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與英蘇聯盟

  羅斯福總統與國務卿科德爾·赫爾討論嚴酷的歐洲局勢。1941年6月22日淩晨3點半,希特勒采取了不宣而戰的強盜慣伎,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德國的仆從國意大利、芬蘭、羅馬尼亞和匈牙利也一道參加了侵略蘇聯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具有決定性的大戰,在蘇聯國土上展開了。

  法西斯侵略軍的來勢異常凶猛,總共出動了190個師的兵力,其中有153個德國師、19個裝甲師和14個摩托化師,3700多輛坦克,4900多架飛機,4.7萬多門大炮和193艘艦艇。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2000多公裏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希特勒妄想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閃電戰”,在6個星期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希特勒誇大其辭地說:“我們隻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倒下。”

  希特勒背信棄義地向蘇聯發動進攻,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一些短視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幸災樂禍,他們狂叫:“讓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廝殺吧!我們可以坐山觀虎鬥。”但是,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希特勒進攻蘇聯,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隻有緊密地和蘇聯聯合,才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徹底勝利。丘吉爾和羅斯福就是這方麵的代表人物。

  1941年6月24日,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明確表示:“美國準備在可能的範圍內,全力援助蘇聯。”然而蘇軍在戰爭初期連連失利,這在美國決策層中引起對援蘇是否明智的爭論。

  軍事專家們普遍很悲觀,認為“俄國軍隊將土崩瓦解”,“希特勒將在6個星期之內拿下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共產黨政府將要垮台”。他們預言,如果把軍火運往俄國,隻能白白浪費掉。隻有前駐蘇大使喬·戴維斯是樂觀的,他告訴羅斯福:“俄國人手裏的貨色比任何人所知道的都要多,他們是了不起的戰士,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戰勝的。”

  戰爭前途未卜,羅斯福進退兩難。他決定派霍普金斯去蘇聯摸摸底。哈裏·霍普金斯身材修長而瘦削,一副不修邊幅的儀容,但舉止灑脫,思想敏銳,當時負責《租借法案》的實施,並無明確的官職。自1940年德國進攻西歐時住進白宮,和羅斯福親密無間,深受羅斯福的信任。

  此時蘇聯正處在艱難時期,急切渴望得到外界援助,因此他們對這位總統特使的到來,自然格外重視。

  7月27日,霍普金斯抵達莫斯科,當即受到蘇聯最高統帥的接見。斯大林坦率地向霍普金斯亮了家底,把蘇聯的兵員、坦克、槍炮和飛機的數字毫無保留地告訴了他,這些數字遠遠超出了西方人士的估計。斯大林表示,蘇聯完全能夠守住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但蘇軍急需高射機槍、高射炮、重機槍、步槍以及鋁,尤其需要飛機、坦克和高射炮。

  訪蘇期間,霍普金斯還親自到前線進行了考察,蘇聯人民的英勇鬥爭精神和必勝信念,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致後來每當駐莫斯科的軍事觀察員發回悲觀的報告時,霍普金斯便表現出極端的憤怒,認為他們依據的隻能是受偏見影響而歪曲了的猜想。

  霍普金斯訪蘇,是戰時美國對蘇關係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羅斯福由此獲得了有關蘇聯實力和前途的大量可靠情報,加深了對蘇聯的了解,從而堅定了他援助蘇聯的信心。9月底,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簽訂了10億美元的援蘇議定書,據此,美、英每月將向蘇聯提供400架飛機、500輛坦克和其他軍火。

  11月7日,羅斯福宣布蘇聯為《租借法》受援國,美將向蘇提供10億美元的無息貸款。

  在援助和支持蘇聯抗擊德國的同時,羅斯福也注意了美英兩國戰略合作關係的加強。自租借法案實施以來,美國實際上已同英國站在一起。羅斯福出於對反法西斯事業正義性所抱有的信念,獨自承擔了援助英國的全部責任。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把金錢、武器源源不斷地出借給英國,甚至還命令年輕的士兵們駕著飛機投入戰鬥,或許還要犧牲生命。但是,他一直沒有就這一事業的原則和目標發表過宣言。而德國進攻蘇聯後,斯大林就立即在廣播演說中明確宣布,他們所從事的衛國戰爭,“不僅要消除我國麵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

