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盟軍坐失良機釀悲劇

  凱瑟林得知盟軍在安齊奧登陸的第一反應是瞠目結舌!因為此時從安齊奧到羅馬沿途已無一兵一卒!換言之,羅馬已經是盟軍的囊中之物了!但出乎意料的盟軍竟然在海灘逗留不前,凱瑟林不愧是傑出的軍事家,立即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組織力量進行反擊。他憑借事先擬訂的計劃,迅速將意大利北部的第14集團軍調往安齊奧。

  1月23日,火速趕來的第一批德軍首先控製了咽喉要點——阿爾班山,所有通向內陸的公路均在德軍炮火的控製下,第14集團軍司令馮·馬肯森中將也趕到了,他將負責直接指揮安齊奧一線戰鬥。從第10集團軍、第14集團軍共8個師中緊急抽調出的部隊正陸續到達,開始建立起防線,還有5個師的部隊正日夜兼程趕來。

  黃昏時分,德國空軍幾個月來第一次大舉出動,擊沉了盟軍1艘驅逐艦,德軍還使用了HS-293型無線電遙控滑翔炸彈,但盟軍很快掌握了對付這種炸彈的有效方法,對滑翔炸彈的無線電遙控頻率實施無線電幹擾,使其改變彈道墜海。至1月29日,在德軍的空襲中,盟軍的巡洋艦、驅逐艦、運輸船和醫院船各1艘被擊沉,2艘驅逐艦和1艘坦克登陸艦被擊傷,此外還有登陸艦、掃雷艦、步兵登陸艇、掃雷艇各1艘觸雷沉沒,防空艦和驅逐艦各1艘觸雷受傷。

  灘頭上的盟軍開始感覺情況不妙了,美第3師師長特拉斯科特和英第1師師長彭尼見盧卡斯坐失良機,聽任德軍集結,心急如焚!強烈要求迅速出擊。而亞曆山大和丘吉爾也都來電質問,為何不迅速占領至關重要的阿爾班山?此時,盧卡斯仍不打算向縱深推進,在上下的壓力下,以及考慮到灘頭還比較狹小,這才決定向外擴張,美軍攻占奇斯泰爾納鎮,英軍則攻占卡姆波萊奧火車站。

  奇斯泰爾納鎮位於蓬廷沼澤的邊緣,七號公路和從那不勒斯至羅馬的鐵路都從該鎮經過。卡姆波萊奧火車站則正處在安齊奧通往阿爾班山山腳阿爾巴諾鎮的公路上,兩地都是安齊奧地區的交通要衝,兵家必爭之地。

  美3師在進攻奇斯泰爾納鎮的戰鬥中遭到了德軍頑強抗擊,每一條田埂,每一間房屋都要經過激烈爭奪,師長特拉斯科特見正麵進攻進展緩慢,便決定實施滲透穿插,投入精銳部隊——陸軍別動隊,這支部隊曾在西西裏和薩勒諾一展身手,訓練有素,作風頑強,善打硬仗惡仗,堪稱虎賁勁旅。他們將在夜間穿越德軍防線,突襲奇斯泰爾納鎮。當晚,別動隊沿著被稱作“潘塔諾壕溝”的水溝悄然而行,一路上匍匐前進,穿過德軍防線後,到達距奇斯泰爾納鎮中心街區僅800米,這才一躍而起,衝上公路向附近房屋撲去。那知此時德軍的炮火鋪天蓋地傾瀉而下,原來,德軍早已發現他們的行蹤,一直等到他們進入開闊地帶,才以密集火力實施覆蓋射擊,美軍這支精銳之師完全像落入陷阱的獵物,任人宰割!出擊的767人中後來隻有6人逃回美軍陣地,其餘非死即俘!美軍的行動終以慘痛的損失宣告失利。

  英軍首先派出了偵察分隊,沿著通向阿爾巴諾鎮的公路搜索前進,一直推進了近5000米,才遭到了從卡羅切托村一處有著紅圍牆的堅固建築裏的射擊,偵察分隊把這幢紅牆建築稱為“工廠”,實際上這裏是一處大型的居住點,是意大利政府為開墾沼澤地的農民修建的。“工廠”是該地區的製高點,居高臨下控製著四周的平原,絕對是雙方的必爭之地。

  英1師師長彭尼得到偵察分隊的報告,意識到德軍集結的速度遠遠超過預料,因此必須在德軍大部隊到來之前,盡快奪取“工廠”和卡姆波萊奧火車站。他隨即向盧卡斯請戰,盧卡斯礙於彭尼是友軍,勉強同意這一請求。

  英軍於26日淩晨發起攻擊,德軍在“工廠”頑強抵抗,甚至還在凶猛炮火支援下組織反擊,雙方展開激戰,英軍每前進一步,每奪取一幢房屋,都要付出巨大代價。英軍最終以慘重的傷亡奪取了這一重要的據點。

  特拉斯科特和彭尼兩位師長都意識到了情況越來越危急,一再要求盧卡斯趁德軍還沒全部到來盡快發動總攻。而丘吉爾、亞曆山大也對美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施加壓力,克拉克於1月28日乘魚雷艇親自到達安齊奧,督促盧卡斯發展進攻。就在同一天,盟軍第二梯隊美第1裝甲師和第45步兵師相繼到達,使盟軍在安齊奧已集結了6.8萬人、500門火炮和250輛M-4“謝爾曼”坦克,盧卡斯這才覺得心裏有了底,決定立即組織總攻。殊不知,此時德軍也已集結了重兵,凱瑟林甚至確定了反擊的具體時間表。

  1月30日,盟軍終於發動了總攻,左翼英1師和美第1裝甲師為主攻,負責攻占卡姆波萊奧火車站,美3師和45師為右翼,攻擊奇斯泰爾納。

  2月1日,右翼美軍由於傷亡慘重,進攻逐漸停頓下來,殘部掘壕堅守,準備應付德軍反撲。

  左翼英軍所處的地形比較狹窄,為了發動更為有力的攻勢,英軍首先投入愛爾蘭禁衛營和蘇格蘭禁衛營,奪取有利的攻擊展開線。

  愛爾蘭禁衛營和蘇格蘭禁衛營麵對德軍彈如雨下的火力射擊,拚死衝殺,以巨大的傷亡達到了預期目的,奪取了預定的攻擊展開地域,這樣,英軍已從灘頭向內陸推進了20公裏,如同一把利劍深深楔入德軍陣地!

