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日本於1941年占領了印度支那半島後,亞太地區形勢然緊張起來。
麥克阿瑟的部隊在雷伊泰島登陸。7月,華盛頓動員菲律賓陸軍與美國駐菲部隊合並,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美國遠東軍司令,司令部設在馬尼拉。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10小時後日機轟炸了菲律賓的美軍克拉克空軍基地,炸毀了機場上幾乎全部美國B-17型轟炸機和大部分戰鬥機,極大地削弱了美國遠東軍的防守力量。
3天後日本開始進攻菲律賓。麥克阿瑟指揮的遠東軍僅有美軍1.9萬人,菲律賓軍1.2萬人,另外還有10餘萬當地民兵。空軍僅剩下菲律賓軍隊的150架飛機,海軍隻有一支小艦隊。
在日軍的強大攻勢下,遠東軍損失慘重並節節敗退,麥克阿瑟隻得放棄馬尼拉的防守,將部隊撤到早已有所準備的馬尼拉灣西麵的巴丹半島組織抵禦。
日軍對巴丹半島多次發動猛攻,遠東軍憑借堅固的工事英勇抗擊,多次擊退日軍。但這時戰爭形勢對遠東軍十分不利,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空軍已損失殆盡,無法從空中配合陸軍防守再加上此時美政府正花大量精力援助歐洲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影響了對遠東的援助;日本突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一度占據優勢,使美國本土難以有效地支援菲律賓的遠東軍。這一切使巴丹的守軍處境日益惡化。
到了3月,日軍向巴丹大規模增兵,使遠東軍的堅守更加困難。日本方麵興高采烈地宣布,若能生擒麥克阿瑟,將在東京帝國廣場當眾絞死他。這時美國政府為了在太平洋地區進行陸海軍協同作戰,命令麥克阿瑟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溫賴特將軍,他自己到澳大利亞去擔任新建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的總司令。3月11日夜裏,麥克阿瑟登上魚雷艇準備駛離巴丹時,向眾人發誓:“我還會回來的!”他離開之後,遠東軍堅守巴丹近兩個月,最後因寡不敵眾而向日軍投降。
麥克阿瑟乘魚雷艇闖過日軍海空巡邏隊的封鎖後,於3月17日到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盡管他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他的心情還是非常沮喪。當他得知巴丹守軍投降的消息後說:“我是那個失敗事業的領導者,從我痛苦的內心深處,我祈禱仁慈的上帝,不久就把那裏的失地收回。”麥克阿瑟這時懷著強烈的複仇情緒,他認為自己活著就是為了早日重返巴丹。他在澳大利亞建立起西南太平洋地區盟軍司令部,積極著手整頓澳大利亞防務,組織和訓練部隊,積蓄反攻力量,製定積極的進攻計劃。他命令他的參謀人員要用“這是巴丹”來回答所有的電話,他本人的專機“吉恩號”也改稱“巴丹號”。
1942年6月中途島戰役之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逐漸由防禦轉入進攻。麥克阿瑟主張趁勢攻占日軍在西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新幾內亞東部的臘包爾,然後正式開始對日本的戰略反攻。盡管海軍上將尼米茲主張先考慮歐洲戰場而在太平洋地區采取守勢,但因英國不同意盟軍過早渡過英吉利海峽對德作戰,美國決定采納麥克阿瑟的主張先在太平洋地區對日發動進攻。為此必須首先守住美軍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基地,尤其是新幾內亞東南部的莫爾茲比港。
