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斯利姆出生在英國布裏斯托的一個鐵製品批發商家庭。斯利姆從小就有從軍並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的夢想,但是他卻不那麽幸運:斯利姆的家庭相當貧寒,也沒有什麽值得一提的軍事背景,因為當時英國的桑赫斯特軍校(相當於美國的西點軍校,高級指揮官大多出自這裏)還不是公費,所以斯利姆甚至沒有辦法上軍校成為一名軍官。
斯利姆踏入社會之初,進入一家當時英國很有名的鋼鐵公司當職員。但是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為了進入軍隊,他想辦法走後門加入伯明翰大學的後備役軍官訓練團,成了一名後備役士官,盡管他根本不是伯明翰大學的學生。
1914年7月,距離一次大戰爆發一個月的時間,斯利姆還利用鋼鐵公司休假的機會特意到德國旅行,觀察德軍的兵營,為的就是想對未來的敵人有個感性認識。
一次大戰爆發,斯利姆進入現役,編入皇家瓦威克郡團。1915年,這個團所在的部隊被派往土耳其海岸發起加裏波利登陸戰役。斯利姆在戰役開始以後不久受重傷,回英國休養,1917年3月傷好以後又被派往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服役,再次負傷,養好傷以後轉往英國駐印度陸軍當參謀,在1918年一戰結束時,斯利姆已經是上尉(臨時少校)軍銜了。1919年,斯利姆從英國陸軍轉入印度陸軍服役。
斯利姆將軍1939年二戰爆發時,斯利姆任印度第5師10旅準將旅長,駐紮在非洲的蘇丹。作為高級指揮官的斯利姆在二戰初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所幸沒有造成什麽大影響,而他無疑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因此早期那些不太重要的戰爭成了他鍛煉軍事指揮藝術的機會,而斯利姆曾犯的戰術失誤也給他後來在緬甸與日軍作戰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當時英國和意大利在非洲作戰,斯利姆指揮的部隊受命向意軍據點賈拉巴特進攻。斯利姆一開始對指揮大部隊有點經驗不足。原因是對地形偵察得不夠,結果配屬給他的12輛老式英國坦克有9輛壞在崎嶇的地形上。占領賈拉巴特本身沒有遇到什麽麻煩,但由於斯利姆過於小心,沒有讓部隊迅速追擊乘機攻占下一個目標,結果一個英國營聚集於賈拉巴特城裏,被突然飛臨的意大利轟炸機打散。所幸意大利陸軍的戰鬥意誌驚人的薄弱,整個戰役以英軍輕易取勝告終。
1941年1月,斯利姆被意大利飛機掃射負傷,回到印度。1941年5月,伊拉克國內發生親納粹反英的武裝叛亂,英國中東司令部忙於北非作戰抽不出兵力,由英國駐印度司令部派出兩個師組成遠征軍,斯利姆任參謀長。此時第10印度師的師長恰巧生病了,因此斯利姆幸運地被任命為第10印度師少將師長。
平息伊拉克叛亂以後,斯利姆又指揮第10印度師參加過兩次中東的作戰行動,一次是與維希法國軍隊作戰占領敘利亞,另一次是英國和蘇聯合作南北對進占領伊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發動全麵攻勢。1941年12月下旬,日軍飛機轟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陸軍第15軍在阪田祥二郎中將指揮下,以4個師團的兵力向緬甸大舉進攻。當時緬甸的英國守軍隻有兩個師。第1緬甸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氣低落。另一個師是從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開戰以後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少將。除了這兩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中將。另外,參加緬甸戰役的還有中國遠征軍第5軍和第6軍,由杜聿明和甘麗初指揮。這兩個軍在作戰上由美國史迪威中將控製。
與日軍相比,英軍不僅人數上居劣勢,而且士氣低落,紀律鬆弛,訓練不足,再加上沒有叢林戰的經驗,完全不適應叢林包抄、遠程滲透的戰術。英軍的補給和機動完全依靠道路,而且在當時沒有值得一提的空中偵察,更不用提空中補給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無法獲得準確的戰場情報。
1941年3月初,由於緬甸的嚴重局勢,英軍任命敦刻爾克的英雄亞曆山大中將出任緬甸軍隊司令,歸印度總司令韋維爾上將指揮,赫頓中將轉任亞曆山大的參謀長。亞曆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團軍級,不僅指揮兩個英國師,而且指揮中國遠征軍。因此在亞曆山大和英軍兩個師長之間需要新設立一個軍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為新成立的緬甸軍軍長,下轄第1緬甸師和第17印度師。
緬甸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地形,西臨孟加拉灣,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東麵與中國雲南接壤,西麵與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幾條南北向的大河縱貫緬甸全境。
