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下午3時許,張自忠由秦德純、山東省政府委員張鉞陪同來到四方城。一位青年軍官將他們引入客廳。不一會兒,蔣介石由書房走了進來,張自忠立即起身請罪說:“自忠在北方喪師辱國,罪有應得,請委員長嚴予懲辦。”說著,將留平報告雙手呈交蔣介石。
蔣介石接過報告,略加瀏覽,點了點頭。他見張自忠氣色不佳,就說:“你在北方的一切情形,我均明了,我是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切統由我負責,你要安心保養身體,避免與外人往來,稍遲再約你詳談。”
這時,淞滬戰場戰事正酣,中國數十萬大軍與日軍進行著激烈廝殺。張自忠時刻關注著前線戰況,他多麽渴望率軍殺奔前方,與日軍拚個你死我活!然而,此時此刻,他隻能形單影孤地困處南京,整天無事可做,度日如年。
10月下旬,錢大鉤奉命前來山西路慰問張自忠,並帶來一張蔣介石簽署的委任狀,任命張自忠為軍政部中將部附。錢大鈞還對張自忠說:“委座對你很關心,他讓我轉告你,可以接見記者,發表南來感懷,借以平息當日輿論的衝動。”
張自忠感動地說:“委座這樣寬宏大德,我隻有戰死才能報答。”
11月12日,上海淪陷。國民黨軍向西潰退,日軍跟蹤追擊,直逼中國首都南京。早在淞滬會戰後期,蔣介石即預感南京難保,因而決定遷都重慶。但鑒於重慶地處西南一隅,交通及通信聯絡十分不便,為方便抗戰指揮起見,大部分軍政核心機構均暫遷至武漢辦公。
隨著日軍的日益逼近,南京的軍政機關紛紛向武漢轉移。12月上旬,第一集團軍駐京辦事處也開始搬遷。張自忠搭乘搬遷專列隨行,到達新鄉。幾天後,第一戰區接蔣介石來電,批準張自忠以軍政部部附名義暫代59軍軍長。
消息傳來,張自忠驚喜萬分,感激涕零。他語氣鄭重地說:“蒙各位成全,恩同再造。我張某有生之日,當以熱血生命報答國家、報答長官、報答知遇!”此言出於至誠,說來淚水潸然而下。
對於張自忠來說,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這個轉折的意義並不在於權力與地位的恢複,而是給張自忠帶來了洗刷冤屈和報效國家的機會。從此,張自忠開始了他一生中輝煌璀璨、壯懷激烈的黃金時代。
1937年12月7日,張自忠回到河南道口李源屯59軍軍部。
張自忠的歸來,使59軍結束了幾個月來群龍無首的局麵,軍心為之凝聚,士氣因此大振。
1938年1月初,59軍由第一戰區調歸李宗仁執掌的第五戰區,準備參加徐州會戰。
1月中旬,華中日軍第十三師團開始北犯,企圖突破我淮河防線。東北軍名將於學忠指揮第51軍奮勇抗敵,屢次挫敗日軍進攻。但因戰線過長,兵力不敷,2月初明光、臨淮關、蚌埠等地相繼失守,51軍被迫退守淮河北岸。日軍乘勝強渡淮河,又攻占了北岸的小蚌埠、曹老集等地,淮河防線岌岌可危。
2月4日,坐鎮徐州的李宗仁急令張自忠第59軍南下增援於學忠。張自忠接到命令,立即率部東開徐州。
2月12日傍晚,59軍乘專列沿津浦鐵路向南開進。
13日,59軍準時抵達前線,部署於固鎮、瓦疃集、徊小樓之線。攻擊發起前,張自忠召開全軍營以上幹部會議,交代淮河戰況和本軍作戰計劃。最後,他以破釜沉舟的語氣說:“我現在有過,無論誰都可以打敗仗,獨我張自忠不能打敗仗!我的冤枉,隻有一拚與死,拿真實的戰績,才能洗刷幹淨!這次作戰,無論官兵,隻準向前,不準後退!我帶領大家一起拚命保國!”大家很理解軍長此時此刻的心情,紛紛揮舞著拳頭高喊:“決不打敗仗!”“決不給軍長丟臉!”
