壽辰叫“乾明節”、宋真宗壽辰叫“承天節”、宋仁宗壽辰叫乾元節“宋英宗壽辰叫”壽聖節,等等。

  當然,也有皇帝並不讚成為自己的壽辰設定節日、舉行慶祝活動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反對屬下為自己舉行做壽活動。據《唐實錄》記載,貞觀二十年(646)十二月某日為唐太宗壽辰,但他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興師動眾地大辦壽禮,反而十分悲苦地對長孫無忌等人說:“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感傷。詩雲‘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何以劬勞之日,更為燕樂乎?”唐太宗在生日這一天,想到父母因生育自己而付出了極大的辛勞,自己沒有理由去吃喝玩樂、慶賀生日。這顯然是儒家的孝親思想在起作用。根據儒家的孝親理論,愈是遇到生日,愈是要想到父母把自己生下來的艱辛。

  應該說,慶賀生日這一習俗的基本核心還是思親娛樂,與儒家孝親觀念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再加上對當事人祝吉祝壽的祈祥成分,因此,除皇帝以外,在唐宋時期的許多官紳學士中也已普遍盛行祝壽活動。宋代大文豪蘇軾曾作詩祝賀弟弟蘇轍生日:“但願白發見,年年作生日。”著名詞人辛棄疾十分喜愛比他年齡小得多的妻子,在老年時經常為妻子做壽,廳堂上掛起壽星圖,桌上擺置壽酒,兒女們還紛紛在她麵前叩首跪拜。

  宋代時期,贈送壽禮的風氣已逐漸開始盛行。開寶年間,有個神泉縣令張某,十分貪財。一天,他在縣城門上張榜告示,說某月某日是他的生日,請大家務必不要送禮。他的僚屬曹吏都暗暗議論開來:宰君公開了他的生日,不就明擺著暗示我輩去送禮嗎?不送怎麽行呢?到了張縣令生日那天,各人拿著縑絹之類的禮物前去祝壽,張縣令自然也都一一笑納。想不到過了幾天,張縣令又如法炮製,張榜公布了他妻子的生日,請大家不必送禮,弄得僚屬們叫苦不迭。

  唐宋時期已流行以詩詞祝壽。專門為祝壽而寫的詩歌大概從唐玄宗立“千秋節”算起。上表請立千秋節的名臣張說,曾為千秋節的祝壽樂典配寫過六首《舞馬詞》和三首《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敦煌文書中,也發現了不少以長短句形式為玄宗千秋節所寫的祝壽頌聖詞。此風一開,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據研究統計,《全宋詞》中為祝壽而寫的頌詞竟約占了全部作品的九分之一,作者則占了全部作者的四分之一!由此足見宋代壽禮中詩詞所占比重之大,亦可見宋代祝壽禮儀活動之盛。

  第九節 明清壽禮

  我國的祝壽禮儀發展到明清時期,其意義已突破了單純的祈壽求祥,而與人們的娛樂、享受、炫耀等等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壽禮的規模越來越大,費用也越來越高。

  皇帝們的壽慶活動自然較前更為隆重。當時,皇帝的壽聖之日統稱為“萬壽節”,皇後的壽誕則統稱為“千秋節”。清代康熙皇帝六十壽慶時,京城中搭設長達二十二裏的祝壽彩棚,文武官員穿戴朝服向康熙致賀。康熙大帝在大清門內舉行壽慶大典,然後攜皇太後遊暢春園,擺設壽宴。慈禧太後六十壽慶時,要各省地方“貢獻”為她祝壽,從故宮到頤和園,“蹕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沿路還要辦“萬壽點景”,五步一景,窮極奢侈。

  民間祝壽的排場也越來越大。《紅樓夢》中的賈母八十壽辰時,寧、榮兩府到處張燈結彩,擺設古玩畫屏之物,奏起笙簫鼓樂之音,入夜時整條街上燈火一片通明,整整鬧了八天八夜方才結束。上海知縣葉廷春的母親七十大壽那天,衙門中到處張燈結彩,一日預祝,一日正壽,一日謝客,足足慶賀了五天。

  賀禮贈送的規格也越來越高。《紅樓夢》中的賈母八十歲壽慶時,前來贈送壽禮的人員不計其數,禮品的規格也很高。其中,禮部贈送的壽禮有欽賜金玉如意一柄、彩緞四端、金玉杯各四件、帑銀五百兩;賈元春贈送的禮品有金壽星一尊、沉香拐一支、伽楠珠一串、福壽香一盒、金錠一對、銀錠四對、彩緞十二匹、玉杯四隻等等。其他親王駙馬以及文武官員贈送的壽禮也極多。當時賈府堂屋內設下大桌案,鋪墊紅氈,將所有禮品擺設其上,供大家欣賞。

