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上半年,地中海形勢顯然對英軍不利。在地中海各條交通線上,軸心國掌握了製空權,英國艦隊被擠在東部海域;6月,英國為解救馬耳他島而發起的“魚叉”、“精力旺盛”護航運輸行動也告失敗,馬耳他島麵臨被占領的危險。軸心國海上運輸線的改善,嚴重影響到英軍在北非的地麵作戰。到6月底,隆美爾軍隊追擊英軍進入埃及,其空軍占據的機場距亞曆山大僅257公裏。
1942年7月,英美兩國政府就美國積極介入北非地中海戰區的軍事行動達成協議,製定了從海上攻入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以盡早占領整個非洲。同盟國占領非洲的全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的主要目標,是建立海、空軍基地網,贏得地中海的製海權,從而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是,保證地中海的己方海運暢通,並打擊敵方補給線。兩年來的作戰已經證明,地中海之戰由於遠離雙方本土,實際上是一場拚實力拚物質的海上補給戰。該戰以海、空控製權之爭為標誌,誰掌握製海權、製空權,誰就獲勝。為此,英國與軸心國之間展開了一場決定性的爭奪製海權的戰爭。
1942年春季,英國在地中海擁有各類艦艇61艘,其中戰列艦1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6艘、驅逐艦27艘、潛艇25艘,分編為3個艦隊:駐亞曆山大港的地中海艦隊,駐馬耳他島的K艦隊和駐直布羅陀的H艦隊。
意大利總共擁有68艘艦艇,外加德國潛艇20艘。相比之下,英國的海軍實力略為薄弱,主要表現在潛艇方麵。但是意大利艦隊沒有航空母艦。
英國為保證其北非作戰的勝利,開辟了3條交通線為它在埃及的部隊提供補給。一條是快速護航船隊繞道非洲的海運線,全程長達1.16萬餘海裏;另一條是穿越中非,從塔科臘迪越過尼日利亞和法屬赤道非洲到埃及的空運航線;還有一條是通過直布羅陀進入地中海的航線,盡管它航程較短(3097海裏),但由於易遭受敵人的攻擊,隻有在特殊情況下才使用它。
北非軸心國地麵部隊的補給基地在意大利,向北非運送一次物資隻需3天時間。而英國的主要海上運輸卻不得不繞道好望角,經馬達加斯加島抵達北非,每次航行需3個月。航程雖遠,卻安全可靠。1942年4月下半月至11月,從英國運抵印度洋各港口的兵員達33.7萬人,其中運到中東的約20萬人。
自從日本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發動攻勢以來,英國一直擔心軸心國會在馬達加斯加的迭戈—蘇瓦雷斯興建基地。因為從這個基地上,德國或日本的海、空軍不僅可以威脅印度和南非,而且還可以打擊駛往埃及的英國運輸船隊。馬達加斯加是法國的殖民地,但長期以來英國一直不相信維希政府,尤其在法國將法屬印度支那轉讓給日本之後,英國對維希政府更是失去了信任。為防止馬達加斯加落入日本控製之下,英國決定對它發動一次兩棲突擊,占領迭戈—蘇瓦雷斯港。行動代號為“鐵甲艦”。
執行“鐵甲艦”作戰計劃的艦艇包括“光輝”號和“無敵”號兩艘航空母艦、“拉米伊”號戰列艦、2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大批掃雷艇和驅潛快艇,以及15艘載運陸軍的運輸艦和攻擊艦。其中重型艦隻全來自H艦隊。
1942年5月5日淩晨4時30分,英軍第一批部隊(第29旅)開始在馬達加斯加島東北部的科雷爾灣實施登陸。下午4時即占領迭戈—蘇瓦雷斯城。第二批部隊(第17旅)在安巴拉拉塔灣以南登陸,向東部安齊拉納進軍。第29旅先頭部隊在安齊拉納以南3公裏處受阻。5月6日晚8時,在第17旅的增援下,第29旅發起最後一次突擊獲得成功。與此同時,英國海軍陸戰隊在法國守軍後部實施突襲登陸。5月7日,法軍投降。英軍占領迭戈—蘇瓦雷斯和安齊拉納,全部傷亡不到400人。法國海軍損失大部,其中包括3艘潛艇。4個月後,英軍再次登陸馬達加斯加,占領其西岸港口、馬任加及首府塔那那利佛,以傷亡100餘人的代價,完全控製了該島。
