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攻占突尼斯

  1943年2月,盟軍在突尼斯設立戰場。盡管意大利人一直擔心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局勢判斷卻屢屢失誤,認為盟軍不會在的黎波裏或西西裏島登陸,更不可能進攻法屬北非(這樣就會把法國趕到德國的懷抱裏),盟軍大批船隊不過是要增援並補給馬耳他島。結果,盟軍的行動完全出乎德國人的預料,德國人“甚至連做夢也沒想到這一點。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還認為他們肯定會穿過(西西裏海峽)……後來,他們突然回頭駛向北非海岸”終於看清了盟軍的意圖,但為時已晚,北非危在旦夕。

  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後,軸心國在非洲隻剩下最後一塊地盤——與歐洲遙遙相望的突尼斯。鑒於突尼斯在政治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軸心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扼守突尼斯,並製定了西地中海戰略的新規劃,那就是要占領整個法國,在科西嘉島登陸,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盟軍登陸的當天中午,納粹德國強迫維希法國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議。從西西裏和撒丁島提供空中支援,用來阻止在北非登陸的盟軍,並予以有力回擊。由此,法國在突尼斯的機場全部對德國飛機開放。

  11月9日,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向突尼斯空投第5傘兵團及其他分隊,搶在盟軍之前占領了突尼斯城的歐韋奈機場。第二天,占領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邁德機場。11月11日晨,德軍又執行“阿提拉”計劃,占領了法國的未淪陷區。同日,2個意大利師分別由撒丁島和本土出發,在科西嘉島登陸。11月27日,德軍為奪取法國軍艦,進攻法國南部的港口土倫。在土倫法國艦隊司令讓·德拉博德海軍上將的命令下,土倫法國海軍將其艦隊的70餘艘軍艦以及60餘艘運輸艦、油船等鑿沉。土倫法軍被解除武裝。

  盟軍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獲得重要的後方基地之後,迅速向突尼斯挺進。11月15日,北非登陸部隊英國第1集團軍在安德森中將的指揮下,追擊德軍進入突尼斯境內,占領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爾蓋。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裏處,盟軍與德軍首次在突尼斯展開激戰。德軍1.5萬人的快速增援部隊和大量飛機,挫敗了英美聯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至年底,盟軍被迫撤至邁傑茲巴卜一線。至翌年春,由於暴雨不斷,道路泥濘不堪,給行軍造成了很大困難。盟軍暫停在突尼斯的攻勢。與此同時,蒙哥馬利指揮的第8集團軍也因等待補給而推遲了向突尼斯的挺進。軸心國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乘機向非洲增派兵力,並規定突尼斯軸心國軍隊司令庫爾特·馮·阿尼姆上將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隆美爾軍隊的前進道路暢通,不受牽製,進而兩軍協同作戰,共同守住突尼斯這個戰略重地。

  到1943年2月初,軸心國集結在突尼斯的兵力總數約10萬人,其中德軍7.4萬人,編成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馮·阿尼姆上將),下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德國7個師、意大利10個師)另2個旅。軸心國軍隊的防區是以160公裏長的一連串防衛哨所連接起來的一個總橋頭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內的兩個環形陣地構成,從比塞大以西約32公裏的海岸延伸到東海岸的昂菲達維林。分為北、中、南3個防區,各由1個師防守。防守該橋頭堡的德意兵力最後增至25萬人以上。軸心國和同盟國分別加大了對突尼斯的重視。

  1943年初,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同盟國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領土、結束非洲戰役的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軍地中海最高統帥部司令,英國亞曆山大將軍任副總司令,負責地麵作戰指揮;英國空軍中將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空軍總司令;英國海軍上將坎寧安任地中海盟軍海軍總司令。四位將軍會集在此,各施策略,展露拳腳,使突尼斯之戰更具精彩性。

  參加突尼斯戰役的盟軍兵力是第18集團軍群,亞曆山大將軍兼任司令,下轄英國第1、第8集團軍和美國第2軍,共18個師(12個英國師、4個美國師、2個法國師)另二個旅。由盟國地中海艦隊(近百艘軍艦)及3241架作戰飛機支援作戰。戰役計劃是,英國第8集團軍在濱海方向上沿馬雷斯—加貝斯公路實施主要突擊,並積極配合美軍第2軍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的基本兵力;爾後全部盟軍迅速向突尼斯市發動進攻。同時美第2軍向米克納西和加貝斯灣方向實施輔助突擊,轉向意第1集團軍後方並切斷其退路,再予以殲滅。

  1943年2月,隆美爾軍隊在英國第8集團軍的窮追猛打下,退守至突尼斯的馬雷斯防線。第8集團軍則開抵馬雷斯以南數英裏的梅德寧占領陣地。德軍趁英軍尚未立穩腳跟,抓住有利時機於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敗美國第二軍的部隊。然後,在3月6至7日又乘機襲擊了梅德寧的英國第8集團軍,結果反被早有準備的英軍打敗,損失52輛坦克,被迫撤回防線。(此後,隆美爾應召回國,馮·阿尼姆上將接任隆美爾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一職。)

