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緬北反攻

  經過史迪威近一年時間的努力和斡旋,蔣介石終於同意他指揮中國駐印軍隊進入緬甸作戰。1943年12月21日,史迪威懷揣蔣介石授以“全權”的手令,滿心歡喜地離開重慶,趕到印度的利多。他不顧旅途的勞累,立即找來中國駐印軍將領召開會議,研究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

  中國駐印軍進攻密支那。關於中國駐印軍的進攻目標和作戰計劃,史迪威早已成竹在胸。他準備率領部隊從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占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西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戰術,突破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後向八英方向發展進攻,與雲南的中國遠征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

  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國駐印軍雖然經過蘭姆加爾的整訓,全部換上了美式裝備,火力和機動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國軍隊畢竟從未對日軍打過大規模的進攻戰役,缺乏這方麵的作戰經驗。目前可以投入作戰的部隊,隻有新38師和新22師,兵力不到3.5萬人。剛從國內空運來的新30師,眼下尚在蘭姆加爾整訓和換裝,還要等一段時間才能開赴前線。右翼英帕爾的英軍,雖然集結了第14軍和第15軍共6個師,但何時能夠發起進攻,還不清楚。雲南的中國遠征軍的11個師,蔣介石已明確表態,隻要英國海軍不在緬甸南部登陸,他就不讓這些部隊入緬。駐印軍的緬北反攻,可以說是孤軍奮戰,兵力上對日軍並無優勢。

  從利多到密支那的作戰路線,要經過野人山中的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地形極為複雜。這裏崇山峻嶺、飛崖疊峰、森林蔽日、河流縱橫。部隊難以機動,難以展開,難以充分發揮火力優勢,後勤補給更是十分艱難。

  當麵之敵日軍第18師團,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該師團有3.2萬人,是日軍的一支王牌部隊。1937年,它參加過進攻上海和南京的作戰,是製造南京大屠殺的元凶之一。1938年,它又南下在廣東大鵬灣登陸,攻占廣州。1939年在廣西欽州登陸,投入進攻南寧的作戰。1940年,它被調往南洋地區專門進行叢林作戰的特別訓練。於1941年占越南、進泰國、橫掃馬來亞。翌年2月,它在新加坡創造了以3萬多人迫使8.5萬英軍繳槍投降的奇跡,隨後又投入緬甸作戰。長期的熱帶叢林作戰經驗,使其獲得了“叢林作戰之王”的美稱。原任師團長牟四口廉也已升任緬甸方麵軍第15軍司令官,現任師團長田中新一中將,曾任日軍大本營作戰部部長,是個詭計多端、老謀深算的指揮官。

  盡管如此,史迪威仍然充滿了信心和希望。他必須打贏這一仗,因為這不僅可以打通中印公路,增加對華援助;而且可以有力地證明他的觀點:隻要加強整訓,更新裝備,實施正確指揮,中國軍隊完全可以戰勝任何強大的敵人。他認為,如果能讓蔣介石看到中國駐印軍的戰鬥力,或許能促使他在整編軍隊、進行軍事改革方麵,采取積極一些的態度。

  史迪威請已先期入緬的新38師師長孫立人介紹了前線情況。兩個月前,新38師為掩護中印公路的修建,已派出第112團進入緬甸境內。當時,日軍第18師團主力尚在密支那及其以東地區,印緬邊境僅有日軍少數守備部隊。10月24日,第112團開始攻擊前進,29日占領新平洋。11月上旬,該團進至於邦地區時,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前進受阻。

  日軍第18師團發現中國軍隊入緬後,立即調整部署,以第114聯隊留守密支那,以第55聯隊和第56聯隊向前線增援,師團指揮部亦向前開進。12月中旬,第56聯隊主力到達於邦地區,向中國軍隊發動反撲,被我軍擊退。目前,戰場呈膠著狀態。

  史迪威認為,必須乘日軍主力立足未穩,迅速發起進攻,占領於邦,掩護後續部隊入緬。第二天,他便趕到新平洋,建立了指揮部。23日,召集新38師各師、團長開會,部署對於邦的進攻戰鬥。此時,新38師第113團和第114團已到達前線。史迪威決定,以第113團擔任正麵進攻,第112團和114團分別從左右兩翼,向日軍側後攻擊。

  24日清晨,史迪威離開新平洋徒步趕往前沿陣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步行,在戰鬥開始前20分鍾到達了擔任正麵進攻的第113團第3營指揮所。軍官們驚呆了,一位60歲開外的中將、戰區副統帥,竟跑到第一線的營級指揮所來視察戰鬥,這他們在中國軍隊裏從未見過。