8月25日夜,日軍1200人在莫爾茲比港以東90英裏外的米爾恩灣登陸。這次作戰是對該城的第二個潛在威脅,要不是敵人犯了一個大錯的話,這座城市就將處於南路來自科科達、西路來自米爾恩灣的日軍各路縱隊合擊的壓力下。日軍不知道麥克阿瑟在距離他們登陸點15英裏的島上正在修建一座機場。
即使在有了600人的增援和2輛輕型坦克的支援之後,日軍還是發現他們在人數上和槍炮數量上都遠遠不及對方。他們對米爾恩灣機場掘壕固守的敵軍進行了10天徒勞的正麵進攻。他們從早到晚一直受到美國和澳大利亞戰鬥機“直到槍膛子彈打光才停止掃射”的攻擊。日軍在這場注定要失敗的進攻中共有1000人傷亡,而剩下的幸存者突然撤退了。米爾恩灣的勝利是盟軍在太平洋地麵戰鬥中的首次重大勝利。
與此同時,5000名日軍仍在從科科達向南進發,堅持不懈地向莫爾茲比港跋涉。日軍不斷滲透,守軍節節敗退。
盡管巴布亞的日軍人數還不到盟軍人數的1/2,但他們於9月16日,仍得以前進到離莫爾茲比港不到20英裏的地方。晚上,日軍偵察兵已能看到港口上來回搜索的防空探照燈。澳大利亞人正在山路上建造新的防禦據點,但他們的防禦能力有限。
麥克阿瑟決定攻打日軍的後方。他讓第32步兵師的兩個團開赴新幾內亞發動反擊戰。
9月16日夜,麥克阿瑟給柯廷打了保密電話。他向總理承認他非常擔心。他說:“防守莫爾茲比港的澳大利亞地麵部隊在戰術上的被動保守,嚴重威脅著附近的機場”,“如果阻止不住日軍前進,”在新幾內亞的同盟國部隊將重蹈馬來西亞的覆轍。
正如每個澳大利亞人痛苦地意識到的那樣,那年年初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一個整個師被一小股日軍包圍並俘虜。麥克阿瑟說形勢很嚴重,他希望布萊梅立即來巴布亞並親自控製局勢。他沒有明確指出,但暗示他希望布萊梅能讓澳大利亞人投入戰鬥。
這是麥克阿瑟一生中的關鍵時刻之一。如果丟了莫爾茲比港,他的軍旅生涯也將隨之付諸東流。
麥克阿瑟早已認識到新幾內亞是澳大利亞的屏障,其東南的莫爾茲比港則是新幾內亞的戰略要地和通向澳大利亞的跳板,因而增強了該地的防備。
1942年7月,日軍兩支部隊約1.3萬人先後在莫爾茲比港東北邊的布納登陸,向西攻占了科科達,8月進入歐文斯坦山向莫爾茲比港進發。中途受到盟軍飛機襲擊,加之補給缺乏,日軍被迫停止前進。
麥克阿瑟率領澳大利亞軍兩個師和美軍一個團,於11月2日收複了科科達。這次戰役使日本意識到原來認為1943年才會開始的盟軍的反攻這時已經開始了。
由於西南太平洋戰場的勝負決定著整個太平洋戰爭的前途,日本決心加強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的防禦,並新設了三個軍駐紮在這一帶。但在12月中旬,麥克阿瑟指揮盟軍攻陷了布納,把日軍壓迫到了海邊。
1943年1月,沿海日軍被盟軍消滅了1.2萬人。與此同時,日軍在瓜島戰役中也遭到慘敗。
3月22日,日本製定了《陸海軍中關於東南方麵作戰協定》,決定把主要戰場放在新幾內亞。日本聯合艦隊也向南太平洋進軍,企圖阻止盟軍的反攻,並不斷向美軍占領的莫爾茲比港等處發動襲擊,但日軍最終未能攻占莫爾茲比港。