在張自忠的激勵之下,全軍土氣高漲,躍躍欲試。
2月15日,張自忠指揮59軍向當麵之敵發起猛烈攻擊。
日軍抵擋不住59軍的猛烈打擊,丟棄陣地,向南麵蘇集、胡家口、曹老集一線潰退。19日59軍又拿下日軍在淮河北岸最堅固的防禦要地小蚌埠。日軍見勢不妙,狼狽退守淮河南岸。中日兩軍遂在淮河一線隔河對峙。
張自忠回軍後首戰告捷,一舉扭轉淮河戰局,使華中日軍北上打通津浦路的企圖遭到失敗,日軍南北夾擊徐州、台兒莊的計劃至此已破產一半。
3月12日下午,59軍主力全部抵達臨沂西郊。
正在與日軍激戰的第3軍團官兵,忽聞張自忠大部隊趕到,陣地上頓時歡聲雷動,軍心大振。
13日上午,張自忠召集全軍營以上幹部作戰前動員。
14日淩晨3時許,59軍強渡沂河,向日軍第五師團發動猛烈進攻。一時間,槍炮大作,地動山搖。張自忠率軍部推進至朱潘,就近指揮作戰。
經過奮戰,180師以傷亡800餘人的代價將敵擊退。15日一早,該師乘勝向前推進,日軍陣腳混亂,向東西水湖涯潰退。
由於日軍將主力用於對付59軍,龐炳勳部正麵日軍兵力大減。龐炳勳抓住有利戰機,率部猛襲日軍側背,有力地配合了59軍的正麵攻擊。
經過3天的浴血鏖戰,59軍傷亡3000多人。
16日夜10時,59軍向敵發起空前猛烈的攻擊,拚殺至17日淩晨4時,59軍勝利攻克日軍全部主陣地。
隨後,來自各方麵的祝捷電報如雪片似飛來,但張自忠並未陶醉在勝利之中,當天他就下令發起追擊作戰。
第一次臨沂戰役至此結束。
3月22日晨,59軍到達費縣縣城。這時李宗仁來電,命59軍停止前進,原地待命。張自忠估計臨沂戰局有變,即派偵察隊速返臨沂了解情況。
果不出張自忠所料。連日來,被張自忠打得一籌莫展的阪垣征四郎,突聞張自忠部他調,欣喜若狂,連忙糾集殘部、調派援軍,向臨沂發起猖狂反攻。龐炳勳以疲憊之師孤軍應戰,隻有招架之功,幾無還手之力,被迫退守臨沂以東,並頻頻發出求援的急電。
蔣介石獲知臨沂戰局緊急,即於23日致電張自忠,命59軍速返臨沂。
連日來,59軍官兵都沉浸在對死去戰友的懷念之中,心情十分沉重;加之往返奔波,備極辛勞,官兵們對於戰區朝令夕改的不當指揮頗有怨言。為安撫軍心,鼓舞士氣,張自忠先後到180師和38師訓話。
當晚10時,59軍以強行軍回返臨沂。此時,全軍可戰之兵僅有1.3萬人。
24日下午,張自忠進入臨沂城。
當晚,黃維綱之38師連夜出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攻擊,占領古城,殲敵甚多,並繳獲大批戰利品。次日,日軍大舉反撲,激戰終日,38師才將敵擊退。但臨沂以東龐軍主陣地三官廟、桃園均告失守,九曲店也岌岌可危。張自忠急令38師主力前往救援,一舉收複桃園,並將三官廟包圍。但由於龐軍在此地築有堅固工事,現反為敵用,我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戰場上死屍如壘,沙石橫飛。
張自忠危城苦撐。古城方麵,日軍趁38師主力他調,再次反撲。混戰至深夜,古城西部被敵奪占。張自忠飛騎趕到,組織反攻,官兵們見軍長來到,士氣振奮,一鼓作氣將敵擊退。張自忠隨後又趕到桃園、三官廟方麵督戰。日軍調集重兵攻擊桃園,並出動飛機轟炸,38師殊死抵抗,傷亡高達2000多人。目睹親如手足的弟兄們死傷相繼,血肉橫飛,張自忠痛徹肺腑,不禁潸然淚下。
鑒於敵軍源源增兵,張自忠審時度勢,決定將戰線收縮於王家岔河、七得、紅埠寺、古城之線,並建議龐軍收縮至黃山、趙家莊、九曲店之線。
28日,日軍的攻勢更加凶猛,戰事空前慘烈,59軍陣地八麵告急。
隨著戰鬥的延續,戰局日趨嚴峻,不斷增加的傷亡和持續半個多月的血戰,使官兵們在體力和精神上都大受影響,依靠他們自身的意誌幾乎難以支持下去。這對於張自忠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如果他不能使官兵們振作起來,恢複士氣,那麽奮戰十幾個晝夜的成果將付諸東流,後果不堪設想。
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張自忠表現了非凡的勇氣和堅強的意誌。他馬不停蹄地奔波於各個陣地,給官兵打氣,與官兵們一起戰鬥。他那鏗鏘有力、充滿激情的訓話,身先士卒、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百發百中的射擊,都給官兵們以巨大感染,重新點燃了他們內心的希望之火和勝利信心。