  1943年3月中旬,盟軍重新調整部署恢複在突尼斯的攻勢。根據亞曆山大司令的僅作有限進攻、以轉移英第8集團軍當麵德、意軍的命令,3月17日,美軍第二軍(新任軍長巴頓將軍,後為布萊德雷將軍)在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之後轉入進攻,經過幾天的奮戰。20日,順利突入米克納西地區,成功地牽製了德軍第10裝甲師。同日夜,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突尼斯南麵的門戶——馬雷斯防線,以便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同英國第1集團軍會合。

  馬雷斯防線是駐突尼斯的法國軍隊於30年代末修建的防禦工事。它東翼臨海,西翼坐落在邁特馬泰山,與沙漠地遙遙相望,全長32公裏,由幾十個孤立的小地堡和一些堅固築壘陣地構成。防禦工事的堅固給英軍進攻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防守馬雷斯防線的意大利第1集團軍(司令梅塞將軍)擁有6個師(2個德國師),約8萬人。德軍第15裝甲師為預備隊,擁有坦克150輛、火炮680門。

  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部隊由3個軍(第10、第30軍和新西蘭軍)組成,轄6個師(2個裝甲師)另8個裝甲旅,有坦克610輛、火炮1410門及22個空軍中隊支援作戰。並實施了強有力的作戰計劃,第30軍以3個步兵師對防線東翼采取正麵進攻策略,在近海地區突破防線。此後,第10裝甲軍通過缺口實施突擊。與此同時,新西蘭軍從西翼迂回邁特馬泰山發動襲擊,對守軍後方造成威脅並牽製其後備力量。

  3月20日晚,英軍右翼第30軍在靠近海岸的狹窄沼澤地區首先發起強攻,但並沒有取得很大突破,僅在對方防線打開一個很淺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後,英軍重新發動進攻,橋頭堡稍有擴大。由於反坦克炮受沼澤地及地雷阻滯,未能跟進,英軍前沿步兵陣地在沒有充分支援的情況下被德軍的反擊所摧毀。戰鬥開始2天後,英軍正麵進攻失敗,撤回出發陣地。鑒於初戰失利,蒙哥馬利對原計劃做了相應調整,將作戰重點移到內陸側翼。為此,英軍第10軍司令部及第1裝甲師於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於普盧姆山峽的新西蘭軍。同時,印度第4師從梅德寧向內陸側麵挺進,加強對德、意軍側翼的威脅,並開辟另一條衝擊線。新計劃代號為“增壓2號”。增援部隊到達後,英軍左翼即於26日下午4時在空中轟炸機的掩護下發起閃電攻擊。德、意軍試圖調動其預備部隊阻擋英軍左翼的猛烈進攻,但為時已晚。在被合圍的威脅下,守軍被迫向北撤往瓦迪阿卡裏特。3月28日上午9時,英軍完全占領馬雷斯防線,通往突尼斯的道路遂被打通。

  4月7日,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退守瓦迪阿卡裏特防區的意大利第1集團軍,並於同日與美國第2軍先頭部隊會師,將德、意軍重重包圍。軸心國軍隊選擇了放棄陣地繼續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團軍撤至軸心國在突尼斯的最後一道防線昂菲達維爾—蓬德法斯一線。至此,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斯東北部隻保留一個南北長130公裏、東西寬60公裏的橋頭陣地。次日,英軍第8集團軍開抵昂菲達維爾防線。4月20日,盟軍在突尼斯展開非洲戰役最後階段的進攻,從南麵和西麵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時實施突擊,占領了重要據點。5月6日,英國第1集團軍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突尼斯西線對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發動決定性進攻,突破德軍防線,將其殘部分割為兩部。7日,盟軍占領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後,繼續向海邊進軍。軸心國部隊撤入邦角半島,因受到同盟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德、意軍麵臨著進退兩難的境界,無力防禦。5月12日,盟軍徹底殲滅軸心國殘餘部隊,德、意軍總司令馮·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團軍投降,長達3年的北非作戰全部結束。軸心國被俘的人數約27.5萬人(一半以上是德軍),被同盟國的飛機、水麵艦艇和潛艇擊沉的軸心國的艦艇達43.3萬噸。盟軍傷亡7萬餘人。

  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軸心國在非洲戰場總計損失95萬人,損失艦艇240萬噸、飛機8000架、火炮6200門、坦克2500輛、車輛7萬輛。同盟國傷亡約26萬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2萬人、美軍1.9萬人。戰爭是殘酷的,有戰爭的地方,必有人犧牲,這是不可避免的。同盟國占領北非,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為爾後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五章 北非補給線爭奪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