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清晨7點40分,日軍特遣艦隊向珍珠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發動了突然襲擊。從6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380多架飛機,將炸彈像雨點般地投向港灣裏的艦船和陸地上的機場。30多艘日軍潛艇悄悄潛入港內,用魚雷向美艦發起攻擊。不到2個小時,珍珠港內一片火海,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與此同時,日軍還對香港、泰國、馬來亞、菲律賓、關島、威克島等地的美英軍隊發動了進攻。當天下午,東京時間已是12月8日11時40分,日本天皇發表了對美、英等國的《宣戰詔書》,太平洋戰爭終於爆發。
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中)與新編第1軍軍長孫立人(左)、新編第6軍軍長廖耀湘在緬北戰場上一起研究作戰計劃。史迪威麵對著窗戶,雙手習慣地抱在胸前,若有所思地眺望著海麵上卷起的陣陣波濤。雖然他早已料定美日之戰必不可免,但日本竟然如此大膽地撲向5000多公裏以外的珍珠港,而且在如此遙遠的航程中,美國竟然毫無察覺,實在太出人意料了。
太平洋艦隊的慘重損失,使美國的西海岸失去了海上屏障,保衛這一地區安全的責任完全落在了陸軍的肩上。史迪威指揮的第3軍,負責從克雷森特城到墨西哥邊境,整個加利福尼亞州西部沿海的防務。在指揮係統上,屬於第4集團軍司令德威特中將領導的西部防禦司令部之下的南部戰區。這裏離珍珠港最近,史迪威感到一種崇高的責任和巨大的壓力。他立即派副官多恩少校去奧德堡要塞,通知部隊取消訓練進入警戒狀態。隨後,又打電話給軍參謀長托馬斯·赫恩上校,要他把休假和外出人員召回營地,並派出偵察部隊,嚴密監視海麵上的動靜。
在以後的2周時間裏,史迪威處在極度緊張和繁忙之中。盡管他十分肯定地相信,日軍到不了加利福尼亞,但是整個美國西海岸門戶洞開,使他不能不保持警覺,認真做好各種應急準備。當時的加州,集中了全國80%的航空工業,其他軍火工業也占了很大份額,這是美國保存和挖掘戰爭潛力的重要基礎。此外,還有廣播電台、發電廠、造船廠、水庫、堤壩、橋梁、隧道、油井、醫院等等,這些重點目標都必須嚴加防守。史迪威抽調34個團的部隊,一個個地安排好有關目標的警戒,並組建起完備的警報係統。
如此一來,南部戰區本來就不多的兵力,更加不敷分配。幾天以後,第4集團軍調來了一些增援部隊,他開始調整和加強海岸防禦。史迪威從來就看不慣海軍的那股傲慢勁,這時海軍也神氣不起來了。聖迭戈的海軍基地,隻有幾艘執行護衛任務的驅逐艦,萬般無奈之中,隻好請墨西哥派來5艘驅逐艦,幫助完成加利福尼亞海灣的巡邏任務。
陸軍的武器基本上是充足的,但彈藥十分缺乏。如果萬一發生戰鬥,輕武器彈藥隻夠用幾個小時,而炮彈則更少的可憐。史迪威打電話向陸軍部報告,要求盡快給以補充。接電話的軍官支支吾吾,沒作肯定的答複,隻是說:“我們將盡力而為。”史迪威對這種敷衍塞責的答複氣憤至極,他對著電話吼道:“你們盡力而為,老天爺!那他媽的我該怎麽辦?難道讓我用棒球趕走日本人嗎?”幾天後,彈藥運來了,情況稍稍有所改善。
更讓人惱火的是由於過度緊張而造成的慌亂。大戰爆發以前,許多人對日益迫近的戰爭危險掉以輕心,不以為然;而戰爭一爆發,他們又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直鬧得人心惶惶,一片混亂。聳人聽聞的謠言不時地到處傳播,一會兒是日本艦隊逼近美國海岸了,一會兒是某處海域發現潛艇的潛望鏡了,一會兒是日本飛機進入美國領空了……史迪威本來已經十分繁忙的工作,讓這些捕風捉影的“警報”鬧得更加難以應付。
12月9日,史迪威接到報告,說在舊金山至洛杉礬之間的海麵上,發現一支由34艘艦船組成的“日本艦隊”。事後查明,所謂“日本艦隊”原來是蒙特雷市出海返回的14艘拖網漁船。
12月11日,史迪威接到第4集團軍司令部的緊急電話,稱“日本主力艦隊距舊金山164英裏。所有部隊進入全麵警戒”。史迪威急忙趕往埃利奧特營地的海軍部隊,找到沃格爾將軍。海軍派出一艘巡邏艇在海麵上搜尋了一大圈,結果什麽也沒發現。
12月13日,西部防禦司令部發來敵情通報,說洛杉礬將遭到空襲,正在考慮發布“空襲警報”。史迪威認為盲目發布“空襲警報”造成的恐慌和損失,不會小於一次真正的空襲。“司令部的高級人員,最重要的是保持鎮靜。”因此,他決定不理睬所謂的“空襲警報”。
正當史迪威為部署西線防禦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突然在12月22日接到華盛頓打來的電話。陸軍部情報處的布拉頓上校在電話裏說,陸軍總部要史迪威立刻動身趕到華盛頓,為準備出動的美國遠征軍部隊製定作戰計劃。不一會兒,剛剛晉升少將並準備出任第82師師長的布萊德雷又打來電話,向史迪威透露說,可能會讓他出任這支遠征軍部隊的司令官。