1943年美軍在反攻路線上存在著兩種不同意見。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陸軍主張,應該沿著新幾內亞向菲律賓發動反攻;海軍卻認為應沿著中部太平洋路線反攻。最後華盛頓決定采用“雙叉衝擊”的戰略,從西南和中部太平洋兩路同時發動反攻,使日軍顧此失彼,無法相互援助,最後兩路美軍在菲律賓會師。
在西南太平洋戰場的作戰計劃是,由海軍上將哈爾西先率軍占領所羅門群島東南,建立進攻臘包爾的空軍基地,然後逐步向北推進;麥克阿瑟則隨後率軍進攻新幾內亞北岸的萊城,接著北上占領俾斯麥群島中的新不列顛島;最後陸海軍聯合圍攻臘包爾。
在哈爾西行動成功後,麥克阿瑟於9月5日指揮澳軍第九師在萊城以東登陸,次日又增加了澳軍第七師和美軍一個傘兵團,11日攻占了萊城南邊的薩拉茅阿,15日又攻占了萊城西麵的拉姆普。此時離日軍在新幾內亞的軍事重鎮馬丹僅有50英裏了。
1944年4月2日,麥克阿瑟指揮7000軍隊在萊城西北的賽多爾登陸,向馬丹節節進逼,4月24日攻占了馬丹。4月底他又向臘包爾北部的阿德米雷爾提群島發動進攻,擊潰了4000日軍的抵抗,並將其全殲,5月占領了該群島。
同時哈爾西的部隊也於1944年3月攻克了臘包爾東南的布幹維爾島。這樣,駐守在臘包爾的10萬日軍被盟軍團團包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1944年暮春,麥克阿瑟率領15個師的盟軍對新幾內亞及其以東群島的日軍發起了最後攻擊,在進攻戰術上,海軍提出了從正麵逐島壓迫敵人迫使其後退的“跳島戰術”。但麥克阿瑟卻認為這種戰術將造成慘重的傷亡,他主張采用一種傷亡更少的戰術,即所謂“蛙跳戰術”或“越島戰術”。
具體就是向敵人防守堅固的主要據點的外圍作跳躍式進攻,不正麵攻擊這些據點,而是迂回到敵人背後,將他們分割包圍,用空軍和海軍切斷敵人的補給來源,將他們困死。不等據點裏的敵人被殲滅,其餘部隊又越過該地,再包圍前麵的敵軍據點。對臘包爾的日軍就采取了這種戰術。
麥克阿瑟的這種戰術很奏效,使盟軍在傷亡較少的情況下得以控製更多的地區。他於這年4月派澳軍從馬丹沿海向西推進,另一方麵下令盟軍主力進攻馬丹西邊的軍事重鎮荷蘭地亞。
4月22日5萬美軍在荷蘭地亞及其東邊的文塔佩登陸,很快突破日軍防線,迅速包圍了艾塔佩東邊的威瓦克,使日軍第18軍軍部和3個師團被圍困在威瓦克,處於孤立無援、坐以待斃的境地。
未等威瓦克的日軍被殲滅,5月中旬麥克阿瑟又指揮美軍向西推進120英裏,跳躍到托埃姆,渡過海峽占領了韋克德島。
5月下旬又指揮部隊跳躍到荷蘭地亞以西350英裏的比阿克島,遭到日軍頑強阻擊,一直激戰到8月美軍才取得勝利。
比阿克島的戰鬥尚未結束時,麥克阿瑟又於7月6日指揮美軍跳躍到了諾埃姆富島,迫使新幾內亞的日軍撤到了最西端的鳥頭半島。但麥克阿瑟又指揮美軍一個師迂回到了鳥頭半島西北的桑薩波角登陸,切斷了日軍退路,打通了向菲律賓跳躍前進的道路。
1944年7月,美軍經過激戰,攻占了日軍控製的馬裏亞納群島。美國下一步的進攻目標應指向哪裏?早在這年春天海軍和陸軍便就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
以尼米茲為首的海軍主張繞過菲律賓,直接進攻台灣或硫磺列島、衝繩島等地。這一主張受到麥克阿瑟為首的陸軍的反對,這位陸軍上將認為,首先,菲律賓是日本縮小防禦區域後的防守重點,日本一旦失去菲律賓,就不能從海上得到荷屬東印度的石油供應而無法繼續進行戰爭;其次,如果美軍放棄菲律賓而進攻台灣是極為冒險的,有可能受到日軍的兩麵夾擊;第三,攻克菲律賓後可以直接進攻日本衝繩;第四點更重要,從政治上考慮,美軍應該去解救受日本人奴役的1700萬菲律賓人民,這是美國義不容辭的責任。