  上午9點,於邦戰鬥打響,炮兵部隊進行了1個小時的炮火急襲,370多發炮彈在敵人陣地上開花。10點零5分,隨著一陣嘹亮的衝鋒號,部隊向敵人發起了攻擊。史迪威看著駐印軍官兵一個個地奪占敵人的據點,心中感到十分喜悅和快慰。“中國人打得很好,這些人勇猛無畏,下級軍官是好樣的。”那天晚上,史迪威回到司令部,在日記裏寫下了自己的觀感。

  10月29日,新38師經過6天的激戰,全部奪占了於邦的日軍陣地。日軍第56聯隊丟下300多具屍體,倉皇向後退卻。

  於邦戰鬥初戰告捷,充分顯示了中國軍隊經過蘭姆加爾整訓之後,戰鬥力特別是攻擊能力的明顯提高,大大鼓舞了駐印軍官兵打敗日軍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也給日軍以巨大的震撼。據日軍戰史記載:“過去,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對付中國一個師綽綽有餘。尤其是在九州編成、轉戰中國、素有把握的第18師團,與中國軍戰鬥最有自信。豈料胡康河穀的中國軍,無論是編製、裝備,還是戰術、技術,都完全改變了麵貌……使我軍損失慘重……按此情報後,全軍不禁為之愕然。”

  1月2日上午,史迪威召集駐印軍將領,部署下一階段的戰鬥。

  此時,日軍第55、56聯隊已退守達羅至太白加一線。這裏是胡康河穀中一塊少有的平緩地帶,塔奈河曲折婉蜒橫貫其間,日軍在河對岸憑借突起的山地和熱帶叢林構築陣地,以阻止中國軍隊的進攻。其主力部署在太白加一帶,企圖乘駐印軍發動攻擊、兵力分散之機,從右翼實施反擊。

  駐印軍新38師正從於邦地區向太白加攻擊前進,廖耀湘新22師的先頭部隊第65團已進至新平洋。史迪威決定,以新38師第113團向太白加日軍第56聯隊之左翼攻擊;第114團為主要突擊方向,進攻太白加敵之右翼,並切斷日軍第55聯隊與第56聯隊之間的聯係;以第112團為穿插部隊,翻越太白加以北山地,插向日軍左側後,阻斷日軍退路;另以新22師第65團攻擊達羅之敵。

  至1月中旬,新38師已奪占日軍各外圍陣地,開始攻擊太白加之前沿。日軍急忙抽調達羅第55聯隊主力向大白加方向增援,遂造成左翼空虛。新22師第65團,乘勢迅速包圍達羅之敵一個大隊,經過激戰將該敵大部殲滅,於1月31日占領達羅。新38師亦於1月28日,向太白加發起總攻。美軍第10航空隊出動了30餘架飛機,輪番實施空中打擊,日軍第18師團主力不得不突圍後撤。2月1日,新38師占領太白加。

  達羅——太白加戰鬥的勝利,使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境內站穩了腳跟,開辟了向縱深地區進攻的道路;同時打亂了日軍的部署,使敵人陷入被動地位。

  2月1日,史迪威將指揮部遷至剛剛奪占的太白加,準備下一步的作戰行動。駐印軍占領太白加、達羅一線後,已深入緬甸境內約90公裏,距利多基地達120公裏。繼續向縱深進攻,後勤補給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2月5日,負責修建中印公路的皮克準將應召來到太白加,史迪威命令他於3天之內,在太白加修建一座可供運輸機起降的臨時機場,並在2月20日之前將中印公路從新平洋修到此地。皮克將軍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專家,而且非常能幹,他果然準時完成了任務。

  在整個反攻戰役過程中,盡管地形極為複雜,交通十分不便,運輸非常困難,但駐印軍的彈藥、糧襪、油料和器材等軍需物資一直比較充足,負傷官兵也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這對取得作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駐印軍在戰後的經驗總結中寫道:“我軍任至何處,彈藥不虞缺乏,即令深入敵後被敵包圍,亦可利用空軍投擲補充,亦不致發生斷絕之危險。總之,物資多,運輸便,後方之補給圓滑,前方之戰力自可發揮。此足證明補給運輸實為戰勝之最要條件。”

  日軍第18師團自達羅、太白加一線撤退後,改變防禦部署,將第55、56聯隊成梯次配置,分別占領孟關和瓦魯班地區,兩地前後相距約12公裏,企圖以堅固的縱深防禦,阻止駐印軍的進攻。