  最前沿的英格蘭希羅普郡營已奪取了阿爾班山的第一道山坡,但附近德軍力量在不斷加強,英軍急需美第1裝甲師的增援,然而該地區遍布深溝高壑,坦克幾乎無法活動,唯一可供坦克行動的道路就是通往阿爾巴諾鎮的公路,但在公路上德軍早已設置了大量障礙,而且又是處在德軍火力控製之下,如果裝甲師貿然出擊的話,必將遭受嚴重損失,因此,原來要求坦克支援的英軍,反而要先為坦克掃清障礙!

  擔負這一任務的是英軍舍伍德山地營,該營越過英格蘭希羅普郡營的陣地,向火車站衝去,但很多官兵好不容易突破德軍迫擊炮、機槍和自動步槍組成的交叉火網,衝到羅馬至那不勒斯的鐵路旁,卻根本無法越過鐵軌到達對麵的火車站,因為這裏地形非常不利,鐵路兩邊是山崖,鐵軌路基則正處在中間低窪地上,英軍從山坡上衝下路基,卻正好陷入了致命的絕地!路基一帶簡直成為可怕的屠宰場,英軍士兵就如同活靶子,被德軍的火力成片成排地掃倒!美第1裝甲師的先頭坦克營,竭盡全力提供支援,卻徒勞無功。第1裝甲師師長哈蒙少將麵對屍橫遍野的戰場,感慨地說從沒見過在一個地方死了這麽多人!此戰之後舍伍德山地營隻剩下8名軍官和250名士兵。

  盟軍的進攻徒有傷亡,毫無收獲。盟軍官兵開始感受到困惑和擔憂,原來大有成功希望的突襲戰,眼看卻要成為免遭全軍覆沒而進行的垂死之鬥了。盟軍被困在正麵不足25公裏寬,縱深不過25公裏的狹小灘頭,“牙尖爪利的野貓”簡直成為擱淺的鯨魚!

  德軍則於2月3日發起了反擊,攻擊矛頭直指英軍陣地,英軍堅守陣地的第1師第3旅經受了德軍的瘋狂衝擊,德軍先以猛烈炮擊,再以裝甲部隊實施突擊,步兵則穿插迂回,對英軍實施分割包圍。由於連日大雨,加之戰場上硝煙彌漫,盟軍空軍無法出動,英軍得不到空中支援,傷亡慘重。彭尼向盧卡斯求援,但盧卡斯卻要求其撤退,在這種情況下,撤退無異於自殺!幸虧盟軍又一批增援部隊英軍第168步兵旅和第1特勤大隊約1800人到達,第168旅原在“古斯塔夫”防線苦戰,剛被緊急調來,就立即在坦克配合下,全力救援,終於擊退了包圍英軍的德軍,第3旅這才冒著密集炮火帶著大部分傷員突出重圍。英軍以巨大代價所奪取的楔形陣地卻失去了。英軍第1師退至“工廠”、馬萊塔河和墨索裏尼運河一線構築防線。盧卡斯見德軍攻勢淩厲,開始在英軍第1師防線後麵5公裏處建立最後防線,以備萬一。

  2月7日,德軍對卡羅切托河的渡口發動了鉗形攻勢,英軍第1師竭盡全力拚死抵抗,守住了渡口,但卻失去了戰略要地——布翁裏波索嶺,這個高地俯瞰著通往阿爾巴諾鎮的公路,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英軍還控製著山嶺下的陣地。

  2月8日,連日苦戰的英1師拚盡最後力量反擊布翁裏波索嶺之敵,激烈異常的戰鬥整整持續了一天,英1師投入反擊的部隊傷亡慘重,軍官幾乎全部陣亡,殘部被迫於黃昏時放棄重奪布翁裏波索嶺的努力,向卡羅切托河的渡口撤退。當晚,德軍在實施猛烈炮擊之後,發起了總攻,經過連日血戰的英1師,傷亡巨大而又得不到補充,實力已經大不如前,因此防線很快被德軍突破,潮水般湧入的德軍隨即乘勢向“工廠”猛撲,雙方在“工廠”展開了激烈爭奪,盡管海麵上的盟軍軍艦也連連開火,為英軍提供火力支援,但仍未能阻止住德軍的進攻。9日淩晨,德軍占領了已是一片廢墟的“工廠”,隨著英軍防線上這一關鍵陣地的丟失,盟軍態勢更趨險惡。天亮後,德軍集中所有能夠集結的兵力,繼續擴張戰果。

  2月10日,英軍蘇格蘭禁衛營堅守的卡羅切托村也告失守,英1師殘部退至卡羅切托河岸大堤,繼續組織防禦。

  由於“工廠”失守,以及英軍防線的一再告急,盟軍登陸灘頭環形防禦有全線崩潰的危險,盧卡斯投入最後預備隊——2個步兵營和2個坦克連,於2月11日發動反擊。但盟軍的最後反擊,也未能挽回危局,反擊還是以失敗告終。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