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打擊北非的補給線

  為了奪取地中海的製海權和破壞軸心國的海上運輸,同盟國開始向地中海區域調集龐大的海空軍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迅速增長,達到了不可預料的程度,其艦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總數達114艘,其中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63艘、潛艇30艘。而意大利的艦艇僅增加10艘,共計78艘,各類艦艇比半年前隻增加2~3艘。此時,英國的兵力占有絕對的優勢。

  美國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戰區,使英國能夠充分利用航空母艦的戰鬥機支援海上作戰,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並為馬耳他島運送飛機。10月11日,德、意空軍再次對馬耳他島發起猛烈攻勢,企圖一舉消滅該島的空軍力量。但由於同盟國強有力的補充,島上空軍力量大大加強(作戰飛機從5月份的23架增加到9月份的169架),軸心國不得不於1周後放棄了這一企圖。這時,德國海軍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極圈區域,困難地對付同盟國的護航運輸船隊。在地中海戰區,德軍隻留下15艘潛艇,1943年1月後,潛艇繼續減少,軸心國主要依靠加強空軍與同盟國對峙。但是,由於德國必須兼顧大西洋及東線戰事,同盟國在地中海戰區的空軍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對方,到1943年初,盟軍飛機已達3000架;軸心國僅有1700餘架。

  這樣,隨著馬耳他島海空軍戰鬥力的逐步恢複,該戰區同盟國空軍不斷增強和德意軍不斷削弱,軸心國的航運損失急劇上升,10月份損失率已達44%。運給隆美爾的3.2萬噸的補給品,隻運到2萬噸;對隆美爾軍隊至關重要的油料,裝載上船1萬噸。但僅有4000噸抵達北非。德意非洲集團軍處於彈盡糧絕、油料匱乏的困境,而英國第8集團軍則得到充足的兵力、裝備及物資補給。在兩軍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英軍向北非德意軍發動了阿萊曼戰役。戰役開始3天後,10月26日,隆美爾寄予極大希望的一支運載汽油和彈藥的護航船隊被盟軍海空軍消滅,這對非洲軍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其後非洲軍再沒有得到充分的補給。沒有汽油,隆美爾便無法有效利用裝甲部隊實施他所擅長的裝甲機動戰。他不得不多次放棄反擊,距勝利越走越遠。

  就在蒙哥馬利率部向西追擊隆美爾潰軍之際,盟軍於11月8日出其不意地實施北非“火炬”登陸戰役,獲得成功再度挫敗了軸心國的士氣。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搶在敵軍從阿爾及爾進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橋頭堡”。3個德國師和2個意大利師奉命擔負此項任務。為這些部隊提供後勤補給的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已經不堪重負的意大利海軍肩上,此時的意大利海軍也隻有恪盡職守,盡力而為。

  在此之前,意大利海軍總部曾向其最高統帥部說明,由於盟軍海軍力量的急劇增強,除了已在進行中的對利比亞的補給外,意海軍再不能承擔任何大規模的海上支援活動了。鑒於盟軍突然登陸北非,突尼斯岌岌可危,意海軍便建議放棄對的黎波裏塔尼亞的船運補給,全力增援突尼斯守軍。因為突尼斯對軸心國具有更大的戰略價值:它是地中海的門戶,也是未來向非洲發動反攻的橋頭堡。可是希特勒卻堅決不允許利比亞的隆美爾軍隊實行戰略撤退。這樣,意海軍便被迫承擔它力所不及的任務——同時為的黎波裏塔尼亞和突尼斯兩個地區提供補給。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隊順利抵達突尼斯比塞大港。該船隊由2艘運輸艦和5艘驅逐艦編成,裝載1000名意軍和1800噸的軍事裝備。為了保障補給的勝利,意海軍立即在突尼斯設立指揮部,由此開始了海上補給戰的最後階段。在該階段,德意軍完全喪失了地中海製海權。

  在盟軍主力尚未進入突尼斯之前,英軍仍致力於對利比亞提供補給之機(一支從亞曆山大港出發的英船隊於11月19日安抵馬耳他島),意海軍在11月為先行空運抵達突尼斯的5個師運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補品達3萬餘噸,另運去部隊1.3萬餘人。德意軍依靠這些兵員、裝備的增援,徹底粉碎了盟軍企圖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作戰意圖。

  與此同時,德、意潛艇在北非沿海也異常活躍,有力地打擊同盟國的航運。11月10日,同盟國1艘運煤船和1艘驅逐艦被德潛艇擊沉。次日,又有4艘運輸船被擊沉。自11月中旬起,德國海軍組織力量從海上封鎖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在直布羅陀以西展開了25艘潛艇,主要任務是切斷同盟國對已上岸的登陸部隊的供應。此外,德軍還在西西裏島至突尼斯海岸之間緊鑼密鼓設置兩道平行的長120海裏的水雷障礙。盡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對盟軍的地中海航運並未產生嚴重影響,截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僅損失16艘運輸船。而軸心國實力已是強弩之末,不攻自破。

