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突破“古斯塔夫”防線

  美第6軍對羅馬的進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德軍後衛部隊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斷進行遲滯作戰,第6軍不得不一路粉碎德軍的頑抗,奪路前進,推進十分緩慢。

  6月2日,凱瑟林不願背上破壞羅馬這座歐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軍撤出羅馬,並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在撤出羅馬時,沒有破壞城市設施,甚至連台伯河上橋梁都未破壞,保全了這座曆史名城。

  6月4日,克拉克率領美軍第6軍進入羅馬,受到了羅馬人民的熱烈歡迎。

  德軍兩個集團軍殘部退至從聖馬力諾到卡拉拉一線的“哥特”防線,繼續作戰。

  戰爭結束後很多年,亞曆山大仍對此耿耿於懷,在回憶錄裏他這樣說:“我一直向克拉克將軍保證,一定讓他的部隊占領羅馬。我隻能這樣認為,他的這一決定與其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還不如說是受到沽名釣譽的動機所支配的!”

  安齊奧戰役,盟軍傷亡約4萬人,德軍傷亡約2萬人,被俘約1萬。盟軍突破了德軍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並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羅馬,為全殲意大利境內的德軍,解放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礎。

  安齊奧戰役經過將近五個月的苦戰,盟軍終於突破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古斯塔夫”防線,並占領了羅馬,基本實現了戰役企圖。但在戰役初期,盟軍一度險些被德軍趕下海,幾乎到了失敗的邊緣,加上整個戰役時間拖遝之久,人員傷亡之重,物資消耗之巨,可以說盟軍的勝利毫無值得誇耀之處。

  盟軍在意大利從安其奧突破德軍的古斯塔夫防線。很多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曆史學家都認為發動這樣一場有限登陸戰並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安齊奧戰役最堅決的倡議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出發點是不願在諾曼底戰役準備期間近半年之久的時間裏,盟軍在地中海戰區擁有重兵卻無所作為,他希望通過組織這樣一場登陸戰,來吸引德軍注意力,牽製分散德軍在法國的兵力,為諾曼底戰役創造有利條件。

  實際上,對於決定戰爭進程的戰略行動——開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盟軍傾注了極大的精力,投入的兵力、物力,幾乎是傾盡所有,在這樣情況下,對於安齊奧登陸,盟軍不可能投入足夠的兵力兵器,就連登陸船隻都是千方百計才擠出來的,因此安齊奧登陸就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了,不過,也正是由於德軍認為盟軍是無力同時組織兩次登陸,所以對安齊奧登陸毫無防範,盟軍在登陸初期確實取得了極大的突然性,以非常微小的傷亡一舉奏效。

  但是在登陸最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後,美第6軍軍長盧卡斯以及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對登陸作戰的前途悲觀沮喪,呆板地堅持隻要意大利南部“古斯塔夫”防線正麵盟軍沒有取得進展就不向縱深推進的原則,部隊在安齊奧登陸成功之後整整兩天在海灘上裹足不前!聽任來之不易的大好戰機白白流失,坐視德軍預備隊源源趕來,將一場出敵不意的奇襲戰,變成了步步推進的陣地戰。盧卡斯這一指揮被很多軍事權威認為是安齊奧盟軍初期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最負盛名的二次世界大戰軍事曆史家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卻認為盧卡斯沒有及時利用德軍防禦薄弱的大好時機向縱深推進,不是坐失良機,反而是令盟軍“趨福避禍”,因為盟軍登陸部隊僅2個師,區區3.6萬人,如果留下一部分固守灘頭陣地,主力向縱深推進,以德軍的反應和部隊機動速度,極有可能會在縱深遭到德軍優勢後續部隊的合圍,甚至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而且盟軍推進的越深遠,遭到的危險也就越大,平心而論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幾乎所有軍事曆史家公認的是盟軍的海軍在戰役中的表現,可謂完美無缺,登陸時換乘、搶灘均頗具章法;在岸上部隊處境危急之時,海軍的艦炮支援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艦炮火力成為盟軍賴以堅持安齊奧最牢固的支柱;戰役中後期,海軍在海灘不斷遭受德軍炮火轟擊,又隻有吞吐量很小的港口和平坦的海灘可共利用的極其不利情況下,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難,把4個師約7萬人和50萬噸各種物資運上岸,保障了戰役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盟軍海軍已經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通過曆次登陸戰,從混亂不堪,毫無章法到秩序井然,從“菜鳥”逐步成長為“老手”,戰術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是飛躍性的進步,在這些登陸戰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都成為諾曼底登陸最寶貴的財富,為諾曼底戰役的輝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軍方麵,其迅捷的反應,快速的機動,無疑是極具特色的,這也是險些置盟軍於死地的最重要原因,從中反映出凱瑟林元帥出色的指揮藝術和戰略眼光。德軍在盟軍登陸時,部署在安齊奧地區僅1個工兵營,但在數小時之後,就不斷有部隊陸續抵達,並迅速控製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阿爾班山和公路,將盟軍困在狹小的灘頭陣地,要知道,在盟軍優勢航空兵力的空中封鎖下,德軍這樣的反應速度、部隊機動、開進道路的保障以及後勤補給,不能不令人歎服!

  由此,盟軍不由聯想到即將開始的諾曼底登陸,德軍在法國駐軍的戰鬥力、機動力和通信能力都遠遠強於在意大利的駐軍,而且法國的公路鐵路情況也要比意大利的好得多,因此完全可以想象,諾曼底登陸將會遭到怎樣的情況,盟軍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周密細致,甚至不惜代價進行諾曼底登陸的各項準備工作,從而保障了諾曼底戰役勝利。毫不誇張的說,安齊奧登陸暴露了德軍的底牌,使盟軍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組織實施精心策劃的戰略欺騙,為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可以說安齊奧是諾曼底的開路先鋒,最終使諾曼底登陸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

  看似無足輕重的安齊奧戰役,卻為後來的諾曼底登陸積累了寶貴經驗,這是包括丘吉爾在內的各級將領都始料不及的。

  §§第七章 克裏特島大廝拚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