其間,英國第8集團軍已將隆美爾軍隊阻止在阿萊曼陣地前,並根據英國首相及內閣的指示,開始補充、整訓部隊,以迎擊德軍即將對阿萊曼的進攻,並準備最後的大規模反攻,消滅德、意軍的有生力量,配合盟軍的北非登陸行動。隨著好望角航線的危險被消除,英國對中東的增援迅速得到加強,大批物資、兵力源源不斷地運往北非。
1941年12月,希特勒給地中海戰區德軍下達指令,規定1942年的任務是:“取得意大利南部到北非之間的製空權和製海權,以保證通向利比亞和昔蘭尼加海路的安全,尤其要壓製馬耳他……切斷敵人經過地中海的交通線以及英國從圖卜魯克和馬耳他實施的補給。”該指令同時任命凱塞林元帥為德軍南線總司令。此外,德軍統帥部將第2航空隊派往西西裏,旨在協同意大利艦隊作戰,加強對馬耳他島的攻擊,對其實施海、空封鎖。
為了奪取地中海的製海權和破壞軸心國的海上運輸,同盟國開始向地中海區域調集龐大的海空軍兵力。到1942年10月,英國在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大大增長,其艦艇比半年前增加近1倍,總數達114艘,其中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4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63艘、潛艇30艘。而意大利的艦艇僅增加10艘,共計78艘,各類艦艇比半年前隻增加2~3艘。
美國航空兵介入地中海戰區,使英國能夠充分利用航空母艦的戰鬥機支援海上作戰,並為馬耳他島運送飛機。10月11日,德、意空軍對馬耳他島發起猛烈攻勢,企圖一舉消滅該島的空軍力量。但由於島上空軍力量大大加強(作戰飛機從5月份的23架增加到9月份的169架),軸心國不得不於1周後放棄了這一企圖。這時,德國海軍的基本兵力已集中在大西洋和北極圈區域,對付同盟國的護航運輸船隊。在地中海戰區,德軍隻留下15艘潛艇,1943年1月後,潛艇繼續減少,軸心國主要依靠加強空軍與同盟國對峙。但是,由於德國必須兼顧大西洋及東線戰事,同盟國在地中海戰區的空軍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對方,到1943年初,盟軍飛機已達3000架;軸心國僅有1700餘架。
這樣,隨著馬耳他島海空軍戰鬥力的逐步恢複,隨著該戰區同盟國空軍不斷增強和德意軍不斷削弱,軸心國的航運損失急劇上升,10月份損失率已達44%。運給隆美爾的3.2萬噸的補給品,隻運到2萬噸;對隆美爾軍隊至關重要的油料,雖裝載上船1萬噸,但隻有4000噸抵達北非。德意非洲集團軍處於彈盡糧絕、油料匱乏的困境,而英國第8集團軍則得到充足的兵力、裝備及物資補給。在這種兩軍實力懸殊的情況下,英軍向北非德意軍發起了阿萊曼戰役。戰役開始3天後,10月26日,隆美爾寄予極大希望的一支運載汽油和彈藥的護航船隊被盟軍海空軍消滅,這對非洲軍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沒有汽油,隆美爾便無法有效利用裝甲部隊實施他所擅長的裝甲機動戰。他被迫多次放棄反擊,最終走向失敗。
就在蒙哥馬利率部向西追擊隆美爾潰軍之際,盟軍於11月8日出敵不意地實施北非“火炬”登陸戰役,獲得成功。11月11日,希特勒下令“搶在敵軍從阿爾及爾進入突尼斯之前建立突尼斯橋頭堡”。3個德國師和2個意大利師奉命擔負此項任務。為這些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重擔理所當然地落在已經不堪重負的意大利海軍肩上。
11月12日下午,第一支意大利船隊抵達突尼斯比塞大港。該船隊由2艘運輸艦和5艘驅逐艦編成,裝載1000名意軍和1800噸的軍事裝備。意海軍立即在突尼斯設立指揮部,由此開始了海上補給戰的最後階段。在該階段,德意軍完全喪失地中海製海權。