麥克阿瑟對兩年前的巴丹戰敗仍耿耿於懷,複仇之心十分迫切。因此他在與尼米茲討論這個問題,當尼米茲說到參謀長聯席會議傾向於海軍的主張時,麥克阿瑟大發雷霆,說菲律賓是被美國人遺棄了的,如果不能解放菲律賓人,就會給美國的榮譽抹黑。在1944年7月27日,羅斯福總統將這兩位驍將請到了夏威夷,由自己的參謀長、海軍五星上將萊希和哈爾西上將作陪,一道共進晚餐。大家心平氣和地討論了太平洋戰爭的局勢,兩位意見分歧的將軍指著牆上的地圖,向總統兼三軍總司令羅斯福詳細闡述了自己的主張。羅斯福盡力使雙方的分歧縮小,最終按照麥克阿瑟的意見製定了作戰計劃,把下一個進攻目標定為菲律賓,尼米茲保證向陸軍提供有力的支援。
為了完成沿新幾內亞海岸挺進的行動,麥克阿瑟必須控製這個巨大島嶼西端的傑爾芬克灣和福克爾科帕半島的主要地形。比亞克島以西50英裏的諾埃莫福爾島上有3個日軍機場。空軍指揮官肯尼建議,如果飛機從諾埃莫福爾起飛,就可對福克爾科帕半島實施大規模空襲,繼而控製傑爾芬克灣。
麥克阿瑟決定在打贏比亞克島戰役後利用空降與兩棲聯合突擊攻占諾埃莫福爾。7月2日,第158步兵團在諾埃莫福爾登陸,來到距離其中一個機場隻有100碼的地方。第二天上午,第503傘降步兵團的一個營被空投到機場增援進攻部隊。獨立日那天又空投了第二個營。
諾埃莫福爾的2000日本守軍撤回到該島中心的高地上。他們頑強戰鬥,但最終還是被殲滅了。美軍傷亡400人。日軍隻有極少數人幸存下來。
奪取諾埃莫福爾後,7月30日,麥克阿瑟突襲了福克爾科帕半島上的一個名叫桑薩波的漁村。第6步兵師大舉登陸,其中還包括幾千名修機場的陸軍工兵。桑薩波附近幾乎沒有日軍。入侵部隊兩周後發起攻擊,他們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擊退了無心戀戰的日軍。
現在麥克阿瑟控製了長1300英裏的整個新幾內亞島。他在夏威夷期間,“厄爾特拉”情報顯示,日軍為阻止麥克阿瑟從新幾內亞島向菲律賓的前進,正在構建一個三角防禦區。
這個三角防禦區以哈馬赫拉島、棉蘭老島東部的帕勞群島和棉蘭老島為依托。8萬日軍地麵部隊和擁有500架飛機的3個航空軍駐守在這個三角防禦區內。將近半數的日軍部隊駐在哈馬赫拉島。敵人似乎已經了解麥克阿瑟的企圖。
麥克阿瑟決定離開總司令部幾天,參加第31師進攻哈馬赫拉島的戰鬥。9月10日,達斯蒂·羅茲開飛機把他從莫爾茲比港帶到霍蘭迪亞。兩天後,麥克阿瑟登上“納什維爾”號,這艘巡洋艦加入了沿新幾內亞海岸向西北行進的護航運輸艦隊。9月15日破曉時分,“納什維爾”號和其他戰鬥艦艇駛入哈馬赫拉灣,炮擊敵人的海岸防線。麵對此番猛烈炮擊,日軍低下了頭,但是大自然卻做出了反應:甘科諾拉火山爆發。一時火光衝天、濃煙四起。當入侵艦隊向東北方向轉彎朝莫羅太島駛去時,整個艦隊被鋪天蓋地的巨大塵雲籠罩了。
上午8時,第31師的第一波次登陸。登陸艇在離岸200—300碼的長長的河口沙洲處停了下來。戰士們沉著地下船,涉水上岸,把他們的M一1半自動步槍舉過頭頂,這時,肯尼的C-47運輸機在他們上空飛過,向附近的海岸和叢林噴灑大量的滴滴涕。因為熱帶的斑疹傷寒比日軍更危險。
10時15分,埃格伯格、萊爾巴斯和麥克阿瑟來到岸上。盡管實際上不遠處有3個漁村,並且麻風病在幾英裏的範圍內肆虐,但沒有任何明顯跡象表明該島曾被人占領過。麥克阿瑟在島上逗留了3個小時後回到“納什維爾”號巡洋艦上。
當這艘巡洋艦返回霍蘭迪亞時,無線電通信一直處於靜默狀態。船上可以接收信息,但是到本次軍事行動結束前不能發出任何信號,以免讓敵人知道這艘艦在戰場上及其所處的位置。
美國及盟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魁北克召開會議,9月15日晚,尼米茲向參謀長們通報了幾小時前從哈爾西那裏得來的一條消息。哈爾西的一支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最近在空襲萊特島上的目標時,實際上並沒有遭到日軍飛機的任何抵抗。一名跳傘的飛行員在萊特島上躲了一天後也獲救了。這名飛行員報告說,曾幫助過他的菲律賓人說這個島“一攻就破”。哈爾西請尼米茲批準化集結一支登陸部隊,發起突然進攻,攻占萊特。