  2月20日前後,中國駐印軍各部隊進至孟關外圍陣地,新22師已全部投入戰鬥,美軍上校羅思韋爾·布朗率領的駐印軍坦克部隊和美軍的加拉哈德部隊也已到達前線。根據史迪威的部署,以新38師為左路,新22師為右路,擔任向孟關之敵的正麵進攻,同時兩師各抽出一部兵力攻擊孟關後側;以坦克部隊穿越叢林,切斷孟關與瓦魯班之敵的聯係;以加拉哈德部隊沿北側山地長途迂回,攻占瓦魯班,完成對日軍的包圍。

  2月24日,中美聯合部隊向日軍發動全麵進攻,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迅速向孟關逼近。3月1日,美軍加拉哈德部隊在崇山密林中艱苦跋涉近百公裏,抵達瓦魯班東北地區,隨即向日軍發起攻擊,並占領其側後南北河渡口。日軍發覺其後方被截斷後,除留少數部隊在孟關正麵抵抗外,集中全力向瓦魯班發起反擊。加拉哈德部隊在已迂回至此的新38師第113團的支援下,與日軍展開激戰。3月4日,新22師攻克益關正麵陣地,繼續發展進攻,日軍已被包圍在瓦魯班周圍的狹小地段。3月9日,日軍憑借工兵部隊在叢林中臨時開辟的兩條秘密通道,僥幸逃出絕境。

  孟關-瓦魯班戰鬥,殲滅日軍1500多人,給第18師團以重創,並肅清了胡康河穀之敵,為反攻緬北的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戰鬥結束的當天,新22師師長廖耀湘興高采烈地來見史迪威,他驕傲地說:“新22師在昆侖關打敗了日軍最厲害的第5師團,這回又打敗了日軍第二厲害的第18師團。”本來,史迪威對原屬於杜聿明部下的廖耀湘並無好感,在他和孫立人之間,史迪威還是更器重和欣賞孫立人。但是此時,他也為新22師表現出來的嶄新麵貌和戰鬥精神感到由衷的高興。多年以後,廖耀湘盡管對史迪威也略有微詞,但仍然滿懷深情地說:“他的確是一位真正的軍人,卓越的統帥,我非常敬佩他那剛毅勇敢的性格和注重實際、講求實效而且忘我的作風與獻身精神。他作為我的長官,永遠受到我的尊敬和仰慕。”

  史迪威根據日軍已受重創,倉促布防的情況,采取了更大膽的包抄迂回戰術。他命令,以新22師擔任堅布山隘口的正麵進攻;以新38師一部向堅布山口右側後迂回,將敵前後斬斷;以加拉哈德部隊和新38師另一部,從左側向沙杜祖後方包抄,將當麵之敵包圍殲滅。

  3月14日,各部隊開始攻擊。第二天,史迪威親自趕到擔任主攻的新22師第66團督戰。19日,新22師攻克堅布山隘口。這一天恰好是史迪威的61歲生日,幾位工作人員為他做了一個生日蛋糕,上麵還做出了“喬大叔生日快樂”,的字樣。馬歇爾給他發來了生日賀電:“你的工作對這場戰爭和中國的未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史迪威對在戰場上度過這樣一個有意義的生日,感到非常興奮。

  戰鬥在順利進行。3月23日,新38師和加拉哈德部隊到達指定位置,與敵人展開激戰。日軍第18師團畢竟是一支作戰經驗極為豐富的精銳部隊,盡管經前期作戰兵力已折損近半,且被中美聯合部隊切成數段,但仍然頑強抵抗。3月26日,日軍集中全力向沙杜祖方向突圍。中美穿插部隊長途奔襲,立足未穩,沒能切斷敵退路,致使日軍殘部突出重圍,朝加邁方向逃竄。3月29日,中美部隊占領沙杜祖,肅清了堅布山中的殘敵。堅布山戰鬥雖未達到全殲日軍的目的,但仍給日軍以重大殺傷,並且打開了進入孟拱河穀的大門。

  就在史迪威率領中美聯合部隊勝利進軍的時候,英軍的英帕爾戰場出現了十分危險的形勢。3月8日,日軍主動打破了戰場的沉寂,向英軍發動進攻。15日,日軍3個師團突破親敦江,進入印度境內。至3月下旬,英帕爾、科希馬等要地的英軍,陷入日軍包圍。如果英軍一旦潰敗,日軍就會切斷阿薩姆至孟加拉的鐵路;史迪威率領的部隊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

  蒙巴頓一麵調集部隊向英帕爾和科希馬增援,一麵要求倫敦和華盛頓向重慶政府施加壓力,迫使蔣介石出動雲南的遠征軍,以牽製日軍行動。同時,他也致電史迪威,要他去重慶,爭取說服蔣介石。

