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家宣言”中,26個國家鄭重宣布,它們將“保證運用其軍事與經濟的全部資源,以對抗與之處於戰爭狀態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國家”。因此,進一步擴大和加強經濟合作,是反法西斯各國根本利益在戰爭條件下的必然要求。
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後,美英兩國的經濟聯係迅速擴大。進入1942年,這種聯係開始向縱深發展。為適應戰時加強經濟管理和合作的要求,英美著手建立起新的政府機構,使本國經濟計劃與對方需求接軌,並嚐試對兩國的經濟合作實行統籌計劃與管理。根據羅斯福與丘吉爾在阿卡迪亞會議作出的決定,1942年1月26日,三個英美聯合委員會宣告成立。它們是聯合軍需品分配委員會、聯合原料委員會和聯合船舶調度委員會。同年6月9日,又成立了聯合生產與資源委員會和聯合糧食委員會。這些聯合委員會的成立,為把英美兩國經濟聯合成一個能更有效地應付戰爭需要的整體創造了條件。
英美聯合委員會在促進兩國經濟合作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聯合原料委員會在這方麵的工作就卓有成效。它依據美國的戰時生產局和英國的生產部提供的統計數字及對原料的需求量,進行綜合平衡。對那些供應不足,尤其是特別緊缺的原料,采取各種措施使其在兩國之間進行更合理和最有效的分配。在該委員會協調下,美國曾按季度把本國十分需要的銅分給英國一部分,同樣,英國也把珍貴的錫蘭橡膠分給美國。
1942年9月3日,美國與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又簽署了一係列互惠援助協定,互惠援助協定更加明確和具體化,也使它具有了更為可靠的法律依據。英美政府關於互惠援助實施原則的照會中規定的互助原則為:“……兩國的戰時生產和作戰資源應由兩方和其他聯合國家的軍隊加以使用,並要以各種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可以得到的原料、人力、生產設備和海運艙位。”“雖然各國政府有權根據自己的潛在能力和責任做出最後決定,但是所有關於最有效地使用資源的決定必須盡量符合一起贏得戰爭勝利的共同計劃。”根據上述原則,英國政府明確保證向美國提供軍火、美軍需要的供應品和勞務、在英國及其殖民地境內工程建設的供應品和勞務等等。據英國學者統計,截至1943年6月30日,英國給予美國的各類援助共計2.3億萬英鎊。一年後達4.2億英鎊。根據美國總統提交國會的“關於租借法工作的第12號報告”(1943年11月11日)中的計算,到1943年6月30日,美國從英帝國(包括聯合王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所得到的供應和勞務的貨幣價值合計117490萬美元。英國的R·艾倫教授在比較了美國給予英國的租借援助和英國給予美國的互助援助和總值,以及占各自戰時開支、國民收入、國內總產值的比例之後得出結論:“根據聯合王國的資源,它按照互惠援助協定對美國的貢獻比美國按照租借協定給予英帝國的援助可能是少一些,但是肯定少得並不太多。”可見,互惠援助協定不僅密切了美英等國的合作,而且還證明它們為最後的勝利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西方民主國家除了自己的經濟合作外,對蘇聯的經濟合作在這一時期也有較大發展。美英兩國向蘇聯提供援助是通過連續簽署一係列議定書進行的。美英蘇第一個相互提供物資的三方議定書簽定於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30日到期。在上述議定書行將到期之際,美蘇達成“關於在反侵略戰爭中實行互助原則的協定”。協定明確了雙方依租借法精神,在國防物資、供應和情報方麵給予相互援助。
1942年10月6日,美英蘇在華盛頓簽署了第2個關於美英兩國向蘇聯提供軍用物資、軍火和原料的議定書。根據該議定書,美國將向蘇聯提供坦克、飛機、掃雷艦、魚雷艇、各種火炮和炮彈、汽車、輪胎等,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防工業原料如銅、鉛、鋼材、汽油,另外還包括車床、動力設備、化學設備和食品,總計250萬噸。為了完成向蘇聯的運貨任務,盟國這時期新辟了兩條運輸線,一是橫渡太平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二是經波斯灣、伊朗至蘇聯南方。其中後一條運輸線的月貨運量4萬噸,而到了1943年12月,增至每月24.8萬噸。
1942年與1943年相比,運往蘇聯的租借物資,除個別項目外,貨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同時,也應看到,盡管蘇聯在戰爭年代條件十分困難,但仍按照各次議定書的有關條款給予美國價值約220萬美元的援助,主要包括修理美國貨船,為美空軍提供加油基地,給美在蘇軍事及工作人員提供食品及供應品等等。美蘇兩國政府間合作的加強,在兩國人民中引起極大共鳴和積極反響。1943年,1000萬美國人將自己的儲蓄作為援助蘇聯紅軍和蘇聯人民的基金,500個地方募捐委員會負責募集購買送往蘇聯的藥品、糧食和衣物。
反法西斯同盟國之間經濟合作的擴大與加強,保證了它們能夠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經濟資源,挖掘、調動經濟潛力,結果是極大地增強了它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力量。可以說,同盟國間這種打破以往國內和國際經濟關係傳統的戰時經濟合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偉大創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