  近代皖係軍閥、安徽督軍倪嗣衝做五十大壽時,所受壽禮有整顆象牙雕刻的“八仙過海”、“西湖全景”、黃金鑲玉的麻將牌、名貴的古董字畫、金光閃閃的純金關公像等,真是奢侈之極。

  明清時期祝壽活動中演戲唱曲之風很盛。皇帝萬壽節時的戲劇演出活動最為隆重,京城內要搭設三層高的戲台,幾百名兒童和演員分別扮作仙童、壽星、八仙等上台表演,有時還會扮成各種珍禽異獸登台亮相,渲染祝壽的喜慶氣氛。

  王公貴族人家做壽時也經常請戲班來演戲唱曲,上演一些具有吉祥喜慶意義的劇目。《紅樓夢》中曾多次寫到賈府中賈母、王熙鳳等人做壽時請戲班唱壽戲的情形。民間做壽時也會請戲班子唱戲,常演的戲曲有《五女拜壽》、《郭子儀上壽》、《寇萊公思親罷宴》等。《郭子儀上壽》演唐代汾陽王郭子儀壽辰時,唐皇賞賜甚厚,百官、子婿紛紛前來慶賀,朝笏滿床。幼子郭曖之妻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葉,不肯拜壽,曖心懷不滿,怒打公主。公主進宮向唐皇哭訴,唐皇反斥公主無禮,適逢郭子儀綁子上殿請罪,唐皇將郭曖帶進後宮,溫言相勸,使其夫妻言歸於好。

  一碗熱氣騰騰的壽麵,金燦燦,黃騰騰,吃在朋友的肚子裏,喜在壽星的眉梢上。在我國,凡遇到生日,不論是大生日還是小生日,也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更遑論是富貴還是貧賤,請親戚朋友或者同事鄰居,吃上一碗壽麵,已是最常見也是最普通的祝壽禮儀。

  做生日吃壽麵的習俗起源很早。傳說漢武帝有一次與大臣們開玩笑說,人的壽命長短與人中有很大關係,誰的壽命長,那麽他的人中一定也很長。此時東方朔便接口說,那麽彭祖活了八百多歲,他的人中一定很長,他的麵孔更是不知有多長了。此說本是諷刺漢武帝的戲言,但經過長期流傳以後,人們卻真的以為人中長、麵孔長的人壽命就也一定很長。由於“麵孔”的“麵”與“麵條”的麵諧音,於是民間便以為吃了麵條就會使人長壽。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麵條形狀綿長不斷,“麵”與“綿”兩音也相諧,容易使人聯想到長壽。《清稗類鈔》中載:“饋人以米麵及炒熱之麵,麵條長,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也。”做壽之日吃麵條的習俗,也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新唐書》上曾載有這麽一則佚事:開元年間,唐玄宗的王皇後恩寵漸衰,頗不自安,某日向玄宗哭訴說:“陛下獨不記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麵為生日湯餅邪?”這裏的阿忠指王皇後的父親,半臂是唐時婦女的一種服裝,湯餅就是麵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王父曾經用女兒的衣服換來一鬥麵粉做麵條,給唐玄宗做生日。這則佚事說明唐代已經盛行過生日吃麵條的習俗了。

  舊時壽麵還經常被作為饋贈生日的最佳禮品。一些富裕人家凡遇親友大壽,便要專門派人用竹筐抬送壽麵到其家中。壽麵的長度多在三尺以上,分量重達十餘斤,一般還要湊成雙數。擺放壽麵時先要將壽麵裝成一束束的麵束,盤成高高的塔形,給人以高聳的感覺,然後在頂上插上壽字,外麵再罩以紅綠縷紙拉花,隱喻做壽者福星高照,壽運綿長。經過這樣裝束的壽麵送到做壽人家,除了送上饋贈者祈祝長壽的一片心願之外,自然也為整個壽慶增添了一種隆重熱烈的氣氛。

  第十節 壽酒和壽宴

  壽酒,是祝壽或壽宴上所用之酒。“酒”與“久”諧音,“祝酒”也就是“祝久”,有祝人長壽之意。以酒祝壽,在我國早已有之。《詩經·豳風·七月》說:“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意思是說眾人躋身公堂,舉起牛角酒杯,祝主人萬壽無疆!這是先秦時期以酒祝長壽的習俗。宋代黃庭堅詩雲:“欲將何物獻壽酒,天上千秋桂一枝。”可見宋代是以桂花酒作壽酒的。

