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遠征軍一支先頭部隊渡過怒江,拉開了滇西反攻的序幕。第二天,遠征軍主力分兩路向龍陵和騰衝的日軍第56師團發動了全麵進攻。
史迪威雖然沒有參加遠征軍的指揮,但他為這支部隊的整訓和換裝,為推動這支部隊早日投入對日作戰,傾注了巨大的心血。當看到這支中國部隊終於以前所未有的威猛攻勢衝向日軍陣地時,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但由於長期以來,史迪威與蔣介石在諸多方麵意見不和,致使蔣多次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要求召回史迪威。羅斯福為了美國在華利益,於10月5日給蔣發了回電。這封電報是他和馬歇爾互相妥協的產物,雖然在文字上采用了一些馬歇爾的強硬措詞,但在實質上表現了羅斯福對蔣介石的讓步。電報對蔣介石取消授予史迪威指揮權的協議表示“驚訝和遺憾”,非常體麵地宣布由於中國戰場形勢的嚴重惡化,美國政府不再承擔任命一名美國軍官指揮中國軍隊的責任;同時,電報同意免去史迪威中國戰區參謀長的職務和管理租借物資的責任。電報隻提出了一項要求,讓史迪威繼續指揮在雲南和緬甸的中國軍隊。
史迪威敏銳地指出:“這是個軟弱的有條件投降。”
盡管史迪威的處境已十分艱難,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熱情、堅韌的精神,密切關注著抗日戰場。
10月6日,史迪威飛往密支那,看望了那裏的部隊,檢查了進攻八莫的作戰準備情況,工作了通宵。
10月14日,史迪威飛往柳州,與白崇禧、張發奎一同研究了廣西的防禦部署。
10月19日,喬治·馬歇爾來電告訴他,羅斯福已致電蔣介石,同意把他從中國召回。羅斯福的電報隨後到達重慶,把上述決定通知了蔣介石,但總算維護了一點史迪威的名譽——肯定了他指揮緬北反攻、奪取密支那的重要功績。
在隨後的1天半時間裏,史迪威懷著憤怒而沉重的心情,匆忙地向各方麵的友人告別。
他致函延安的朱德將軍,表示“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傑出部隊並肩抗日深感失望”。同時,他命令美軍觀察組的約翰·謝偉思返回華盛頓,報告延安的情況,以說服政府與共產黨及其軍隊建立聯係。
他看望了孫中山夫人宋慶齡,“她哭了,很苦惱。”不到1個月前,宋慶齡曾會見史迪威,希望他能代表中國出席世界和平大會。她認為,史迪威“比中國人更能為中國辦事”,“是替中國人民說話的”。
他給美軍援華空軍軍官陳納德留下了一封很有禮貌的信,對他取得的顯著戰績和中國人對他的愛慕而感到驕傲。他從未把陳納德看作是競爭對頭,而隻是認為他有點異想天開和桀騖不馴,是個不懂規矩的下屬。
他向高斯大使辭行,得知他已決定辭職。由於赫爾利牢牢地拉住了蔣介石,高斯大使幾乎無事可做。高斯離開重慶後,赫爾利如願以償地就任駐華大使。
蔣介石派了軍事委員會的一名下級軍官,給史迪威送來一枚最高等級的青天白日大綬章。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級別的美國軍官謝絕了。蔣介石還是彬彬有禮地約見了史迪威,“蔣介石說他對這一切感到十分遺憾;我為中國做了許多事,訓練部隊——領導部隊,等等。隻是由於我們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職。”史迪威最後對蔣介石說:“無論你對我怎樣看待,請記住,我的唯一目的隻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蔣介石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門口。
10月21日午後,史迪威乘坐的飛機離開重慶。
在飛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蘭姆加爾稍事停留,看望了那些一起戰鬥過的部隊和軍官們,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跡的山嶺、密林、道路、河流。但他不能向他們正式告別,華盛頓命令他必須對他的部隊和軍官嚴守秘密。
10月27日,史迪威離開了中緬印戰區最西端的卡拉奇。“黎明時離開機場。8點,最後看了一眼中緬印戰區。”他滿懷感慨地寫道:“一個人的經曆,在廣闊的世界裏和戰爭的洪流中,變得那麽無足輕重。”盡管他已是名聲顯赫的四星上將,可美國總統更需要中國。在羅斯福的眼裏,蔣介石就是中國。同蔣介石的中國相比,他寧肯犧牲一位“無足輕重”的將軍。
1945年1月23日,他被任命為美國陸軍地麵部隊司令,職責是負責國內部隊的訓練工作。
兩天以後,從中國傳來消息,他曾經付出巨大艱辛的中印公路於1月25日正式通車。從印度利多開出的第一批105輛卡車,滿載著武器、彈藥、油料,拖曳著重炮、山炮、高射炮,轟轟地開進中國雲南。翌日,雲南的門戶畹町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典禮。2月4日,車隊開抵昆明,10多萬群眾湧向路旁,揮舞著標語和小旗夾道歡迎。
