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德、意非洲集團軍進攻英軍阿萊曼防線失敗,陷入僵局,隆美爾及德國最高統帥部已準備放棄攻勢。但是,希特勒仍不甘心,命令繼續準備進攻尼羅河三角洲。意大利統帥部也請求隆美爾無論如何不要撤退。在他們的催促下,隆美爾不顧部隊疲憊、補給不足,以及缺乏燃料的惡劣狀況,決定再次進攻英軍阿萊曼防線,突破蘇伊士運河。他認為,如現在不下手,雙方兵力日趨懸殊,將再無機會向尼羅河三角洲進軍了。
阿萊曼防線北瀕地中海、向南延伸64公裏至卡塔臘窪地的鹽堿灘。由於該防線地勢複雜,防守嚴密,沒有裝甲部隊可迂回的開闊翼側,無法從正麵進攻,隆美爾遂決定以哈勒法山為突破口,在該地以東揮戈北上,再朝哈馬姆方向進逼海岸。之後,席卷英軍陣地,擊潰英軍第8集團軍,突破阿萊曼防線,前出至蘇伊士運河地區,為奪取埃及鋪平道路。
隆美爾計劃以德軍第164師和意軍2個師(“特倫托”師和“博洛尼亞”師)對阿萊曼防線北部的英軍第30軍實施牽製性進攻。然後,以德軍第90輕型裝甲師、第15和21裝甲師、意軍摩托化軍(轄“艾裏特”師和“利托裏奧”師)、“富爾戈雷”師及偵察大隊,向防守戰線最南端希邁馬特的英軍第13軍實施主攻。該地段是一個防禦的薄弱點,陣地前僅由雷區加以封鎖。隆美爾的作戰意圖是,從南端突破英軍防線,部分兵力向東推進32公裏到達左側的哈勒法山山脊,然後迂回山脊,對英軍主力實施包圍與進攻。與此同時,部分兵力向北直插海岸,再向東突擊,切斷英軍補給線,迫其原地抵抗,坐以待斃,或向西逃遁,放棄埃及。
根據“超級機密”提供的可靠情報,英國第8集團軍對德、意軍的作戰部署了如指掌,遂決定以重兵防守戰線南端及哈勒法山地。英軍防禦兵力為8個師。北麵由第9澳大利亞師重兵扼守特勒埃薩突出部,第1南非師把守第9澳大利亞師和魯瓦伊薩特嶺之間的地區,第5印度旅據守魯瓦伊薩特嶺,嶺南的第2新西蘭師則在代爾穆納西卜高地上擔負正西和西南方向的防守任務,第44師和第22裝甲旅據守哈勒法山,第7裝甲師布設在東南麵,隱蔽待命,一旦德軍坦克企圖突破,立即給予痛擊。此外,英軍還布設了6個相互連貫的布雷區,構築了堅固的炮兵陣地。
英軍各步兵師裝備有威力強大的新式6磅反坦克炮。部署在陣地前沿的713輛坦克中,有164輛是裝備有75毫米炮的性能優良的美製坦克。英軍坦克比德意軍多1/5,飛機占5:1的優勢。8月份,英軍得到的補給是軸心國軍隊的10倍。總之,英軍的裝備與作戰人員素質已超過入非作戰以來的任何時候,而德、意軍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補給均已處於最低點。
8月30日晚11時,德、意軍開始向英軍防線南端的要塞發起進攻,打響了哈勒法山之戰。英軍的大縱深密集布雷區和空軍的猛烈轟炸,使德、意軍大受挫折,非洲軍陷入死亡陷阱。第21裝甲師師長馮·俾斯麥將軍陣亡,非洲軍軍長內林將軍身負重傷。31日黎明時,先頭部隊隻越過布雷區12公裏。上午8時零5分,隆美爾被迫停止戰鬥。半小時後,鑒於德軍兩個裝甲師已突破至雷區盡頭,隆美爾重新下令進攻,同時被迫修改計劃,推遲向亞曆山大和開羅的進軍,將哈勒法山作為直接目標,全部兵力提前北轉,盡快橫跨哈勒法山脊,以避開右翼英軍第7裝甲師的威脅。於是,德,意軍掉頭直撲英軍第22裝甲旅的防守地段。蒙哥馬利迅速派出第23裝甲旅對保護布雷區的新西蘭師和哈勒法山脊的第22裝甲部隊旅實施增援。至中午,德非洲軍裝甲部隊主力傷亡重大,未能推進一步。這時,戰場上刮起風暴,遮蔽了非洲軍部隊,英國空軍隻得停止轟炸。下午16時,德軍進至山脊最有利的據點132高地對麵。在轟炸機的配合下,集結在高地的英軍坦克和火炮立即向德軍開火。9月1日拂曉,德軍第15裝甲師企圖包圍英軍第22裝甲旅,遭遏製,被迫撤退,下午重新發起進攻,再次被隱蔽在工事內的英第10裝甲師的坦克擊敗。蒙哥馬利集中兵力,收緊包圍圈。天黑前,德軍曾3次試圖突圍,均未成功。
激戰持續至9月2日上午,德軍損失慘重,燃料嚴重短缺,未能前進一步。隆美爾被迫放棄進攻,於夜間命令其裝甲部隊逐步撤至8月30日的出發陣地。哈勒法山之戰以德、意軍失敗告終。
在該戰中,德、意軍損失近3000人,其中死570人、傷1800人、被俘570人;損失坦克50輛、野戰炮15門、反坦克炮35門、卡車400輛。英軍損失1751人、坦克68輛、反坦克炮18門。從此,隆美爾軍隊進至尼羅河一線的最後希望破滅。他們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再也無力發動攻勢。這就注定他們在阿萊曼戰役中的失敗。