  在壽宴中,往往還有祝酒行令的習俗。酒足詩多,已逐漸形成一種壽誕文化,並在清代達到高潮。據記載,僅嘉慶元年舉行的一次“千叟宴”(數千位老人出席的筵宴)上,賦詩就達三千多首。

  現代壽酒通常又是和壽宴連在一起的,“吃壽酒”便是出席壽宴的俗稱。都市人的大生日——即逢十整數的壽宴,一般在賓館或酒店舉行,壽數越高,壽宴也就越隆重。到了壽辰這一天,家庭成員以及親朋友好友都要攜帶上各種壽禮,團聚在賓館或酒店,大家笑語連連,為壽星祝壽。壽宴上的菜譜一般和婚宴及其他喜慶宴席一樣,隻是席間的奶油蛋糕和長壽麵是必不可少的。

  舊時民間在舉辦壽宴時,菜點的名目和數量也有一定的規矩。菜點的總數要取九或是九的倍數;菜點的名目則多用“三仙”、“六合”、“九子”等吉祥詞語,藉此祝願壽星長壽。也有不少菜名是暗切三、六、九的,如三鮮(仙)猴頭、掛爐(六)烤鴨、韭(九)黃雞絲、羅漢(十八)大會、重陽(九九)壽糕等。民間視九為吉祥的數字,九在漢語中是最大的數,也是極數。現代人因此將九月九重陽節定為敬老節,便是取其“重”九至高無上的意思。還有一些菜名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鹿鶴同春”、“壽星羅漢”等,祈吉求祥的意蘊更為明顯。

  第十一節 壽堂

  現代人的壽宴一般多在賓館或酒店舉行,因此舉行壽宴的廳堂自然成了壽堂。在偌大的一個餐廳,有時是一個包房裏,正麵牆壁上,被掛上大紅的“壽”字,兩邊是壽聯或壽圖,有時還擺上一個案桌,供上壽燭和壽香。壽堂的中間則擺上數桌或數十桌豪華酒席,整個環境顯得富麗堂皇。

  舊時的壽堂一般設在家中,平時的客廳或客堂就是祝壽時的壽堂。每逢家中有人要祝壽了,較為富裕的人家往往要精心布置一番。廳堂四周要張燈結彩,陳列各種古玩、畫軸與文物,廳堂中央的案桌上,擺滿壽桃、壽糕和吉祥植物之類的物品。案桌的中間置放著一個大香爐,內插長達一尺、寬至數寸的壽香,香體盤成一個大大的“字。壽堂香爐旁邊是一對蠟扡,上麵插著重達一至三斤的蠟燭,燭體上繪有金色的”字與各種彩色的吉祥圖案。廳堂正麵的牆壁上,一定是一幅充滿喜慶吉祥色彩的壽星圖,圖中的老壽星頭部隆起,笑容可掬,一手拄拐杖,一手捧仙桃。如果是為婦女祝壽,也有掛年輕貌美、手提花籃或捧著仙桃的麻姑圖像的。有時,也掛上一幅書有一個大大的字圖案。廳堂兩側還有高掛各種壽幛、壽聯與壽屏的,大都為金色或紅色的紙質、布質條幅,色彩極其豔麗,上麵書寫有各種祝賀長壽的文字。廳堂的正前方是案桌,供有各種壽禮。案桌的旁邊還有兩把沉重的太師椅,這是專為壽公壽婆準備的。到拜壽之時,壽公壽婆分別坐於東西兩側的太師椅上,接受堂前兒孫們的依次叩拜。

  舊時北京地區的壽堂非常講究氣派,大戶人家的堂上正麵高懸紅緞彩繡的“百圖”、“一筆”,還有用八仙圖案拚成的巨型“字中堂,兩旁是壽聯,正中供一尊壽星或福祿壽三星,案前擺一副圓形蠟扡,高點壽燭。另有一對梅花鹿形的花筒,用以插花。香爐頂蓋上臥一頭梅花鹿,嘴內叼一枝靈芝,謂之”百年草“若是給女壽星做壽,堂上正麵須懸掛繡有彩色或金色”五蝠捧壽“圖案的紅緞,前邊供一尊麻姑,謂之”麻姑獻壽“案上擺的蠟扡是一對對稱的仙鶴,嘴裏叼一朵蓮花,花芯中出一根簽子,上插壽燭,謂之”仙鶴燈“香爐頂蓋上也有一隻單腿獨立的仙鶴叼一靈芝。供案的桌圍子多為紅地大金圓壽字或鶴、鹿、青鬆等彩色圖案。桌上的供品有壽桃、壽麵和壽酒五盞。此外,按季節另設鮮桃、麵鮮、點心各五碗,上插金壽字供花。還要在一對蠟扡底下各壓一份黃錢、元寶、千張,下垂供案兩旁。案前設紅地毯或紅氈子及拜墊。一般小戶人家的壽堂,則隻是到香蠟鋪請一份木刻水色印刷的”本命延年壽星君“的神”榪“兒,夾在神紙夾子上,還要擺上壽桃、壽麵,點上一對”大雙包紅蠟,壓一份敬神錢糧。

