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二戰前的遠見卓識

  丘吉爾在擔當普通議員期間,似乎是命運在操縱他的戰功與失敗,如今,他又將嚐試那受挫的局麵了。

  30年代對英國和丘吉爾來說都是苦難的年代。這時英國經曆著經濟大蕭條,丘吉爾返回政府工作的前途渺茫。他隻好帶著家人去美國旅遊,或是住在郊區的別墅裏寫作。

  他在美國遇到了車禍。當時,他正在紐約第五大街徒步行走,他忘記了紐約的交通規則和倫敦不一樣,不是靠左而是靠右通行。橫過馬路時他隻管往右側著,看右前方沒有車就隻管往前走。就在這一刹那,丘吉爾聽到了刺耳的刹車聲,同時感到被汽車撞上了。

  他被抬到人行道上時已經失去了知覺,骨頭斷了15根,遍體擦傷體內出血。他被救護車送往醫院。在醫院他不得不度過一些不愉快的時光。值班醫生首先要問清楚患者的家庭收入,以判斷他是否有能力支付醫療費。丘吉爾忍著巨大的傷痛,總算說清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才被抬到了手術台上。

  丘吉爾很快康複了,他不甘心就此在政治上寂寞下去。一個人在戰場上陣亡就完了,而在政治上下野卻能東山再起。丘吉爾的經曆無疑證明了這一點。30年代,丘吉爾曾幾次試圖返回政府,並為此進行了處心積慮的鬥爭,可是他都失敗了。但他還是不放棄。丘吉爾是不知道“放棄”一詞為何意的。

  當然,30年代的丘吉爾仍然是下院議員,他經常去議會演講,發表自己的政見。

  在30年代中期,丘吉爾講演的話題和注視的重心由印度轉到德國。

  在此期間,德國的納粹黨正勃勃興起,他們在複仇和準備新戰爭的旗幟下,攫取了德國政權。當時英國許多人考慮這將威脅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英國的鬥士丘吉爾成為英國不敗的精神支柱。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給德國以至歐洲帶來了嚴重的不安。他強烈反對共產主義,反對民主主義,反對猶太主義,並叫嚷著要把日耳曼民族統一在德意誌帝國周圍。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在加緊擴軍備戰。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隻準許擁有10萬陸軍。但是,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軍備會議和國際聯盟,繼而又廢除了凡爾賽條約中限製軍備的條款,他還明目張膽地以挑釁的姿態向全世界宣告,德國擁有36個師團計55萬陸軍。不僅陸軍如此,凡爾賽條約規定不得擁有飛機的德國空軍,也具備了英國空軍的2/3的力量,並具有很快超過英國的潛力。

  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後,丘吉爾越來越多地在思考納粹的威脅這個問題。他意識到,納粹分子上台後,德國軍國主義複活,這不光給蘇聯,也給英國利益帶來致命的危險。在日內瓦裁軍會議上,有些英國政治家要求給予德國以“平等的軍備”。丘吉爾反對說:“德國要求軍備平等是危險的。隻要德國的怨恨和不滿尚未消除,它獲得與其鄰國完全平等的軍備,歐洲大戰的重新爆發就指日可待了。”

  1933年,德國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使丘吉爾感到從此可以放手重整英國軍備。這方麵,丘吉爾認為技術裝備在20世紀的戰爭中具有決定力量。他把注意力放在空軍上。他考慮到,巨大的水上障礙英吉利海峽把英國和歐洲大陸分開,這種情況使英國最擔心的是德國空軍。丘吉爾非常注意德國空軍的發展,並盡力促使迅速改組英國空軍。丘吉爾在下院發表的有關這個問題的演說是合情合理的,也是成功的。

  丘吉爾的演說證明,他無論是對德國的動向還是對英國軍事裝備的現狀都了如指掌。丘吉爾在政府中沒有任何正式職務,卻能掌握確實可靠的現實資料,並能根據這些資料得出自己的結論,這些結論日後證實是正確的。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一些講話以《英國仍在沉睡》為題匯集成冊發表了。這個集子出版後,在英國人民中間產生了巨大反響。丘吉爾一再強調德國空軍的嚴重威脅。他說:“過去海軍是英國的可靠後盾,現在不能這樣說了。可惡的空戰方法的發明和改進,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已經不是20多年前那樣的國家了。”

