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失守後,華北戰局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敵後遊擊戰爭開始處於主導地位。
毛澤東敏銳地看清戰局的這種變化,立刻對八路軍下一步戰略行動相應地作出新的部署。
在南方,日軍占領北平、天津後,又集中兵力約28萬人,實行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加緊對上海、南京地區發動更加猛烈的進攻。國民黨當局在這個地區,指揮軍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敵軍的猛烈炮火下作出了巨大犧牲。日軍原以為這次戰役很快就可結束,夢想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沒有料到在上海地區戰爭就持續了3個月。但是,以這種硬打硬拚式的單純防禦,來對付優勢裝備的日本強盜,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1937年11月12日,日軍攻陷上海。一個月後,12月13日,又占領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使整個中國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接著,日軍把作戰中心北移到津浦鐵路一線,企圖攻下徐州,打通南北交通線,同華北方麵南下的日軍會合。
3月23日,中共中央召開常委會,再次研究八路軍在華北的工作。毛澤東在會上根據堅持長期作戰的要求,又提出在各區域建立新的遊擊兵團的主張。24日,毛澤東和劉少奇致電八路軍各部,提出組織遊擊兵團的具體任務。電報指出:為了在八路軍主力轉移至其他地區後,我黨仍能在統一戰線中有力的堅持與領導華北抗戰,必須立即組織以八路軍名義出現的遊擊兵團。這種以八路軍主力連隊為骨幹、吸收大批新戰士以組成若幹新支隊的做法,是適應全民族抗日戰爭實際情況的新主張。它使八路軍的隊伍能迅速壯大,而又能保持相當的戰鬥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38年春,毛澤東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1938年春,日軍采取南北對進的方針夾擊徐州,盡力打通津浦鐵路。為了執行這一計劃,華北日軍主力被抽調南下,造成河北、出東等平原地區兵力空虛,為已經在山區站穩了腳跟的八路軍向華北敵後更廣闊的地域發展帶來了機會。徐州地區正麵戰場在李宗仁指揮下進行的英勇抗擊,對華北敵後戰場的發展也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毛澤東立刻調整部署,作出從華北山地進入到平原地區開展遊擊戰爭的重大決策。
1938年4月21日,毛澤東同張聞天、劉少奇向八路軍總部發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指示:“黨與八路軍部隊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應堅決采取盡量擴大發展遊擊戰爭的方針,盡量發動最廣大的群眾走上公開的武裝抗日鬥爭。”
第二天,在山西前方的八路軍總部根據這個指示精神,立刻電令第129師主力和第115師344旅一部迅速從太行山區向冀南、豫北平原及鐵路沿線展開。不久,又令宋時輪、鄧華兩支隊組成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熱南、察東北創造抗日根據地。這樣,抗日遊擊戰爭在華北平原上逐步發展起來。
考慮到日軍占領徐州後將會進一步奪取武漢的形勢,毛澤東還對組建不久、已開始活躍在長江南北的新四軍的工作作出部署。
1938年2月15日,毛澤東致電項英、陳毅,指出新四軍應“力爭集中蘇浙皖邊發展遊擊戰。但在目前,最有利於發展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即以溧陽、溧水地區為中心,向著南京、鎮江、丹陽、金壇、宜興、長興、廣德線上之敵作戰,必能建立根據地,擴大新四軍基礎”。
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對戰局下一步究竟會怎樣發展,黨內出現不同的認識。有的人一度估計日軍在打通津浦鐵路後將把主力轉向華北,肅清後方,遊擊戰爭將麵對空前嚴重的困難,不宜廣泛發展。這是一個重要時刻。如果領導人對局勢作出不正確的判斷,就會喪失時機,對八路軍、新四軍敵後抗日戰爭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毛澤東審時度勢,冷靜地指出:日軍主力轉向華北“這一步驟的到來將在稍後”。目前日軍進攻的目標是武漢、廣州。他由此得出結論:“華北遊擊戰爭還是廣泛開展的有利時機”。為了鉗製日軍向大西北的進攻,他提出應加重注意山東、熱河及綏遠大青山脈,並同意朱德、彭德懷提出的派李井泉率騎兵或步兵開創大青山根據地的意見。同時,為準備應付今後華北局勢可能到來的變化,毛澤東要求冀中、冀熱察等抗日根據地要注意鞏固現有武裝,做堅持長期遊擊戰爭的準備。
6月中旬,武漢會戰開始。針對國民黨當局采取的單純防禦的作戰部署和淞滬會戰時中國軍隊損失過大的教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致電長江局各負責人,向他們提醒:“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後,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電報中指出:如果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中再損失過大,將會增加各將領對蔣介石的不滿,投降派會起而乘之。
日軍向武漢大舉進攻時,驕橫不可一世,且後方空虛又疏於戒備。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這年11月下旬,八路軍各部主力向河北、山東的平原地區大規模進軍:第129師主力進入冀南,第120師主力進入冀中,第115師師部率第343旅進入冀魯豫地區和山東,開辟新的根據地。這也是對正麵戰場上友軍作戰的配合和支援。到這年年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獲得蓬勃發展。八路軍、新四軍在同日軍1600多次交戰中共殲敵5.4萬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一大批敵後抗日根據地創建起來了。
到徐州失守時,抗日戰爭已進行了整整10個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繼淪陷,飽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天天在渴望戰爭的早日勝利。然而,戰爭的過程究竟會怎麽樣?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對這些問題,許多人還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有些人感到迷惘。“亡國論”、“速勝論”等錯誤觀點在兩部分人中激烈交鋒。
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對堅持長期抗戰是十分不利的。毛澤東深感有必要對抗戰十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並在全黨乃至全國範圍內“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
毛澤東“一貫估計中日戰爭是持久戰”。1936年7月,他同美國記者斯諾談話時就已提出堅持持久抗戰的各項方針。抗戰初期,當中國軍隊連連失利時,他始終認為:“最後勝負要在持久戰中去解決。”到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從5月26日至6月3日,他又作了《論持久戰》的長篇講演。這是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最重要的軍事論著,回答了困擾人們思想的種種問題,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因此說中國既不會速勝也不會亡國。而是對日戰爭的持久戰。
1938年5月毛澤東在抗大作《論持久戰》的報告。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二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第三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準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遊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遊擊戰爭能夠勝利”。
為了實現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毛澤東還提出一套具體的戰略方針。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階段中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第三階段中,應該是戰略的反攻戰。毛澤東特別強調遊擊戰爭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重大意義,他在《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對它作了更全麵、詳盡的論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還強調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他說:“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隻要動員了全國老百姓,就會造成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動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