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從緬甸撤退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番號已改成了“中國駐印軍”。經蔣介石同意,史迪威擔任這支部隊的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赴印之前,史迪威聽說這支部隊共有1.2萬人,但實地點驗卻隻有9000多人。孫立人的新38師有7000人,廖耀湘的新22師隻有2000多人。這9000多中國官兵成為蘭姆加爾訓練中心的第一批受訓部隊。
過了不久,蘭姆加爾的中國部隊從軍裝、皮靴、鋼盔、背囊,到步槍、衝鋒槍、機槍、火炮和車輛,全都換上了美式裝備。訓練中心的醫院,為受訓官兵提供了較好的醫療服務,接種了預防霍亂、傷寒、天花等傳染病的疫苗,傷病情況明顯減少。英國人提供的夥食雖算不上太好,但米飯、麵包和牛肉罐頭卻能保證每天飽食三餐。一段時間下來,長期營養不良的中國士兵平均體重增加了近20斤。整個部隊士氣高昂,戰鬥力明顯提高,麵貌煥然一新。
但是,史迪威的目標,是要在1943年1月發起反攻緬甸戰役之前,在印度建立起兩個齊裝滿員的陸軍師和其他特種保障部隊,目前的9000人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蔣介石雖然已經答應向印度空運5萬部隊,但卻並未付諸行動。史迪威把中國駐印軍訓練、裝備、演習情況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紀錄片送給蔣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立即批準了向印度空運補充兵員。到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已達到了3.2萬人。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1.25萬人,各轄有3個步兵團,3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l個輜重營,1個通訊營及其他配屬分隊。此外,還組建了3個炮兵團,每團36門105毫米榴彈炮;2個迫擊炮團,每團48門150毫米重迫擊炮;1個汽車團,有400輛載重汽車。中國駐印軍已成為一支火力凶猛,機動性較強的戰役突擊部隊。
當然,在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和整編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史迪威非常了解國民黨軍隊中虛報冒領、克扣軍餉“吃空額”等腐敗現象。為杜絕這些情況發生,他建立了“補給到連,供應到人”的後勤保障體製,特別是堅持以集體點名的方式,直接把津貼費發放到士兵手中。這一做法,受到廣大基層官兵的擁護和歡迎,而一些高級軍官卻對此耿耿於懷。羅卓英到印度就任副總指揮之後,要求由他來“總領”駐印軍官兵45萬盧比的軍餉,遭到史迪威的嚴詞拒絕。這成為史迪威和羅卓英之間爆發一係列衝突的重要原因。不久,在史迪威的堅決要求下,蔣介石不得不調走了羅卓英。
史迪威為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和裝備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躊躇滿誌地準備在翌年初便發起奪回緬甸的反攻戰役,以重新打通滇緬路,擴大對華援助,增強中國戰場的對日作戰力量。
中國方麵關於反攻緬甸的準備工作確實在積極地進行,史迪威的情緒也漸漸高漲起來。他在11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們已得到英國佬和中國人的許諾。並且開始了行動。如果我們能在韋威爾的P股底下點上一把不滅的火,並能掌握這邊的指揮和訓練,這件事就會辦得漂漂亮亮的,真是太棒了。由於所有的人都說這事不可能,我自然要努力把它辦好。”11月22日,他致電馬歇爾,認為中國方麵已經采取了實際行動,因此,美國應當履行自己關於增加對華援助的承諾。
但是,當時美、英軍隊正在忙於北非作戰,很難大量增加對華援助。馬歇爾給史迪威發來電報,隻答應提供現有的租借物資,並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史迪威感到憤憤不平,他無法用這樣一點點物資去撫慰中國軍隊作出的反攻努力,這或許還會招來他們的嘲笑。在發給陸軍部的回電裏,他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認為如果美國就是這樣“支援”中國軍隊的話,那就再不要提什麽“支援”兩個字了。他要求盡快向中國戰區提供2個戰鬥機中隊11個轟炸機中隊和50架運輸機,並把每月向中國空運的租借物資從3500噸逐步提高到1萬噸。馬歇爾為滿足史迪威的要求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同意增加中國的空軍力量和物資援助,並保證把史迪威的要求放在僅次於北非戰場的優先地位。他在發給史迪威的複電中說:“我已看到你那封罵娘的電報了。我非常同情你的反應。”
但是,就在反攻緬甸的準備剛剛取得一點進展的時候,英國人的突然變卦又一次讓史迪威陷入了尷尬的境地。11月下旬,英國人就已經考慮縮小反攻緬甸的作戰規模,他們提出由英軍奪取緬甸西部的若開山、欽邦山和加列瓦一線,並襲擾日軍的後方。很顯然,英國的目的隻是想為保衛印度構築前進陣地,並不想收複整個緬甸,他們也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緬甸。12月7日,韋威爾正式提出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
1943年1月8日,蔣介石也致電羅斯福,正式拒絕在預定時間發動緬甸作戰。史迪威的心情十分沮喪,精心準備了近半年的作戰行動,突然便被擱置起來了。他在日記中把1月8日這一天記成了“黑色的星期五”,並寫道“英國佬得逞了,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現在他們想推卸責任,中國人也要撒手不管,讓倒黴的美國人去勇往直前、艱難奮戰吧!”
幾天以後,史迪威得到了美國政府授予他的一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以表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著炮火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的英勇行為。但是,這也難以排解他心中的鬱悶。他深深地感到:“迎著槍彈勇猛衝鋒而犧牲,或許是一種解脫。我寧願和士兵們一起戰鬥而長眠在大地上,也不願卷入現在這種勾心鬥角和討價還價之中。”作為一名勇敢、剛毅的軍人,他是那樣渴望戰鬥,但是,中緬印戰區複雜的同盟關係,像亂糟糟的一團繩索緊緊束縛住了他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