  前往祝壽的親友至壽堂行禮,照例是兩揖三叩,主人則謙讓一番。祝賀人如是晚輩,必須跪拜,並說些祝願的吉祥話。受賀的座位設在供案旁邊,照例是男左女右。如遇平輩,受賀人則站起,做用手攙的動作,表示請對方免禮。對未成齡的小孩前來叩拜,還須適當給些喜錢。受賀者的晚輩八字排開,站在兩旁,對往賀跪拜者逐一還禮。

  在壽宴及堂會結束以後,本家“壽星”及其眷屬親友們還要齊聚壽堂,祭祀福祿壽三星或麻姑。在每個燈盤上放一盤用彩色燈花紙撚成的燈花兒,蘸上香油燃燈。燈花兒的數目按本家“壽星”的年齡計算,一歲一盞,但要多增加兩盞,如六十歲用六十二盞,七十歲則用七十二盞,謂之“本命年”一盞,“增壽年”一盞。首先由“壽星”上香,然後由子女及眾親友依次行跪拜禮,最後參加壽禮的每人托一燈盤,列隊“送駕”,也叫“送燈花兒”,至大門外,將神榪、敬神錢糧焚化,慶壽典禮始告完成。

  第十二節 求壽

  求壽是舊時流行於我國各民族之間的一種宗教色彩較為濃厚的習俗。民間認為,人的壽命雖由天定,但通過求神拜佛,可以延年益壽。

  漢族有借壽之俗。在世俗的觀念中,人的壽數也如同物品一樣可以借用。為了延長病危親長的壽命,子女們往往自願將壽數出借,方法是在齋戒沐浴後禱告蒼天,願減去自己壽命若幹年歲,把它借給親長延長壽命,以此表達孝心。

  供品

  雲南麗江納西族以氏族或村落為單位,於夏曆正月初四以後擇吉日舉行“日初比”(亦稱“求壽”)儀式。儀式舉行前,先將用麥麵捏製的三十七位神像和一捆香樹枝、十三根梨樹枝、十三根竹棍置於神台上。翌日晨,東巴(巫師)將香樹枝削成棱形插於屋頂,並揭開蓋著中柱頭的木瓦,從柱頭用樹枝搭一百一十八道“樓梯”至屋內地上,謂引諸神沿“梯”而降。然後念《長壽經》,為求壽者祈禱諸神賜予福壽。

  中午將諸神送走。晚上,為全體求壽者喊魂,以一根竹棍代表一個月,十三根剩一,表示有多,即象征長壽。

  青海地區的藏族有“念剛索”習俗。這是一種為老人念活經的活動。在念剛索之前,須準備充足的酥油、糌粑、青油、桑切(指柏葉和白香青等敬神物)、哈達之類。在念經的前一日,從巷道、院內、廊廡到堂屋內,都要鋪上氈或毯子,家道富裕的人家,牆上要掛“賢布”(用布帛製成的牆飾物)等,遮住所有的牆土;一般人家或用毯子掩蓋,或用紅布、花布之類罩住;最差的人家也得用紙糊掉,入門不準見土。念剛索之日,要點千盞酥油燈。所請念經僧人,通常為八個左右。所誦之經,一般為祝福增壽、子女報恩、來世入天堂之類的祈禱性經文。念經時,老人專在一堂屋內靜坐飲茶,接受兒孫親友的羅拜,念經間歇時,也到經堂去拜神佛。當地人以為這樣就可以增福添壽,頤養天年。

  第十三節 安度壽關

  俗語雲:“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六十六,天皇老子吃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

  舊時流傳的這些俗語,表明人到了五十五、六十六、七十三、八十四這些歲數,就像是到了生命進程中的關口,也即“壽關”,閻王要來向你索命,生命會很難持久。此外,還有“明九”和“暗九”的說法,“明九”是指帶“九”字的年齡數,如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暗九”是指“九”的倍數年齡,如五十四、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認為這些帶有九或九的倍數的歲數,都是人生的關口。為順利度關,世俗認為必須采取各種手段進行禳解,才能安全度過,保住生命。