到斯利姆3月19日上任時,英軍已經丟了仰光,在緬甸已無成功之機。盟軍撤出仰光以後,基本上分兩路向北撤退,中國遠征軍主力為東路,沿錫唐河穀北撤,斯利姆的緬甸軍為西路,沿伊洛瓦底江河穀北撤。
斯利姆的任務是可能地穩住戰線,在一係列後衛戰中組織撤退。應該說,斯利姆的任務完成得還是相當出色的。首先,斯利姆到緬甸的時間比亞曆山大還短,接手的又是個爛攤子。而他在短短的時間裏讓一支打了敗仗、士氣低落並且正在撤退的軍隊恢複紀律,而且他把後衛戰組織得井然有序,以冷靜的頭腦處理一個又一個危機,避免了潰敗。
這一點比亞曆山大在組織後方勤務撤退中的表現還要好。斯利姆在緬甸的一個半月時間,大概隻有一次指揮方麵的失誤。
在4月29日,英軍準備渡過親敦江進印度之前,情報顯示日軍正在從右翼迂回企圖繞到英軍背後占領親敦江上的主要渡口,切斷英軍退路。斯利姆馬上派出了手邊一個師的兩個旅向北搶占渡口。實際上,日軍33師團根本沒有試圖迂回,而是從南方正麵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現在已經失去部隊掩護的緬甸軍軍部和1師師部之間。當時,麵對危機,斯利姆表現得相當鎮靜,他判斷出日軍也並不清楚實際的形勢,因此沒有慌忙撤離而是堅持下來,同時急調17師的一個旅增援,從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軍隊保存了所有的輕武器和完整建製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過親敦江的時候因為運力不足被放棄了。重炮在江邊向日軍發射完全部炮彈以後炸毀,第7裝甲旅的坦克也在親敦江邊被破壞,隻有一輛渡過江,有意思的是這輛唯一幸存的老坦克後來參加了英軍反攻的全過程,一直打回仰光。
英軍撤回印度以後,隨著雨季開始,戰事告一段落。英軍改組指揮係統,解散緬甸軍,組建東方集團軍,歐文中將擔任集團軍司令,下轄第4軍和第15軍。斯利姆擔任第15軍軍長,負責防守印緬邊境的南端。
此後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因為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成見極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
在這個階段,善於學習的斯利姆思考了很多戰術問題,總結出很多叢林戰的戰術原則,並且在日常訓練中加以貫徹。比如應該訓練步兵學會叢林環境下的單身或者小分隊作戰,改良裝備和後勤供應,強調離開道路網機動。尤其是提出戰場上要作縱深部署,防止被日軍輕易迂回包抄,而在被日軍迂回的情況下,應該堅守陣地,讓被圍的部隊形成一個支點牽製日軍進攻兵力,同時從縱深調遣預備隊進行反包圍。
斯利姆在1942年緬甸戰役和後來的反攻戰局中都是最高戰場指揮官,恰恰是確立和貫徹這些戰術原則的人。後來隨著英國空軍的加強,空地配合成為可能,又進一步發展出為被圍敵後的據點守軍空投補給和空運援軍以加強其持續戰鬥能力的做法。
1942年底,韋維爾下令英軍第15軍發動第一次若開戰役。這次戰役的目標是占領梅宇半島和若開島,拔掉這個有可能被日軍用來跨海進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時為將來英軍的反攻創造條件。
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第一次主動發起的一場有限目標的戰役,以慘敗告終。所幸的是,斯利姆雖然是第15軍軍長,但是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完全不信任,不讓斯利姆介入該戰役,而是親自越級指揮斯利姆手下勞埃德少將的14師向日軍33師團發動進攻。
開始英軍占據兵力優勢,但是第14師花了2個月時間慢慢向前推進,逐次增兵,終於在日軍頑強抵抗下停頓下來。這時14師一個師居然指揮9個旅(相當於2個軍的兵力),更糟糕的是,歐文將軍還是不願意調整指揮結構讓斯利姆的軍部介入戰役。這給了日軍充分時間調集兵力越過叢林出現在14師背後,幾乎包圍了14師。直到這時,歐文才調整部署,命令洛馬克斯少將的26印度師增援,撤了勞埃德少將的職務。
直到4月中旬,斯利姆的15軍司令部才接手若開前線。很顯然,斯利姆這次接手的又是一個爛攤子,英6旅被消滅大部,旅長卡文迪許準將陣亡,另外一度有兩個英國旅被合圍。斯利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避免一場徹底的災難,把前線的英軍撤下來。5月中旬第一次若開戰役結束。
盡管斯利姆隻指揮了最後一個月的撤退,但他差一點就成為集團軍司令歐文的替罪羊,但歐文在給韋維爾和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的報告裏把責任推給斯利姆,要求撤換他。但是最後總參謀部的答複是把歐文將軍解了職,由吉法德中將接替。
1943年,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構: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負責。
此時,東方集團軍又改編成英國第14集團軍,斯利姆任集團軍司令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