在張自忠的訓勉激勵之下,張宗衡率領官兵咬牙苦撐,殊死拚殺。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兩度衝入村內,該部以肉搏戰將敵擊退。日軍再次猛攻,守軍傷亡奇重,彈藥用盡,眼看陣地就要失守。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自忠飛馬趕到。危急中的官兵,看到軍長身騎白馬的雄姿,頓時激情奮發,土氣陡增,揮舞大刀向日軍衝鋒,終於打退日軍,守住了陣地。
29日,援軍20軍團騎兵團和57軍333旅先後到達臨沂。
30日,張自忠下令反攻,日軍抵擋不住,向東北撤退。第二次臨沂戰役勝利結束。
短短2個月之內,張自忠指揮59軍連續取得三個戰役的勝利。2月的淮河作戰,將華中日軍阻於淮河以南,打破了南北兩路日軍夾攻徐州的計劃。兩次臨沂戰役的勝利,又進一步斬斷了北路日軍的左臂,粉碎了敵第5、第10師團會師台兒莊的計劃,造成磯穀廉介第10師團孤軍深入為我圍殲的契機,從而為台兒莊大捷拉開了序幕。
3月30日,軍事委員會軍令部致電李宗仁指出:“張軍堅忍抗戰,斃敵累累,希傳諭慰勉。”同一天,國民政府以張自忠建樹奇功,特頒令撤銷對他的“撤職查辦”處分。這樣,張自忠就由59軍代理軍長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軍長。
4月上旬,第一集團軍番號撤銷,集團軍直轄部隊分撥張自忠、馮治安、劉汝明、石友三各部。其中59軍分得姚景川之騎兵第13旅。至此,原29軍部隊完全被拆散,宋哲元將軍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
4月8日,姚旅及中央軍李仙洲第92軍第13師開抵臨沂,歸張自忠指揮。
4月13日,張自忠升任第27軍團軍團長,轄第59軍和第92軍。
中國軍隊在臨沂和台兒莊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蔣介石、李宗仁等人的求勝欲望。
從3月下旬起,他們又陸續調集20多萬精銳部隊向徐州地區集結,與第五戰區原有部隊合計達64個師又3個旅,總兵力不下60萬。同時,還將中央軍胡宗南、黃傑、桂永清、俞濟時、宋希濂等部布置於豫東,作為徐州的後援力量,擺出了與敵決一死戰的架勢。日軍利用中國軍隊急於求勝的心理,調集13個師團30萬兵力,於5月中旬將徐州包圍。被圍之中國軍隊雖數量龐大,但態勢不利,在心理與士氣上也處於劣勢;若不及時突圍,後果不堪設想。
5月15日,蔣介石在武漢主持召開最高軍事會議,決定放棄徐州。第五戰區據此決定將所屬部隊分三路,從日軍兵力薄弱的西南麵向豫皖邊界山區突圍。李宗仁指定張自忠指揮第59軍和第21、27、139師等部殿後,掩護大軍撤退,完成任務後開赴許昌集結。
張自忠又一次麵臨嚴峻考驗。
自淮河作戰似來,59軍已連續作戰三個月,全軍5個旅隻剩下不到兩個旅,急需撤出戰場進行整補。因此,以屢擔巨艱、傷亡慘重的59軍承擔殿後重任,確屬勉為其難。但張自忠毫不遲疑地接受了任務。
至5月17日,戰區主力部隊陸續脫離戰場。18日,張自忠才命令各掩護部隊放棄當麵陣地,開始撤退。他讓21、27、139師先行,自己率領59軍殿後。
19日上午,日軍占領徐州。
經過千裏跋涉,59軍終於6月1日抵達許昌。
日軍占領徐州後,繼續向華中推進,企圖一舉攻取武漢,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武漢扼南北交通要衝,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華中地區的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得失關係重大。蔣介石親自坐鎮武漢,指揮5、9兩個戰區共100多個師和海空軍各一部,組織防禦,一場大戰勢不可免。
6月11日,規模空前的武漢會戰正式打響。
戰至8月底,長江以北日軍攻占六安、霍山,並向固始、潢川推進。9月初,代理五戰區司令長官的白崇嬉急調張自忠部開赴潢川布防,阻敵西進,要求張部守衛潢川至9月18日,以掩護胡宗南等部在信陽、武勝關等地集結。
