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收複馬尼拉

  在萊特島戰役中美軍陣亡3500人,傷1.2萬人。日軍在保衛萊特島的戰鬥中損失約5萬多官兵,另外還有4萬餘人乘船前往萊特島的途中因船隻被美軍的潛艇或飛機擊沉而葬身海底。

  盡管萊特之戰讓山下奉文將軍的隊伍損失了近10萬人,但他仍有27.5萬人可用於保衛呂宋。但他不想讓這些官兵在林加延灣海岸的戰鬥中遭到無謂的傷亡,在那裏他們可能會被美國海軍的炮火殲滅。他也不打算死守馬尼拉。如果那樣,他就得打贏呂宋中央平原一仗,但是他沒有足夠的火力和機動力在美國擁有回旋餘地的地方和麥克阿瑟決戰。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大約就是進入山區——這是呂宋島上特別有優勢的地方——他們可以在那裏修工事,堅守陣地等美軍自己送上門。他在呂宋北部山區部署了約15萬人;還有75萬人部署在馬尼拉以東的高地上;另外3萬人沿著俯視克拉克機場的高地布防,隻留下2萬人保衛馬尼拉,1.6萬海軍陸戰隊保衛港口。

  1月8日,在夜色的籠罩下,入侵艦隊在林加延灣集結。第二天破曉時分,海灣裏雲集了一大片來往的艦船;從海平麵的一端到另一端分布著800艘灰色船隻。

  他們決意進攻東海岸是因為這一帶有最適合登陸的海灘。山下奉文料到麥克阿瑟的部隊會這麽做,因此將他最精銳的部隊部署在山上,俯視他們的一舉一動。與此同時,克魯格計劃在林加延灣南端登陸,部分登陸海岸被河口沙洲阻擋,而且風高浪大。他想出奇製勝,減少人員傷亡,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可與麥克阿瑟相媲美的成就。

  1月9日清晨,在海軍炮擊後,第6集團軍投入4個師(第6、第37、第40和第43師)登陸。他們幾乎沒有遭到抵抗,在有些地方部隊幾乎是跑步上岸的。午飯後,麥克阿瑟、薩瑟蘭、埃格伯格、萊爾巴斯和其他幾個參謀登上一艘登陸艇前往聖法比安附近的海岸。

  1月13日,麥克阿瑟將他的前指轉移到岸上,住在從海灣向內地走4英裏的達古潘鎮的一所中學裏。他把操場上的一所平房作為自己的寓所兼辦公室。在那兒的頭幾天,他心情樂觀、興高采烈,但後來便開始和克魯格發生矛盾。他想讓克魯格在1月26日——他的65歲生日以前,(非常巧合的是克魯格也是這一天過生日)——南下攻占馬尼拉。而克魯格擔心,如果他大舉南下,日本可能對他采取什麽行動。他隻想鞏固登陸第一天所占領的灘頭陣地,等待本月晚些時候增援部隊到來。然而不僅僅是麥克阿瑟一個人催促他對馬尼拉發動進攻,肯尼也叫嚷著要陸軍占領大致位於林加延灣和馬尼拉中間的克拉克機場。

  在這個節骨眼上,麥克阿瑟收到了來自馬歇爾的電文,馬歇爾告訴他,陸軍部計劃向總統上報一份職務晉升名單。問麥克阿瑟是否要推薦什麽人?為了推動克魯格更加合作,3月18日,麥克阿瑟推薦克魯格升為四星上將。

  不知道是為四星上將的前途所打動,還是因為第6集團軍需要它所能得到的所有空中支持,克魯格動心了,允許第37師和第40師向克拉克機場進軍。結果,就像推一扇沒有上鎖的門一樣暢通無阻。部隊沿著3號公路以每天10英裏的速度長驅直入,它遇到的抵抗微乎其微。

  事實證明,攻占克拉克很容易。難的是如何讓這個地方發揮作用。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埋伏在山上,居高臨下,將這裏的6個機場置於其炮火打擊之下。第40師必須進入山區,把他們驅趕到火炮射程之外,並最終把他們從戰壕裏摳出來。

  在第40師攻占克拉克以前,克魯格就清楚地表明他不想朝馬尼拉的方向再前進半步了。他確信埋伏在呂宋中央平原以北和以東的山區裏成千上萬的日本人會突襲連接林加延和馬尼拉的主幹線3號公路,並打垮他的右翼。在他的後援部隊——主要是第1騎兵師和第32步兵師——從萊特調到林加延之前,他什麽機會也不會有。