  驅邪的“龍巴圖”

  壽關禳解有各種方式,大都是在壽誕之日進行。根據各種壽關的特點以及不同地區的習俗,禳解的方式也各自不同。如度五十五歲“壽關”時,在北京地區,先要給主管人間壽夭的“十殿閻君”寫一道祈求增福延壽的表文,用黃紙疊成大疏,在祝壽活動結束後,由壽者親自隨著“送燈花”一並焚化,然後把一些現鈔扔在街上,認為誰拾了去,誰就為自己消了災,其中含有較強的驅邪逐災之意。

  六十六歲被認為是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個關口,因此禳解的方式也最為繁多。上海地區舊時民間凡遇家中老人六十六歲生日時,要由女兒親自烹燒豬肉六十六塊(肉丁也可),讓做壽的父母一餐吃完,認為這樣就將災禍轉移到了豬肉上,以後父母便可安享太平了。浙江地區也有類似的習俗,隻是在六十六塊豬肉中,要先拿出兩塊,一塊敬天,一塊敬地,其餘的再給父母享用。北京地區的人們在過六十六歲壽日時,要殺豬宰羊並將肉拿到路上散發給眾人,意味著已經“掉”了一塊肉,就可以免除真的掉肉(指意外的天災病禍)了。在為父母做六十六歲生日時,還有女兒贈送紅色衣褲、紅色腰帶等給父母,表示以正壓邪、以吉驅凶。

  現代社會,一些城鎮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依然流行女兒為父母烹燒六十六塊肉以及贈送紅色衣褲等習俗,但意義已與以前大不相同,更多體現的是一種子女對父母的孝敬與愛護,以及作為在為父母做壽時渲染氣氛的一種方式。

  第十四節 做九不做十

  我國民間在舉行祝壽活動時,往往有做“九”不做“十”、做虛(歲)不做實的習俗。本來遇到五十、六十、七十和八十、九十等整十歲壽辰時,是最值得慶賀和紀念的日子;但民間卻往往將其提前到虛歲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歲時來舉行隆重的祝壽儀式,到了整十歲生日時,則反而無所表示。這是因為在我國傳統觀念中,認為“十全為滿,滿則招損”,“十”反而有著到頭、到頂的意思,做了整十歲的生日,似乎就意味著已將壽做完,這當然是很不吉利的。因此,人們往往將整十歲的壽辰提前到虛歲逢九的壽辰來做,以表示壽還遠沒有盡頭。此外,“九”在我國人的心目中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九”與“久”相諧,寓有生命長久、時日持久等意,因此十分適應慶賀、紀念。

  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麽一個“做九不做十”的故事:據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一天倒騎著毛驢來到花果山,路遇一砍柴的後生,仔細一瞧,十分驚訝,對他說:“小夥子,別砍柴了,你的壽數已盡,是明天午時三刻,快回去準備吧。”這個砍柴的後生名叫王兒,當他得知老頭是神仙張果老時,就雙膝跪地,求大仙救命,說家中有年邁老母需要侍奉。張果老被他說得心軟,就如此這般地設下一計,叫王兒去照辦。

  第二天,張果老邀集眾仙及十殿閻羅,去花果山水簾洞孫悟空那裏喝酒。來到花果山上空,隻見半山腰擺著一桌豐盛的酒席,並無一人。眾仙禁不住酒香的誘惑,按下雲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圍桌暢飲。酒至半酣,張果老將手在空中擺了三下,躲在樹叢中的王兒便走了出來,說道:“諸位,我這桌酒席是擺給天神和閻王爺吃,好為我添壽的,現在你們將它吃了,這便如何是好?”眾仙聽了,不禁麵麵相覷,一時無言以對。這時張果老故意問道:“你年紀輕輕,求的什麽壽?”接著叫閻羅取出生死簿來查看,一看,果然寫明王兒隻布十九歲陽壽,恰好今日午時三刻壽終。眾仙大驚,張果老叫閻羅幫忙改一改,閻羅怕違犯天條,不敢答應;但又禁不住眾仙紛紛勸說,又加上吃了人家求壽酒,隻好在十九前麵加了個“九”字,於是,那個王兒活到了九十九歲。後來,民間就把這個故事逐漸演化成了逢“九”做壽可延年益壽的習俗。

  遇到“明九”,如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或“暗九”,如六十三、七十二、八十一時,有些地方還要請和尚、道士來念經做道場,以求安全度關。