就在張自忠揮師東進之際,固始已於9月6日失守,日軍第10師團沿固潢公路直撲豫南潢川。
時間太緊了,59軍必須搶在日軍之前趕到潢川。但是,這些北方子弟不適應鄂東豫南陰霾潮濕的氣候,加之連日強行軍,官兵們身體抵抗力銳減,患惡性瘧疾者日多。由於藥品匱乏,每日都有數十名官兵死亡。張自忠焦急萬分,卻毫無辦法。軍情緊急,使他不得不狠下心來,嚴令部隊不顧一切向潢川疾進。
15日,日軍攻克潢川西北之息縣城,並繼續向羅山方向進犯,企圖切斷59軍退路。
15日中午,日軍騎兵突襲59軍軍部。保衛軍部的隻有一個手槍營,情況萬分危急,有人建議軍部南移,但張自忠不為所動。此時如移動軍部不僅影響士氣,而且將失去守城部隊唯一退路。張自忠一麵指揮手槍營抗擊來襲之敵,一麵調集部隊增援,激戰半天,終將敵騎兵打退。
日軍屢攻屢挫,惱羞成怒,竟慘無人道地施放毒瓦斯,導致我官兵大量傷亡。16日晨,七裏崗陣地失守,日軍開始攻擊潢川城。緊急關頭,張自忠力排眾議,帶領180師師長劉振三和軍部毅然進入潢川城,守城官兵士氣為之大振。
16日午後,日軍第10師團集中所有野戰重炮,向潢川城發起了幾天來最猛烈的攻擊,毒氣彈的施放也增加了數倍。
攻上來,打下去,往複拚殺至17日中午,城北、城西角均被敵炮摧毀,日軍步兵蜂擁入城,潢川岌岌可危。張自忠命士兵架起刺刀,與敵展開肉搏戰。震耳欲聾的炮聲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手榴彈的爆炸聲和撕心裂肺的喊殺聲。
日軍還在不斷擁入城內,戰局萬分險惡。情急之下,張自忠下令組織敢死隊,發起反衝擊,死命鎖住日軍突破口。城內日軍成了甕中之鱉,一個個、一夥夥地被守軍吃掉。18日,潢川西北之日軍,從息縣分兵攻擊羅山縣城,切斷了59軍向西的退路。而此時59軍已在潢川一帶堅守了12個晝夜,完成了戰區賦予的阻擊日軍至18日的任務。19日淩晨,張自忠下令,趁夜暗向潢川西南方突圍。天明時分,日軍再攻潢川城,才發現對手已經無影無蹤。
潢川戰役,59軍孤軍苦戰12晝夜,為後方友軍的集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該役,59軍殲敵3000人,自身傷亡4000餘人,其中4位營長陣亡。日軍第2集團軍廣播承認:“皇軍在潢川方麵遭到支那軍隊極強烈之抵抗,致蒙受巨大之損失。”
10月12日,李宗仁電告張自忠,他已升任第33集團軍總司令,馮治安副之,張克俠為參謀長。
10月中旬,武漢南北屏障大部失守,各路日軍已逼近武漢。與此同時,日軍開始向廣州發起進攻。蔣介石認為戰局可能南移,遂決心結束武漢會戰。
10月17日,張自忠出席第5戰區高級將領會議,會議決定戰區主力向平漢路以西轉移,確保鄂西。鑒於日軍的猛烈攻擊對戰區翼側造成很大威脅,李宗仁命張自忠第33集團軍殿後擔任掩護。
這樣,繼徐州突圍之後,張自忠又一次擔起了殿後的重任。在成功地掩護了戰區主力西撤之後,33集團軍於11月中旬到達鄂北鍾祥、荊門地區。
11月13日,張自忠又被任命為第5戰區右翼兵團(又稱右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33集團軍、王瓚緒之第29集團軍、劉汝明之第28軍團、郭仟之江防軍及蕭之楚第26軍等部,總兵力達15萬餘人。
張自忠深感責任太大,致電李宗仁請辭說:“職自知任重才輕,萬難勝任。”但李主意已定,張之固辭未能獲準,隻好於18日由鍾祥赴荊門就職。從此,張自忠成為一方麵的統帥。
1937年12月,張自忠背著“撤職查辦”的處分重歸軍旅,戴罪立功,然而,時隔不到一年,不僅處分撤銷了,而且連獲晉升,由軍長而為軍團長,由軍團長而為集團軍總司令,由集團軍總司令而為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擢升之快,令人稱奇。這一方麵是因戰爭急需人才,另一方麵則是張本人屢建戰功使然。但張自忠並未因此而有絲毫居功自傲和沾沾自喜的情緒,他所感受的隻是職務提高了,責任更重了,必須加倍勤勉,奮發努力,才能勝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