這些材料也被送到了“納什維爾”號巡洋艦上。當麥克阿瑟看到這些材料時,他的眼前像過電影般閃現出了一幅幅畫麵:軍事史上的一次最大膽的襲擊,一場可與坎尼之戰和滑鐵盧之戰比美的偉大戰役,一個即便是科西嘉天才(拿破侖一世的綽號——譯者注)也要品味品味的絕妙戰略行動。用金凱德的第7艦隊和尼米茲提供的其他進攻登陸艦艇等可用的海上運輸力量,他就能把6個師的部隊全部送上岸。但為什麽要把6個師全都送到萊特島的海岸上呢?那是最穩妥也最平淡無奇的做法。一個偉大的指揮官是可以做到一箭雙雕的,他要同時攻打萊特島和呂宋島。他的部隊要組成錘子和鐵砧般的陣式:4個師的兵力從林加延灣登陸,2個師在萊特島上岸,那麽在菲律賓的42.5萬名日軍就會像堅果一樣被麥克阿瑟的軍隊捶爛!
麥克阿瑟給馬歇爾發去了一封電文,闡述了以上觀點。如果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這項卓越而大膽的計劃,就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關於呂宋島的激烈爭論。
9月17日,上午9時,“納什維爾”號在霍蘭迪亞靠岸時,麥克阿瑟興高采烈地走下船。就他所知,總司令部成員們正在討論他的那項同時攻打呂宋島和萊特島的計劃。這趟旅行使他精神振奮,他覺得似乎可以把握命運了。
馬歇爾是否要作出修改還不清楚,但在麥克阿瑟回到新幾內亞幾天後,馬歇爾派作戰處處長約翰·赫爾少將前往澳大利亞。赫爾希望更多了解有關麥克阿瑟解放菲律賓的計劃。麥克阿瑟告訴赫爾應該繞過的是台灣,而不是呂宋。位於呂宋的空軍和海軍部隊可以輕而易舉地孤立台灣。沒有必要攻占它。另一方麵,他奚落了金提出的通過實行海軍封鎖削弱菲律賓的日本兵力的建議,麥克阿瑟認為,如果這種封鎖能傷害誰的話,那傷害的也隻能是菲律賓人,而不是日本人、他自己的目標則是切實可行的:在呂宋登陸30天後解放馬尼拉。這是一個清晰而明確的誓言。
10月5日。麥克阿瑟終於獲得了他自1942年春一直苦苦企求的那句話:他可以攻打呂宋。10月14日,他飛回莫爾茲比港,次日上午動身前往霍蘭迪亞和萊特島。
到1944年夏季之前,麥克阿瑟的每一步重大行動都是對空中力量的一次肯定。他已學會像其他地麵指揮官一樣合理利用空中兵力,他既了解航空兵的靈活性,也了解其脆弱性。他知道飛行員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他知道根據天氣狀況、飛機的種類和數量搭配、地麵部隊的緊急需求、空中戰役的總體需求和敵軍的行動,空戰每日是怎麽變化的。
萊特島長115英裏,北部和南部寬40英裏,但中部隻有15英裏,很適合麥克阿瑟的部隊登陸。那裏的機場可停放肯尼的在林加延灣海岸線內飛行的戰鬥機,這些飛機將為呂宋的兩棲進攻提供掩護。但是當肯尼仔細研究將在1944年夏投入使用的這4個機場時,他才發現他們在島上的位置不利。這幾個機場都位於萊特灣或萊特灣附近,而且靠東麵,這是整個島上天氣最惡劣的地方,而進攻的時間正處於雨季。機場所在的地點又排水不暢。當初在那裏建造機場出於商業考慮,它們足以容納往返於當地首府塔克洛班的輕型飛機。它們或許能承受日本戰鬥機和其它比肯尼的P-38和P-47稍小的飛機的起降。如果不重建這些機場,它們是絕對不能停放他的轟炸機的。