  麥克阿瑟認為克魯格對周圍形勢的判斷是大錯特錯。他還批評了威洛比,因為他誇大日軍的實力,無形中增加了克魯格的恐懼心理。如果山下奉文讓他的人進入平原地區,那就無異於要他們自己被美國的坦克、飛機和自行火炮消滅光。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在爭奪克拉克的戰鬥中,當日本第2坦克師的一個裝甲團從高地衝下來企圖切斷3號公路時,確實被美軍一下子殲滅了。

  1月31日,麥克阿瑟命令艾克爾伯格的第11空降師的兩個滑翔團乘坐登陸艇在納蘇格布灣實施兩棲進攻。3天後,該師唯一的傘兵團空降,攻占距離登陸灘頭10英裏處的高地。但空降師在接近馬尼拉南部近郊時,遇到日軍的頑強抵抗。日軍嚴密防守著進入市區的唯一接近路,而第11空降師正試圖由這條路上進入。部隊在這裏嘎然止步,日軍防禦部隊迫使他們停留在尼科爾斯機場南兩英裏處。

  與此同時第6集團軍的兩個最好的師,第1騎兵師計劃1月27日到達林加延灣,然後沿5號公路進軍;第37師從克拉克機場附近的駐地出發,沿3號公路向馬尼拉市前進。事實上,第37師已經處於林加延到馬尼拉的中間了,但第1騎兵師有更強的機動能力,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強烈的團隊精神。他們自認為是美國陸軍最好的師。

  麥克阿瑟急於到達馬尼拉的迫切心情常常驅使著他叫吉普車開到先遣部隊的前麵。1月30日,在克拉克機場附近,他設法讓車開到交火地帶的中間,日軍的3挺機槍在他左側不到100碼處向他右側不到100碼處的美軍炮兵連射擊,而炮兵連則通過概略瞄準向藏在戰壕裏的日軍射擊。

  在這個時候,第1騎兵師從林加延灣海岸向南挺進。當晚,麥克阿瑟見到維恩·D·馬奇師長並告訴他:去馬尼拉。我不管你怎麽去,到那兒就行,而且要快。要避免人員傷亡。你可以繞過日本鬼子,超越日本鬼子,但一定要到馬尼拉,救出聖托馬斯集中營的戰俘,占領馬拉卡南宮和議會大廈。

  馬奇組織了一支由800名熱情的誌願者組成的飛虎隊,分乘吉普車、卡車和輕型坦克向馬尼拉全速前進。兩天後,飛虎隊到達馬尼拉東北74英裏的甲萬那端。騎兵師的戰士們涉水過河,把日軍趕出了甲萬那端。上了5號公路。這支飛虎隊在6小時之內行進了75英裏,於2月4日黃昏時到達馬尼拉市區第37師。沿3號公路緊趕慢趕,還是晚到了12個小時,於第二天淩晨到達馬尼拉。

  麥克阿瑟實現了他登陸後4個星期內到達馬尼拉的誓言。他還希望用一支精幹、行動快捷的力量迅速突破馬尼拉,趁日本人正暈頭轉向時,讓他的部隊去解救被關押在市裏和周邊的幾千名盟軍戰俘。如果能讓部隊迅速入城,就可以不戰而拿下這些集中營,但是如果陷入艱苦而血腥的包圍戰,就很容易提醒日本人在無望的戰鬥的最後幾天大舉屠殺他們的戰俘。這些天來,麥克阿瑟對盟國戰俘的命運深深地擔憂。

  2月5日上午,第1騎兵師的飛虎隊插入北部郊區並向聖托馬斯大學進發,日軍在那裏關押著3500名戰俘,主要是美國公民。與此同時,第37師前往比利比德監獄。他們趕在日軍炸毀山穀上的一座橋梁之前將其占領,沒開一槍一炮就占領了比利比德監獄,釋放了那裏的800名囚犯。

  2月7日,麥克阿瑟、埃格伯格、萊爾巴斯和其他10來個司令部的先遣梯隊參謀人員分乘幾輛吉普車從打拉出發向馬尼拉駛去。麥克阿瑟徑直前往比利比德監獄。

  麥克阿瑟和這個人不人、鬼不鬼的家夥握了握手,質樸地說:“我很高興回到這裏。”

  進入監獄以後,他發現自己置身於但丁曾描繪過的那種慘不忍睹的景象之中,令人不堪忍受成為其中一員的巨大痛苦。幾百人抬頭凝視著他,這些人虛弱得除了從他們躺著的地方努力地向他微笑以外什麽也做不了,他們像一具具屍體一樣直挺挺地躺在汙穢不堪的簡易窄床上,雖生猶死,幾乎已經為葬禮做好了準備。

