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布萊德雷計劃”

  艾森豪威爾、特德、史密斯、斯特朗、布爾、懷特利等人和布萊德雷在凡爾賽開會討論了盟軍的戰略問題。

  布萊德雷在會上提出了近期、長期兩個戰略計劃。近期戰略主要是立即向德軍突出部的腰部發動一次鉗形攻勢。布萊德雷認為這個戰略可以將德軍包圍起來一舉殲滅。同時,他提出將第12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到那慕爾或迪納特,以便協調第3、第1集團軍的作戰。

  對於長期戰略,布萊德雷主張利用希特勒反攻的錯誤,及時將北部以蒙哥馬利為主力進攻萊茵河改為中部進攻戰略,由布萊德雷率主力部隊實施。

  橫渡萊茵河的進攻由蒙哥馬利的部隊擔任主力,布萊德雷的部隊擔當配角。然而,布萊德雷暗中運籌,美國勇將霍奇斯、巴頓巧戰德軍,搶在英軍之前渡過了萊茵河,建立了橋頭堡,為盟軍全麵渡河殲滅德軍奠下基礎。

  3月9日,布萊德雷和美軍的4位集團軍司令霍奇斯、辛普森、巴頓、傑羅,還有幾位空軍將領在那慕爾於接受了法國勳章,法國阿方斯·米安將軍親自抵達那慕爾為他們授勳。布萊德雷抓住幾位集團軍司令相會的良機,與他們秘密商談,透露了自己的計劃。他準備以雷馬根橋頭堡為全麵進攻卡塞爾的起點,向卡塞爾擊出盟軍的右翼鐵鉤。幾位集團軍司令都歡喜雀躍,但布萊德雷警告他們要嚴守秘密,這個計劃還未獲批準,蒙哥馬利的北麵仍然是主攻。第1集團軍還要準備10個師作為蒙哥馬利的預備隊。

  3月13日,艾森豪威爾下達了行動命令。3月23日,霍奇斯和巴頓以極小代價攻占了“橋頭堡”,並迅速擴大了戰果。

  1945年3月25日,布萊德雷與丘吉爾、布魯克、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在萊茵貝格會晤後,就和艾森豪威爾開始醞釀最後征服納粹德軍的計劃了。這個計劃主要由布萊德雷提出,許多人稱之為“布萊德雷計劃”。

  “布萊德雷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其一,美軍掃清魯爾區的德軍,辛普森的第9集團軍由北向南,霍奇斯的第1集團軍由南向北,兩麵夾攻,形成鉗子,在帕德博恩——卡塞爾地區會師,殲滅包圍圈中的大部分德軍。魯爾區的殘敵,則從兩個集團軍和即將渡過河的第15集團軍中抽調部分兵力去肅清。其二,美軍圍殲魯爾區的德軍後,由布萊德雷組織第1、第3、第9集團軍向卡塞爾地區發動大規模的全麵進攻,橫穿德國中部,通過萊比錫——德累斯頓向易北河挺進,與攻到易北河的蘇軍隔岸相望。為此,辛普森的第9集團軍在帕德博恩與第1集團軍會師後立即歸還布萊德雷指揮。進攻中蒙哥馬利率英國第2集團軍和加拿大第1集團軍擔任左翼的掩護任務,向北渡過易北河,打到丹麥邊境;南部則由德弗斯掩護,第6集團軍群在右翼向東南攻到奧地利。

  “布萊德雷計劃”獲準後於3月28日上午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目標是包圍魯爾區。4月1日,懷特的先遣隊與柯林斯手下的第3裝甲師合攏了鉗子,德軍被包圍在魯爾區。

  1945年4月4日夜12時剛過,艾森豪威爾按計劃命令第9集團軍回歸布萊德雷指揮。到這時,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已擁有第1、第3、第9集團軍及第15集團軍12個軍共48個師的兵力,人數達130萬人。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集團軍群,也是布萊德雷指揮過的最大規模的集團軍群,他高興萬分,現在不用聽由蒙哥馬利傲慢無禮的說教行事了,也不必與他保持密切聯係了。布萊德雷把自己的戰術司令部從那慕爾遷回盧森堡,後來還臨時遷到德國的威斯巴登。

  按照計劃,向易北河主攻的計劃要在4月14日前後開始實施,布萊德雷確信魯爾區已不能構成威脅時,於4月6日和7日就讓各軍開始東進,這是一次小小的冒險。一股股小部隊先期輕裝進發了,他們的行動實際是在包圍圈未形成之前開始的。

  主攻從卡塞爾開始,布萊德雷讓第9、第1、第3集團軍從北到南部署在220公裏的戰線上。4月12日,辛普森的第2裝甲師渡過易北河,首先在東岸建立了橋頭堡。在巴比,辛普森已擁有一個橋頭堡可作進攻柏林的跳板。辛普森表示4月15日可以用麥克萊恩的第19軍、吉勒姆的第13軍向柏林發起進攻。第19軍可以在17日黃昏抵達柏林郊區,吉勒姆也表示18日中午抵達柏林。

  正當辛普森的集團軍蠢蠢欲動時,布萊德雷反複思量著攻打柏林的得失。大軍長驅直入,後勤補給困難自不待言,以10萬士兵的生命去換取一座毫無軍事意義的城市,得不償失是肯定的。但攻打柏林的政治誘惑力如此之大,令布萊德雷不禁怦然心動。

  正當布萊德雷讓辛普森認真準備進攻,不要輕舉妄動時,艾森豪威爾最後下了決心,讓蘇聯紅軍去攻打柏林。若蘇聯紅軍無力攻克柏林或柏林較難攻克時,盟軍再考慮去攻打柏林。

  這樣,布萊德雷便把注意力轉移到南部戰線和阻止德軍在阿爾卑斯山脈建立“堡壘”的問題上來。由於巴頓已抵達莫德爾河,布萊德雷讓他代替霍奇斯去完成這一任務,以免霍奇斯的部隊要在巴頓的前麵渡河,兩軍交錯在一起。巴頓可以向東南繼續挺進,直撲林茨和多瑙河,德弗斯擔任巴頓右翼的掩護,經紐倫堡及慕尼黑向東進攻。

  在西線戰場,1945年4月15日,盟軍的最後總攻令下達,巴頓揮師直指多瑙河穀和薩爾斯堡。

  在西線的美軍主要由巴頓實施對多瑙河的進攻,這是美軍在歐洲大陸的最後一次決戰,布萊德雷不敢有半點鬆懈。總攻前,布萊德雷對巴頓手下各軍及軍長的配備作了調整。

  4月26日,美蘇兩軍正式會師於易北河。布萊德雷欣喜若狂,美軍終於取得了象征勝利的機會——與蘇聯紅軍在易北河會師!

  4月27日,布萊德雷命令霍奇斯派許布納的第5軍從卡爾斯巴德—比爾森一線向南推進到1937年的捷克邊境。這個地區是巴頓的戰區,5月4日,布萊德雷正式把第5軍劃歸巴頓的第3集團軍。至此,“布萊德雷”計劃勝利實施完成,德國法西斯的命運已蓋棺論定。

  §§第九章 卓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