趁盟軍主力尚未進入突尼斯、英軍仍致力於對利比亞提供補給之機(一支從亞曆山大港出發的英船隊於11月19日安抵馬耳他島),意海軍在11月為先行空運抵達突尼斯的5個師運去的油料、坦克、火炮等補品達3萬餘噸,另運去部隊1.3萬餘人。德意軍依靠這些兵員、裝備,挫敗了盟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
與此同時,德、意潛艇在北非沿海也異常活躍地打擊同盟國的航運。11月10日,同盟國1艘運煤船和1艘驅逐艦被德潛艇擊沉。次日,又有4艘運輸船被擊沉。自11月中旬起,德國海軍組織力量從海上封鎖北非的大西洋沿岸地區:在直布羅陀以西展開了25艘潛艇,任務是切斷同盟國對已上岸的登陸部隊的供應。此外,德軍還在西西裏島至突尼斯海岸之間緊急設置兩道平行的長120海裏的水雷障礙。盡管采取了上述措施,對盟軍的地中海航運並未產生嚴重影響,截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僅損失16艘運輸船。
隨著昔蘭尼加落入英軍之手,通往馬耳他的交通線也暢通無阻了,該島被圍困的狀態終於打破。英軍再次加強該島的作戰力量,不僅增加了島上的潛艇和飛機數量,而且開始派駐水麵艦艇力量。從1942年12月起,第15巡洋艦分艦隊(3艘)、艦隊驅逐艦“K”編隊(4艘)和第10潛艇區艦隊(12艘),開始在那裏駐泊。除擔任突擊任務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外,在馬耳他島還編組了若幹近海艦艇區艦隊,它們由炮艇、魚雷艇和其他小型艦艇組成。
停放在美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另一支由巡洋艦和驅逐艦編成的Q艦隊,於11月13日進駐阿爾及利亞的波尼港,這對於負責向突尼斯守軍運送補給的意大利海軍是致命的打擊。波尼是通向比塞大和西西裏海峽的前進據點,在戰略上控製著撒丁島以南的水域。它和馬耳他島一道成為盟軍手中用以對付西西裏海峽的一把鉗子。在這種態勢下,軸心國對非洲的海上補給線實際處於癱瘓。盡管最後的突尼斯之戰尚未開始,非洲的軸心國部隊已經是氣息奄奄。
盟軍的注意力很快便從利比亞補給線轉向西西裏海峽。馬耳他島的空軍部隊對該海峽實行一天24小時的空中巡邏,以配合同盟國海軍阻止軸心國向突尼斯運送援兵,為徹底消滅德、意非洲集團軍創造條件。
12月1日夜,駐波尼的英國Q艦隊出航,首次襲擊一支意大利護航運輸船隊。這支船隊的4艘運輸船滿載2000名官兵和數十輛坦克及彈藥,在5艘驅逐艦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Q艦隊(3艘輕巡洋艦和2艘艦隊驅逐艦)依靠優勢雷達和艦炮,迅速擊沉3艘意大利護航驅逐艦,重創1艘驅逐艦。唯一幸存的意大利驅逐艦見勢不妙,丟下運輸船隊倉惶逃走。意大利船隊遭到英國Q艦隊的猛烈攻擊,無一幸免。英艦未受損失。
與此同時,在波尼以北的西西裏西麵,1艘滿載突尼斯守軍急需的燃料的意大利油輪被來自馬耳他島的艦隊航空兵發現,頃刻間被魚雷機擊中葬身海底。在隨後的兩個夜晚,又有4艘意大利艦船被同盟國海、空軍擊毀,其中包括為軸心國船運屢建戰功的意大利驅逐艦“盧波”號。
1942年12月,意大利海軍和商船隊竭盡全力向其北非部隊提供補給,運載的貨物總噸位達到最高水平——21.2萬餘噸。但是,其中至少有6.8萬噸被盟軍擊沉,1.5萬噸受到損壞,損失率達40%。其中運往利比亞的物資損失率達52%,運往突尼斯的物資損失率也有23%。11月至12月份,盟軍在地中海擊沉德國和意大利的船舶為106艘,總噸位達17.79萬餘噸。
