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時間討論,美、英於1942年夏達成一致意見:進攻歐洲的時機尚不成熟,戰略重心將移至北非地中海戰場。為此,美、英確定在同年秋實施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戰役。此役旨在奪取北非登陸場。爾後,美英登陸部隊與在埃及和利比亞作戰的英國第8集團軍協同行動,殲滅非洲大陸上的德、意軍隊,鞏固中東,控製地中海,為爾後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並以此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
1942年8月14日,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發布作戰指令,正式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的馬克·克拉克少將任副總司令,史密斯任參謀長。指令要求,“針對非洲的聯合軍事作戰行動,應根據實際情況盡早實施,其目的在於協同中東盟軍完全控製從大西洋到紅海的整個北非”。
為執行“火炬”計劃,盟軍動用了13個師,以及300艘戰鬥艦艇和370艘運輸艦,編成東部、中部、西部3個特混艦隊。東部特混艦隊,由英國皇家海軍載運英軍2.3萬人、美軍1萬人,從英國出發前往阿爾及爾;中部特混艦隊,將在英國海軍的支援下,從英國運送3.9萬名美軍部隊攻占奧蘭;西部特混艦隊,將直接從美國本土運送3.5萬人,攻占卡薩布蘭卡。奪取上述港口後,後續運輸船隊將源源不斷地運送增援部隊和補給品,直到戰役完全結束為止。根據統一指揮原則,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負責指揮“火炬”作戰的所有兵力。英國坎寧安海軍上將任盟軍海軍總司令。戰役的航空兵保障由英國東部空軍司令部(保障阿爾及爾登陸)和西部空軍司令部(保障奧蘭、卡薩布蘭卡登陸)分別負責,共計1700架飛機。
首批登陸部隊為6個加強師,約11萬人。根據戰役計劃,上述兵力於11月8日淩晨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地區同時登陸。之後,從阿爾及爾上陸的英國第1集團軍即直驅突尼斯,搶在軸心國派兵增援之前,奪取整個法屬北非。
北非登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盟軍陸、海軍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駐守北非的法軍將采取何種行動。至1942年11月,法國維希政府駐北非軍隊擁有500架飛機和14個師20萬人。盡管這些部隊兵力不多、裝備欠佳,但訓練有素。另外,在法國土倫和北非各港口還有法國艦隊的大量兵力。隻要法軍在政治上未被瓦解,並且決心抵抗到底,他們就完全可能阻止盟軍登陸。
於是,美國積極采取政治攻勢,爭取法軍歸附同盟國。羅斯福政府不顧公眾壓力,拒絕與維希政府斷絕外交關係。美駐法國大使萊希海軍上將的主要使命,是使法國反對德國控製法屬北非的態度強硬起來。在預定登陸開始之前兩周,盟軍副總司令克拉克少將乘潛艇前往北非,在阿爾及爾附近同美國領事館總領事墨菲和親同盟國的法國指揮官進行了秘密會晤。克拉克要求他們在戰鬥開始時盡力挫敗任何抗登陸計劃。這些法國人的友好行動為盟軍的登陸,特別是在阿爾及爾的登陸創造了一定條件。登陸前夕,盟軍還把法國著名的高級軍官吉羅將軍接到直布羅陀,準備利用他的威望號召北非法軍與盟軍合作。然而,預先爭取那些操縱海岸炮的法國海軍人員的工作卻沒有成功。
東部特混艦隊3.3萬人在英國皇家海軍少將哈羅德·巴勒爵士的指揮下,於8日淩晨1時開始在阿爾及爾及其東(馬提富角)、西(卡斯蒂廖內)兩麵,將英、美部隊送上岸。登陸部隊指揮官是美國查爾斯·賴德少將。在西麵,英軍順利占領灘頭;在東麵,載運美軍的船隻被意外的浪潮衝離海岸數公裏,在黑暗中造成了一些混亂和耽擱。但天亮後,也很快控製了局勢。由於美國人事先做了工作,盟軍登陸時隻遇象征性抵抗。他們登陸後迅速向內陸目標推進。許多法國部隊,包括兩個重要機場的守衛部隊,都不加抵抗繳械投降。