  隨著昔蘭尼加落入英軍之手,通往馬耳他的交通線暢通無阻,該島被圍困的局勢終於打破。英軍再次投入大量兵力物力,加強該島的作戰力量,不僅增加了島上的潛艇數量,而且開始派駐水麵艦艇力量。從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艦分艦隊(3艘)、艦隊驅逐艦“K”編隊(4艘)和第10潛艇區艦隊12艘),開始在那裏駐泊。除擔任突擊任務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外,在馬耳他島還編組了若幹近海艦艇區艦隊,它們由炮艇、魚雷艇和其他小型艦艇組成,大大加強了馬耳他島的防禦力和戰鬥力。

  另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編成的Q艦隊,於11月13日進駐阿爾及利亞的波尼港,這給負責向突尼斯守軍運送補給的意大利海軍以致命的打擊。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裏海峽的前進據點,在戰略上控製著撒丁島以南的水域。它和馬耳他島一道成為盟軍手中用以對付西西裏海峽的一把鉗子。在這種態勢下,軸心國對非洲的海上補給線實際處於癱瘓狀態。盡管具有決定性的突尼斯之戰尚未打響,但非洲的軸心國部隊已經奄奄一息。

  盟軍的注意力很快便從利比亞補給線轉向西西裏海峽。馬耳他島的空軍部隊對該海峽施行一天24小時的空中巡邏,以配合同盟國海軍阻止軸心國向突尼斯運送援兵,為徹底消滅德、意非洲集團軍創造良好條件。

  12月1日夜,駐波尼的英國Q艦隊出航,首次襲擊一支意大利護航運輸船隊。這支船隊的4艘運輸船滿載2000名官兵和數十輛坦克及彈藥,在5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Q艦隊(3艘輕巡洋艦和2艘艦隊驅逐艦)依靠優勢雷達和艦炮,迅速擊沉3艘意大利護航驅逐艦,並重創1艘驅逐艦。唯一沒有遇難的意大利驅逐艦見勢不妙,痛下狠心丟掉運輸船隊倉惶逃走。意大利船隊則遭到英國Q艦隊的猛烈攻擊,無一幸免。英艦則完好無損。

  與此同時,在波尼以北的西西裏西麵,1艘滿載突尼斯守軍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輪被來自馬耳他島的艦隊航空兵發現,頃刻間被魚雷機擊中葬身海底。在隨後的兩個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艦船被同盟國海、空軍擊毀,其中包括為軸心國船運屢建戰功的意大利驅逐艦“盧波”號。

  意大利人在夜間進行的航運沒有取得成功,便改變了戰術:白天在戰鬥機的掩護下渡過西西裏海峽。同時,為了免遭英國海軍水麵作戰艦隊的攻擊,意大利人於11月底開始敷設兩條水雷防線。該防線從比塞大和突尼斯市向前延伸橫貫西西裏海峽,長達80海裏,僅留下一道狹窄的航運通道,形成了一道有力的掩護屏障。

  盟軍不久便了解到意大利船隊通過的這道寬約50海裏的走廊的情況,於是,他們利用馬耳他島和波尼港的布雷艦,在日落時快速駛進走廊布雷,天亮前離開。意大利艦船在通過這條走廊付出沉重代價之後才發現,在埃加迪群島和突尼斯諸基地之間,隻剩下一條長達40海裏的“胡同”,其寬度不超過1海裏。要護送一支混合編成的龐大船隊通過一條1海裏寬40海裏長而沒有航標的水道,外加隆冬時節霧霜相交,海浪洶湧和盟軍的空襲,必定困難重重。這樣,意海軍白天航運的計劃也告失敗,不得不改道航行。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軍和商船隊竭盡全力向其北非部隊提供補給,不惜重大代價,運載的貨物總噸位達到最高水平21.2萬餘噸。但是,其中至少有6.8萬噸被盟軍擊沉,1.5萬噸受到損壞,損失率達40%。其中運往利比亞的物資損失率達52%,運往突尼斯的物資損失率也有23%。1942年1月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擊沉德國和意大利的船舶為106艘,總噸位達17.79萬餘噸。使德國和意大利的補給宣告失敗。

  盟軍占領阿爾及利亞機場之後,1943年1月,美國斯帕茨將軍率美軍第12航空隊也迅速加入了地中海作戰。他們高速低空轟炸的作戰技能,給予意大利海軍以沉重打擊。至此,盟軍在地中海戰區已取得決定性的空中優勢,作戰飛機既可以擊沉海上的軸心國船舶,也能對港口和港灣內的敵船進行狂轟濫炸。僅1月份,同盟國空軍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港口和公海上的敵國船舶實施突擊。該月,軸心國共出動51艘貨船駛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潛艇擊沉,4艘被水麵艦艇擊沉,2艘觸上水雷,7艘被飛機炸沉,還有7艘在盟軍的空襲下遭重創,損失率高達55%。意大利人懊喪地將通往突尼斯的航線稱為“死亡線”。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軍隻能依靠搶運來的補給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暫時遲滯了盟軍的推進。利比亞的隆美爾軍隊卻處於彈盡糧絕,氣息奄奄的境地,該軍每月至少需要8萬噸的補給,但在12月隻得到2.4萬噸,最終不得不放棄的黎波裏塔尼亞,於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馬雷斯防線,抱著不畏犧牲的信念據守著這個突尼斯的門戶。

