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希特勒閃擊波蘭,9月28日,華沙陷落,10月2日進行抵抗的最後一個城市格西尼亞也停止抵抗,波蘭淪陷。英、法雖然對德宣戰,可是並沒有什麽實際行動。原來他們對德宣戰全是出於被迫。他們一麵宣戰,一邊還想通過美國政府“調停”,實行停戰。尤其是法國同德國毗鄰,法國資產階級政府被希特勒進攻波蘭的閃電戰嚇破了膽,生怕惹怒德國進攻自己,哪裏還敢主動進攻德國?就這樣,波蘭在他們的“靜坐”之下,加上本國政府的腐敗無能,在兩個星期中就被德軍占領。
英、法以為德國占領了波蘭,一定會去進攻蘇聯。於是,他們仍舊靜靜地坐在“馬奇諾防線”的工事後麵,一坐就是半年。希特勒利用這一點,宣稱隻要英、法承認德國吞並波蘭,德國就決不同英、法打仗。然而暗地裏,希特勒又在擴軍備戰,準備對英、法直接開刀。
1940年春,德國同西線的英法兩國處於戰爭狀態已經好幾個月了,可德國與英法的軍隊仍待在各自的防禦工事後麵,沒有真正交火。德國士兵把這種戰爭稱“靜坐戰”,還有人幹脆稱它是“假裝的戰爭”。
希特勒正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充分的戰爭準備和製定周密的作戰計劃,他的目的是一舉擊敗法國。希特勒首先對挪威和丹麥兩個北歐小國發動突然襲擊,並且取得成功。這樣,就使德國對法國的攻擊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第一個目標實現以後,希特勒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於5月10日發動了對小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進攻。同一天,英國著名的反法西斯政治家、海軍大臣丘吉爾接替張伯倫擔任了英國首相。丘吉爾受命於危難之際,使國際反法西斯陣營中有了一位傑出的領導人。
5天以後,荷蘭政府宣告投降。18天後,比利時被德軍占領,盧森堡也被德軍的鐵蹄一掃而過。第二個戰略目標也順利實現了。於是希特勒在歐洲大陸的最終目標——法國的側翼完全暴露在德軍的槍口之下。德軍馬不停蹄,揮師東北方向突入法國境內。這時候,法國人才如夢初醒,發現他們苦心經營的馬奇諾防線竟是一堆廢棄的鋼筋混凝土。
德軍對這條防線根本不屑一顧,從它的側 麵迅速地穿過,以典型的運動戰的迂回方式,沿著法國北部急速推進。5月下旬英國遠征軍和法軍約40萬人被鉗子形包圍在敦刻爾克附近的海灘上,陷入了絕境。如果不是希特勒莫名其妙地下達了停止攻擊的命令,這40萬軍隊不是投降就是被趕到海裏喂魚去了。
英國人抓住這個寶貴的喘息機會,調動和征集了各種戰艦、漁船拚命搶運被困的軍隊。從5月26日到6月4日,這支臨時拚湊的“特混艦隊”以驚人的效率,共把33.8萬餘英、法士兵撤回到英國本土,保存了一支打擊納粹德國的有生力量。這就是被稱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跡”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軍隊走了,但英國遠征軍10個師的武器裝備及車輛全成了德軍的戰利品。同時,這次撤退也決定了英法軍隊在西歐的敗局。
6月14日,德軍未發一槍就占領了法國首都巴黎,一麵黑白紅三色的納粹字旗高懸在舉世聞名的埃菲爾鐵塔上。當德國軍隊耀武揚威地通過由拿破侖建造的象征著法蘭西驕傲的凱旋門的時候,法國的抵抗也宣告停止了。剛剛上台的法國總理貝當在就職的第二天即向德國提出停戰的請求。
希特勒指定,談判地點應選在巴黎東北的貢比涅森林中的一塊空地上,這是他早就盤算好的。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法國的福煦元帥,就是在這裏,向戰敗的德國代表團口授投降條件。當時進行談判所使用的舊餐車被特意從馬黎的博物館裏運來,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一切都按希特勒的意圖準備就緒。
6月的一天,天氣非常炎熱,陽光照射下的榆樹和鬆樹在林中空地上布下了陰影。一輛黑色的梅塞德斯牌汽車駛到談判地點。全副戎裝、胸前掛著刺眼的鐵十字勳章的希特勒從車上下來,趾高氣揚地走向林間空地,戈林等尾隨著他。希特勒一言不發,徑直來到一塊矗立的花崗石前麵,石碑上用法文雕刻著:“1918年11月11日,德意誌帝國在此屈膝投降……被它力圖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戰敗。”
希特勒在碑前佇立了一會後轉過身來,用輕蔑的神態環視周圍的空地,突然,他雙手往臀部上一拍,兩肩一聳,來了個騎馬蹲襠式,擺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挑戰架勢,仿佛這塊象征著德意誌帝國22年屈服的石碑已被他生吞進了肚子裏。