  3月28日,史迪威趕到重慶,立即會見了蔣介石。蔣介石已在前一天直接致電羅斯福,明確拒絕派雲南的遠征軍部隊向日軍出擊,當然也不會接受史迪威的勸告。但是,他還是同意在4月份前後向利多空運兩個師,即第50師和第14師,以加強緬北的攻勢。史迪威立即與有關方麵聯係,確定了具體的空運計劃。

  3月30日,史迪威從重慶直接飛到孟關,這裏已經建立起了機場。此時,史迪威麵臨著十分艱難的選擇:當麵之敵已遭受重創,正倉皇後撤,恰是乘勝追擊、包圍殲敵的大好時機;但是,英帕爾的日軍已嚴重威脅緬北戰場的側後,萬一英軍不守,日本人就會切斷中美聯合部隊的退路和後方供應線,繼續前進無疑將冒很大的風險。史迪威必須首先弄清楚英國人是否有堅守英帕爾的決心和力量,他立即致電蒙巴頓,要求在阿薩姆召開軍事會議,以研究目前的形勢和盟軍的行動方針。

  4月3日,史迪威在阿薩姆的美國空軍基地會見了蒙巴頓和斯利姆等人。他首先提出,可以從北方作戰司令部抽調在第一次入緬作戰時曾救援過英軍的新38師孫立人部,協助英軍防守英帕爾。其實,史迪威並不希望英國人接受這一增援,他隻是想以此來試探英軍守衛英帕爾的決心。蒙巴頓認為,讓中國軍隊來協助防守英帕爾,恐怕和把英帕爾丟給日本人一樣不幸。斯利姆明確表示,英軍絕不會從英帕爾後退。同時,英方提出,可以把溫格特將軍已深入緬北敵後的遠程突擊部隊交給史迪威指揮,以擴大在緬北的攻勢。

  溫格特的遠程突擊隊共9000多人,已於3月5日空降至密支那和英多之間的莫罕地區,並擊潰了企圖北進增援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4旅團。這支部隊對保證北方作戰司令部緬北反攻的側翼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英國人的態度使史迪威“大出意外”,這多少緩解了他的後顧之憂。4月4日,史迪威回到前線,立即命令中美部隊向潰逃的日軍攻擊前進。

  但是,日軍第18師團主力退守孟拱河穀以後,得到了從後方醫院返回的2000多名補充兵員,並得到了第56師團一部和第53師團主力的增援,抵抗力量大為增強。而中美聯合部隊經過連續作戰,長途奔襲,部隊十分疲勞,因此進展遲緩。

  4月21日,史迪威充分發揮他的戰術想象力,作出了一項最為大膽的作戰部署。他命令新22師向加邁方向攻擊前進;新38師沿加邁左側向孟拱迂回;另以美軍加拉哈德部隊和剛剛開赴前線的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繞道北側的崇山峻嶺,插向敵後的戰略要點密支那;將日軍在密支那、孟拱、加邁一線分割包圍,予以殲滅。

  這一部署將徹底打爛日軍的防禦體係,把日軍防線撕成幾個碎片,使其首尾不能相顧。當然,這一部署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尤其是插向密支那的一路,長驅敵後,情況複雜,結果難以預料。但是,不“出奇”便難以“製勝”,最大的風險也意味著最大的成功。正是這種冒著極大風險、讓人意料不到的大膽部署,才充分體現了史迪威在戰術指揮上的傑出想象力和創造性。

  4月24日,史迪威命令新22師和新38師“全力攻擊前進”。28日,中美聯合突擊部隊秘密向密支那進發。

  新22師和新38師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前進受阻。5月5日,史迪威與廖耀湘長談,向他介紹了戰術指揮經驗,鼓勵他勇敢戰鬥。5月8日,史迪威在孫立人的陪同下,視察了第113團、114團指揮所。

  史迪威已經61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連續的奔波、戰鬥、緊張、失眠,使他精疲力竭,骨瘦如柴,臉上的皺褶更多、更深了。他把自己戲稱為“老火雞臉”,有些士兵以為他有70歲了。一次,一位美軍黑人士兵仔細地打量了一番沒戴軍銜的史迪威,然後哀憐地搖搖頭,對他說:“那些征兵局的人什麽事都幹得出來,怎麽能讓這麽一個老頭幹這種事呢?”但是,史迪威的戰鬥精神,工作熱情,頑強毅力,卻比年輕人還要高。