與此同時,兩艘英國驅逐艦“布羅克”號和“馬爾科姆”號懸掛美國國旗載著一個營的美國步兵,試圖奪取阿爾及爾港口,卻遭到法軍的猛烈抵抗。最初,在夜暗和陌生的水域中,驅逐艦沒有找到通往港口的狹窄入口。後來,這兩艘驅逐艦剛一駛近入口,就遭到猛烈的炮轟。“馬爾科姆”號受重創後撤出戰鬥;而“布羅克”號經過4次努力,才衝過交叉火網,靠上碼頭,將運載的部隊送上岸。在火炮的轟擊下,“布羅克”號受創後設法撤離,登陸部隊則遭到火力壓製,陷入法軍的包圍之中。
兩天後,達爾朗在貝當元帥的秘密認可下,向北非的所有法軍下達了停火命令。
中部特混艦隊3.9萬人由英國皇家海軍準將托馬斯·特魯布裏奇指揮,於8日淩晨1時30分在奧蘭以東的阿爾澤灣和西麵的安達魯斯實施登陸。登陸部隊,指揮官是美國勞埃德·弗雷登德爾少將。
登陸兵出其不意地登上海灘,向預定目標前進,完好無損地繳獲了法國的4艘小型艦艇和13架裝滿燃料和魚雷的水上飛機。阿爾澤港的守軍隻進行了一些零星無效的抵抗。在奧蘭以西登陸的部隊也未遇到抵抗,順利上岸。這些裝甲部隊搶在主攻開始之前,占領了一個重要的機場和一個至關重要的公路交叉點。
上午9時前後,美軍按計劃從各灘頭堡開始向奧蘭城進軍。到中午,法軍宣布投降。
美國海軍少將肯特·休伊特指揮的西部特混艦隊全部由美國海、陸軍組成。該艦隊自10月23日起,分批自美國本土漢普頓啟航,於8日拂曉前抵達摩洛哥海岸。由於在夜間行駛,且航程較遠,所以登陸時間比原計劃晚3小時。美軍登陸部隊在美國喬治·巴頓少將的指揮下分3處登陸,主要登陸點是卡薩布蘭卡附近的費達拉,由中路突擊艦群擔任主要突擊任務。另在其兩側各有一個輔助登陸點:北麵的麥赫迪耶,南麵的薩菲。
根據計劃,中路突擊艦群的15艘運輸艦必須於11月7日午夜成四路縱隊錨泊在登陸海灘以北6~8海裏的海麵上。靠近海岸的4艘運輸艦各運送1個營登陸隊。4個營登陸隊共計6000人,準備在黎明前實施最初登陸突擊。由於天黑,海軍人員無經驗,以及登陸兵攜帶裝備過多,整個登陸行動動作遲緩,偏離目標,出現混亂。至8日晨5時,美軍第一艇波開始向海灘前進,接著,每隔5至10分鍾,第二、第三艇波相繼跟進。登陸艇開足馬力,馬達聲引起海岸法軍炮兵連的注意,他們打開探照燈進行搜索。美軍再次發生混亂,部分登陸艇觸礁或擱淺,一些士兵落入海中。到黎明時分,計3500人登陸上岸。在負責指揮費達拉登陸的喬納森·安德森少將的指揮下,第一梯隊向前推進,並奪取了費拉達城。但灘頭陣地翼側的岸炮連依然掌握在法國人手裏,並在早晨6時後不久,突然向登陸部隊和驅逐艦開火,法國戰鬥機也向航空母艦上的美軍飛機發動攻擊。美艦立即還擊。戰鬥於中午前結束,美艦無一遭受重創,而法艦除一艘外,全部受到嚴重破壞。
與此同時,在卡薩布蘭卡西南海路150海裏處,南路突擊艦群在薩菲取得很大進展。當天下午,美軍已奪取了登陸突擊的全部目標,隻損失一艘登陸艇。之後,部隊便全速向卡薩布蘭卡推進。
北路突擊艦群的主要攻擊目標是利奧特港飛機場,從護航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個戰鬥機大隊將從該機場起飛作戰,以便為從直布羅陀起飛實施下一步作戰的轟炸機提供戰鬥機掩護。
11月9日起,各路登陸部隊開始向卡薩布蘭卡進軍,次日日終,包圍了該城。美軍計劃於11日晨從陸上、海上和空中實施全麵進攻。在發動攻擊之前,摩洛哥總督諾蓋聞訊達爾朗已下令停火,便宣布投降,美軍遂占領卡薩布蘭卡。
盟軍至11月中旬占領整個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後,即向突尼斯推進。到12月1日,盟軍共有25.3萬餘人(英軍10萬餘人、美軍14.6萬餘人)在北非登陸。登陸6天之內(1月8日~13日),盟軍在海上、陸地和空中總共損失2225人,其中死1083人、傷1068人、失蹤74人。法國人死亡490人(包括蒙難居民)。盟軍海、空軍共擊沉法軍驅逐艦9艘、潛艇10艘、其他船隻14艘。
