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主要行政機關遷至武漢。
“西安事變”後,汪精衛從歐洲療傷回國,再次站到了中國政治舞台前沿,繼續堅持媚日“反共”的立場,重新開始他名為“和平救國”實為通敵賣國的努力,日後漢奸政府的班底在此時基本形成。
周佛海在南京溪流灣8號的別墅有間地下室,全麵抗戰爆發後,一些國民政府要員常來這裏躲空襲,其中包括顧祝同、熊式輝、梅思平、陶希聖、胡適、高宗武等人。
他們將人民的抗戰呼聲一概斥為“唱高調”,鼓吹“我們能打勝仗是意外的,而打敗仗是必然的事”。他們認為應該停止與日軍對抗,和日本人“互相抱頭痛哭,徹底懺悔和覺悟”,實現中日“和平”與“合作”。
胡適給這個小集團取名“低調俱樂部”。周佛海在《回憶與前瞻》裏說,當“抗戰到底”的調子高唱入雲的時候,誰也不敢唱和平的低調,故我們主張和平的這一個小集團,便名為“低調俱樂部”。
“低調俱樂部”的主張與汪精衛不謀而合。當時日本年鋼產量近1000萬噸,中國隻不過十幾萬噸,汪精衛等人被敵人暫時強大的表麵現象所嚇倒,他們的“亡國論”實際上代表了一個階層,有一定的社會基礎。
此時,汪精衛的“求和”願望越來越強烈。1937年10月,李宗仁拜訪汪精衛時,汪一再問李“你看這個仗能打下去嗎?”說時搖頭歎息,態度很是消極。
同時,汪精衛還不斷向蔣介石施加壓力,給蔣寫了十幾封信,大談處理對日關係的“和平”思路,妄圖阻止抗戰。
此時,周佛海與汪精衛不和已久,曾互相罵對方“不是東西”,都發過誓不再與之共事,但共同的政治主張將他們推到了一起。汪精衛雖不直接參加“低調俱樂部”的活動,卻是這個組織的靈魂,周佛海也成了汪精衛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