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哈勒法山之戰

  1942年7月,德、意非洲集團軍進攻英阿萊曼防線失敗,局勢進入了僵持階段,隆美爾隻得電告德國最高統帥部說準備放棄攻勢。但是,急於攻下阿萊曼防線,並趁勢扭轉局麵的希特勒是決不甘心放棄的,他命令繼續準備進攻尼羅河三角洲。意大利統帥部也請求隆美爾無論如何不要撤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隆美爾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審時度勢,深知戰局對他不利。但麵對各方的壓力,隆美爾隻好不顧部隊疲憊、補給不足,以及缺乏燃料的惡劣狀況,在草原的整頓後,決定再次進攻英軍阿萊曼防線,突破蘇伊士運河。他認為,不趁著現在雙方兵力尚處於均衡態勢的情況下,奮力追擊,恐怕將會丟掉向尼羅河三角洲進軍的最佳時機了。他不想冒這個風險,寧願現在出擊。

  阿萊曼防線北瀕地中海、向南延伸64公裏至卡塔臘窪地的鹽堿灘。由於該防線地勢複雜,防守嚴密,沒有裝甲部隊可迂回的開闊翼側,無法從正麵進攻,可以說易守難攻。隆美爾認為他不能給英軍更多的喘息時間,他要進攻。隆美爾遂決定以哈勒法山為突破口,在該地以東揮戈北上,再朝哈馬姆方向進逼海岸。之後,席卷英軍陣地,擊潰英軍第8集團軍,突破阿萊曼防線,前出至蘇伊士運河地區,扭轉時局為奪取埃及鋪平道路。

  隆美爾的計劃是大膽而新穎的,以德軍第164師和意軍2個師(“特倫托”師和“博洛尼亞”師)對阿萊曼防線北部的英軍第30軍實施牽製性進攻。然後,以德軍第90輕型裝甲師、第15和21裝甲師、意軍摩托化軍(轄“艾裏特”師和“利違黎奧陶師)、“富爾戈雷”師及偵察大隊,向防守戰線最南端希邁馬特的英軍第13軍實施主攻。該地段是一個防禦的薄弱點,陣地前僅由雷區加以封鎖。經過認真分析局勢後,隆美爾開始了他的進攻計劃。他的作戰意圖是,從南端突破英軍防線,部分兵力向東推進32公裏到達左側的哈勒法山山脊,爾後迂回山脊,對英軍主力實施包圍與進攻。與此同時,部分兵力向北直插海岸,再向東突擊,切斷英軍補給線,迫其原地抵抗,坐以待斃,或向西逃脫放棄埃及。隆美爾的精密策劃可以說是天衣無縫,但他卻不知道等待他的將是英軍給他布下的巨大的陷阱。

  隆美爾現在的對手是丘吉爾剛剛從第1集團軍調到北非第8集團軍的蒙哥馬利。蒙哥馬利生於1887年10月17日,1908年畢業於桑赫斯特軍事學院,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初期任步兵第3師師長,參加了法國、比利時作戰。英軍從敦刻爾克撤退後,在英國本土任第5軍和第12軍軍長,後任東南軍區司令。蒙哥馬利到北非後,根據“超級機密”提供的可靠情報,對德、意軍的作戰部署了如指掌,並開始策劃應戰,他決定以重兵防守戰線南端及哈勒法山地。此時英軍防禦兵力為8個師。北麵由第9澳大利師重兵扼守特勒埃薩突出部,第1南非師把守第9澳大利亞師和魯瓦伊薩特嶺之間的地區,第5印度旅據守魯瓦伊薩特嶺,嶺南的第2新西蘭師則在代爾穆納西卜高地上擔負正西和西南方向的防守任務,第44師和第22裝甲旅據守哈勒法山,第7裝甲師配置在東南麵,隱蔽待命,士兵精神抖擻,隨時準備奮勇殺敵。此外,英軍還布設了6個相互連貫的布雷區,構築了堅固的炮兵陣地。