  羅斯福深感自己在政治宣傳方麵落後了,他必須立即采取行動。他曾試圖在一篇關於四大自由的演說中公開表明美國政府對這場戰爭的原則立場,但又覺得那僅是單方麵承擔義務,就像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綱領那樣,隻對美國有約束力,而對盟國卻沒有。經過反複思考,他決定由美英兩國作出一個關於戰爭目的與理想的聯合聲明,借以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為之戰鬥的崇高目標。

  在羅斯福於7月底的一次較長時間的休息之後。8月初,在一支艦隊的護航下,總統率領有關軍政人員乘坐“奧古斯塔號”,秘密來到紐芬蘭附近的大西洋海麵上,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戰時第一次首腦會議,史稱“大西洋會談”。在以後的幾天裏,兩位政治家縱談世界局勢,商討共同的戰略方針。在最後一天,8月12日,他們在“奧古斯塔號”的方形大艙內起草了有關戰爭目的聯合聲明——《大西洋憲章》。

  憲章提出了8點主張,包括不進行擴張,反對違背人民意願的領土變更,各國人民擁有主權和自治權,在獲得原料和貿易方麵機會均等,消除人類的恐懼和匱乏,公海航行自由,建立廣泛持久的普遍安全體製,解除侵略者武裝等。

  其中第四點和第八點有關國際貿易和維護戰後和平的聲明曾有很大爭議。美國希望消除世界貿易中的人為限製,英國則不願放棄帝國特惠製,於是在自由貿易之前,加上了“適當考慮各國目前義務”一語。在第八條中,羅斯福則刪去了丘吉爾提出的“有效的國際組織”一詞,代之以“普遍安全體製”,以免英國公眾聯想起國際聯盟。

  《大西洋憲章》雖與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如出一轍,但此時此地卻是一篇反法西斯侵略的宣言。它體現出一種抽象的道義力量,擁有廣泛的宣傳價值,從中既可以看出美國傳統外交的影子,如自由貿易和航海自由,也能找到羅斯福新政的印記,如免於恐懼和反匱的自由,公平的社會保障等。

  幾乎所有反法西斯國家都立刻接受了它。到9月15日,已有14個國家附議了憲章,它的基本原則成為反法西斯國家團結合作的政治基礎,並為後來的《聯合國憲章》所采納。

  在大西洋會議上,羅斯福拒絕了丘吉爾要美國參戰的請求,但他的言行使丘吉爾相信,美國將為介入戰爭尋找一個合理的借口,這正是羅斯福從威爾遜那裏學來的“曆史觀念”。

  9月4日,德國潛艇在冰島海麵襲擊了美國驅逐艦“格裏爾號”,羅斯福立即抓住這一機會,告訴美國人民說,這一事件“不是北大西洋上的局部軍事行動”,而是“為了在武力、恐怖和屠殺的基礎上製造一種永久性世界體製的既定步驟”。接著羅斯福又一次顯示了他的比喻才能,稱德國的潛艇是“大西洋上的響尾蛇”,必須“見了就打”。這被認為是“不宣而戰”的聲明,贏得了美國很多公眾的支持。

  10月份,又有兩艘美國軍艦被德國潛艇擊傷和擊沉。羅斯福宣布,“射擊已經開始,曆史將記住是誰放的第一槍”。羅斯福的這些慷慨陳詞,沒能創造出一種適宜的宣戰條件,隻是促使國會在11月再次修改了《中立法》,允許武裝商船,恢複美國船隻開赴戰區進行貿易的權利。然而一個月後,太平洋珍珠港的隆隆炮聲終於幫助羅斯福實現了參戰的願望。

  美國參戰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擺在了羅斯福的眼前。現在已經有26個國家對軸心國作戰,但是他們既未結成同盟,目標也互不一致。人們僅僅是為了保存自己或為了自身的自由而戰,這是不夠的。要證明這場戰爭是正義的,就需要確立一個莊嚴的道德觀念。

