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貝當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在法國被擊敗之後,英國憑借島嶼多的有利地勢,從失敗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脅中產生出一種不亞於德國的民族果敢精神。這種精神使普通老百姓都敢於蔑視不可一世的納粹戰爭機器,決心同德國法西斯決一死戰。
前後兩任本土軍陸軍總司令艾恩賽德將軍和艾倫·布魯克將軍,指揮部隊在島山構築堅固的防線,挖掘反坦克壕,修建鋼筋混凝土掩體,還組建了直接打擊登陸敵軍的機動部隊。7月,羅斯福總統不顧許多人的激烈反對,給英國運來了50萬支步槍,8萬挺機槍,1億3千萬發子彈,900門75毫米的大炮,100萬發炮彈以及炸彈、烈性炸藥和無煙火藥。這些物資幾乎把美國軍火庫的家底搬空了。丘吉爾立即指示以“有計劃的軍事行動”組織分運,並立即發放給近100萬國民自衛軍。英國人本來準備用幹草叉和連枷來對付德軍,現在有了武器彈藥,更感覺自己不可戰勝。
比弗布魯克在飛機生產方麵作出了很大成績,“噴火式”和“旋風式”戰鬥機從大撤退時的331架增加到620架,後備飛機從36架增加到289架。海軍也把大部分驅逐艦從執行護航任務中調回來對付德軍入侵。為了避免“打另一場戰爭的危險”,丘吉爾還不顧中國等國家抗日戰爭的需要,宣布關閉緬甸通道3個月。這一姑息日本的行動,實際上為英國後來在東南亞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丘吉爾對可能遭入侵的地區進行了一係列視察,在肯特郡和蘇塞克斯郡觀看了軍事演習,在哈裏奇和多佛爾視察了防禦工事。他還到東北沿海一帶視察,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士氣。
丘吉爾還借助於廣播,利用其前任從未用過的方式直接向全國軍民發表演說,以堅強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念激發大家的戰鬥勇氣。據估計,全國有64%以上的成年人收聽了他於7月14日發表的廣播講話並被感動。
德國人對英國的第一次猛烈襲擊是從7月10日開始的,人們通常把這一天作為空戰開始的日子。7月16日,希特勒發出了“關於準備在英國登陸作戰”的第16號令,即所謂的“海獅計劃”。命令準備工作應在8月中旬完成,其作戰目的是“清除英國本土作為對德作戰的基地,並且在必要時,全部予以占領”。
在德國人的進攻中,有3個相互重疊連接的階段。第一階段從7月10日到8月18日,對英國護航艦隊和南部港口進行轟炸,並引出英國空軍,試圖把它消耗光,從而取得製空權;這是渡海登陸的先決條件。因此,德國空軍在這一階段裏的空襲行動日益頻繁。但英國皇家空軍隻出動了部分戰鬥機應戰。這樣雖然使港口和船隻受了一些損失,有4艘驅逐艦和18艘商船被擊沉,但是保存了空軍實力,也使敵人付出了慘重代價。英國空軍喪失了148架飛機,而德國空軍有296架飛機被擊落,135架飛機受傷。
由於天氣惡劣,空戰在8月19日到23日停止了5天。8月24日開始的第二階段中,德國空軍首先打算摧毀英國空軍的地麵通訊指揮中心扇形站。從8月24日到9月6日期間,德國空軍平均每天出動1000多架飛機,使英國南部的5個前沿機場遭到嚴重破壞,7個扇形站中的6個幾乎被徹底摧毀;446架飛機被擊落或受傷;103名飛行員遇難,128名飛行員受重傷,占當時全部飛行員的1/4.丘吉爾為此“感到十分焦慮”。就在英國空軍遭受嚴重損失難以支撐局麵的關鍵時刻,戈林犯了第二個也是更嚴重的戰術錯誤,9月7日,德國空軍轉而大規模夜襲倫敦。這是世界曆史上第一次大空戰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英國空軍得以緩過氣來,這次戰術改變給希特勒和戈林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9月7日這天,德國空軍投入了625架轟炸機和648架戰鬥機,對倫敦進行了大規模的輪番轟炸。
從8月24日起,倫敦在連續85個夜晚中有82個夜晚遭到空襲。從9月7日至11月3日,平均每天晚上有200架德國飛機轟炸倫敦,對倫敦的轟炸不間斷地持續了57天。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作為報複,英國空軍也轟炸了柏林。由於距離較遠,轟炸柏林的規模較小,德國人的傷亡和損失都不嚴重,但對德軍士氣和老百姓心理的影響則是非常巨大的。