  1934年11月,丘吉爾向國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英國國防中的空軍實力不充實,他認為德國不足一年將在空軍上趕上我們,甚至超過。鮑爾溫起初不讚成,但半年後他公開承認丘吉爾的看法是對的。

  1936年3月底,丘吉爾在保守黨外交委員會闡述了他多年來所遵循的歐洲外交政策的原則。丘吉爾說:“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強大、最富於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特別是防止比利時、荷蘭、盧森堡落入這些國家手中。從曆史上看,在這四個世紀中,人和事,環境和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個目的卻始終如一。”

  根據這一原則,丘吉爾提出一個問題:今天究竟哪一個國家是最強大的並且力圖稱霸歐洲呢?丘吉爾認為,“德國正在以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充軍備,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選擇,而這個戰爭的唯一目的,如果取勝的話,其唯一結果,就是納粹統治下的德意誌化的歐洲。”丘吉爾認為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必須再一次聯合歐洲的一切力量來約束、抑製,必要時挫敗德國的霸權。

  丘吉爾當時不在政府,但他的演講影響了許多人,為日後英國做好戰爭準備產生了作用,也為他自己以後東山再起創造了條件。

  1937年5月28日,鮑爾溫由於年邁辭去首相職務,繼任他的是內維爾·張伯倫。丘吉爾希望借此機會進入政府。於是他一反常態百般奉承張伯倫。他在發言中稱讚張伯倫是傑出的議員和活動家。

  然而丘吉爾仍被排斥在政府之外。之後他和張伯倫的分歧越來越大。張伯倫是個智力有限的人,他自以為找到了一個一箭雙雕的辦法。他主張推動德國同蘇聯交戰,這樣既會消滅蘇聯,也可以使德國精疲力盡,沒有能力為爭奪歐洲霸權而同英國作戰。丘吉爾則認為德國不僅對蘇聯是個威脅,而且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也是威脅。

  張伯倫對自己的外交能力估價很高,對同希特勒和墨索裏尼的談判寄予毫無根據的希望。他認為隻要同法西斯獨裁者坐下來談判,就能立刻說服他們接受符合英國利益的條件,並和德、意達成協議。實際上張伯倫正是這麽做的。

  1938年,國際問題的焦點是捷克斯洛伐克問題。希特勒要求瓜分這個國家,張伯倫打算滿足他的要求。9月28日,張伯倫發表演說中有人遞進來一張紙條,驚醒了他,他宣布希特協同意把軍隊動員令推遲24小時,並同英、法、意元首在慕尼黑會晤。

  於是1938年9月底,內維爾·張伯倫前往慕尼黑,參加了四國首腦會議,最後簽訂了慕尼黑協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幾個月之後,捷克斯洛伐克很快被德國完全吞並。

  丘吉爾一直反對和德國妥協,他反複地談論著同蘇聯達成諒解以中止德國擴張的必要性。

  張伯倫到達慕尼黑的第二天,倫敦薩伏伊飯店舉行了一次午餐會,到會的有工黨領袖艾德禮和保守黨人丘吉爾等人。丘吉爾勸說他們立即聯名給張伯倫拍電報,要求不要破壞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可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表示自己不能簽名。當聚會者什麽事情也沒做就決定離去的時候,丘吉爾的眼裏噙滿了淚水。

  張伯倫一回到英國就聲明:“我相信這是我們時代的和平。”丘吉爾清楚,慕尼黑協定是英國和法國的失敗。他說,慕尼黑協定和保障和平毫無共同點,而且會對英國產生十分不利的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了。戰爭爆發時,英國政府遲早要把能夠領導抗德的堅強有力的人吸收進來。隨著客觀局勢的發展,丘吉爾參加政府取得政權的希望與日俱增。

  1939年春夏之際,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屢遭挫折,但他仍然希望同希特勒談判取得成功,這導致他在英國人民中威信掃地。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局的變化,促成了丘吉爾的政權陰謀日益成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