  此外,舊時民間還有“做三不做四”的習俗。俗語雲“賀三不賀四,賀四要淘氣”、“活人不拜四十,死人不拜四七”,這當然是因為“四”與“死”諧音,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所以四十歲壽辰是不應該大肆渲染慶賀的。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男到三十歲,剛到而立之年,年紀尚輕,無須做壽;而女的上了三十,已經“老”了,所以要做,但到了四十歲,真的老了,又怕人家說老,所以不做。另有一種說法,“三”和“散”、“四”和“死”諧音,不吉利,不做是為了回避。那麽,女做三十、男做四十,就不怕“散”和“死”嗎?這又有一種解說,即舊時婦女沒有地位,就怕“散”,做了“三”就不怕“散”了;男做了“四”,就破了法,該死的也不會死了,這種左右逢源的自圓其說,自然也是為了圖吉利、求長壽罷了。

  七十三或八十四歲,舊時在北京地區謂之“大坎兒”,有錢人家過生日時,一定要大辦三天。頭天為慶壽;正日子為誕辰;第三天為祝壽。正日子要舉行一個禮佛儀式,舊傳“孔聖人活了七十三歲,佛祖活了八十四歲”,自己與聖人或佛祖齊壽,所以要禮佛,要請僧眾來念壽經。

  第十五節 冥壽

  冥壽也叫“陰壽”,是指已經亡故的父母或祖(外祖)父母的壽日。《清稗類鈔》雲:“祝壽者,祝其人之長生不死也。乃有為已卒之祖父母、父母稱觴祝壽者,曰冥壽,亦曰冥慶。”就是說,到了父母或祖父母冥壽的日子,子女們就要為他們舉行祝壽慶賀活動。為父母做冥壽的子女自稱“追慶子”、“追慶孫”,意思是“追思”、“追慶”父母或祖父母壽誕的子女(孫)。

  為什麽人死了以後還要祝壽過生日呢?我國傳統觀念認為,人死了以後會變成鬼,鬼雖然生活在陰間,但他們仍像活人一樣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也一樣喜歡參加現實世界中人的各種活動。因此,每到這些亡故之鬼的壽誕之日,人們便要像他們在世時一樣舉辦祝壽禮儀,以示對他們的祝賀和懷念。此外,中國人大都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對於自己的祖先極為崇仰,希望依靠祖先的力量來戰勝困難,求取幸福。因此,在亡故的父母、祖父母的壽誕之日對他們行禮誦經,跪拜磕頭,便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正因如此,千百年來,我國廣大城鄉中做冥壽之風盛行不衰。

  較為隆重的冥壽慶祝活動大都是在寺院、道觀中舉行,時間也相對較長一些,或一日,或三至五日,以圓滿之日為正日,最長的則要達到七七四十九日。屆時要搭設神壇,並請和尚道士來為亡故的父母做水陸道場,念誦各種經文,子女們除了不斷地在先人牌位前焚香點燭以外,還要跟著和尚道士一起念經文,做經懺,然後焚燒錫箔與衣物。用於冥壽的錫箔箱上,大都要寫一些“陰先父(母)×××享用”、“陽×××敬獻”等字樣,認為這樣便能使陰間的壽者專一享用而不為他人所得。

  冥壽慶祝活動一般要做到死者一百歲為止,因為按照我國民間說法,人到了一百歲以後就要重新投胎,去做後一世人。因此一般來說,百歲的冥壽慶祝活動儀式最為隆重,規模也最為宏大。

  第十六節 壽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其花紅,其葉綠,其果碩。桃之美,人共識。桃在我國民眾心目中,是怎麽成為長壽的象征的呢?

  在我國民間傳說中,桃是能驅鬼避邪的。《山海經》裏有這麽一則故事,說上古時期有一對神荼和鬱壘兄弟,都有捉拿惡鬼的本領。他們住在東海度溯山(又名桃都山)上的一棵大桃樹下,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彎下來挨到地麵,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這裏被叫作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哥倆每天都在洞口檢查群鬼的行蹤,發現哪個鬼怪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送去喂老虎。黃帝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感激這兄弟倆,並令每戶人家在門口立一塊桃木板,上麵畫這兩兄弟的像或寫上他倆的名字,這便是桃符的來曆。唐五代以後,桃符才逐漸演變成春聯。宋代王安石《元日》詩中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句,說明那時民間盛行的仍是桃符。

