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奪取西太平洋掃除障礙。在12月8日這一天,同時也對東南亞發動了進攻,隨即占領泰國。日軍侵入泰國之後,東條政府立即將同盟條約強加在泰國頭上,將泰國綁在日本的戰車上。
1942年初,日軍攻陷了馬來西亞首府吉隆坡,隨即占領新加坡。東條對在短時間內取得一連串勝利欣喜若狂,授意報紙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次勝利。《朝日新聞》的大標題是:《大東亞戰爭大局已定:短短三天內政府攻下新加坡島,隻有我神武皇軍才能立此殊勳》。
擴張陰謀得逞,東條政府的胃口也越來越大。東條英機開始謀劃如何統治被占領國。他對內閣僚屬說,緬甸和菲律賓可以允許其獨立,但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必須在日本的直接控製下,作為保留“大東亞共榮圈”的直接據點。他說:“太平洋戰爭之目標,源於我帝國之基業的遠大理想,它將使大東亞各國家各民族各得其所,以日本為核心在道義的基礎上確立共存共榮之新秩序。”當下,東條英機命令各地日軍向既定的侵略目標急進。
日本侵略軍有如闖入羊群的豺狼,一時間在太平洋上橫行無忌。從1941年12月初到1942年5月上旬:泰國、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緬甸以及太平洋上一些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城市,先後淪於日本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日寇在不到6個月的時間裏就侵占了3百餘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人口達1億5千萬,可謂創造了日本東方侵略史上的“奇跡”。
麵對這一巨大勝利,東條英機樂不可支。他決心與希特勒建立的“歐洲新秩序”密切呼應,迅速建立“東亞新秩序”。
東條所要建立的“新秩序”,就是對占領區人民進行的奴役。掠奪和屠殺,使其老老實實地為日本法西斯戰爭服務。1942年1月,東條在國會演說中叫嚷:“大東亞戰爭的關鍵,一方麵在於確保大東亞的戰略據點,一方麵在於把重要資源的地區收歸我方管理和控製之下。由此擴充我方的戰鬥力量,同德、意兩國緊密合作,互相呼應,更積極地展開作戰,一直打到使美、英兩國屈服為止。”並提出“戰爭即建設,建設即戰爭”的法西斯口號,真是不打自招的暴露了“新秩序”的掠奪與剝削的內容。隨後,東條政府作出了所謂以“日本、滿洲、中國及西南太平洋地區為資源圈”和以“澳洲、印度等地方為補給圈”的決定,並製定了資源掠奪計劃。按著這一罪惡計劃,東南亞的各種物產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日本。
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取得一連串的勝利,日本海軍將領更加趾高氣揚,他們的侵略野心惡性膨脹,向政府提出質問:為什麽不能對澳大利亞、夏威夷和印度發動攻勢?到現在為止,在征服整個東南亞的過程中,海軍損失很小,因此這些戰爭狂人忘乎所以。
海軍的狂想正中東條英機的下懷,他馬上代表內閣和大本營向天皇啟奏:“必須在國力允許的限度下,抓住現在的戰機,繼續擴大已有的戰果,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造成長期不敗的局麵,同時迫使美、英經常陷於消極防禦地步……”向哪裏擴大戰果呢?東條認為,澳大利亞可能被美、英用作反攻基地,因此必須破壞它同美、英的關係,斷絕其海上交通。當下,日本決定占領澳大利亞與夏威夷之間的一些島嶼和港口。於是,日本海軍向新幾內亞的重要海空軍基地莫爾茲比港發動進攻。但出師受挫,作戰計劃隻好無限延遲。
在珍珠港被襲擊之後,美國就打算盡快轟炸日本本土以進行報複。1942年12月18日中午,美國轟炸機首次飛抵東京上空投下了炸彈。
這次空襲造成的物質損失不大,但在心理上震動了高傲的日本民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東條英機等人惱羞成怒,決定向檀香山西北的中途島發動進攻,以示報複。
在中途島戰役中,日本再度玩弄詭騙詐術,想迷惑美國人。但是美國海軍司令部通過其情報處,將日本的一切了解得一清二楚。結果這次戰役日本遭受慘敗,損失大型航空母艦5艘,重巡洋艦1艘,飛機4百多架,兵員損失3500人,而美國的損失則少得多。
中途島慘敗的消息傳來,東條英機如遭驚雷轟頂,一下子被震懵了,他極力鎮定著自己,顫聲對參謀長說:“切勿把這一消息泄露出去,要絕對保密。”次日,東條英機晉見天皇,對中途島失利之事隻字不提。後來中途島戰役的幸存者返回日本時,也都被隔離起來,惟恐其向社會上泄露真情。
中途島戰役的真相既未告訴公眾,也沒有告訴那些高級官員。中途島戰役結束幾天之後,東京大本營在東條英機的授意下宣布,日本終於“確保了在太平洋上的皇威”,這場戰爭“確係一戰而定全局”。受了蒙騙的東京市民還張燈結彩歡慶了“勝利”。
