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堅守英帕爾

  1943年,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構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15軍和28軍(在南方若開戰線),後來還在北方麵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

  日軍前線兵力並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鑒於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於英軍,還有幾個月前在第一次若開戰役的失敗,英軍采取了這樣一種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禦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後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英軍在英帕爾地區為反攻緬甸而設的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窪,難以防守。攻占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隻要突破印緬邊界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鑒於此種原因,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全攻方向。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日緬甸方麵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開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作戰。這就是第二次若開戰役。

  1944年2月4日,第二次若開戰役開始,不久,日軍便將英7師完全包圍了。然而,日軍的如意算盤卻未打好。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但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後勤支援。

  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鬥。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勝日軍。但是這還隻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麵,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戰。

  中部戰線日軍的第15軍是緬甸方麵軍的絕對主力,下轄三個師團,總共10萬之眾。

  當時,英軍在英帕爾駐防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麵英軍占優勢,士氣和叢林戰術方麵日軍占優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那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也就是說,日軍根本不可能打英軍一個措手不及。

  其實,早在日軍若開佯攻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師而不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隻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報機構發現當麵日軍有重炮聯隊,還發現從若開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對日軍意圖作出了正確判斷。

  1944年3月7日,第二次若開戰役結束後一周,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過親敦江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後進攻英帕爾,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

  3月10日左右,英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開始按預定計劃收縮,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

  3月29日,英帕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麵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鬥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

  在斯利姆的要求下,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喜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機大隊,包圍圈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藥品儲備。

  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一階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劃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在英帕爾戰役中,斯利姆表現出高超的危機處置能力,最顯著的就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開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指揮機構,建立斯托普福德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而以第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

  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杆司令,手下沒有一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開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一時間趕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

  4月4日,日軍完成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占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給養問題。

  隨著戰役呈僵持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軍5師的兩個旅和23師對日軍15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圍的山地消耗下去。

  在5月初,英軍指揮機構已經勝券在握,著手為反攻作準備了。牟田口還想作最後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馬的31師團撤下來,和其他兩個師團合力再攻英帕爾,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盡,31師團未經允許即擅自撤離,把15師團的側翼暴露給英軍。盡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鬥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開始後撤,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已損失過半。英軍隻損失2.4萬。

  這一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而且,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還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為1945年旱季反攻占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