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8日,也就是迪耶普之戰的兩個多月後,“火炬”行動拉開了帷幕。“火炬”行動要求英美部隊同時在阿爾及爾和摩洛哥登陸。蒙巴頓是製訂該作戰計劃的關鍵人員,因為人們認為他是關於登陸作戰的首席專家。“火炬”行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幾天之後,英美軍隊便控製了阿爾及利亞和和摩洛哥的一些戰略要地。西西裏島戰役於次年7月9日打響。盟軍在馬耳他島東西兩側集結部隊。海灘防線很快就被衝破摧毀,防守海岸的意大利部隊幾乎一槍未放就瓦解了。11日,蒙巴頓與蒙哥馬利一道隨後續部隊踏進了西西裏島。
從1943年8月14日開始,英美首腦在加拿大魁北克會談。經過一番激列爭論,會談通過了代號為“霸王”的戰略計劃,規定盟軍於次年5月1日在諾曼底登陸。另外,還計劃了一次在法勸南方土倫和賽附近登陸的輔助性戰役,代號為“鐵砧”。
會談結束後,8月31日,蒙巴頓出任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官一職,晉升為戰時海軍上將。
盟軍東南亞戰區統帥蒙巴頓海軍上將和副統帥史迪威中將作為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自然想要在這裏建功立業,而丘吉爾則從“歐洲第一”的觀點出發縛住了他的手腳。他感到與首相的關係疏遠了,自己已漸漸失去了丘吉爾全心全意的支持。盡管“海盜”行動最終未能進行,但蒙巴頓沒有氣餒,又開始著手籌劃適合於他的人力物力代號為“獵豬”的行動,目的僅是在梅宇半島登陸,以切斷駐實況日軍的交通線。1943年歲末,白廳電告蒙巴頓,在鯿停泊的5艘大型坦克登陸艦,其中有3艘不準他動用。1944年1月7日,參謀長委員會來電命令他取消在東南亞戰區所有的兩棲攻擊行動,並將所有的登陸器材轉運至歐洲。稍後,蒙巴頓甚至接到了將大部分25磅以上的炮彈也運往歐洲戰區的指示。他的“獵豬”計劃變成了“被獵之豬”。
1942年初,駐緬日軍剛剛完成了改組。其中,為實施在西南沿海地區的攻勢作戰,於1944年1月專門編組了第28軍。軍司令官由櫻井省三中將擔任,下轄第2、第54和第55師團。這三個師團,隻有第2師團是在瓜島作戰遭美軍重創,後又在菲律賓重建的部隊;第54師團是於上一年在國內銖促新組建的所謂“特設師團”。
若開前線的英第15軍由3個師組成:即英國第5師、英印第7師和第81西亞師。軍長為克裏斯蒂森中將。為了加強這個軍的指揮力量,蒙巴頓調換了幾名師級指揮官,其中經倫敦同意,將英軍與意大利軍隊在埃塞俄比亞多洛戈羅要塞之役的英雄弗蘭克·梅塞維少將,調來任第7英印師的師長。若開地區的戰火剛剛平息10餘天,3月8日,日軍第15軍所屬的3個師團及配署部隊的近10萬法西斯官兵開始越過親敦江攻入鯿境內,揭開了英帕爾戰役的戰幕。當3月8日牟田口中將的先頭部隊渡過親敦江向英帕爾打來時,蒙巴頓由於意外,左眼嚴重內出血,正在醫院住院。但是,來自英帕爾的消息使他心急如焚。他不顧醫生的勸阻,毅然離開醫院,飛抵卡米拉的斯利姆指揮部。
聽了斯利姆的匯報,蒙巴頓把在親敦江以西沿邊境進行防禦的部隊,撤至英帕爾附近高地上來組織防禦。據戰後日本防衛廳的戰史專家稱:“這一政策正中日軍要害,而牟田口中將恰恰沒有看出這一點。”
通常所說的英帕爾戰役,除圍繞英帕爾一地進行的一係列戰鬥外,還包括在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和烏科魯爾地區英日雙方展開的激烈戰鬥。3月8日,佐藤幸德中將率領第31師團乘木筏和小船陸續渡過親敦江。在唐都和霍馬林一帶休整後,即分成3個縱隊向科希馬挺進,進攻烏科魯爾,奪取這個通往科希馬的交通要道。
