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戰役結束後,哈爾西並沒有使自己閑下來,他開始策劃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但這時在指揮關係上出現了一種錯綜複雜的情況:哈爾西既要自行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又要接受來自兩個方麵的領導。一方麵,在全局性的戰略問題上,要接受麥克阿瑟將軍的領導;另一方麵,執行作戰計劃所需要的艦船、地麵部隊和飛機等,又必須請求尼米茲將軍予以調遣。這一雙重身份給哈爾西的日後工作帶來了麻煩。很快,“蠻牛”哈爾西和倔強的麥克阿瑟就發生了衝突。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哈爾西在製定下一步作戰計劃時,因攻占新幾內亞和菲律賓的需要,要在靠近新幾內亞的馬努島上開設海軍基地。尼米茲知道這一情況後,便草擬一份電文發給海軍作戰部,建議把哈爾西的作戰區域適當擴大,使馬努斯處於哈爾西的直接指揮下。發文前,尼米茲以副本形式通知了麥克阿瑟。
在權力問題上格外敏感和計較的麥克阿瑟因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哈爾西和尼米茲等人篡取了他的權力。於是他下令:在馬努斯的管轄權確定之前,工程隻限於他直接指揮下的部分艦隻所必需的設施。
麥克阿瑟的話音剛落,哈爾西就斷然地說:“你錯了,將軍,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不僅如此,我還要告訴你,如果堅持你的命令,那將阻礙戰爭的進程!”在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後,哈爾西這樣結束了發言:“我對馬努斯的指揮權並不在意,我所關心的隻是迅速地建好那個基地。我隻要求,當我的部隊開始進攻新幾內亞或菲律賓時,這個基地業已竣工交付使用!”
哈爾西的態度如此直率不僅使麥克阿瑟一怔,也使其他參謀人員感到驚訝。隨後,哈爾西與麥克阿瑟還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但哈爾西仍寸步不讓。麵對比自己更為倔強的哈爾西,麥克阿瑟也隻有認輸了。
“蠻牛”哈爾西果然名不虛傳。
1944年6月15日,哈爾西接收了斯普魯恩斯指揮下的第5艦隊,使之並入自己的第3艦隊,從而將第3艦隊的陣容大大擴展,成為一支以4艘航空母艦群為主體的、擁有5000餘艘艦船的龐大艦隊。雖然這時他和尼米茲都主張直接進攻菲律賓,但他們的主張沒有被接受。盡管如此,哈爾西還是在8月24日率領他的第3艦隊浩浩蕩蕩地開向加羅林群島。
加羅林戰役中,哈爾西的部隊在很短的時間裏就殲滅日機480架,擊敗敵艦近百艘,炸毀了許多島上設施,而美軍隻損失39架飛機。美軍已以壓倒優勢的海空軍兵力,使加羅林群島成了囊中之物。
哈爾西用事實證明了他的想法,美軍可以迅速直搗菲律賓的心髒地區。
這時,哈爾西還發現,日軍在菲律賓西岸的防務十分薄弱。於是,他再次提出進攻菲律賓的建議。此時,英美兩國參謀長正在魁北克開會。他們討論哈爾西提出的建議,又用無線電征求麥克阿瑟的意見,哈爾西的建議最終得到批準。
參謀長會議決定:10月20日在萊特島登陸,這樣比原定計劃提早了兩個月。
1944年10月,哈爾西率領第3艦隊開赴菲律賓戰場。在戰役打響之前,哈爾西不遺餘力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空中轟炸,致使馬尼拉當地的日本基地和港口瓦礫飛揚,火光衝天,日軍損失慘重。10月12日,日美雙方爆發了一場“台灣近海航空戰”,日本飛機遭到重創。10月14日,哈爾西親自揮師南下菲律賓。10月20日,美軍大舉登陸萊特島。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裏”號軍艦上舉行。對日本來說,菲律賓至關重要。一旦失守,日本與東南亞各地的海上交通線路將被切斷,所以為了保住菲律賓,日本決定孤注一擲進行死拚。但日軍由於航渡組織不嚴密,空中掩護無力,突擊也沒有做到出其不意,而且各艦隊之間的通訊聯絡也很差,因此日本的各編隊在海空戰中被各個擊破。20日黃昏,6萬名美軍官兵和10多萬噸物資已經上岸。萊特灣海戰大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因為美軍占領萊特,意味著向菲律賓的大門已經打開,而日本從海上通往東南亞的通道被切斷。太平洋戰爭已接近尾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