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臨危受命

  丘吉爾利用各種機會批判張伯倫的對外政策,同時他的預言屢被證實,因此廣大民眾將重任寄托在了他身上。

  波蘭遭到德國和蘇聯入侵,英法兩國本應該根據它們同波蘭訂立的同盟條約給波蘭提供一切援助。而張伯倫卻試圖同德國談判解決波蘭問題。但9月2日,下院發表了一場危及政府的辯論。議員們要求英國履行對波蘭的義務。

  就在德國進攻波蘭的當天,丘吉爾接到了內維爾·張伯倫的邀請,請他晚上到唐寧街10號。會見時,張伯倫提議他進入政府工作並成為戰時內閣閣員。丘吉爾立即表示同意。在他們談論戰時內閣人選問題時,丘吉爾乘機把自己的幾個追隨者拉進內閣。

  9月3日,張伯倫被迫在下院宣布英國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丘吉爾在政府內任海軍大臣和閣員。他並不滿足於此,他想得到首相職位。他認為,能否取得首相職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下院壓倒多數的保守黨。因此,開戰後,他不再批評保守黨領袖張伯倫,他極力表明,他在內政、外交以及戰時政策的一切問題上都要同張伯倫真誠合作。

  雖然同德國宣戰,但張伯倫不想打這場戰爭,曆史上把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這段時間稱為奇怪戰爭時期,這時英國對德戰爭實際上並未采取實際的行動。丘吉爾對這條路線並不讚賞,可是他並沒有公開批評張伯倫。他隻是小心翼翼地進行著抗德工作。他在海軍部的工作非常緊張。“奇怪戰爭”期間,海軍的活動最積極。丘吉爾每天工作18小時,在他的領導下,把商船隊編入海軍護航艦隊,製訂了對德國的海上封鎖計劃,組織建造新軍艦和搜索德國潛艇。

  丘吉爾還同美國總統羅斯福建立了直接聯係。羅斯福沉著、冷靜、明智而富有遠見,他預見到英國政治的未來屬於丘吉爾。從那時開始,丘吉爾和羅斯福便長期通信,直到歐洲戰爭結束為止,雙方通信達千封之多。

  “奇怪戰爭”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蘇聯在德國進攻波蘭的第二天便從東邊入侵波蘭,最後蘇德瓜分了波蘭。1939年底,蘇軍又侵入芬蘭。在丘吉爾的敦促下,英法政府對芬蘭提供了各種援助,並派援軍支援芬蘭人民的反侵略鬥爭。

  本來,張伯倫希望看到蘇德二虎相爭,但出人意料的是蘇德竟結成了事實上的同盟,對英法及其盟國構成威脅。這使丘吉爾不得不回到敵視蘇聯的立場上。蘇芬戰爭中蘇聯勝利,這是蘇聯強大而英法不能控製的結果。

  波蘭被瓜分,緊接著,希特勒又占領了挪威和丹麥,這種局勢激起了英國人民和下院對張伯倫的強烈不滿。1940年春天,多數下院議員都遷怒於張伯倫,表示政府無能是顯而易見的,應當辭職。在對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張伯倫慘遭失敗,政府必須辭職。丘吉爾成為首相無可爭議的繼承人。但張伯倫則想支持哈利法克斯組閣政府,但由於得不到丘吉爾的支持,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與此同時,德國在西線發動了進攻,襲擊了法國、比利時、荷蘭。張伯倫本來想利用這一局勢握住首相大權不放,他認為戰爭緊急的情況下,任何人不能強行改組政府。但下院拒絕了他,他隻好到白金漢宮向國王遞交了辭呈。國王終於在1940年5月10日下午授權丘吉爾組閣政府。

  丘吉爾終於取得了夢寐以求的大權。後來他回憶當時的心情時寫道:“我在大約3點鍾上床時,強烈地感到自己如釋重負。我終於獲得了指揮全局的大權。我覺得我是幸運的人,我以往的全部生活不過是為了這個時刻,為了承擔這種考驗而進行的一種準備罷了”。

  丘吉爾對自己充滿信心:“我想我對全局了如指掌,深信自己不會失敗。因此,雖然我迫切地盼望天明,但我卻睡得很熟,而且不必在夢中去追求安慰,因為現實比夢想更加美妙。”

  5月13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了簡短演說,他說:“我沒有別的,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你們。”接著他又說:“你們要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麽?我的回答是,竭盡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陸上和空中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要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麽?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複: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麽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

  丘吉爾除了任首相以外,還接受了下院領袖和國防大臣的職務,實際上掌握了最高軍事領導權。

  丘吉爾是個性格果斷、意誌堅強、精力充沛的人,而且是個雄辯的演說家。在對德作戰時期,他充分運用這些素質來領導國務活動。他的大量演說都能準確地分析局勢和英國民眾的心理,他抨擊希特勒及其黨羽並號召本國人民積極抗戰。丘吉爾的這些演說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讚揚,也終於得到反映群眾情緒的有才幹的軍事將領們的擁護。