盟軍占領阿爾及利亞機場之後,1943年1月,美國斯帕茨將軍率美軍第12航空隊加入了地中海作戰。他們高速低空轟炸的作戰技能,給予意大利海軍以沉重打擊。至此,盟軍在地中海戰區已取得決定性的空中優勢,作戰飛機既可以擊沉海上的軸心國船舶,也能對港口和港灣內的敵船實施突擊。僅1月份,同盟國空軍就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港口和公海上的敵國船舶實施突擊。同一月,軸心國共出動51艘貨船駛往北非,其中11艘被潛艇擊沉,4艘被水麵艦艇擊沉,2艘觸上水雷,7艘被飛機炸沉,還有7艘在盟軍的空襲下遭重創,損失率高達55%。意大利人懊喪地將通往突尼斯的航線稱為“死亡線”。
到1942年年底,突尼斯的德意軍依靠搶運來的補給和有利的冬季雨天,暫時遲滯了盟軍的推進。利比亞的隆美爾軍隊卻處於日暮途窮的境地,該軍每月至少需要8萬噸的補給,但在12月隻得到2.4萬噸,最終不得不放棄的黎波裏塔尼亞,於1943年2月中旬退至突尼斯馬雷斯防線,據守著這個突尼斯的門戶。
盟軍從3月恢複攻勢後,決定首先拔掉馬雷斯防線這個釘子。其間,盟軍海、空軍再次發揮巨大的優勢,狠狠打擊敵補給線及運輸力量。到3月,盟軍已擁有大量美國4引擎轟炸機,可以在白天對西西裏島以及意大利和希臘其他濱海地域的運輸船隻裝載點和護航運輸船隊編組點進行大規模轟炸。在一次襲擊中,22架美國“空中堡壘”式飛機將西西裏巴勒莫港的4艘運輸船擊毀。4月10日,美國轟炸機對停泊在撒丁島拉馬達累納港的意大利最後2艘重型巡洋艦發起攻擊,擊沉“的裏雅斯特”號巡洋艦,擊毀“戈裏齊亞”號。
在突尼斯戰役初期,軸心國在海上交通線上的平均損失率為25%~30%,到4、5月這最後兩個月的損失則尤為嚴重,高達50%甚至50%以上。至此,軸心國與其突尼斯守軍之間的交通線實際上已被切斷。在這種情況下,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阿尼姆上將向希特勒報告了他缺糧少油料的處境。凱塞林元帥也建議放棄突尼斯,將殘存部隊撤回本土,但是遭到希特勒的拒絕。
為了鼓舞士氣,維持突尼斯守軍,軸心國統帥部利用所有可供使用的驅逐艦、魚雷艇以及運輸船向突尼斯運送兵員及補給。4月,被盟軍擊沉擊傷的補給船達60%。就在4月的最後一天,3艘意大利驅逐艦載運軍隊900人,葬身於大海之中。到4月底,在美國戰鬥機的有效截擊下,軸心國的空運也停止了活動。軸心國不甘心失敗,於5月3日夜派出1艘8000噸的大型貨船,滿載彈藥、炸彈和地雷,在1艘魚雷艇的護衛下向突尼斯駛去。它們在邦角附近被3艘來自馬耳他的英國驅逐艦擊沉。
5月7日,盟軍占領德意軍隊在北非的最後供應基地——突尼斯港和比塞大港。德意非洲集團軍群殘部撤往突尼斯北部的邦角,並向總部報告無法再接受船運補給。然而,希特勒仍要求派船增援。當晚,最後3艘德國貨船向邦角駛去。它們平安渡過西西裏海峽後卻找不到可以靠岸卸貨的港口,猶豫徘徊之際被盟軍飛機炸成碎片。
在突尼斯戰役的最後階段,盟軍統帥部預料敵人將會通過海路或空運從邦角撤走,於是,同盟國海、空軍在德意軍交通線上的作戰活動發展成為對海岸的封鎖,旨在將軸心國軍隊全殲在非洲大陸上。為此,護航運輸船隊暫時停止開往馬耳他島,也不在近海區內活動,全部兵力集中封鎖突尼斯的敵軍。在這裏盟軍首次進行了逼近的緊閉封鎖,參加封鎖行動的驅逐艦、魚雷艇和小型艦艇在邦角附近分兩線成半圓形展開。炮艦則向集中在邦角半島的軸心國軍隊開火,並壓製向實施封鎖的艦艇射擊的敵炮兵。盟軍轟炸機和戰鬥機對艦艇實施支援和掩護,殲滅機場和空中的敵機,阻止軸心國殘餘部隊乘運輸機撤走。盟軍的這一封鎖行動,粉碎了軸心國軍隊從突尼斯撤走的一切嚐試。除數百人趁黑夜搭乘小型艦艇逃到西西裏島之外,5月13日,近30萬人的軸心國部隊向盟軍投降,非洲戰爭勝利結束。
隨著整個北非海岸控製在盟軍之手,同盟國船運在地中海暢通無阻。盡管德國潛艇仍在暗中活動,但是其數量和威脅都在日趨減少。有時德國空軍也襲擊同盟國海軍,騷擾它在地中海的航運。但是,從1943年5月13日突尼斯的軸心國軍隊放下武器那一刻起,盟軍贏得的地中海製海權再沒有丟失,在隨後的西西裏戰役和意大利戰役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