斯利姆將這一危急情況報告給蒙巴頓,蒙巴頓立即從第5和第7英印師中抽調部隊前去增援,並命令直轄的第3特種突擊旅作好空支準備。另外,命令此時尚駐在鯿境內的“飲迪”第23無數程突破旅前去掩護利多,令英第2師從印度內地火速趕來。
5月13日,在賈伊爾山上殘餘的日軍陣地也被英印士兵占領。日軍佐藤幸德中將率部向補給地撤退。蒙巴頓接到科希馬戰線的日軍有撤退跡象的報告後,命英第2師和第7英印師陸續向馬奧集中,然後進而奪取烏科魯爾。
6月22日,兩支隊伍好比鋼鉗的兩隻鉗牙,在科希馬公路的109裏程碑處將日軍鉗住。烏科魯爾這場堵截仗結束後,直接指揮戰鬥的第33方旅旅長第15方麵軍司令河邊正三向此時已遷到馬尼拉的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和東京大本營提出了請求停止“烏”號作戰的報告。
南方軍總司令官內壽一大將接到河邊正三的報告,隨即與東京聯係,大本營經幾次磋商後同意了他們的請求。7月2日午夜,內大將即成威作命甲第101號發布了停止“烏”號作戰的命令,由駐緬方麵軍向第15軍進行傳達。
盟軍情報人員獲悉日本南方軍總部下達的全線撤退命令後,立即報告給戰區總部,蒙巴頓當即指示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7個師開始全麵追擊作戰。雖然日第15軍渡過了親敦江,但損失慘重。
英帕爾戰役日軍慘敗後,駐緬日軍首腦十分清楚,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塞班、關島、提尼安等戰役中的失利,此時,“緬甸的戰略地位,對大本營來說,已失去了政治戰略指導上的積極意義,隻不過是泰國、馬來、印度支那半島西麵的防壁而已。然而,防守緬甸的價值並未失去,因為它占有能夠扼製盟軍企圖沿孟加拉灣向馬來半島的頭部和新加坡方向進攻了英印軍鋒芒的地位。”
於是,新上任的日本駐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將,根據南方軍總司令部的指示,於1944年9月底擬出守緬甸的作戰設想,針對蒙巴頓的英印軍隊,實施“盤作戰”和“完成戰”。對向曼德勒附近及該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下正麵來攻之敵的作戰稱為“盤作戰”;對向印度洋沿岸正麵來攻之敵的作戰稱為“完成戰”。
10月下旬,日本情報機關已偵知盟軍將放棄蒙巴頓的“德拉卡拉”計劃,並確立了由陸路戟入緬甸的戰略,於是,木村中將立即召集第15軍、第28軍、第33軍各參謀長及作戰主任到爺光,就方麵軍今後作的戰構想,特別是“盤作戰”指導要領,進行了研究。
蒙巴頓製定了“卡皮特爾”計劃——英印部隊首先強渡親敦江,並在那裏建立橋頭,然後在南下進攻仰光。
11月10日,斯托普福德將軍指揮的第33軍在親敦江西岸完成攻擊部署。阿薩姆團的一個突擊營向江對岸的莫七發起衝鋒,順利登上了東岸。接著,該軍的第20師主力也陸續渡過了親敦江,並占領了莫萊。與此同時,第11東非師在皇家空軍準確無誤的空襲支持下,沿著親敦江西岸幽暗的加包山穀向加裏瓦打去。
12月10日,印度工兵在親敦江上迅速架起了橋梁,使第14集團軍的各主力師得以開過對岸。
梅塞維的第4軍包括第19英印師和第17英印師,後來,集團軍直轄的第5英印師也歸梅塞維指揮。蒙巴頓給梅塞維的命令是:跨過親敦江後進入瑞波平原,與日本第15軍駐守在那裏的師團進行決戰,並奪取日本人在耶烏—瑞波地區的各重要機場。這一戰要打得既快又狠。