  桃能驅邪避害,自然也象征著長壽。《神農經》中已有“玉桃服之,長生不死”的記載,《西遊記》中西王母的蟠桃園裏,三千年一熟的仙桃,人吃了成仙成道,體健身輕;六千年一熟的仙桃,人吃了霞舉飛天,長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仙桃,人吃了與天齊壽。傳說東方朔曾三次偷吃仙桃,壽命至少在一萬八千歲以上;還傳說西王母每逢桃熟,都要在西天瑤池設下蟠桃會,大宴各路神仙。

  正因桃是神話中的仙物,在民間自然成了長壽之物。各地百姓每逢親友壽誕之日,總喜愛用壽桃作為禮物來相互饋贈。相傳早在春秋戰國時,齊國人孫臏曾遠離家門去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他一連十二年沒有回家,也沒有捎信,他的老母親未免牽腸掛肚。忽一日,孫臏猛然記起老母的八十歲生日。鬼穀子得知後摘了個桃子給孫臏作為給他母親的壽禮。孫母吃了桃後老態漸漸消退,百歲而終。家人都驚歎此桃的神力,把它視為仙桃。

  還有這麽一枚“百子壽桃”。相傳先秦時,有一次周文王壽誕之日,他的臣子命廚師特意製作了一枚大壽桃。將此桃剖開,裏麵露出精美的九十九枚小桃,這當然是暗寓文王子孫滿堂、多壽多福的意思。後來,這種百子壽桃便經常被大臣們作為賀禮,在皇帝壽誕之日奉獻給皇帝。《紅樓夢》中賈寶玉過生日時,王子騰送的賀禮中,也有一萬個壽桃。

  現代民間的壽桃一般是用麵粉或米粉做成的,其形狀為下圓上尖,酷如桃形,顏色大多為紅色,桃嘴上還點上一個紅點。壽桃的裏麵有時還包有一些豆沙、鬆子、百果等甜餡。

  贈送壽桃的數量也有一定的講究。有的地方贈送壽桃的數量必須為九枚,其寓意是一桃象征壽,其餘八桃象征八仙。有的地方是八枚,以表八(百)福長壽。也有的地方是按壽者的年齡來贈送壽桃的,例如六十歲壽誕便送六十枚,七十歲壽誕便送七十枚。贈送壽桃時還要把它們層層相疊,堆成寶塔形,頂上也要插上大紅壽字。這樣的擺放方式,有祈祝壽者壽高命長、洪福齊天的含意。

  第十七節 壽糕

  壽糕也稱“定勝糕”,是我國傳統社會中一種典型的祝壽禮品。在漢語語音中,“糕”與“高”相諧,有高興、高升、抬高等吉祥寓意,因此糕是民間十分喜愛的食品,並成為用來表示祈祝長壽、吉祥的饋贈禮品。壽糕大都是用麵粉或米粉製成的,其形狀如同一個繞線板,用兩塊梯形狀的糕對疊粘搭而成,顏色為粉紅或深紅。贈送壽糕和壽桃一樣,也必須將它們疊成高高的寶塔形,上麵插上一些彩色的壽字。較為講究的,還要插上一些粉捏的吉祥人物塑像,如八仙、壽星、王母等等,以增加喜慶的色彩。

  第十八節 壽香壽燭與壽金

  舊時人們在祝壽時經常要舉行敬神祭祖的活動,要向神靈獻上各種禮品,也就是所謂的“神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壽香與壽燭。沿襲至今,祝壽時即使不敬神祭祖,也往往要在壽堂的供桌上插上壽香,點上壽燭,以渲染吉祥歡樂的氣氛。

  壽香是以木屑加香料製作而成的,有的香體形狀是一個連筆寫成的“壽”,可高達一尺左右。將壽香插在香爐內,點燃以後,清香撲鼻,煙霧繚繞,將壽堂襯托得更加莊嚴神聖。

  壽燭以石蠟與油脂為原料製作而成。顏色深紅,燭體上寫有一些富有吉祥意義的碩大金字,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等等,也有燙上金色的“壽”字及其他花紋的。壽燭點燃以後,燭光熒熒,撲騰閃耀著照亮壽堂,與壽香的嫋嫋煙霧一起,將人們帶入一種玄妙的境界。

  壽金,就是用來作為壽禮的錢。壽金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不受時間和使用的局限而任意使用。據《史記》等史書記載,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衛青曾經獻五百金為王夫人做壽,嚴仲子也曾奉以黃金百鎰為母親做壽。明清以後,祝壽送禮金的風氣逐漸盛行起來,並且出現了以錢幣為主的禮金贈送形式。人們在向壽者贈送禮金時,一般都要將其裝入一個印有紅簽條的信封中,信封上還要寫上一些祝賀性的吉利語,諸如“華誕之喜”、“彭祖同慶”、“福壽康寧”、“壽比南山”、“蟠桃獻瑞”等等。比較簡單的,也有隻寫“壽儀”或“賀儀”兩字的。