  5月14日,史迪威終於收到了中美聯合突擊隊發出的信號,他們距密支那還有48小時的路程。兩天後,這支部隊隱蔽地接近了密支那外圍。

  5月17日清晨,美軍出動大批飛機對密支那進行了長時間的密集轟炸。上午10點,中美聯合突擊隊向密支那以西約1公裏的飛機場發動猛攻。日軍對突如其來的中美部隊茫然失措,倉皇抵抗。盟軍經4小時戰鬥,完全肅清了機場上的敵人。下午,滿載著武器、彈藥、給養和增援部隊的運輸機及拖曳的滑翔機,在密支那機場降落。

  第二天上午,史迪威帶領12名戰地記者飛抵密支那。他視察了中美聯合突擊部隊,鼓勵他們繼續戰鬥,奪取密支那城區。記者們手持照相機,對著史迪威和奇襲密支那的英雄們,不停地按動快門。隨即,“盟軍奇襲占領密支那”的新聞迅速傳向各同盟國。

  蒙巴頓以東南亞戰區最高統帥的名義又給史迪威發來了祝賀電報,寫道;“在你的英勇指揮下,美、中兩國軍隊勇猛作戰,一舉奪取密支那機場,取得了輝煌的戰果。翻越古嶺的行動,在軍事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其實,蒙巴頓的心裏並不是滋味。10天以前,他還曾致電丘吉爾,斷言史迪威無法占領密支那,因此要求實行所謂“海上戰略”。丘吉爾得知中美軍隊突然占領密支那機場後,馬上責問蒙巴頓:“美國人是怎樣漂亮地在密支那從天而降的,對此你該作何解釋?”

  密支那的初步勝利,切斷了孟拱、加邁之敵的後勤補給線,大大鼓舞了新22師和新38師對日軍的正麵進攻。5月底,新38師將瓦蘭之敵團團包圍,主力迅速向孟拱方向急進。6月1日,新22師攻克馬蘭高地,立刻向加邁發展進攻;16日,占領加邁,殲敵大部,第18師團師團長田中新一率3000餘殘兵,在第53師團主力的接應下倉皇向南逃竄。6月25日,新38師攻克孟拱,殲敵1600餘人。

  但是,奪取密支那城區的戰鬥卻進行得十分艱苦。中美聯合突擊隊占領密支那機場後,日軍急忙調派部隊向密支那增援,使該地的日軍從3000多人迅速增加到5000多人。史迪威連續向密支那空運了第14師的第41團、第42團,新30師的第89團、第90團,第50師的第149團,各部隊不斷向日軍發動猛攻。但日軍憑借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致使中美聯合部隊屢屢受挫。

  7月以後,孟拱、加邁之敵已被殲滅,密支那成為一座孤城。但是,日軍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按照“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負隅頑抗,作困獸之鬥。史迪威第4次飛赴密支那前線,他不得不撤換了指揮官博特納準將,“把博特納一頓臭罵,他叫喊著抗議”。一個月前,他已經撤換了愛將梅裏爾。新任指揮官是韋瑟爾斯。部隊重新進行了城市攻堅戰術訓練,並調整了部署,以第50師、新30師和加拉哈德部隊從三麵圍攻密支那。

  7月13日,中美聯合部隊向密支那發起了總攻,很快肅清了外圍陣地,攻入市區,隨即開始與日軍逐個房屋、逐條街道地進行艱苦爭奪。經過20天的激戰,終於在8月3日肅清了密支那的殘敵,占領了整個市區。8月1日,日軍指揮官水上源藏少將見大勢已去,用手槍自盡。僅有少數殘敵偷渡伊洛瓦底江,向八莫逃竄。密支那戰鬥,殲滅日軍3000多人,克複了緬北的核心要地,史迪威緬北反攻的作戰目的基本達到。

  通過這一階段的緬北反攻,雖然還未最後打通中印公路,但對華空運已大大改善。自5月起,阿薩姆的空運司令部已不必繞道駝峰航線,開始經緬北徑直飛往昆明,空運量明顯提高。5月份運抵昆明的援華物資達1.3萬噸,6月份提高到1.8萬噸,7月份更急速上升為2.5萬餘噸。

  緬北反攻作戰,給日軍王牌第18師團等部以殲滅性打擊,消滅日軍2萬多人,一雪兩年前兵敗緬甸的恥辱。廖耀湘在勝利後,立即致電蔣介石,興奮地談到:“此次敵重武器及軍用車輛遺失之巨,人員死傷疾病轉於溝壑者之眾,狼狽潰散慘狀,有甚於兩年前國軍野人山之轉進。追昔睹今,因此痛雪前恥,官兵大奮。”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