不久,法國談判代表到了。希特勒在車廂裏冷淡地接見他們以後,就離開車廂,走向停在林蔭道上的汽車。這時候,德國軍樂隊高奏起德國國歌《德意誌高於一切》和納粹黨黨歌《霍爾斯特·維塞爾之歌》。這一瞬間,對希特勒來說又是一個偉 大的曆史性時刻,他實現了1920年提出的撕毀《凡爾賽和約》的誓言,正是他而不是別人,為德國雪洗了1918後的恥辱。第二天,德法正式簽署了停戰協定。
也許是空前的勝利刺激了希特勒,他興致大增地在巴黎遊覽了好幾天,還以埃菲爾鐵塔為背景留了影。不過,他並不喜歡巴黎,因為他在這裏沒有感受到他曾在維也納感受過的對凱旋者熱烈歡呼的場麵。
7月初,希特勒離開法國,回到他設在德國西線被稱作“黑色森林”的大本營。按說,他應該十分滿足了,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已玩膩了各種“把戲”;作為一個軍事家,他已把大半個歐洲踩在腳下;作為一個人,在拿破侖之後幾乎無人可以與他相比,他還需要什麽呢?然而他並不滿足。法國投降以後,他以為不久就會看到英國人願意考慮和談的跡象。他焦急地等待著來自倫敦的消息。
英國政府首先用炮彈作了回答,皇家海軍炮擊了已成為德國附庸的法國艦隊,表明英國戰鬥到底的決心。接著,丘吉爾首相又在下院發表了鼓舞士氣的演說,其中最使希特勒感到失望的一句話是:“不論形勢如何不利,英國政府也決心作戰到底!”
希特勒終於不得不承認,丘吉爾的話就是英國政府的最後回答,等待已沒有意義了。於是,他在國會親自作了最後一次呼籲:“丘吉爾先生這一次也許會相信我的預言——一個我從來也不想毀滅甚至不想損害的國家,將要遭到毀滅……在這個時刻,我覺得在良心上有責任再一次向大不列顛和其他國家呼呈,應該拿出理性和常識來。我認為我是有資格作出這一呼籲的,因為我不是求人開恩的失敗者,而是以理性的名義發言的戰勝者。我看不出有任何理由非要將這場戰爭打下去不可。”
這番措詞不全是謊言,因為希特勒的確想同英國講和,好去征服他最痛恨的蘇聯,開辟東方的“生存空間”。但這番話又是缺乏誠意的,因為他在發出呼呈的前三天,已經下達了入侵英國的指令。他知道丘吉爾是不會坐下來和他談判的。
希特勒終於下達了進攻英國的第16號指令,即“海獅計劃”。希特勒采納戈林的建議,對英國發動了一場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空戰,企圖迫使英國投降。從8月12日開始,德國對英國發動了全麵的“空中閃電”攻勢。在每天平均1,000多架次德軍飛機的攻擊下,英國空中防禦力量被嚴重削弱,一度陷於最危險的境地,但英國空軍仍在頑強地戰鬥。事實使希特勒和戈林如夢初醒,英國這塊硬骨頭絕不是幾口就可以啃幹淨的。
在8月底的一次納粹黨的集會上,希特勒怒氣衝衝,大罵丘吉爾是“一隻神經質的老母雞”,並咬牙切齒地發誓:“要把英國的城市夷為平地。”
德國空軍對倫敦的報複性轟炸隨即展開,每天幾百架次飛機的輪番轟炸持續了將近兩個月。雖然,倫敦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到處是瓦礫,但是,英國人的抵抗決心並沒有動搖。在遮天蔽地的德國飛機轟炸下,英國人仍然保持著一貫的鎮定,他們幽默地指著天上的機群說:“那是倫敦上空的鷹。”
經過3個月激烈的空戰,德國空軍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卻未能徹底擊敗英國空軍。希特勒企圖靠空軍炸出一條入侵英國的道路的冒險計劃,最後終於失敗。他一再被迫推遲“海獅”入侵計劃的執行。這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個未達到目的的戰役。
英勇的英國人民勝利了,英國得救了。英國軍民以弱敵強,堅持抗擊入侵之敵,敢於鬥爭的精神,與法國統治階級的失敗主義和束手待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堅韌不屈的戰鬥精神贏得了國際輿論的讚揚。
1940年9月,已成為極富侵略性的軍國主義國家日本,和德、意締結了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因為它們自稱是“改造世界的軸心”,所以,這個條約又被稱為“三國軸心協定”。
根據條約規定,三國彼此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互相援助。有了這個條約做靠山,意大利獨裁者本托·墨索裏尼決定奪取英國在非洲的全部的兵力,雖然墨索裏尼開始時氣勢很盛,但仍然不能戰勝看上去已經孤立無援的英軍。
這就打亂了希特勒的部署,意大利的軟弱使英軍在希臘形成一條戰線,並從地中海的克裏特島出發轟炸德國控製的戰略要地。對此,希特當然不能置之不理。於是,埃爾溫·隆美爾中將被任命為北非軍團司令,去協助意大利軍隊作戰。
驍勇善戰的隆美爾率領“非洲軍團”趕赴利比亞以後,不顧意軍總部的反對,立即對英軍發動閃電式襲擊,英軍節節敗退,軸心國軍隊在北非穩住了腳。希特勒高興地召見了隆美爾,並親自授予他騎士勳章。接見以後,希特勒問隆美爾:“將軍胸有良謀,請問如何將英軍全部逐出北非,使地中海成為軸心國的內海,以解除德國東進時的後顧之憂呢?”