  丘吉爾取得政權後的最初階段困難很多。德軍突破了英法前線,戰火向法國北部蔓延,危及巴黎,英國遠征軍有被殲的危險。丘吉爾很可能在德國人發動進攻的初期就已經意識到法國不可能取勝。這意味著英國不久即將失掉最後一個主要的同盟國。

  丘吉爾政府需要立即著手解決幾個問題。要千方百計延長法國的抵抗時間以便給德國軍隊造成最大創傷,同時也為英國加強國防——訓練陸軍、空軍並為準備生產武器贏得時間。

  不久,在法國北部的英法兩國的大部隊被德軍截斷。這時丘吉爾政府主要關心的是撤退英國遠征軍。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終於從敦刻爾克撤出來,但這些部隊的裝備不得不全部丟棄在法國。這樣英軍在1940年遭到慘重失敗,英國繼續同德國作戰的前景十分暗淡。

  丘吉爾在這個不尋常的時刻表現堅定、勇敢。當6月4日召開下院會議的時候,首相向英國人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說:“盡管我們失利,但我們決不投降,決不屈服。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上作戰,我們將充滿信心在空中作戰,我們將越戰越強。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在敵人登陸的地點作戰,在田野和街頭作戰,在山區作戰,我們任何時候決不投降。即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饑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的由英國艦隊武裝和保護的海外帝國也將繼續戰鬥。”

  1940年5月下半月,丘吉爾曾經想把墨索裏尼爭取到自己方麵來。他以個人名義給這個法西斯獨裁者寫了一封信,敘談他對墨索裏尼以往的友情並希望他不要站在德國一方作戰。這一嚐試毫無結果。法西斯的意大利急急忙忙地出來聲援勝利者,於是英國在南歐、地中海和北非又多了一個新的強大敵人。

  在法國垂死掙紮期間,丘吉爾主張英法聯合成一個國家,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但因1904年6月22日法德停戰協議而未達到目的,從此,英國失掉了所有同盟國,隻好孤軍作戰。

  這時,英國人民意識到國家、民族遇到了致命的威脅,從而表現得異乎尋常的英勇頑強,準備煥發精神,繼續堅持抗德鬥爭。丘吉爾寫道:“在法國被擊敗之後,英國憑借島嶼多的有利地勢,從失敗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脅中產生出一種不亞於德國的民族果敢精神。”溫斯頓·丘吉爾表達了英國人民的戰鬥意誌,因而顯著提高了他的群眾威望。丘吉爾成了民族戰爭的領袖,人民相信他能夠采取有力措施把戰爭進行下去。

  1940年6月18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講話時說:“法蘭西之戰已告結束。不列顛之戰就要開始……因此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我們的責任,而且我們應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英帝國就是存在一千年之後,人們還能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在法國崩潰之後,英國領導人認為:“隻有采取綜合手段才能擊敗德國,就是施加經濟壓力,空襲德國的工業和交通樞紐以及居民點,在德國占領區廣泛組織反抗運動。”

  後來的戰爭進程表明,僅用這些手段還不足以贏得勝利。但是英國當時沒有其他手段可使。製定戰略計劃的人可能當時就知道,這種戰略無濟於事,可是他們想不出別的辦法。英國官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曆史學家約翰·巴特勒寫道:“誰都說不出應當怎樣做才能保證取得勝利……才能在最近的危急歲月使國家免於滅亡。”

  1940年夏天,德軍開始空襲英國,英國空軍給以堅決回擊。在空戰中英國人損失慘重,可是德國人也蒙受重大傷亡。在這一戰鬥中,英國人民的意誌鍛煉得更加堅強。

  英國政府在法國失敗之後仍堅持作戰,這一舉動提高了丘吉爾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聲望,也逐漸改變了他在保守黨內的地位。保守黨員漸漸懂得丘吉爾是他們的唯一希望,隻有利用他日益提高的威信,方可挽回這個黨在人民群眾當中的聲譽。

  1940年9月底,內維爾·張伯倫因健康狀況惡化而辭職,不久即去世。因此需要選舉新的保守黨領袖。這時大家已經很清楚,隻有丘吉爾能夠勝任。《星期日泰晤士報》寫道:丘吉爾是我們的秘密武器。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我們在偉大領袖的英明領導下戰鬥感到無比幸福。今天,溫斯頓·丘吉爾不僅是英國精神的化身,而且是我們的堅強領袖。不僅英國人,整個自由世界都對他無比信任。”這份報紙表達了當時英國保守黨領導人的觀點。

  丘吉爾懂得,英國孤軍作戰必須設法擺脫不易避免的迅速失敗,因此,采取許多堅決措施:根據抗敵需要動員國內各類資源,擴大軍火工業,建立民防隊,進行反擊德軍的訓練以防德軍入侵英國島嶼時措手不及。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設法爭取新的盟友。德國是可怕的勁敵,所以新的盟友必須具備同德國旗鼓相當的或者超過德國的實力。當時隻有兩個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家沒有參戰,就是蘇聯和美國。丘吉爾的注意力轉向這兩個國家。他繼續保持並加強同羅斯福總統的個人書信往來,共同商討最重要的英美關係和世界局勢問題。丘吉爾在信中仍然署名“前海軍人員”。他非常喜歡玩弄華麗的詞藻,在戰時也是如此,他總是給各種會議和戰役冠以名目繁多的代號。

