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全民族抗戰的爆發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率先向全國發出通電,大聲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隻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號召:“全中國同胞,政府與軍隊,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1938年,毛澤東在抗大講演。7月17日,盧溝橋事變後的第十天,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對蔣介石來說,是一個大的進步。

  對於蔣介石的宣告,毛澤東說:“這個談話,確定了準備抗戰的方針,為國民黨多年以來在對外問題上的第一次正確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們和全國同胞的歡迎。”同時,他也清醒地看到蔣介石在對內政策上沒有提出任何改進措施,特別是沒有宣布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沒有改革舊的政治機構,沒有提出改良人民生活的綱領,對中國共產黨仍不允許公開活動。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7月30日,北平、天津相繼陷落。在日軍的進逼下,蔣介石密邀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到南京共商國防問題。8月4日,毛澤東和張聞天又電請朱、周、葉到南京後代表中共提出對整個國防問題的建議,指出:“總的戰略方針暫時是攻勢防禦,應給進攻之敵以殲滅性的反攻,決不能是單純防禦。

  這時日本軍隊的大舉進攻上海,直接威脅到國民黨統治集團的心髒地區和英、美等國的在華利益,使蔣介石感到不得不進行全國性的抵抗,否則自身的統治也難以保持,於是,在國共談判中表現出較多的合作願望。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周恩來等同國民黨經過反複談判,終於達成協議:朱德、彭德懷為八路軍正、副總指揮;主力紅軍充任戰略遊擊隊,執行側麵戰、協助友軍、擾亂與鉗製日軍大部並消滅一部的作戰任務。

  這時,中共中央決定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會議。由於會議要討論軍事問題,吸收了前方主要將領參加,實際上成為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

  洛川會議是在8月22日至25日召開的。毛澤東在會上做了軍事問題和國共兩黨關係的報告,並作了多次發言。

  他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現在已經開始的政府抗戰,得到了人民的擁護,但人民還沒有大規模地參加,這就成為現在的弱點與今後的任務——即全麵的全民族的抗戰。“我們的方針最基本的是持久戰,不是速決戰,持久戰的結果是中國勝利。”

  毛澤東明確地提出紅軍在抗日戰爭現階段的戰略方針以遊擊戰爭為主。

  關於國共關係,毛澤東指出現在統一戰線正在成熟中,但國民黨還在限製和破壞我們,我們是繼續有原則地讓步,即保持黨和紅軍的獨立性,要有自由,而采取不決裂的方針。

  在會上,毛澤東還提出,主力部隊開赴前線後,要留下一支部隊鞏固陝甘寧根據地,使它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大本營。這支部隊稱為留守兵團,以後在保衛陝甘寧根據地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在洛川會議的前一天,蔣介石正式任命朱德、彭德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副總指揮。25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和副主席的名義發布命令,宣布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鄧小平為副主任,葉劍英為參謀長,左權為副參謀長。第八路軍下轄3個師: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命令指出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揚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鬥爭。紅軍經過改編立刻奔赴戰爭前線,去打擊日本侵略者。

  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利用有利的時間和地形條件,集中兵力發動了平型關戰鬥,並取得了中國軍隊自抗戰以來的首次大捷。戰鬥前,毛澤東已同意前方提出的想以一旅集中、相機給敵以打擊、暫時不分散的意見。戰鬥勝利的喜訊傳到延安後,毛澤東十分高興,立即致電前方,慶賀這一勝利。在平型關戰鬥的基礎上,毛澤東又進一步明確地提出八路軍作戰的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遊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

  10月初,華北局勢進一步惡化。日軍占領保定,河北正麵戰場的抗戰基本結束。在側翼遭受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國民黨軍隊放棄雁門關至平型關的內長城防線,退守太原的北方門戶忻口。

  10月6日在仔細研究華北戰局後,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要他們轉告山西軍事當局:敵人占領石家莊後,將向西麵進攻,因此龍泉關、娘子關兩點應集結重兵堅守,以便主力在太原以北取得勝利;在正麵忻口地區的守備和出擊中,出擊是主要的。並提出:八路軍115師、120師主力將擔任從東、西兩方破壞忻口地區日軍的側後縱深地區;129師主力或全部將使用於正太鐵路,發動群眾,配合娘子關守軍作戰。

  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奪回平型關,並收複淶源、定縣等7座縣城,切斷了日軍從張家口經平型關到忻口的交通線。忻口前線日軍隻能主要靠空運來維持給養。第120師一度收複雁門關,伏擊日軍輜重部隊,截斷了從大同經雁門關到忻口的交通。第129師陳錫聯團又在10月19日乘黑夜突然襲擊陽明堡日軍機場,焚毀日機20餘架。日軍的機械化部隊的行動,依賴後方供給的程度很大。八路軍各部隊的行動,使日軍的後方補給線陷於半停頓狀態。

  忻口戰役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作戰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次戰役,該戰役將南下的日軍主力擋住了21天。這次戰役,也是抗戰初期國共兩黨領導的軍隊密切配合作戰最為成功的一次。由於國共雙方在這次戰役中誠意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戰果。

  10月中旬,日軍主力占領石家莊後沿正太鐵路西進,包抄忻口的後方。28日,娘子關失守。31日,閻錫山下令放棄忻口。11月8日,太原失守。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