為了減輕空襲造成的危害,丘吉爾指示建立了他所說的“傑姆烏鴉”緊急警報製度,為了救助房屋財產在轟炸中嚴重受損的人,他抓緊製訂了戰爭保險方案。他還通過林德曼教授組織科學家運用科學技術破壞德軍的空中攻勢,使來襲的敵機誤入歧途。
11月份,空戰進入第三階段。德國人又一次改變了他們空襲的主要目標,試圖摧毀英國工業生產中心。這一行動是從14日轟炸考文垂開始的,但持續的時間不那麽長,也沒能實現他們的目的。英國飛機的產量不僅沒有下降,在1940年中,還以其9224架對8070架的比數,超過了德國人。
由於英國人民在丘吉爾為首的政府領導下,精誠團結,萬眾一心,英勇頑強,決死抗戰,使希特勒入侵英倫三島的計劃徹底破產。9月19日,希特勒決定無限期地推遲“海獅”計劃;10月12日正式宣布把入侵推遲到第二年春天;1941年7月,希特勒再次把入侵推遲到1942年春天。到了1942年2月13日,在雷德爾海軍上將的勸告下,希特勒終於同意徹底放棄了“海獅”計劃。不列顛之戰以英國人民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圖為丘吉爾在美期間向美國海軍致意。美國雖然提供支援,但並不急於參戰。英國領導人擔心,在美國還沒有堅決地同英國並肩戰鬥之前,就出現悲慘的結局,因此,他認為利用蘇聯同德國之間的鬥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因此,丘吉爾,試圖把蘇聯拉入自己一邊。1940年夏天,他任命工黨領袖克裏普斯為駐蘇大使,責令他努力改善英蘇關係,並說服蘇聯參加對德戰爭。丘吉爾就像需要空氣一樣需要蘇德開戰,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使蘇聯變成自己的盟友。
1941年春天,希特勒派魯道夫·赫斯訪問英國。赫斯是從自己駕駛的飛機上跳傘後被英國當局抓獲的,英國政府代表與赫斯舉行了秘密談判,赫斯建議英德簽訂和約,共同對付蘇聯,並建議丘吉爾離職,由親法西斯分子組織新政府。
丘吉爾當然不會接受赫斯的這些建議,但他卻沒有明確拒絕,而是保持了沉默。這種態度使輿論界開始懷疑政府對德國的立場,而丘吉爾卻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打消這種疑慮。丘吉爾是在暗示德國人,他在進攻蘇聯時可以得到英國的某種支援,從而推動希特勒去冒險攻打蘇聯。
希特勒一旦真去冒險,則給他以堅決的回擊。赫斯是希特勒丟給丘吉爾的誘餌,而丘吉爾卻要讓希特勒自己吞下這個誘餌。希特勒和德國其他領袖都堅決反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英國的態度使他們沒了後顧之憂。
30年代,希特勒曾不止一次地玩弄過英國的首相和其他國務活動家,尤其是內維爾·張伯倫曾多次被希特勒愚弄。而這次,丘吉爾卻愚弄了希特勒,並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後果。
1941年6月22日淩晨4點,外交部接到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曾嚴令身邊的工作人員,除非是德國進攻英國,不能在8點之前叫醒他。8點鍾,工作人員才叫醒了丘吉爾並向他報告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消息。丘吉爾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他任首相以來得到的最好消息。英國廣播公司9點鍾廣播了丘吉爾的演講,丘吉爾說:“我們要給予俄國和俄國人一切可能的援助。俄國的災難就是我們的災難。”
在這個時刻,丘吉爾表現出了一個大政治家的風度。在英國,沒有哪一個人比丘吉爾更堅決地敵視蘇聯,但也是丘吉爾最充滿熱情地要和蘇聯結盟,要支援蘇聯。
7月12日,英蘇簽訂了在對德戰爭中采取共同行動的協議,英國準備向蘇聯提供軍事援助。8月,丘吉爾和羅斯福在大西洋的一艘軍艦上會晤,這是他們第一次會晤。結果,雙方擬定了大西洋憲章,決定共同援助蘇聯,向它提供武器和戰略物資。並聲明英美兩國在戰勝德國和它的附庸國之後致力於建立公正和民主的世界。
丘吉爾希望美國盡快參戰。在遠東,日美關係日益緊張。日本已經同德國結盟,日美衝突終將導致美德開戰。因此,丘吉爾盡一切可能慫恿美國政府對日本表現強硬。