蔣介石發表了講話,他說:“我們已經打破了對中國的封鎖。為了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部隊,對緬甸戰役和這條公路的修築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我把這條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中緬印戰區的美軍已一分為二,魏德邁任中國戰區美軍司令,索爾坦將軍任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索爾坦根據蔣介石的決定,正式發布命令,宣布了對“史迪威公路”的命名。他在給史迪威的來信中說,打通這條道路的是“您不可征服的意誌”。據統計,從1945年2月至8月,共有386支車隊沿著史迪威公路向中國運送了8萬多噸物資。
廣播電台的陸軍節目邀請史迪威為此發表講話。他對著話筒,仿佛就麵對著曾在叢林裏作戰和築路的士兵與勞工們,他稱讚了他們的偉大貢獻,向他們致敬。但他沒提自己,好像他根本就沒去過那裏似的。2月10日,美國政府為表彰史迪威的功績,授予他一枚榮譽軍團勳章和一枚優秀服役勳章。
戰爭仍在激烈地進行。1945年1月,太平洋西南戰區的美軍部隊,在麥克阿瑟將軍的指揮下進攻呂宋島,隨即向馬尼拉進軍。2月,海軍上將尼米茲率領的太平洋中部戰區部隊在硫磺島登陸。史迪威密切注視著戰場形勢的變化,仍盼望著有一天能指揮美國軍隊對日作戰。根據第二次魁北克會議的決定,盟軍已把太平洋作為對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同時準備在中國沿海登陸,以消滅大陸上的日軍。美聯社2月7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曾在評述這一計劃之後,分析了能指揮中國沿海登陸作戰的軍官人選,其排名順序依次是史迪威、麥克阿瑟和尼米茲。
4月,美軍對太平洋上的指揮係統作了調整,麥克阿瑟任太平洋美國陸軍總司令,尼米茲統率太平洋地區的所有海軍艦隊。同月,羅斯福逝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5月,馬歇爾安排史迪威到麥克阿瑟的太平洋前線視察,順便也看看那裏有沒有合適的指揮位置。
史迪威和麥克阿瑟是僅差一屆的西點軍校同學,彼此非常熟悉。麥克阿瑟很熱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紹了前線情況,並為他安排了視察活動。美軍在太平洋上正迅速推進,菲律賓的戰鬥已基本結束,硫磺島也已占領,衝繩島和塞班島上的戰鬥正激烈地進行。6月18日,史迪威準備回國,麥克阿瑟又與他親切交談。他問史迪威是否願意擔任他的參謀長,史迪威搖了搖頭,對他說:“我認為我適合當一名前線司令官。”麥克阿瑟又問他,作為一名四星上將是否可以擔任集團軍司令。史迪威答道:“隻要讓我帶兵打仗,哪怕指揮一個師也行。”可是,當時確實沒有位置可以安排。第二天,史迪威隻好離開前線回國。當他抵達夏威夷的火奴魯魯時,突然接到麥克阿瑟的電報:“立即返回關島,指揮第10集團軍。”原來,該集團軍司令巴克納將軍在衝繩指揮作戰時,不幸被彈片擊中身亡,史迪威僥幸得到一個指揮位置。
6月23日,史迪威正式就任第10集團軍司令。但在同一天,美軍已基本占領了衝繩島。以後的戰爭進程更是急轉直下,史迪威終於還是沒能指揮美軍部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8月8日,蘇聯遠東方麵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大規模進攻。
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史迪威帶著喜悅和無奈的複雜心情在日記裏寫下了這句話。
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東京灣“密蘇裏”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7日,他又親自主持了琉球群島日軍的受降儀式。
1946年9月28日,一貫堅強地與各種困難鬥爭的史迪威,終於被病魔擊倒,住進了舊金山的萊德曼陸軍醫院。
10月3日,醫院裏最好的外科醫生給他作了手術檢查,發現胃部的癌變已到晚期,並且已擴散到了肝部。顯然,他的病已經很久了。人們回想起,在1944年反攻緬北時,他就時常胃疼。回到重慶後,他也沒有去檢查。
史迪威已到了彌留之際,他提出希望得到一枚戰鬥步兵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凡在第一線戰鬥過的士兵都可以獲得。史迪威作為戰鬥一生的四星上將,已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包括一枚榮譽軍團勳章,一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兩枚優秀服役勳章,但他渴望得到作為一名火線戰士的榮譽。10月11日,陸軍部滿足了這位老戰士的最後希望。
第二天,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將軍在昏迷中與世長辭,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路程。
§§第八章 布萊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