  他清楚地記得,威爾遜的理想是如何鼓舞了上次大戰中的盟國,也記得威爾遜由於未能使其他國家對他的原則承擔義務而帶來不幸的後果。他建議所有對軸心國作戰的國家都把大西洋憲章的原則作為從事這場戰爭的目標和未來世界的基礎,發表一個共同的原則宣言,這一建議很快得到各國的讚同。唯一的實際困難是給這個大同盟起個什麽名字才好。他覺得“同盟”這一名稱太容易使人回想起過去的失敗,而“聯盟”會使人對美國人產生偏見,對丘吉爾提出的“合作國家”他也不中意。後來他終於找到了十分滿意的名稱——“聯合國家”。

  羅斯福簽署美國國家經濟複興法案。1942年1月1日,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莊嚴宣布:各國政府完全讚同大西洋憲章各項原則,“保證使用其全部軍事和經濟的資源”,打敗法西斯主義,“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這一宣言標誌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起來。就羅斯福個人而言,這一同盟的形成充分體現了他的遠見卓識,是他為世界反法西斯事業作出的獨特貢獻。

  美英蘇三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進行了有效的合作,但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上存有分歧。早在1941年,蘇聯政府就要求英國向法國北部登陸。可是英方一直支支吾吾,未給予明確的答複,隻是籠統地說,英國政府在對德戰爭中“必將給予蘇聯一切可能的援助”。

  美英領導集團推遲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計劃後,羅斯福就召集軍政會議,著手製定實施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

  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麽可供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在這裏,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關於這一點羅斯福的兒子伊利奧特作了很好的記錄。

  1942年7月下旬,美、英兩國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製“火炬”的具體作戰方案,經過反複磋商,9月20日經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後批準。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達爾口達)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瓦赫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空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占領敵防禦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1700架飛機,其中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

  在北非登陸是西方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進攻性的戰役。它既有戰略意義,又有道義上的意義。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鬥,於5月7日分別攻占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萬德、意軍隊由於沒有運輸船隻可供撤退,便於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並為爾後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美國軍民的鬥誌,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稱讚不已。他在白宮對記者說:“艾森豪威爾將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麽漂亮、多麽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麽細心多麽巧妙地在指揮著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領導。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此次戰役後,由英國首相邱吉爾提名,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了美英奧大利亞等多國部隊的最高統帥。

  關於太平洋戰爭局勢,羅斯福說:“我們不指望浪費時間,慢慢地、一個島一個島地越過廣闊的太平洋前進,直到最後打敗日本。直接通往東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們對所有這些道路都會加以考慮。”當時的太平洋形勢令人欣喜,繼中途島大捷之後,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日本大本營又向聯合艦隊和第八方麵軍下達從瓜達卡納爾島撤退的命令。在瓜島戰役中,日本被擊斃1.5萬人,病死9000人,另有1000人被俘。羅斯福多次強調,要乘勝前進,向敵人發起更猛烈的衝擊。

  為了推動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展,在“火炬”戰役期間,羅斯福總統又以病殘的身體,爬山涉水,遠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來北非卡薩布蘭卡與丘吉爾首相舉行了為期8天的會談,並在這裏會見了戴高樂將軍和法國其他有影響的人物。

  美英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羅斯福到達之前已經開了三天會議,並對最後擊敗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軍隊之後可能發動的幾次戰役進行了審議。打算進攻的目標包括撒丁、西西裏、克裏特、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希臘本土。在羅斯福和霍普金斯參加會議之前,就已進行過許多爭論,此後因馬歇爾一直力促在1943年進攻法國北部,爭論更加熱烈。在美國,不僅海軍極力主張加強太平洋戰場,人民也有強烈的對日複仇情緒,輿論中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在歐洲是為拯救英國而戰,亞洲戰爭才真正與美國切身利益有關。經過反複討論、磋商,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並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略總方針,但對開辟第二戰場問題仍未作出明確的保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