“火炬行動計劃”的第一階段中,美軍在摩洛哥費達拉登陸。盡管意大利人一直擔心盟軍在法屬北非登陸,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對局勢判斷卻一錯再錯,認為盟軍不會在的黎波裏或西西裏島登陸,進攻法屬北非更不可能(這樣就會把法國趕到德國的懷抱裏),盟軍大批船隊不過是要增援並補給馬耳他島。結果,德國人“甚至連做夢也沒想到這一點。直到最後一天,我們還認為他們肯定會穿過(西西裏海峽)……後來,他們突然回頭駛向北非海岸”。
北非落入盟軍之手後,軸心國在非洲隻剩下最後一塊地盤——與歐洲遙遙相望的突尼斯。鑒於突尼斯具有政治上和戰略上的重要性,軸心國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扼守突尼斯,並製定了西地中海戰略的新基礎,即占領整個法國,在科西嘉島登陸,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盟軍登陸的當天中午,納粹德國已迫使維希法國政府接受了它的建議:從西西裏島和撒丁島提供空中支援,以抵抗盟軍在北非登陸。由此,法國在突尼斯的機場全部對德國飛機開放。第二天,11月9日,德軍南線總司令凱塞林元帥向突尼斯空投第5傘兵團及其他分隊,搶在盟軍之前占領了突尼斯城的歐韋奈機場,10日占領突尼斯比塞大的西迪艾哈邁德機場。11月11日晨,德軍執行“阿提拉”計劃,占領了法國的未淪陷區。同日,兩個意大利師分別由撒丁島和本土出發,在科西嘉島登陸。11月27日,德軍為奪取法國軍艦,進攻法國南部的港口土倫。在土倫法國艦隊司令讓·德拉博德海軍上將的命令下,土倫法國海軍將其艦隊的70餘艘軍艦以及60餘艘運輸艦、油船等鑿沉。土倫法軍被解除武裝。
盟軍占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獲得重要的後方基地之後,迅速向突尼斯挺進。11月15日,北非登陸部隊英國第1集團軍在安德森中將的指揮下,追擊德軍進入突尼斯境內,占領突尼斯市西北部海岸城市泰拜爾蓋。17日,在比塞大以西50公裏處,盟軍與德軍首次在突尼斯交戰。德軍1.5萬人的快速增援部隊和大量飛機,挫敗了英美聯軍迅速奪取突尼斯和比塞大的企圖。至年底,盟軍被迫撤至邁傑茲巴卜一線。至翌年春,由於暴雨不斷,道路泥濘,盟軍暫停在突尼斯的攻勢。與此同時,蒙哥馬利指揮的第8集團軍也因等待補給而推遲了向突尼斯的挺進。軸心國乘機向非洲增派兵力,並規定突尼斯軸心國軍隊司令庫爾特·馮·阿尼姆上將的首要任務是,保證隆美爾軍隊的道路通暢,進而兩軍配合,共同守住突尼斯。
到1943年2月初,軸心國在突尼斯的兵力總數約10萬人,其中德軍7.4萬人,編成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司令馮·阿尼姆上將),下轄德軍第5裝甲集團軍和意大利第1集團軍,共17個師(德國7個師、意大利10個師)另2個旅。軸心國軍隊的防區是以160公裏長的一連串防衛哨所連接起來的一個總橋頭堡。它由包括突尼斯和比塞大在內的兩個環形陣地構成,從比塞大以西約32公裏的海岸延伸到東海岸的昂菲達維爾,分為北、中、南3個防區,各由1個師防守。防守該橋頭堡的德意兵力最後增至25萬人以上。
1943年初,同盟國根據卡薩布蘭卡會議作出的攻占突尼斯領土、結束非洲戰役的決定,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軍地中海最高統帥部司令;英國亞曆山大將軍任副總司令,負責地麵作戰指揮;英國空軍中將阿瑟·特德任地中海戰區盟軍空軍總司令;英國海軍上將坎寧安任地中海盟軍海軍總司令。
參加突尼斯戰役的盟軍兵力是第18集團軍群,亞曆山大將軍兼任司令,下轄英國第1、第8集團軍和美國第2軍,共18個師(12個英國師、4個美國師、2個法國師)另兩個旅。由盟國地中海艦隊(近百艘軍艦)及3241架作戰飛機支援作戰。
1943年2月,隆美爾軍隊在英國第8集團軍的追擊下,退守突尼斯的馬雷斯防線。第8集團軍則開抵馬雷斯以南數英裏的梅德寧占領陣地。德軍趁英軍尚未立穩腳跟,於2月14日在卡塞林隘口打敗美國第2軍的部隊。然後,在3月6至7日又襲擊了梅德寧的英國第8集團軍,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英軍打敗,損失52輛坦克,被迫撤回防線。此後,隆美爾應召回國,馮·阿尼姆上將接任隆美爾的非洲集團軍群司令一職。