  他回到吉普車裏,驅車前往聖托馬斯集中營,這裏的情況比比利比德監獄要好一些。但這裏的景象也一樣慘不忍睹。

  當總司令部計劃奪回科雷吉爾多時,麥克阿瑟采納了參謀長薩瑟蘭的采用空降部隊和兩棲部隊同時發起進攻的辦法。

  2月16日,第503傘降步兵團大約2000人進行空降著陸,與此同時,1000步兵在懸崖底部的狹長海岸上登陸。這次進攻完全出乎日軍意料之外,日軍總共約有5000人。第二天美軍又空降了1000人的增援部隊。奪回羅克的戰鬥十分激烈,第5航空隊的重型轟炸機用凝固汽油彈幾乎炸平了科雷吉爾多的大部分地區,與此同時,海軍驅逐艦在直射射程內從海上向島上的岩洞和隧道入口處射擊。

  羅克之戰是對裝備精良、很好地隱蔽在戰壕中的敵人的一次殘酷的近距離作戰。2月21日夜,共有2000日本人在馬尼拉隧道中自殺,他們用數百噸烈性炸藥將自己炸死。然而戰鬥還在繼續。有組織的抵抗又持續了一個星期。美軍收複科雷吉爾多的代價是1000人傷亡。

  當這場戰鬥還在激烈進行時,麥克阿瑟對另一所監獄發動了突襲。馬尼拉的南部有一個大潮,叫做拉古納。拉古納湖南岸聳立著洛斯巴諾斯拘留營,這裏關押著2000多名美國人和菲律賓人,這些人當中主要是傳教士和修女。2月24日,第11空降師幾百名滑翔兵發起強渡大潮的兩棲進攻。拘留營的日本衛兵驚訝得亂作一團,以致忘記屠殺他們的囚犯了。所有的被拘留者沒有受到任何傷害,都獲得了自由。

  這次戲劇化的突襲是整個事件的閃光點,否則這裏將是一幅悲劇性的場麵。負責馬尼拉作戰指揮的日本海軍上將岩淵山治手下有3.5萬人。他拒絕執行山下奉文保全馬尼拉的政策,而是把他自己無政府主義的觀念強加給這座城市裏無助的居民、古老的建築和倒黴的軍隊。讓馬尼拉變成戰場並不能使日本贏得絲毫的戰略或戰術優勢,破壞這座城市也不能給日本帶來榮譽和光彩。殘殺馬尼拉人不會讓日本的失敗推遲一天時間。一切都無濟於事。守軍擁有大量的自動武器,彈藥庫裏充斥著軍械。每一個主要路口都設置了路障;街道上布滿地雷;數千建築物裏都理置了餌雷;馬尼拉灣的海軍艦艇被拆解了武裝,船上的大炮被拖到岸上。就像他們征服其它地區時的做法一樣,日本兵圍捕了大批市民,然後不分青紅皂白地將他們屠殺。這些暴行是根本沒有任何理由、也開脫不了的。

  麥克阿瑟發現自己不得不為這座城市而戰,這是一場會毀滅這座城市的戰鬥。他盡力不傷害這裏的人們。肯尼建議轟炸稱為“內城”的有城牆的市區,把它夷為平地,免得步兵還要把守軍從城裏“摳”出來,麥克阿瑟對此建議不予考慮。“不,我不能讓你這麽做,”他告訴肯尼,“你可以全殲日本人,這沒問題,但是那裏還有幾千菲律賓人也會死。”結果,麥克阿瑟不讓肯尼向馬尼拉的任何地方投放炸彈。因為當時轟炸的精度還不能保證讓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大量無辜市民免遭殺害。

  起初,麥克阿瑟盡量避免在這場戰鬥中使用重型炮,但是當他的部隊受到日軍炮火的猛烈襲擊時,他不得不解除了這些限製。當時的美國大炮是全世界最好的。這種火炮的協同動作與控製能力都很出色。麥克阿瑟發現,一旦開火,這種炮幾乎能摧毀人類能建造出的任何東西。在馬尼拉之戰中,大部分建築物是被美國的炮火毀壞的,而死難的數萬菲律賓人中大部分則是日本人殺害的。