  隨著現代社會物質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做生日饋贈壽金的形式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歡迎。壽金以它的靈活方便、流通性強、可不受時空限製地使用等優點,成為現代人賀壽送禮的最佳選擇。除此之外,現代人還流行以金銀首飾作為壽禮。

  第十九節 壽聯

  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遇到親朋好友壽誕時,尤其是具有較高學識修養的文人學者之間,送上一副壽聯,既表達撰寫者的祝壽心願,也稱頌壽星的生平業績,是一種頗為高雅的祝壽禮品。

  壽聯作為對聯中的一種特殊類型,除了具有對聯講究平仄和對仗的一般要求外,還具有內容、作用專一的特色。壽聯大都寫在裱糊過的字軸上,形製為上下兩聯,每聯少則四字,多則幾十字不等。

  壽聯分自壽聯和賀壽聯兩種。自己為自己撰寫的壽聯稱自壽聯,他人為壽星撰寫的則叫賀壽聯。

  自壽聯內容往往多詼諧,以自嘲的筆墨寫出,妙趣橫生,或感慨人生得失,或抒發誌趣情懷,具有鮮明,突出的個性。自壽聯要寫得既雅有文采,又恰如其分,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曆代自壽聯中較有名的,是清代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

  常如做客,何問康寧,便使囊有餘錢,甕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心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千官,過到六旬猶少

  定欲成仙,空生煩惱,隻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聞名於世。此聯共104字,如行雲流水般地一氣嗬成。聯語直抒胸臆,質樸中略帶幽默和調侃,表達了他為人的豁達和隨遇而安,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傳統的賀壽聯一般以恭維客套話居多,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之類。一副出色的賀壽聯,往往寫出賀者的真情和受賀者的特點。或讚其職業,或讚其品格,或讚其特殊的功德。如果沒有對被賀者的深切了解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是很難產生佳作的。

  馮玉祥六十壽辰時,朱德和彭德懷曾送過他一副壽聯:

  南山峨峨,生者百歲

  天風浪浪,飲之太和

  極其精煉地表現了馮將軍為人處世的風貌,並祝他精力充沛,永葆青春。

  壽聯中還常常嵌入數字,或運用“花甲”、“古稀”、“幼學”等典故,巧妙地將被祝壽的年齡包含其中,讀來饒有趣味。

  乾隆皇帝八十壽慶,紀曉嵐獻上的壽聯是:

  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

  乾隆看後高興不已,賞他白銀千兩。原來這一年既是乾隆八十壽誕,又是他即位第五十五年。上聯賀乾隆八十壽辰,連用六個“八”字;下聯寫乾隆即位年數,緊緊扣住“五”字,全聯氣勢酣暢,巧妙無比。

  傳說南宋著名詞人李清照與她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一次參加一位老壽星的150歲壽宴,眾人推舉李清照夫婦做賀壽聯。趙明誠立即吟出上聯:

  花甲重逢,又增而立歲月

  “花甲”為六十歲,“重逢”則是120歲;“而立”為30歲,兩數相加,正好150歲。眾客正喝彩時,李清照的下聯也已吟出:

  古稀雙慶,複添幼學青春

  “古稀”為七十歲,“雙慶”自然是140歲;“幼學”是10歲,加在一起,也是150歲。上、下聯可謂珠連璧合,天衣無縫。

  我國民間傳統壽聯內容最為多見的,是祈祝長壽。如“鬆齡長歲月,鶴算紀春秋”、“海屋仙籌添鶴算,華堂春酒宴蟠桃”;有慶賀雙壽的,如“蓬島真人瑤池仙子,家庭全福天上雙星”、“年享高齡椿萱並茂,時逢盛世蘭桂齊芳”;有慶賀八十壽誕的,如“盤獻雙桃歲熟三千甲子,箕衍五福庚同八十春秋”;百歲壽誕的,如“人瑞同稱耀聯弧痕,天齡永享慶溢期頤”,等等。壽聯的詞語一般須根據壽者的性別、年齡作相應變動,如送給男性的,大多用“鬆柏”、“北鬥”、“南山”、“泰岱”、“鵬程”等,以表現男性的剛強堅韌;送給女性的,則多用“瑤池”、“王母”、“萱草”、“婺彩”等,以讚美女性的柔美溫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