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掃蕩地中海

  北非戰役之後,北非戰區盟軍司令部即改組為地中海戰區盟軍司令部。1943年6月,艾森豪威爾親自指揮盟軍攻占潘特萊裏亞島作為空軍基地。因為根據美英聯合參謀會議,攻克西西裏戰役是以空戰為先導的。6月12日,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大致的作戰計劃,以此防止新聞記者通過推測性報道泄露作戰機密,結果獲得成功。6月下旬,特德指揮空軍對戰區內的德意誌空軍基地及其他軍事目標實施戰略突擊,並於7月獲得控空權。根據作戰計劃,兩棲登陸作戰部隊為第15集團軍群(轄美國第7集團和英國第8集團軍),擔任主攻的蒙哥馬利部將在諾托登陸,沿東部海岸向默西拿突擊;擔任助攻的巴頓部隊將在傑拉灣登陸,先向北麵和西北挺進並攻占巴勒莫,再沿北部海岸向墨西拿突擊,與英軍會師墨西拿,圍殲西西裏守敵。9月9日晚盟國空降部隊實施空降,地麵部隊則於10日淩晨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實施登陸,隨後得到空軍和海軍的火力掩護。麵對鋪天蓋地的盟軍部隊,意軍毫無鬥誌。英軍登陸之後,先後攻占傑拉、利卡塔、安佩多克列港、卡爾塔尼塞塔、馬頓莫和馬爾薩拉,但後來受到德國4個師的頑強抵抗。英軍的攻勢受阻之後,美軍成為突向墨西哥主攻部隊。得到增援的德意軍開始通過墨西拿向意大利本土撤退。8月17日,盟軍進占墨西拿。

  艾森豪威爾在前線視察。西西裏戰役為盟軍的兩棲登陸作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最終導致墨索裏尼政府的垮台和法西斯意大利的無條件投降。

  9月8日,艾森豪威爾進軍意大利本土,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最終於10月1日進占那不勒斯。此後,盟軍與德軍處於僵持狀態。

  1943年11月,在德黑蘭舉行了由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參加的“三巨頭”會議。會議廣泛討論了國際局勢,美國和英國明確表明了1944年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決心,蘇聯則希望盡快決定此次作戰的盟軍最高司令人選。艾森豪威爾在會後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組建盟國遠征軍,自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布萊軒為美國地麵部隊司令,蒙哥馬利為在國地麵部隊司令,拉姆齊為海軍司令,利馬洛裏為空軍司令。按照艾森豪威爾設計的體製,上述軍種司令擔負著雙重角色:一方麵,軍種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員,參與最高司令部製訂計劃的工作;另一方麵,這種司令是整個軍事行動中指揮具體作戰的司令,擁有各自的司令部。為了獲得諾曼底地區的製空權,艾森豪威爾將朝鮮在英國的戰術與戰略完全置於其控製之下。

  早在1943年3月,盟軍就在倫敦成立聯合參謀機構,研究和擬製歐陸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在計劃的基礎上主持製訂的“霸王”作戰綱要包括:在諾曼底海岸登陸並破敵軍的防禦陣地;用兩個集團軍群實施正麵追擊,重點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進逼德國邊境並威脅魯爾,右民辦要同從南麵進攻法國的兵力相連接;取得比利時、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著德國占領區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兩民辦包圍魯爾的方式發動最後的進攻,重點再次放在左翼,隨後朝著當時決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國;攻擊發起日定為1944年6月5日。與此同時,集中於英國的盟軍加緊進行以兩棲登陸作戰為重點的協同作戰演練,相當數量的登陸艇、特種坦克等逐步裝備部隊;空軍頻繁出動,以重創德國空軍,掌握製空權,孤立突擊地帶;情報部門通過“超級”和“魔術”破譯機構獲取德軍情報,氣象部門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開始製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設通過海峽的輸油管道;采取軍事欺騙措施,使德國最高統帥部判斷失誤。“霸王”行動實施前夕,盟國在英國共集兵力38個師——計287萬人,坦克5000餘輛,艦艇9000餘艘,飛機1.3萬餘架。

  處於防禦地位的倫德施泰特的德軍西線部隊(轄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和布拉斯科維茨的C集團軍群)共59個師;施佩勒的空軍第3航空隊和克蘭克指揮的西線海軍集群,力量明顯薄弱。令人費解的是,倫德施泰特和隆美爾頗受限製;無權向施佩勒或克蘭克下達命令;未經最高統帥部批準,無權調動任何裝甲師;戰鬥行動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區的所有陸軍部隊管轄的範圍,縱深不得超過20英裏。此外,倫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最高統帥部之間在防禦計方麵亦有較大分歧。

  6月4日,在盟軍作戰會議上,艾森豪威爾根據氣候形勢的變化,果斷決定將攻擊發起日改為6月6日。

  1944年6月6日淩晨,“霸王”作戰計劃開始實施。空降部隊在諾曼底地區的要害地域降落。空軍和海軍對沿海目標實施火力突擊和掃雷。盟軍5個師在海空的火力掩護和特種坦克的引導下向諾曼底海灘發起衝擊,登陸成功。

  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陸場。7月,盟軍在攻占瑟堡和岡城之後,登陸場擴大為正麵寬100公裏、縱深50公裏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群(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美國第3集團軍)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威爾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計劃。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直至20日,德國被俘5萬,死亡1萬。諾曼底戰役至此結束,德軍損失約40萬人,盟軍損失約21萬人。

  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8月,盟軍“鐵砧—龍騎兵”作戰開始。9月,實施“霸王”和“鐵砧—龍兵”作戰的盟軍勝利會師。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群開始歸屬艾森豪威爾。

  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麵部隊的指揮權。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裏爾和布魯塞爾。艾森豪威爾決定盟軍采取“寬大正麵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威爾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占領安特衛普,突破 各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 各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衛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占列日和安特衛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劃”,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製服,突入陣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威爾對形勢正確判斷並采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 盟軍先取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側應盡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於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

  1945年1月,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占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占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製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合圍。

  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群32萬餘人投降。1945後3月,艾林豪威爾與蒙可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占柏林;艾森豪威爾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和德累斯頓(考慮到蘇軍呀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占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經受 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治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德國投降之後,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駐德占領軍司令。1945年12月,艾森豪威爾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8年,艾森豪威爾退出現役,出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1950年,艾森豪威爾出任北約組織歐洲盟軍最高司令。1953~1961年,艾森豪威爾連任兩屆美國總統。為了使白宮辦公廳成為有效的總統行政機構,艾森豪威爾仿參謀長製度而設辦公廳主任。艾森豪威爾在任內被迫簽訂朝鮮停戰協定,但繼續奉行冷戰政策,並先後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大規模報複戰略和戰爭邊緣政策。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華盛頓病逝,終年79歲。著作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艾森豪威爾的戰爭經曆》等。

  §§第二章 蒙哥馬利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