  丘吉爾積極設法說服羅斯福,要他相信英國取勝對美國有利,而德國取勝必將給美國帶來不幸和災難。他千方百計鼓動美國參加抗德戰爭。他終於同羅斯福談妥,英國以租讓西印度群島的基地來換取美國的50艘舊驅逐艦。這一交易與其說使英國海軍得到補充,莫如說在推動美國參戰的路程上取得重大進展。與此同時。美國在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給予英國的道義上和物質上(提供各種武器)的援助是對處於困難時期的英國的有力支援。

  5月22日,丘吉爾再飛巴黎參加最高軍事委員會會議;還在萬森城堡的法軍總司令部會見了魏剛,對他留下了“堅定、果斷和出奇的活躍”的印象。丘吉爾與法國領導人進行了討論後,同意了魏剛南北軍隊會合的計劃,又於第二天飛回倫敦。

  但是,從索姆河南部地區發起的攻勢未能奏效,由戈特勳爵指揮的英國遠征軍的北翼陣地也因比利時軍隊的潰退而陷於困境;5月25日英法聯合在阿臘斯北部舉行的反攻被德軍挫敗;5月26日,臨時被任命為準將的戴高樂率第四裝甲師和6個營的步兵向阿布維爾發動了成功的進攻,但由於缺乏增援和空中掩護,他所取得的戰果未能鞏固;5月27日,比利時投降;5月30日,戴高樂被迫南撤。由於戰事發展不利,英國陸軍部已於5月26日命令戈特勳爵打開通向海邊的通道,命令駐守加來的英軍堅守到底,從南邊給予保護,以便從敦刻爾克“撤出盡可能多的人”。此時,沿海的許多港口不是已落入德軍手中就是處在德軍炮火的射程之內。約有40萬英法盟軍被迫收縮在敦刻爾克周圍的一小塊袋形地區,前有大海,後有追兵,假若德軍繼續追擊,40萬英法聯軍就有可能被殲滅。但奇怪的是,在5月24日,希特勒發出了要坦克部隊停留在運河一線,停止向前推進的命令,使盟軍獲得了一個意外的重要喘息機會,爭取時間鞏固了敦刻爾克周圍的袋形陣地。

  5月26日晚上7時許,英國海軍部根據丘吉爾的指示,發出開始執行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通知。861艘從巡洋艦、驅逐艦到小帆船等各種類型、各種動力的船隻都投入了從敦刻爾克撤退盟軍的緊急行動。據統計,頭四天總共撤退了131606人;5月27日7669人;28日17804人;29日47310人;30日,58823人。這四天中,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公報曾反複宣稱,“在阿托瓦的法軍的命運已經決定了”,“被迫退入敦刻爾克周圍地區的英軍在我們集中進攻之下正走向毀滅”。德國人原以為,隻有一些小船對希望撤離的盟軍作用不大;但到了5月30日,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終於發現了這些小得可憐的船的重大作用和意義。在拚命進攻和猛烈轟炸下,盟軍袋形陣地仍巍然不動,德國人隻能眼睜睜地看著盟軍部隊在他們的眼皮底下逃到英吉利海峽對岸去。

  由於敵人已經察覺而無保密的必要了,英國海軍部幹脆公開號召沿海居民都投入營救活動。許多有船的人紛紛自願前來,更加快了撤退速度,以及5月31日這一天撤退人數達到68000多人。同一天,丘吉爾第三次飛往巴黎出席最高軍事委員會會議。這次會議決定了盟軍從挪威納爾維克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損失;以及一旦意大利參戰就對其進行海空聯合襲擊的計劃。丘吉爾在會上還努力避免法國人產生誤會,強調在敦刻爾克的英軍和法軍“撤退必須相互臂挽著臂合力進行”。他發現,法國方麵繼續戰鬥的熱情和信心比上次有所減弱,尤其是貝當元帥反應冷淡甚而懷有敵意。

  敦刻爾克的撤退仍在繼續進行。甚至海軍部地圖室主任皮姆海軍上校和他的兩三個同事也在四天時間裏駕著一艘荷蘭小船運回800多人。為了鼓舞大家的鬥誌,丘吉爾向政府官員們發出通令說:“在這黑暗的日子裏,如果政府中所有的同僚以及重要官員能在他們的周圍保持高昂的士氣,首相將不勝感激;這不是說要縮小事態的嚴重性,而是要我們對我們的能力表示信心,我們有堅定不移的決心繼續作戰,直到把敵人企圖統治整個歐洲的野心徹底粉碎為止。”到6月4日,共有338226名英法官兵從敦刻爾克撤到了英國。但由於條件所限,這些部隊隻攜帶了步槍等輕武器,而大部分重武器以及大批軍需品和裝備都不得不丟在了敦刻爾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