隆美爾回答說:“我將在英軍以為我正在休整的時候再次發起突襲,就像我在法加戰役中那樣迅速行動。打擊敵人的最有效手段是不容他們從失敗的恐慌中鎮靜下來,打擊必須毫不遲疑,不容喘息。”
“那麽,實現上述目標,也就是打垮北非的英軍大約需要多久?”希特勒又問。
“從現在起。也許需要兩個月時間。”隆美爾回答得很堅決。
沉默了片刻,隆美爾突然問希特勒:“元首,西班牙的佛朗哥將軍現在態度如何?”
“他是靠我扶植上台的,前幾天,他再次向我表示,絕對忠於軸心國。”希特勒答道。
“那就好,西班牙控製著地中海西端唯一的出海口——直布羅陀海峽,萬一落入英軍之手……”
“放心吧,隻要您能在北非的沙漠中得手,英國人的威脅也就不複存在了。”
“是的,元首,我定將如期實現我的計劃,然後,精銳的第15坦克師就可由北非調往東線,我希望我的軍團最終能投入東線的戰鬥。”
隆美爾的話使希特勒非常滿意。
1941年4月間,隆美爾果然取得了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勝利,把軸心國在北非的勢力範圍向東推進到利比亞、埃及邊界。德國“非洲軍團”因此名聲大振,隆美爾本人也由於用兵的狡詐和神速而贏得“沙漠之孤”的稱號。
正當隆美爾在地中海南岸的北非沙漠中鏖戰的時候,地中海北岸的巴爾幹半島一線又風雲突變。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東南部,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匯地帶,林業和礦產資源豐富。那裏地勢險要,戰略地位突出,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
希特勒早就對巴爾幹半島這塊“肥肉”垂涎三尺,然而沒容希特勒動手,墨索裏尼就捷足先登,派兵占領了半島上最小的國家阿爾巴尼亞,並於1940後秋進攻半島南端的另一個王國希臘。希臘軍隊在全國人民和英國遠征軍的支援下士氣高昂,竟把意軍驅逐出希臘,意希兩國處於相持狀態。
這時候,希特勒利用顛覆別國內政的特別組織“第五縱隊”在羅馬尼亞製造騷亂,支持法西斯頭目安樂尼斯庫發動政變,組織了傀儡政府。德軍開進羅馬尼亞以後,又與保加利亞簽訂了允許德軍過境的協議。1941年春季,30萬德軍越過多瑙河,長驅直入保加利亞,進逼巴爾幹半島上的重要國家南斯拉夫。希特勒為了接替墨索裏尼全部控製半島,做好了一切準備。
4月10日晚,希特勒離開柏林,在慕尼黑稍作停留以後,到達了元首東南大本營。這個大本營位於從維也納往南的鐵路線旁的隧道出口處,那裏修建了一個臨時火車站,設有非常好的通訊設備。希特勒整天就呆在專列裏,觀察戰爭的進程。
南斯拉夫戰役結束得很快,貝爾格萊德被德意軍隊占領以後,南斯拉夫人民並沒有屈服,在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的領導下展開了對納粹占領軍的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
德軍在進攻南斯拉夫的同時也侵入了希臘,希軍主力戰敗投降,部分希軍隨同英國遠征軍由海上撤往克裏特島,完成了又一次“敦刻爾克式”的撤退。希臘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德軍坦克開進雅典,希臘國王流亡國外。
巴爾幹半島的最後一次大戰發生在離希臘大陸180公裏的克裏特島。德國的戰鬥機和轟炸機群猛烈襲擊了克裏特島上的軍事設施。接著德國傘兵部隊強行空降,創造了軍事史上以空運傘兵作戰的先便,在空和地麵作戰中,德國傘兵雖損失慘重,但卻鞏固了著陸場。大批德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強行登陸,終於完全占領了克裏特島,巴爾幹半島的戰役到此結束。
希特勒沒等克裏特島拉開戰幕就返回了柏林。他在帝國首都隻呆了兩天就赴慕尼黑,然後又到上薩爾茨山去了。臨行前,他對德軍高級將領們說:“我要好好休息幾天,然後再精力充沛地返回柏林。”
5月11日上午,希特勒還沒起床,納粹黨第二號人物、元首代表魯道夫·赫斯的副官就敲響了山間別墅的門。幾分鍾以後,希特勒來到客廳,赫斯的副官遞給他一封信。希特勒草草把信看過,然後問副官:“您是否知道信的內容?”