梅塞維部隊渡過親敦江後,遵命向東衝擊。4天之後,他們又占領了英多西北部的班毛,並同從北部揮戈南下的英第36師會合,向瑞波平原逼近。
可是木村兵太郎中將並不想在這塊寬闊的平原上決戰。蒙巴頓便與斯利姆研究製定了一個新方案——斯托普福德的第33軍從北麵向曼德勒施加壓力,去占領伊洛瓦底江上的渡口;這時,梅塞維的3個師要從吉靈廟向正南進發,盡可能悄悄地直插密沙河流域,然後從甘高向東南推進,在本各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下遊占領一個渡口,目的是越過日軍衛曼德勒部隊的後方,在敏鐵拉附近建立一個戰略性屏障,從而封鎖他們徑南向仰光的退路,並截斷來自仰光的補給,最終將日本第15軍殲擊於曼德勒—塔澤—稍埠—敏建地區。
新方案開始實施。梅塞維的部隊在深入的側翼包抄行動時,秘密穿過叢林密布的甘高山穀,並在帕科庫出其不意地強渡伊洛瓦底江,然後利用裝甲部隊和空降部隊風馳電掣般挺進,直逼東南麵敏鐵拉日軍重要基地。
許多高級軍官乘坐的指揮車仍在假軍部裏進進出出,使日軍諜報人員仍以為梅塞維和他的軍司令部逗留在達木。
一切就緒,即將行動。但就在這時,75架美國運輸機卻被猝然抽調到雲南去,因為中國軍隊在廣西麵臨著日軍猖狂進攻。蒙巴頓為此向美國方麵提出抗議,說這些飛機都已裝滿了運給先頭部隊的補給品,而梅塞維這次向敏鐵拉的遠距離穿插是以空運補給為基礎的。但抗議沒有奏效,大部分飛機還是被調走了。現在,梅塞維必須沿著一條雨季無法通行的坎坷不平的土路,從達木到帕科庫冒險行軍700公裏。這條土路本是供老百姓的牛車通行的,而現在要通過的部隊卻達3個師之多,還有重型坦克、大炮和其他車輛。好在工兵部隊於15天之內,緊急加寬、加固了這條土路的2/3路段,使上述重型裝備得以勉強通行。
然而,由於美國的運輸機被猝然抽調走,直至1945年1月底前後,梅塞維的部隊終於陸續抵達了伊洛瓦底江岸地區。這條江是緬甸的主要河流,雖然江水當時處於最低水位,但是開闊鬆軟的沙洲卻又形成了另一道險障。盡管地勢對第41軍非常不利,梅塞維還是采取佯裝渡色漂偷渡成功。3月1日,蒙巴頓得知敏鐵拉還未拿下,非常氣惱,便要斯利姆親自飛抵前線指揮。斯利姆到現場後,在該城北麵集中兵力發起攻勢,最終占領敏鐵拉。
蒙巴頓麾下的部隊在敏鐵拉打贏了,下一步就是奪取曼德勒。其實,就在木村兵太郎中將調兵力反撲敏鐵拉的時候,蒙巴頓將尚能調用的兵力統統投入到了曼德勒外圍,伺機拿下曼德勒。接下來的目標是攻占仰光城。
3月20日,英軍完全占領了曼德勒。
蒙巴頓雖然打開了仰光的大門,但雨季即將來臨,必須迅速攻克仰光。
梅塞維的第4軍在和時間的賽跑中,還是輸給了雨季。於是在1945年5月1日,蒙巴頓對仰光實施兩棲登陸計劃。其實,在此之前,蒙巴頓就已經考慮梅塞維部隊被雨季阻擋的可能性,因此他從駐吉大港至若開一帶的克裏斯帶森的第15軍中,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執行兩棲登陸任務,這個師將配署一個中型坦克團和一個傘兵營,並緊急搜尋了一些登陸艇集結待命。
5月1日,英軍在發動兩棲登陸之前的幾個小時,蒙巴頓令空軍飛越仰光上空進行偵察,發現日軍已經逃之夭夭了。然而,登陸計劃繼續實施。2日,他們合為一路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入仰光城。5月6日晨,從勃固南下的梅塞維的第4軍先頭部隊,也終於開進了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