打腫臉充胖子,這是東條英機的又一伎倆。然而,把打掉的門牙硬往肚子裏吞,那滋味畢竟是不好受的。
繼日本海軍在中途島遭到重創之後,日本陸軍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嚴重受挫。
瓜島在太平洋上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日、美兩國軍隊在這個島上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較量,最後日本慘敗。日本海、陸、空軍在瓜島喪生5萬餘人,而美軍僅陣亡1600多人。從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開始逐步退縮,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
1943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美國空軍擊斃,這好比雪上加霜,使東條英機的心又涼了一截。但是東條並未由此聯想到自己的末日,反而就山本之死大作文章。他指令宣布“國民戰鬥精神的刺激劑”。山本被隆重安葬,但東條仍然“悲憤”不已。
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連連失利,使東條首相坐立不安。在這危急情況下,天皇又召見了他,表示對局勢“嚴重關切”,這更令東條震動。他連忙派人去向陸軍參謀本部詢問“打算在哪裏堵住敵軍”,但得到的回答是“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都不可能定出堵住敵人的計劃”。這使東條更是苦惱。他冥思苦想,竭力尋找擺脫困境的出路,最後認為實現其政治目標的主要工具仍然是“大東亞共榮圈”。東條決定在這上麵大作文章。他盤算著,當前對日本占領區,需要進一步貫徹“懷柔政策”,給予某些國家以假獨立,誘使他們和日本“團結合作”,實行“以戰養戰”,共同抵禦盟國的反攻。他想,若要從中國和其他被占領國家取得豐富的人力物力資源,必須把蘇州、漢口和天津的日本租界歸還汪精衛政府,並洽談簽定新的條約。與此同時,給予緬甸、菲律賓某種程度的“獨立”,盡量改變日本在亞洲人民心中的形象。
按著這一設想,東條首相親自出訪東南亞。在那裏,他繼續大講什麽“亞洲是亞洲人民的亞洲”;要把亞洲“解放出來”,給予“政治自由”。
一個月後,東條的許諾相繼“兌現”,先是緬甸被宣布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接著宣布菲律賓“獨立”,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成立。而這兩個國家的元首,都是日本物色的忠實奴才。
11月初,東條首相在東京召開了“大東亞會議”,緬甸、泰國、菲律賓、偽滿洲國和汪精衛政府都派代表出席了會議。在會上,東條重申“大東亞共榮”的老調,奴才們大獻殷勤,積極捧場,爭相頌揚東條創造的“偉業”。東條英機巧妙地操縱著整個會議的進程,在他那胖圓的臉上,不時閃現出得意的笑容。他用狡黠的目光掃視著他的“盟友”,不由得也被“泛亞精神”所陶醉了。
然而,東條英機並未高興多久。就在他搜羅殘兵敗將舉行傀儡會議前後,蘇、美、英三國先後在莫斯科和德黑蘭舉行了三國外長會議和首腦會議。在三國首腦會議上,通過了“霸王行動”作戰計劃,決定美、英軍隊大約在1944年5月1日在法國北部登陸,進攻德國心髒地區,並在德國垮台以後12個月內擊敗日本。
三國首腦會議的消息傳到東京以後,日本統治集團的頭目們真是又驚又怕,東條英機一時間呆若木雞。他隱約感到,“大東亞共榮”的迷夢是做不成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法西斯頭子東條英機企圖把華北變成他的“大東亞兵站基地”,實現其“以戰養戰”的侵略政策,動員了大量兵力,對中國抗日軍民進行殘酷的清剿掃蕩,瘋狂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
日本帝國主義在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同時,對淪陷區的人民大肆進行經濟侵吞和掠奪,並且在淪陷區大力推行奴化教育,配合其軍事政治攻勢。
麵對東條英機發動的瘋狂進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軍民同殘暴的敵人展開空前激烈的大搏鬥,不斷粉碎日寇的“治安強化運動”。在對敵鬥爭中,解放區軍民創造性運用了地雷戰、地道戰等獨特的戰鬥方法,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的正麵戰爭,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