1943年3月中旬,盟軍恢複在突尼斯的攻勢。根據亞曆山大司令的僅作有限進攻、以轉移英第8集團軍當麵德、意軍的命令,3月17日,美軍第2軍(新任軍長巴頓將軍,後為布萊德雷將軍)在航空火力準備和炮火準備之後轉入進攻,20日,順利楔入米克納西地區,成功地牽製了德軍第10裝甲師。同日夜,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突尼斯南麵的門戶——馬雷斯防線,以便殲滅意大利第1集團軍,同英國第1集團軍會合。
馬雷斯防線是駐突尼斯的法國軍隊於30年代末修建的防禦工事。它東翼臨海,西翼坐落在邁特馬泰山,緊挨一片沙漠地,全長32公裏,由幾十個孤立的小地堡和一些堅固築壘陣地構成。防守馬雷斯防線的意大利集團軍(司令梅塞將軍)擁有6個師(2個德國師),約8萬人。德軍第15裝甲師為預備隊,擁有坦克150輛、火炮680門。
英國第8集團軍進攻部隊為3個軍(第10、第30軍和新西蘭軍),轄6個師(2個裝甲師)另8個裝甲旅,有坦克610輛、火炮1410門及22個空軍中隊支援作戰。作戰計劃規定,第30軍以3個步兵師由正麵進攻防線東翼,在近海地區突破防線。此後,第10裝甲軍通過缺口實施突擊。與此同時,新西蘭軍從西翼迂回邁特馬泰山發動襲擊,以威脅守軍後方並牽製其後備力量。作戰代號“拳擊家”。
3月20日晚,英軍右翼第30軍在靠近海岸的狹窄沼澤地區首先發起強攻,僅在對方防線打開一個很淺的缺口。次日夜得到增援後,英軍重新發動進攻,橋頭堡稍有擴大。由於反坦克炮受沼澤地及地雷阻滯,未能跟進,英軍前沿步兵陣地在沒有充分支援的情況下被德軍的反擊所摧毀。戰鬥開始兩天後,英軍正麵進攻失敗,撤回出發陣地。鑒於初戰失利,蒙哥馬利改變原計劃,將作戰重點移到內陸側翼。為此,英軍第10軍司令部及第1裝甲師於23日夜穿越沙漠去增援受阻於普盧姆山峽的新西蘭軍。同時,印度第4師從梅德寧向內陸側麵挺進,加強對德、意軍側翼的威脅,並開辟另一條衝擊線。新計劃代號為“增壓2號”。增援部隊到達後,英軍左翼即於26日下午4時在空中轟炸的掩護下發起閃電攻擊。德、意軍試圖調動其預備部隊阻擋英軍左翼的猛烈進攻,但為時已晚。在被合圍的威脅下,守軍不得不向北撤往瓦迪阿卡裏特。3月28日上午4時,英軍完全占領馬雷斯防線,通往突尼斯的道路被打通。
4月7日,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進攻退守瓦迪阿卡裏特防區的意大利第1集團軍,並於同日與美國第2軍先頭部隊會師,將德、意軍包圍。軸心國軍隊放棄陣地繼續北撤。4月13日,意大利第1集團軍撤至軸心國在突尼斯的最後一道防線昂菲達維爾—蓬德法斯一線。至此,德、意非洲集團軍群在突尼斯東北部隻保留一個南北長130公裏、東西寬60公裏的橋頭堡陣地。次日,英軍第8集團軍開抵昂菲達維爾防線。4月20日,盟軍在突尼斯展開非洲戰役最後階段的進攻,從南麵和西麵向突尼斯和比塞大方向同時實施突擊,占領了重要據點。5月6日,英國第1集團軍在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支援下,在突尼斯西線對德國第5裝甲集團軍發動決定性進攻,突破德軍防線,將其殘部分割為兩部。7日,盟軍占領突尼斯市和比塞大,此後,繼續向海邊進軍。軸心國部隊撤入邦角半島,因受到同盟國海軍的海上封鎖,德、意軍既無法繼續防禦,也無法逃脫、5月12日,盟軍殲滅軸心國殘餘部隊,德、意軍總司令馮·阿尼姆被俘。13日晨,意大利第1集團軍投降,曆時3年的北非作戰全部結束。軸心國被俘的人數約27.5萬人(一半以上是德軍),被同盟國的飛機、水麵艦艇和潛艇擊沉的軸心國的艦艇達43.3萬噸。盟軍傷亡7萬餘人。
3年來,軸心國在非洲戰場總計損失95萬人,損失艦艇240萬噸、飛機8000架、火炮6200門、坦克2500輛、車輛7萬輛。同盟國傷亡約26萬人,其中英軍22萬人、法軍2萬人、美軍1.9萬人。同盟國占領北非,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為後來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