史迪威向陸軍部報到後,來到陸軍參謀部的作戰計劃處。在那裏,他遇到了曾和他一起在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學習的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現在是作戰計劃處的副處長,不久前剛剛晉升為準將。他告訴史迪威,阿卡迪亞會議已根據去年美、英兩國商定的原則,確定了“歐洲第一”的戰略,也就是先集中力量戰勝德國,對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日軍暫取守勢。美國根據這一戰略正在擬定一項“黑色作戰計劃”,準備派遣遠征軍橫渡大西洋,在法屬西非登陸,作戰目標初步定在達喀爾。陸軍總部已決定由史迪威來指揮這次進攻戰役。
馬歇爾挑選史迪威來擔負這一任務,是經過慎重考慮的。這次行動是美軍在戰爭中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必須由一名最出色的軍官來指揮,以確保首戰必勝。馬歇爾讓他的助手馬克·克拉克準將對全軍的將級軍官作了一次全麵考察。史迪威在所受教育、部隊訓練、作戰思想、指揮藝術、軍事經驗和應變能力等各方麵,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他堅定、自信、剛毅、果敢的典型的美國軍人性格,更使得這一重要使命非他莫屬。
第二天,史迪威開始閱讀各種文件,研究非洲戰場情況,準備“黑色作戰計劃”的各項具體方案。但是,由於美、英兩國在戰役決心和作戰目標等問題上的分歧,以及戰場形勢的急劇動蕩,阿卡迪亞會議期間雙方不斷發生爭論,使得各項作戰計劃一直變化不定。根據丘吉爾的意見,美軍的作戰目標由達喀爾改到了離歐洲更近的卡薩布蘭卡,“黑色作戰計劃”也被代號為“體育家”的新計劃所取代。史迪威和一些參謀人員,隨著首腦們戰役決心的更改,起草了一份又一份的作戰方案,包括“灰色計劃”、“紫色計劃”、“鳥計劃”、“酒計劃”,但一切都沒有最後決定。
史迪威為“體育家”計劃整整忙碌了20天,還沒有來得及鬆弛一下,一項新的重要任務如同不可抗拒的命運之神又落到了他的肩上。陸軍部長史汀生告訴他,陸軍正在物色一名最合適的人選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並且直截了當地對他說:“命運之神正在向你招手。”
史迪威深深感到了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他明白,使命的最緊迫問題,是關於緬甸的防禦。當時從仰光到昆明的滇緬路運輸,是向中國提供援助物資的唯一國際通道。保持這一運輸通道暢通,才能支援和推動中國積極對日作戰,從而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但是,緬甸戰局正處於危險之中。1月20日,已占領泰國的日本第15軍以第33、第55師團越過泰緬邊境,攻入緬甸南部。駐緬英軍兵力薄弱,鬥誌渙散,無力抵擋日軍攻勢。中英兩國雖簽訂有“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但在協防緬甸問題上卻是困難重重。
早在一個月前的中英美三國重慶會議上,蔣介石就提出要派遣中國軍隊入緬布防。但是,傲慢的韋威爾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他當著蔣介石的麵,用輕蔑的口氣說:“要中國人來保衛緬甸,實在是大英帝國的恥辱。”蔣介石隻好命令已經開始動員的中國軍隊“暫勿入緬”。日軍進攻緬甸後,英國人慌了手腳,急忙向中國求援,但卻堅持要把中國入緬部隊交給英國人指揮。蔣介石雖然保衛緬甸心切,但決不願受製於英國人。他之所以接受史迪威指揮中國入緬部隊,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借用美國人對付英國人。史迪威的麵前不僅有嚴重的敵情和戰爭,而且麵臨著同盟國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和勾心鬥角。
1月29日,史汀生和宋子文以換文的形式,就史迪威的任務和職權達成了正式協議。同一天,美國公開宣布了史迪威的赴華使命。像是為史迪威壯行和撐腰,美國國會於2月初通過了一項前所未有的5億美元對華巨額貸款。陸軍部還準備通過海運,向中國派去400名教官和技術人員,幫助訓練中國軍隊,教會他們使用美國的武器裝備,並向他們傳播美國的戰術和技術。
史迪威進入了最後的準備。他以原第3軍軍官為主,組織了隨行的參謀班子。第3軍參謀長赫恩準將和步兵主任賽伯特準將,成為他的主要助手。原在步兵第15團工作過的軍官懷曼上校和博特納上校,也調到了他的身邊。軍事情報處的中國科科長羅伯茨上校,擔任了參謀班子的情報處長。出生於四川,曾在美國駐華使館工作過的戴維斯,被借調來擔任政治軍官。多恩上校繼續做他的副官,另外,還調來了一位年輕的夏威夷華人迪克·揚上尉。這個由35人組成的參謀班子,成為史迪威率領赴華的全部美國軍隊。
兩天以後,即1942年2月11日,史迪威乘坐的飛機離開華盛頓,開始了飛向中國的航程。兩年半以前,他乘船橫渡太平洋,從中國回到美國,那時太平洋還保持著寧靜,現在即使是飛機也不敢從太平洋上空飛過了。歐洲和北非的上空也不安全,他隻有繞道南美飛越南大西洋,穿過非洲再轉向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