  盟軍從3月恢複攻勢後,決定首先拔掉馬雷斯防線這個釘子。其間,盟軍海、空軍再度發揮巨大的優勢,狠狠打擊敵補給線及運輸力量。到3月,盟軍已擁有大量美國4引擎轟炸機,可以有效地在白天對西西裏島以及意大利和希臘其他濱海地域的運輸船隻裝載點和護航運輸船隊編組點進行大規模轟炸。一次襲擊中,22架美國“空中堡壘”式飛機將西西裏巴勒莫港的一艘運輸船擊毀。4月10日,美國轟炸機對停泊在撒丁島拉馬達累納港的意大利最後2艘重型巡洋艦發起猛然攻擊,擊沉“的裏雅斯特”號巡洋艦,擊毀“戈裏齊亞”號。取得了重大進展。

  同盟國空軍實施的一係列轟炸,大大削弱了意大利的護航力量。1943年第1季度,意大利用於突尼斯航線護航的軍艦每日未超過10艘,在2月底減至5艘,數量急劇下降。以後,剩餘的護航軍艦幾乎沒有進港休息的機會,一直在西西裏海峽來回遊蕩,每月出勤時間高達二十七、八天之多。船員極度疲勞,護航能力降低。2月間,軸心國派往突尼斯34艘運輸船,僅有20艘抵達。在3月,44艘運輸船被盟軍擊毀擊沉達23艘。

  在突尼斯戰役初期,軸心國在海上交通線上的平均損失率為25%——30%,到4、5月這最後2個月的損失則尤為嚴重,高達50%甚至50%以上。至此,軸心國與突尼斯守軍之間的交通線實際上已被切斷,想繼續進行補給簡單比登天都難。在這種情況下,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阿尼姆上將向希特勒報告了他缺糧少油料的處境。凱瑟林元帥也建議放棄突尼斯,將殘存部隊撤回本土保存實力,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斷然拒絕。這意味著軸心國的陸、海、空軍要繼續在非洲作無謂的犧牲。

  為了鼓舞士氣,支援突尼斯守軍,軸心國統帥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驅逐艦、魚雷艇以及運輸船向突尼斯運送兵員及補給。4月,被盟軍擊沉擊傷的補給船高達60%。就在4月的最後一天,3艘意大利驅逐艦載運軍隊900人,也沒有逃脫厄運葬身於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國戰鬥機的有效攔截下,軸心國的空運也停止了活動。軸心國不甘心失敗,於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噸的大型貨船,滿載彈藥、炸彈和地雷,在1艘魚雷艇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它們在邦角附近被3艘來自馬耳他的英國驅逐艦擊沉。此時沒有得到有效補給的突尼斯守軍,情況萬分緊急。

  5月7日,盟軍成功占領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最後供應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殘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並向總部報告沒有能力再接受船運補給。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當晚,最後3艘德國貨船向邦角駛去。它們平安渡過西西裏海峽後卻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貨的港口,徘徊猶豫之際被盟軍飛機炸成碎片,碎片漂在整個海麵上異常壯觀。

  在突尼斯戰役的最後階段,盟軍統帥部預料敵人將會通過海路或空運從邦角撤走,於是,同盟國海、空軍在德意軍交通線上的作戰活動順勢發展成為對海岸的封鎖,旨在將軸心國軍隊全殲在非洲大陸上。為此,護航運輸船隊暫時停止開往馬耳他島,也不在近海區內活動,全部兵力集中封鎖突尼斯的敵軍。在這裏盟軍進行了首次逼近的嚴密封鎖,參加封鎖行動的驅逐艦、魚雷艇和小型艦艇在邦角附近分兩線成半圓形展開。

  炮艦則向集中在邦角半島的軸心國軍隊開火,並有效地控製向艦艇射擊的敵炮兵。盟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對艦艇實施支援和掩護,殲滅機場和空中的敵機,阻止軸心國殘餘部隊乘運輸機撤走。這一封鎖行動,粉碎了軸心國軍隊妄想從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可能性。除數百人乘夜暗搭乘小型艦艇逃到西西裏島之外,5月13日,近30萬人的軸心國部隊向盟軍繳械投降,至此,非洲戰爭勝利結束。

  隨著整個北非海岸控製在盟軍之手,同盟國船運在地中海暢通無阻。這時德國潛艇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攻擊,隻能在暗中活動,而且其數量和威脅都是微不足道的,並在逐漸減少。德國空軍有時也襲擊同盟國海軍,騷擾它在地中海的航運,但其力量已是隔靴撓癢了。

  §§第六章 浴血安齊奧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