  馬尼拉市中心被打得四分五裂,建築物和建築物,房間和房間之間分崩離析。這一戰製造出了曆史中最血腥的也是本世紀裏最壯觀的火葬場之一。火焰有1000英尺高,而它噴冒出來的大片大片的黑色濃煙則高達2000英尺。一位膽戰心驚的將軍記錄下了他在戰鬥開始階段從飛機上看到的情景。

  美軍進入馬尼拉後不久,麥克阿瑟司令部的參謀們就擬出了勝利大遊行計劃,但是戰鬥迫使這一計劃推遲,再推遲,最後取消了。在收複馬尼拉以前,整個城市隻剩下4個沒有遭到破壞的公共和商業建築了。這座被稱為“東方明珠”的城市已是廢墟瓦礫堆。日軍實際上被殲滅3.5萬人。麥克阿瑟的戰鬥傷亡人數是6500人。

  1945年7月,美國陸軍數十萬人從歐洲戰區出發前往太平洋戰區,陸軍部時刻監視著日軍在九州的大規模集結。一些激進分子描述了一幅令人生畏的場麵,說是一個巨大的殺人場正在籌建之中。倉庫裏近5000架神風特攻機隻加注了夠飛單程的汽油。美軍從8萬日軍手中奪取衝繩,卻付出了傷亡5萬人的代價。如果按這個比例推算正像馬歇爾擔心的那樣,攻占九州美軍將傷亡27.5萬人。

  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左為美軍麥克阿瑟將軍。新近被授權指揮太平洋戰略空軍部隊的卡爾·斯帕茨將軍7月31日到達馬尼拉,向麥克阿瑟出示了投放原子彈的命令。史汀生設法將日本文化中心——京都——從預定要轟炸的城市名單中撤銷了。由長崎取而代之。斯帕茨說,一切都準備就緒。

  麥克阿瑟斷定這顆炸彈將使日本退出戰爭。8月2日,他告訴肯尼戰爭將在兩個星期內結束。5天後,日本南部的天空萬裏無雲。當天下午,麥克阿瑟在馬尼拉市政大廳召開了異乎尋常的不準記錄發表的記者招待會,邀請了25名戰地記者參加。他談到了這次戰爭,但是他腦海裏真正想到的卻是即將出現的新戰爭。他坐在舒適的真皮扶椅中講了一個小時。他說:“子彈”將把戰爭恐怖擴大幾萬倍。現在是技術當家。他還清楚地記得,還隻是在10年以前,第一架泛美大型遠程客機到達馬尼拉時,全世界都為這一巨大的成就歡呼。而1945年,每天有幾百架飛機飛越太平洋,卻沒有人對此大驚小怪了。

  至於日本,它已經被打敗了,它的當權者也知道這一點。蘇聯準備加入對日戰爭,為這場戰爭增添他們的力量,他歡迎這種變化。“蘇聯士兵每犧牲一個就意味著美國可以少犧牲一個。”蘇軍將殲滅日軍部署在滿洲的兩個野戰集團軍,他不希望衝突的時間持續太長。記者們回到他們的辦公室,而來自華盛頓的消息剛剛通過電傳打字機傳來:廣島已經被一顆原子彈炸毀了。

  然而直到此刻,代表日本政府的6位軍官實際上絕拒投降。他們認為美國的入侵太血腥、太恐怖了,因此美國當然應該向他們提出更好的投降條件。在無記名投票表決中,他們投票主張繼續戰鬥。

  兩天後,8月8日,蘇聯向日本宣戰。斯大林不想在瓜分太平洋戰爭的勝利果實時被排除在外。8月9日,美國在長崎投放了第二顆原子彈。日本戰時內閣投票結果是3比3,日本天皇自1941年來首次發表意見。他建議他的政府尋找投降的途徑。

  8月15日,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盟軍最高司令官,也就是說由他接受日本投降。他不想私下處理這一事件,不像艾森豪威爾那樣,允許德國在上午很早的時候,在一間陰暗的普通教室裏向他投降。麥克阿瑟想要一個儀式,要舉辦一個盛大的有紀念意義的儀式,讓全世界都能看到。海軍對讓他接受投降的事不太高興,但是在“密蘇裏”號戰列艦上舉行這一儀式有助於撫慰他們受傷的自尊心,還肯定會讓哈裏·杜魯門高興。總統的女兒瑪格麗特曾為這個重達45萬噸的龐然大物剪彩下水。9月2日這一天,在“密蘇裏號”軍艦上,麥克阿瑟作為美國的全權代表,與中國、蘇聯、英國等代表一起,接受了日本的正式投降。全世界終於迎來了它短暫的沒有硝煙的和平的日子。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