  英軍各步兵師裝備有威力強大的新式6磅反坦克炮。部署在陣地前沿的713輛坦克中,其中有164輛是裝備有75毫米炮的性能優良的美製坦克。此時雙方的力量對比是英軍占有絕對優勢。英軍坦克比德意軍多1/5,飛機的比例則是5:1.僅8月份,英軍得到的補給是軸心國軍隊的10倍。總之,英軍的裝備與作戰人員素質已超過入非作戰以來的任何時候,而德、意軍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補給均已處於最低點,形勢對德軍非常殘酷。

  8月30日晚11時,德、意軍開始向英軍防線南端的要塞發起進攻,打響了哈勒法山之戰。英軍的大縱深密集布雷區和空軍的猛烈轟炸,炮聲震耳欲聾,令大地為之動搖,炮火像暴雨一樣傾瀉到德意部隊的陣地上,使德、意軍大受挫折,非洲軍陷入死亡陷阱。第21裝甲師師長馮·俾斯麥將軍陣亡,非洲軍軍長內林將軍身負重傷。31日黎明時,先頭部隊隻越過布雷區12公裏。上午8時零5分,隆美爾很清楚自己所麵臨的不利形勢,被迫停止戰鬥。半小時後,鑒於德軍2個裝甲師已突破至雷區頭,隆美爾重新調整部署,下令進攻,但計劃仍沒有奏效,再度改變策略,推遲向亞曆山大和開羅的進軍,將哈勒法山作為目標,全部兵力提前北轉,盡快橫跨哈勒法山脊,以避開右翼英軍第7裝甲師的威脅。於是,德、意軍掉頭直撲英軍第22裝甲旅的防守地段。蒙哥馬利迅速派出第23裝甲旅對保護布雷區的新西蘭師和哈勒法山脊的第22裝甲部隊旅實施增援。真是雪中送炭,經過協同作戰;至中午,德非洲軍裝甲部隊主力傷亡重大,未能推進一步。

  這時,戰場上刮起風暴,頓時烏煙瘴氣,分不清天與地的界限,遮蔽了非洲軍部隊,英國空軍隻得停止轟炸。下午16時,德軍進至山脊最有利的據點132高地對麵。在轟炸機的配合下,集結在高地的英軍坦克和火炮立即向德軍開火。9月1日拂曉,德軍第15裝甲師企圖包圍英軍第22裝甲旅,遭遏製,被迫撤退,下午經整頓後又重新發起進攻,再次被隱蔽在工事內的英第10裝甲師的坦克擊敗。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收緊包圍圈。天黑前、德軍曾3次試圖突圍,均沒有得逞。

  1942年10月下旬,英軍從阿拉曼發起進攻。激戰持續至9月2日上午,德軍損失慘重,在麵臨彈藥短缺,坦克和車輛所剩燃料嚴重不足,同時未能前進一步的情況下,隆美爾被迫放棄進攻,於夜間命令其裝甲部隊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發陣地。哈勒法山之戰以德意軍失敗告終。

  在該戰中,德、意軍損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傷1800人、被俘570人;損失坦克50輛、野戰炮15門、反坦克炮35門、卡車400輛。而英軍損失1751人、坦克68輛、反坦克炮18門。從此,隆美爾軍隊進至尼羅河一線的最後希望破滅。他們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再無力發動攻勢。這就注定他們在下一戰——阿萊曼戰役中的失敗。

  經過哈勒法山一戰之後,英軍士氣大振。這是他們進入北非作戰以來第一次贏得如此輝煌的勝利。勝不驕,敗不餒。此時的英軍並沒有因這一次戰役的勝利而沾沾自喜,而是總結出該戰的經驗,為下一步阿萊曼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在此戰役中集團軍各部隊之間協調一致,陸軍和空軍配合默契,使協同達到了心有靈犀的境界。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發揮了高超的戰略戰術,完全掌握了製空權,不斷猛烈攻擊德、意部隊,將其死死擠在布雷陣內,成為飛機轟炸的目標,絲毫沒有逃脫的機會。此外“超級機密”情報,以及在該戰中運用的假情報、欺騙戰術,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種欺騙戰術被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繼續靈活運用於阿萊曼戰役。