“是的。”副官回答。
希特勒聽了,臉色頓時陰沉起來,馬上叫人扣押這位副官,還下令拘捕赫斯的另一位副官,並把他們一塊送到集中營去。隨即,他召集戈林、裏賓特洛甫和私人秘書馬西、博爾曼開會,會上,他就像別墅剛剛落下了一顆重磅炸彈那樣,怒不可遏,在地板上來回走著,用指敲著自己的腦門,大聲嚷著:“他一定是神經錯亂,他一定是發瘋了,看看他信裏都寫了些什麽吧!”
原來,信是赫斯親筆寫給希特勒的,他本人已於昨夜單身駕駛一架梅塞德斯110型雙引擎飛機飛往英國,在蘇格蘭跳傘著陸後被英國人逮捕。赫斯在關押地托人捎信給丘吉爾首相,說明他來英的目的是想由他代表德國與英國人締結一項和約,具體方針是:第一,他深信希特勒會打敗英國;第二,由於希特勒不想毀滅英國,所以他仍然願意與它達成一項和解方案;第三,條件是英國須允許德國在歐洲大陸自由行動,作為回報,德國將同意大英帝國保留對原殖民地的完整權力,不過,蘇聯並不包括在歐洲之內。
英國人當然不會理睬赫斯的建議,而是把他當作戰俘對待,他一直被監禁到戰爭結束並在後來的審判中被判刑。
赫斯出走一事在希特勒看來是不可饒恕的過失,但他唯一關心的是用什麽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以免使他過分難堪或損害他的威信。
納粹宣傳機構顯然不願意聲張這件事。5月12日公布的一條消息說:“魯道夫·赫斯先生已於昨日飛抵英國,他留下的信件內容紊亂,這不幸地說明,他的精神病發作了,令人擔心的是,我黨赫斯同誌成了狂想症的犧牲品。”
英國人針對這條消息作出的反應是,特意報道了赫斯健康狀況極佳的消息,但也僅此而已。雙方都沒有在這件事上大做文章。結果是,希特勒不得不解除了自己的副手和忠誠的追隨者赫斯的全部職務,空位由馬丁·博爾曼頂替。
當希特勒一門心思撲在東方戰線,對付他所憎惡的俄國的時候,地中海的風暴並沒有真正平息,而是潛伏著更猛烈的危機。如果希特勒聽從海軍上將雷德爾的建議,首先降服地中海的風暴,在南方奪取徹底的勝利,並最終打敗英國之後,再圖東進,那麽從戰略上看,或許會對希特勒有利得多。
雷德爾的苦口婆心偶爾也對希特勒產生過一點影響,對俄戰爭一年以後,當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突入埃及境內阿拉曼一線,離著名的亞曆山大港隻有65英裏的時候,希特勒曾一度深受雷德爾“偉大計劃”的誘惑,讚成德軍應穿越中東同日本人在亞洲會師。他有一次對正在休病假的隆美爾說:“我打算給非洲以一切必要的支持。不要擔心,我們會拿下亞曆山大的。”
隆美爾望著對地中海和北非的興趣忽冷忽熱的元首,將信將疑地說:“但願如此,我尊敬的元首。”
希特勒果然沒有兌現他的諾言,為實現一舉擊敗俄國的夢想,他最終把在南方取得徹底勝利的機會讓給了英國人。相反,丘吉爾卻一刻也沒有忽視地中海區域的極端重要性,因為他認定,地中海戰役的成敗關係到誰能奪取整個戰爭的勝利。
這樣一來,即使隆美爾也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了。從阿拉曼戰役,軸心國部隊戰敗以後,英軍就再也沒有打過一次敗仗。
麵對德、意、日三個主要法西斯國家的結盟,美國總統羅斯福再也無法保持沉默,決心動員美國的民主力量,來阻止法西斯勢力的擴張。從1940年12月29日,羅斯福發表“爐邊談話”,含蓄地表示支持英國開始,美國便成為英國最堅定的盟友,大批武器裝備和各類物資,通過大西洋的海上通道,源源不斷地運往英國,使英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增強,這也是英軍能在北非戰場逐漸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