肯尼堅持要在攻打萊特的計劃中將攻占島的西岸包括進去,這樣可為他提供平坦的、排水良好的機場。麥克阿瑟表示同意,因為進攻萊特的最初計劃就是從兩例實施打擊。在萊特灣東側實施兩棲進攻,與此同時,空降第11師在西側空降,占領可用於建造機場的場地。但當進攻日期提前到10月20日時,上述方案便被放棄了。麥克阿瑟的工兵們告訴他,雨季到來時,很難在塔克洛班建造機場。麥克阿瑟早就知道這一點,實際上,在他們當中某些人還沒有出生時他就知道這一點。他早在1903年就考察過塔克洛班海岸附近的地形,那時他也是一名陸軍工兵。盡管如此,麥克阿瑟還是把他們的反對意見放到一邊,要求他們於登陸5天後在塔克洛班建好一座5000英尺長能夠停放一個戰鬥機群(約75架飛機)的臨時機場,隨後再建幾個停放轟炸機、偵察機和更多戰鬥機群的機場。他指望在他們登陸的頭3天由哈爾西用他的快速航母上的戰鬥機為他提供掩護,而凱西的工兵則竭力在泥濘中建造機場。700多艘艦船延西北航線向北進發,目標是菲律賓中部。
麥克阿瑟將軍登陸萊特島與這次進攻相比,1944年6月6目的橫渡海峽的進攻隻是一次擺渡戰。這確實是一支無敵艦隊,整個進攻艦隊由20多艘航母。12艘戰列艦和近10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及上千架飛機護航,掩護和輸送著75萬士兵,帶著他們所有的裝備和火炮穿越寬廣無垠的海域到達敵人大後方的遙遠的海岸作戰。
10月20日黎明,戰列艦和巡洋艦靠近了要登陸的海岸,並開始用他們的大口徑火炮轟擊。炮彈的轟鳴震撼著萊特灣的水麵,震撼著寂靜的清晨。
攻擊部隊由4個師組成:第1騎兵師和第24步兵師在塔克洛班機場附近登陸,這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戰術目標;其他兩個師,即第7步兵師和第96步兵師,將在南邊10英裏處的杜拉格附近登陸,在那裏有肯尼要占領並將趕修的3個簡易機場。
上午10點,登陸部隊的第一波上岸,他們在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沒受到什麽抵抗。日本部署在萊特島上的部隊約2000人,但他們知道他們建造的掩體經受不住太平洋艦隊為製壓海岸防禦而進行的炮擊。隻有在有岩洞的地方如比亞克,他們才可能把岩洞加固並挖深,這樣一來哪怕是直徑16英寸、重達1噸的海軍炮彈也很難摧毀它們,除非是剛好命中。但是萊特島的海岸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岩洞。於是,日軍將大部分防禦部隊撤到俯視海岸的山上,在那裏他們能用迫擊炮和機槍掃射登陸部隊。
從10英裏外的“納什維爾”號巡洋艦的甲板上,很難看到岸上發生的事情。密集的炮火傳來震耳欲聾的聲響,頭頂上有變幻莫測的火箭彈曳光,時而傳來在低雲層中穿過的海軍戰鬥機的呼嘯聲,加上沿海岸線的濃煙和從下直伸向雲間,帶著火舌的濃黑煙柱,這一切都好像是這場戰爭的背景,而不是戰爭本身,麥克阿瑟沉靜地觀測著。
下午2點30分,登陸艇靠近海口沙洲,開始慢慢停靠在另外四艘已經靠岸的登陸艇旁,其中一艘登陸艇正起著火。在登陸艦停靠地的內陸上,海軍的俯衝轟炸機正在向日軍陣地進攻。艦上的舷梯降下,4名隨軍記者衝下舷梯,其中兩人帶著照相機,準備記錄下這位將軍重新踏上菲律賓國土的這一時刻。麥克阿瑟下船,他的屬下、奧斯梅納、肯尼和金凱德緊緊尾隨其後上岸。在舷梯底部,海水沒過了他的膝蓋。
他的下巴向前伸著,顯得氣宇軒昂,他大步走了約50碼才走上柔軟的沙灘。當他的美國和菲律賓夥伴圍上來時,他隻簡單地說了一句話:“我回來了。”這是一句簡潔的、無可辯駁的事實,從他的嘴裏平靜地說出,好像是在隨意地交談。一會還要正式發表講話。奧斯梅納伸出手來與麥克阿瑟握手,以官方身份歡迎他回到菲律賓。
