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43年8月7日,丘吉爾就致電斯大林,“希望能夠在最近舉行三國政府首腦會議”。8月9日,斯大林回電表示同意,並建議先由三國有關代表舉行一次會議,作為三國首腦正式會晤的預備會議。在魁北克會議期間,斯大林與羅斯福、丘吉爾商定先召開三國外長會議,為他們親自參加會談做準備。此後,三國就會議的議事日程、時間和地點進行了協商。美英希望在英國或某個中立地點舉行會議,但斯大林堅持要在莫斯科舉行。最後,美英作了讓步,同意斯大林的意見。這樣,10月18日至30日三國外長會議便在莫斯科舉行。參加這次會議的除三國外長外,還有三國的高級軍事參謀人員。這次會議是為三國首腦會議的召開做具體1944年1月14日,蘇軍在列寧格勒反攻德軍,圖為取得勝利後的蘇聯紅軍。準備,與會者的目的各不相同。正如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所說:“每一個主角都有他認為特別重要的議題。俄國人感興趣的是1944年春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赫爾最關心的是四大國簽署關於戰爭目標和維護和平的國際組織,我的目的是就建立一個同盟國協商與戰爭有關的歐洲問題的機構達成協議。”這樣列入會議議程的有:縮短戰爭時間的措施的問題、簽署普遍安全宣言問題、德國的處置問題以及成立歐洲谘詢委員會問題等。
為了盡快結束戰爭,蘇聯希望會議明確規定開辟第二戰場的日期,因而要求英美對此作出具體的承諾。美英反複表示進攻法國的決定沒有任何改變,但必須具備3個條件:西北歐的德國空軍力量的削弱;進攻時德國在法國的預備隊不超過12個師;在發動進攻的頭兩個月內,德國無法從其他戰場向法國調集15個師以上的兵力。美英實際上不願承諾開辟第二戰場的具體日期,最後在蘇聯的倡儀下,美蘇英三國外長會議在公報中宣布:三國政府一致認為首要目標是結束戰爭,三國並就縮短對德國及其歐洲衛星國的戰爭所采取的措施作了開誠布公而又詳盡的討論。
戰後德國的處置問題是與會國關注的問題之一。赫爾提交了一份處置德國問題的文件,主要內容有:德國承認徹底失敗;賦予聯合國家占領整個德國、監督德國經濟活動、遣散德國軍隊的權力;釋放戰俘和政治犯,解散集中營等。由美蘇英占領德國,並成立盟國管製委員會來落實上述措施。艾登則主張分割德國,特別是要把普魯士分離出去。莫洛托夫表示,蘇聯完全讚成所有能夠使德國將來不再戰的措施,但蘇聯對處置德國的問題缺乏考慮。經過協商,三國一致同意,德國應歸還侵占他國的領土,邊界恢複到1938年的狀態,東普魯士應從德國分離出去。至於具體細節再作研究。
關於四國簽署戰爭目標和維護和平的宣言問題,赫爾提出後,莫洛托夫表示蘇聯政府“非常同意宣言提出的原則”,但堅決反對把中國包括在四強之內。赫爾堅持認為應包括中國。他說:“如果一個正在為戰爭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家被排除在外,那將對聯合國家的團結在心理上造成極壞的影響。”艾登表示同意赫爾的意見。這樣,莫洛托夫也就勉強同意。10月30日,三國外長和中國駐莫斯科大使傅秉常簽署了《關於普遍安全宣言》。宣言聲明,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舉行第一次開羅會議。前排左起:蔣介石、羅斯福、丘吉爾、宋美齡。四國將合作把戰爭進行到底,並將在今後為締造、維護和平與安全而繼續合作:根據平等的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四國將以協商而不是以訴諸武力的方式解決爭端;通過協商與合作的方式就戰後軍備控製達成切實可行的協議。這實際上是為戰後的安排和未來聯合國的活動規定了一些基本原則。
根據艾登的提議,三國同意成立由美英蘇三國代表組成的歐洲谘詢委員會,以研究與戰爭結束有關的歐洲問題。但艾登提出在中歐和東南歐建立兩個聯邦的建議,因遭到莫洛托夫的堅決反對而未能實現。此外,會議還討論了意大利問題、奧地利問題、懲辦戰犯問題等。
總之,這次會議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有的得到了解決,有的已達成原則協議,有的雖存在分歧,但各自交換了意見,從而為三國首腦會晤做了充分的準備。
魁北克會議後,美英蘇三國就三國政府首腦會晤的地點進行了多次協商,最後定在德黑蘭。羅斯福既想使中國成為美國戰時的軍事盟友,又想使中國成為為美國戰後遠東戰略服務的盟友,因而多次強調應把中國作為四強之一,他希望這次中國能以四強的身份參加首腦會議,以便討論遠東問題。但是,斯大林堅決不參加有中國參加的首腦會晤。在這種形勢下,美英中三國首腦便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開羅會晤,以討論遠東問題。
在開羅會議上,軍事問題主要討論了緬甸作戰問題。會前,蒙巴頓製定了一個代號為“冠軍”的作戰計劃。根據這一計劃,中國軍隊向緬甸北部、英印軍向緬甸西部發動進攻,同時英國海軍在孟加拉的安達曼群島發動一次兩棲突擊。會上,蒙巴頓向三國領導人提交此計劃時,據稱為了防止泄密而沒有說明英國海軍的行動。對此,蔣介石表示不滿,提出在陸軍反攻緬甸的同時,英國海軍須從孟加拉灣發動兩棲攻擊,以奪取製海權,切斷日軍補給線。但是,丘吉爾還是老一套,希望繞過緬甸,攻打蘇門答臘北部,因而對在孟加拉海灣發動兩棲攻擊不作任何具體承諾。後來,羅斯福出麵調解,並單方麵向蔣介石保證,“在陸軍反攻北緬時,英國海軍必能在南緬同時行動。”然而,蔣介石實際上隻是得到一張空頭支票。由於英國的堅決反對,加上在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許諾對日參戰,羅斯福又改變立場,於12月5日電告蔣介石,因歐洲大陸進行的大規模作戰需要大量重型登陸艇,“把足夠數量的重型登陸艇用來在孟加拉灣進行兩棲作戰已不可能實行”。這實際上等於取消了從孟加拉灣發動兩棲攻擊計劃。
會上,三國還討論了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經過協商,三國確定了幾項基本原則,並寫進了會議結束後發表的“開羅宣言”。這些原則是:三大國對日作戰的目的是為了製止並懲罰日本的侵略;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在太平洋奪取或占領的所有島嶼;把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將日本從其憑借武力和貪婪攫取的其他領土上驅逐出去;在適當的時候讓朝鮮獨立。
在開羅會議上,中美英三方雖然未能在緬甸作戰問題上真正達成一致協議,但是,《開羅宣言》的簽署不僅表明三國決心把對日戰爭進行到底,而且表明三國已就戰後對日本處置的原則達成了共識,《開羅宣言》也成為戰後處置日本問題的重要法律依據。
由美英蘇參加的塔爾雅會議和由美英中參加的開羅會議,加強了美英蘇中四大國在抗擊法西斯軸心國各方問題的合作,為最終打敗法西斯,迎來世界和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