由於成功地領導了英國人民抗擊法西斯德國的鬥爭,丘吉爾此時在全國軍民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8月3日,丘吉爾發電報給英國駐華盛頓大使洛西恩侯爵說:“把英國擁有的一些基地讓與美國,可以答應,不過我們寧願無限期地租借而不願意賣出。”鑒於空戰之後德軍有立即入侵的可能,所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總統的多次電報中都竭力向他說明,如果英國一旦被擊敗,如果萬一英國出現一個吉斯林式的政府,以交出英國艦隊從德國換取遠為寬大的條件,那麽,希特勒就成了歐洲的霸主,將會掌握歐洲全部造船廠和海軍,而這對美國是極其危險的。美國人如果坐山觀虎鬥,以為堅持孤立主義還可以撿到英國艦隊的殘餘。這樣想是十分可怕的。丘吉爾這種說法對美國高級官員以至孤立主義者都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因為存在這種危險的可能性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方麵已準備同意英國以基地換取驅逐艦,但同時要求英國保證,一旦美國參戰,則英國必須在萬一戰敗時將英國艦隊或其殘部駛往美國,否則這一做法要想獲得美國公眾輿論支持是極端困難的,而這又是國會是否同意的前提。8月6日,羅斯福通過洛西恩侯爵傳來信息說,他希望得到如下保證:如果英國被占領,英國艦隊將在海外為帝國繼續戰鬥,決不投降,也決不鑿沉。這一保證對美國國會將最有說服力。
8月15日,丘吉爾在給羅斯福的電報中說:“我們要用艦隊戰鬥到底,我們誰也無意用艦隊的投降或鑿沉去購買和平。當你引用我這一再提及的保證時,請記住,如果竟使人們產生一種印象,認為很容易就能征服英倫三島及其海軍基地,那麽,我認為這種觀點是有害的。”
8月16日,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了就獲得海、空軍基地而與英國政府磋商的消息。羅斯福竭力說明,美國用幾隻陳舊的驅逐艦便可在危急時刻換取無限安全是非常有利的。
9月5日,丘吉爾以謹慎的措辭將此事正式通知了下院,並且“獲得了他們的默認——實際上是全體同意。”50艘驅逐艦很快交到了英國海軍手中,這批艦艇使英國戰時計劃中新造艦隻交付使用之前,英國海軍可以極其順利地渡過艦艇短少的時期。
11月6日羅斯福第三次當選總統的消息傳來,丘吉爾深感慶幸,立即致電表示祝賀。而羅斯福在重新當選後的第三天就公開宣布,按“據實際經驗得來的辦法”分配軍火產品,即大致上一半分給美國軍隊,另一半分給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美國戰時物資優先分配局同意在英國已定購的1.1架飛機之外,再供應1.2萬架。使丘吉爾頭疼的問題是這筆錢怎麽付。
11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了《三國條約》。國際形勢的這種變化,預示著戰爭衝突可能不會再局限於原有的地區範圍。
12月30日,羅斯福發表了著名的“爐邊談話”。他指出:“危險就在眼前,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但是我們深知,我們不能爬上床去,用以被蒙頭的辦法逃避危險……如果大不列顛一旦崩潰,所有我們整個美洲的人即將生活在槍口之下,槍膛裏裝滿一觸即發的子彈,經濟的和軍事的子彈都有。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就我們所能支配的人力和物力,生產武器和艦隻。”最後,他推出一個廣為傳誦的著名論斷:“我們必須成為民主國家的大兵工廠。”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英國的戰況和與丘吉爾交換意見,1941年1月初,羅斯福派霍普金斯作為自己的私人代表飛往倫敦。霍普金斯與丘吉爾之間建立了親密關係,也對丘吉爾留下了深刻印象。
霍普金斯在英國呆的時間比預定時間長得多,他直到2月中旬才返回美國。當3月8日美國參議院以60票對31票最終通過了“租借法案”以後,羅斯福即指定由霍普金斯負責援助英國的事務。在哈利法克斯於1月赴華盛頓就職後,美國也於2月派出約翰·G·懷南特為英國大使,結束了這一職務近兩個月的空缺狀態,從此英美之間的關係進入了一個更為密切的新階段。而這一局麵的形成,是與丘吉爾以政治家的深邃遠見和外交家的巧妙手腕,經過多方麵堅持不懈的努力難以分開的。由於“租借法案”在支援英國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爭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後來丘吉爾把羅斯福總統的這次勝利,稱作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