  在哈勒法山一戰中慘敗的隆美爾率部退至阿萊曼以西卡塔臘窪地的防線。防線正麵寬60公裏,縱深15~20公裏,北瀕地中海,南靠坦克無法通過的卡塔臘窪地,兩翼不受威脅。

  此時,德、意軍經過長時間的沙漠地連續作戰,體力、兵員、裝備消耗均已達到頂點,而且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戰鬥力急劇下降。在“超級機密”情報的幫助下,英國空軍對意大利補給船隊和北非港口實施了有力而準確的打擊,給軸心國的後勤補給計劃帶來嚴重的影響。軸心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奪取馬耳他島是一大失策。據隆美爾估算,在1942年前8個月,他隻得到所需最低補給量的40%。

  無論是從士兵的數量和兵器的質量上看,軸心國軍隊都處於明顯劣勢。首先表現在裝甲車、坦克等機動作戰力量方麵。1942年7月以來,英國第8集團軍補充了大批裝甲力量,組成精銳的第10裝甲軍(轄3個裝甲師)。德、意非洲集團軍雖然也有少量補充,但大都是非摩托化兵力,甚至將兩支空降部隊代替地麵作戰力量補充進來。鑒於裝甲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適合於沙漠作戰,加上沙漠作戰的特殊性,軸心國軍隊補充的這些兵力幾乎毫無價值。

  其次是空中力量對比,英軍掌握絕對製空權,而且在配合步兵地麵作戰方麵已積累了相當重要的經驗。最後一點,即軸心國軍隊一直油料補給不足。在幾次作戰、追擊行動中,德、意軍均由於缺乏油料而中途退出戰鬥,半途而廢,所取得的成功也毀於一旦。自他們突入埃及以來,補給線越拉越長,圖卜魯克的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軸心國運輸船隊不斷遭到盟軍的空中和海上打擊,往往未到北非港口便沉入海底,使燃料嚴重短缺的隆美爾雪上加霜。沙漠戰中,沒有油料足以置人於死地。作戰開始之前,隆美爾僅剩4天的油料,彈藥僅夠用9天。油料的嚴重短缺,使隆美爾不敢再打他擅長的機動戰,被迫改變作戰方案。坦克在根本無法隱蔽的地段上作戰,很容易成為英軍飛機攻擊的目標。鑒於種種不利因素,隆美爾決定打一場陣地戰;利用步兵堅守防線,不惜任何代價,阻止英軍的突破。一旦英軍突入防線,立即采取反擊手段將其消滅,以避免英軍擴大突破口,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麵。

  為此,隆美爾沿整個防線建立了8~13公裏寬的防禦體係。首先讓部隊占據堅固陣地,陣地最前沿設置了大麵積布雷區。第一道雷區縱深約以900~1800米,其後是無人地帶,僅配置少數前哨加以監視;最後1800米處是主防線,由德、意軍步兵重兵防守,配備高爆炸彈、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線之後配置裝甲部隊。整個布雷區威脅最大的是北部雷區,縱深達4500~8200米,共用了50萬顆地雷。其中交雜設置著擁有相當兵力的“防禦點”,被稱為“魔鬼的花園”。和北麵雷區相比,南部雷區雖不龐大,由於它地處十分有利的位置,也不可忽視。

  德、意非洲集團軍擁有4個德國師、8個意大利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裝備坦克489輛、火炮1219門、飛機675架,總計約10萬人(德軍5萬人)。經過精密部署後,兵力的調配產生了一些變化。德、意軍混合編成的6個步兵師堅守主防線;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第21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各率一個意大利師(“利托裏奧”師和“艾裏特”師),分別防守戰線南、北兩端;德軍第90輕裝師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北段後方海岸附近。但意大利部隊裝備低劣,士氣消沉,為了改善這一局麵,隆美爾作了一個重要調整,他將德、意軍混合編製,交叉部署,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預期效果,但同時也妨礙了隆美爾在危急關頭對德軍部隊的集中使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