灘頭陣地的報告表明,這將是戰史上代價最小的重要登陸行動之一(最後的傷亡人數是49人死亡,192人受傷)。它與前不久在帕勞群島的浴血戰爭截然不同,在那裏尼米茲為攻占佩萊利烏島傷亡1萬人,而該島卻不再具有任何戰略重要性。那天在萊特灣登陸的有5萬多人,4500輛車輛和10.7萬噸供應品。盡管這次登陸並不像麥克阿瑟在頭一天晚上祈禱的那樣是一次不流血的勝利,但他確實感到他的祈禱得到了一些回報。
在這個重要的一天裏,麥克阿瑟將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寫公報。他寫道:“在一場大規模兩棲作戰中,我們已經占領了菲律賓萊特島的東岸,它離莫羅太600英裏,離米爾恩灣2500英裏,我們在16個月前就開始進攻米爾恩灣了……這次是總司令親自指揮作戰”。
第二天(10月23日)早晨,麥克阿瑟跟他的參謀們離開“納什維爾”號巡洋艦,參加奧斯梅納正式就任菲律賓共和國總統的儀式。就職儀式在塔克洛班的地區議會大廈前的台階上進行。這座大廈和這個城鎮一樣,在戰爭中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害。儀式結束後,麥克阿瑟向萊特的遊擊隊長魯珀托·坎列昂上校授予了服役優異十字勳章,奧斯梅納任命坎列昂為萊特島總督。
那天晚上回到“納什維爾”號後,他聽說哈爾西不告而撤出戰場,去追擊日軍航母去了。一場大海戰已經開始讓萊特灣的水麵不能平靜。金凱德告訴麥克阿瑟說,日軍的彈藥好像快用光了,“納什維爾”號應該到戰場支援作戰。
第二天晚上萊特灣上空開始回蕩起槍炮聲。漆黑的夜幕被桔紅的火焰和眩目的白光撕破。海水在彈藥的爆炸中顫抖。這時候,哈爾西的第3艦隊以最大航速向北去追逐日軍的航母,航母上共有29架飛機。哈爾西以30節的速度撤離戰場,使從菲律賓中部水域到萊特灣的主要航線失去掩護。10月25日上午,當戰爭進入高潮時,金凱德堅持要麥克阿瑟離開“納什維爾”號巡洋艦,以便讓該艦投入戰鬥。麥克阿瑟不情願地轉移到另一艘艦“瓦薩奇”號上,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指揮所就設在這條船上。
從北部進入萊特灣的日本艦隊部署成縱隊,正好遭遇到美軍6艘老式戰列艦,其中5艘是從珍珠港的泥漿中打撈出來的。美軍指揮它利用海軍傳統的T形交叉戰術,集中這6艘老戰列艦的火力一次對付一艘來襲的戰列艦。日軍艦隊眼看著自己的幾艘巡洋艦被炸後,剩下的調頭逃跑,又遇上了美軍潛艇跟蹤。哈爾西在這場戰爭中也做出了貢獻。
從南部進入萊特灣的日軍艦隊有5艘快速戰列艦、9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夜間,他們有兩艘戰列艦已經被美軍潛艇擊沉,但現在這支艦隊很有威懾力地壓倒了萊特灣的16艘美軍護航航母。他們的飛行員們沒有受過攻擊戰列艦的訓練,而飛機上的武器裝備通常也是不用於海上作戰的。盡管如此,它們還是雲集在來襲日艦的上空,迫使他們采取規避措施,同時,金凱德的驅逐規則用魚雷對日軍戰列艦和巡洋艦進行攻擊。日軍艦隊的海軍將軍們經過數小時的忙亂行動後,精神已徹底崩潰了,隻得撤出他們的艦隊,而美軍潛艇追蹤其後。
日軍聯合艦隊在萊特灣海戰中損失3艘戰列艦、4艘航母、6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然而10月25日,當日本海軍的希望之光漸漸消退時,他們亮出了他們的殺手銅——神風特攻隊。日本的9架自殺飛機在萊特灣上空盤旋,它們沒有衝向金凱德的艦艇,而是跟這些護航航空母艦相撞,致使一艘航母沉沒,三艘遭到嚴重損壞。
在隨後的24小時中,日軍摧毀了將近一半的P-38飛機。肯尼將戰鬥機群其餘的飛機調來,但這些戰鬥機仍繼續遭受打擊。在一天時間內,這座小城和機場要被敵人轟炸十幾次。晚上的空襲最密集,對麥克阿瑟的參謀部的一些參謀(如威洛比)來說,這是一次可怕的經曆,但麥克阿瑟仍像往常一樣沒把這些空襲放在心上。
占領萊特的關鍵地點不是塔克洛班而是奧莫克,這是島上最大的港口,位於西部海岸,離第6集團軍進攻的地方30英裏。為了到達奧莫克,克魯格的戰士們不得不邊打邊前進,翻越橫亙在他們前方的山脈,並進入萊特島。穿過萊特穀的稻田,還得翻過一座山進入奧莫克山穀中。到了那兒,他們還要再超過幾座山峰,才能到達西北部的海岸平原。攻占奧莫克鎮。在東京日軍總部,日軍參謀們越是仔細研究地圖,就越確信為奪取萊特島值得打一場大仗。地形對守軍一方非常有利。
但在菲律賓的日軍司令山下泰文將軍卻反駁說,盡管萊特有地形上的優勢,但沒有必要為它而戰。山下曾因從美國手中奪取新加坡而名聲大振。他個子不高,禿頂,肌肉發達,智慧過人;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能力或他的好鬥本性。在他看來,自從聯合艦隊在萊特灣戰役中失敗後,試圖攻占萊特島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盡管日軍可以讓美軍為萊特付出很高的代價,美軍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奪取這裏。他認為全力攻打呂宋而放棄萊特更有意義。
山下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他仍沒有說服日軍總部,總部將增援力量送至奧莫克,決定讓美國第6集團軍在那些偏遠的山上和山穀中打一場艱難而慘酷的戰役。
盡管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在人力和火力上都占有強大的優勢,但他們的挺進速度卻不快。正如工兵軍官所預言的那樣,潮濕的季風已將山穀地區變成了一片淺湖。因為那年秋天,幾十年來最惡劣的季風氣候入侵菲律賓中部。必須調用登陸艇到萊特穀運送補給品和裝備,而空軍工兵在塔克洛班和杜拉格建造足夠的機場的努力也幾乎被完全破壞了。在適合飛行的天氣裏,日軍與美軍在空中勢均力敵。實際上,美軍並沒有像原先預想的那樣獲得空中優勢,第6集團軍隻得在無製空權的情況下繼續進攻,直到10月中旬還沒有拿下萊特島。
麥克阿瑟剛剛使第77步兵師隸屬於自己,這個師參加了6月份的關島之戰。麥克阿瑟告訴克魯格如果第6集團軍感到沒有能力占領奧莫克,他將考慮讓艾克爾伯格指揮萊特戰役,而且第8集團軍將利用第77師作前鋒向奧莫克發起進攻。在這個關頭,克魯格妥協了,他要求再給他3個星期時間攻占萊特,並說第6集團軍歡迎第77師加入,並打算用第77師在奧莫克登陸。
在珍珠港事件紀念日這天,第77步兵師在奧莫克南幾英裏處的海岸登陸,給了日軍出其不意的打擊,奧莫克城在3天後被攻克。這是一次完全成功的戰鬥,但美中不足的是:仍有4萬多日軍在萊特島上作戰,看來他們不會投降,日軍仍占據著奧莫克山穀的絕大部分。克魯格的形勢岌岌可危,肯尼要建立空中優勢還缺少機場跑道,而且這場該死的大雨還在不停地下著。
蒙巴頓元帥(左)在馬尼拉停留時訪問麥克阿瑟將軍。在萊特島中部的緩慢推進,加上沒有建成機場,使得原計劃在呂宋的登陸時間推遲了,這使麥克阿瑟感到非常為難和懊惱。
12月18日,他被授予新設立的陸軍五星上將軍銜,受銜日期比馬歇爾晚兩天,比艾森豪威爾早兩天。
當天他還發布了一份特別公告,宣布萊特島已經光複,隻剩下一些掃蕩工作。他將這一任務交給了艾克爾伯格和第8集團軍。克魯格和第6集團軍撤出。他們將去攻打呂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