經過哈勒法山一役之後,英軍士氣大振。這是他們進入北非作戰以來第一次贏得如此輝煌的勝利,英軍總結出該戰的經驗,為下一步阿萊曼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如集團軍各部隊之間在戰鬥中協調一致;陸軍和空軍之間實行卓有成效的協同。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發揮了高超的技藝,完全掌握了製空權,不斷猛烈攻擊德、意部隊,將其釘死在地麵上,使之無法按預定計劃行動。此外,“超級機密”情報,以及在該戰中運用的假情報、欺騙戰術,也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這種欺騙戰術被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繼續運用於阿萊曼戰役。
哈勒法山一戰失敗後,隆美爾率部退至阿萊曼以西卡塔臘窪地的防線。防線正麵寬60公裏,縱深15~20公裏,北瀕地中海,南靠坦克無法通過的卡塔臘窪地,兩翼不受威脅。
此時,德、意軍經過長時間的沙漠地連續作戰,體力、兵員、裝備消耗均已達到頂點,而且遲遲得不到補充。在“超級機密”情報的幫助下,英國空軍對意大利補給船隊和北非港口實施了有力而準確的打擊,給軸心國的後勤補給計劃帶來嚴重的影響。軸心國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奪取馬耳他島是一大失策。隆美爾估算,在1942年前8個月,他隻得到所需最低補給量的40%。
在兵力對比方麵,軸心國軍隊處於明顯劣勢。首先表現在裝甲車、坦克等機動作戰力量方麵。1942年7月以來,英國第8集團軍補充了大批裝甲力量,組成精銳的第10裝甲軍(轄3個裝甲師);德、意非洲集團軍雖然也有少量補充,但大都是非摩托化兵力,甚至將兩支空降部隊代替地麵作戰力量補充進來。鑒於裝甲兵的機動性和攻擊力適合於沙漠作戰,軸心國軍隊補充的這些兵力幾乎毫無價值。其次是空中力量對比,英軍掌握絕對製空權,而且在配合步兵地麵作戰方麵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最後一點,即軸心國軍隊油料補給一直不足。在幾次作戰、追擊行動中,德、意軍均由於缺乏油料而中途退出戰鬥,前功盡棄。自他們楔入埃及以來,補給線越拉越長,圖卜魯克的供應遠遠不能滿足需要;軸心國運輸船隊不斷遭到盟軍的空中和海上打擊,往往未到北非港口便沉入海底。沙漠戰中,沒有油料足以置人於死地。作戰開始之前,隆美爾僅剩4天的油料,彈藥僅夠用9天。
油料不足,隆美爾不敢再打他擅長的機動戰。坦克在暴露的地域作戰,也容易受到英軍飛機的攻擊。鑒於種種不利因素,隆美爾決定打一場陣地戰:利用步兵堅守防線,不惜任何代價,阻止英軍的突破。一旦英軍楔入防線,立即采取反擊手段將其消滅,以避免英軍擴大突破口。
為此,隆美爾沿整個防線建立了8~13公裏寬的防禦體係。首先讓部隊占據堅固陣地,陣地最前沿設置了大麵積布雷區。第一道雷區縱深約900~1800米,其後是無人地帶,僅配置少數前哨加以監視;其後1800米處是主防線,由德、意軍步兵重兵防守,配備高爆炸彈、火炮和反坦克炮。主防線之後配置裝甲部隊。整個布雷區威脅最大的是北部雷區,縱深達4500~8200米,共用了50萬顆地雷。其中交錯設置著擁有相當兵力的“防禦點”,被稱為“魔鬼的花園”。南部雷區雖不如北麵龐大,但位置恰當,十分有利。
德、意非洲集團軍擁有4個德國師、8個意大利師,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裝備坦克489輛、火炮1219門、飛機675架,總計約10萬人(德軍5萬人)。其兵力部署如下:德、意軍混合編成的6個步兵師堅守主防線;德軍裝甲部隊主力第21裝甲師和第15裝甲師各率一個意大利師(“利托裏奧”師和“艾裏特”師),分別防守戰線南、北兩端;德軍第90輕裝師作為預備隊部署在北段後方海岸附近。為了支撐裝備低劣、士氣不振的意大利部隊,隆美爾將德、意軍混合編製,交叉部署,取得了預期效果,但同時也妨礙了隆美爾在危急關頭對德軍部隊的集中使用。
英國第8集團軍轄3個軍(第10、第13和第30軍),共11個師和6個獨立旅,其中包括4個裝甲師和2個裝甲旅;裝備坦克1200輛、火炮2311門、飛機750架,總兵力達19.5萬人。
盟軍的第8軍不斷施加壓力,使隆美爾在非洲的軍隊被迫撤退。英軍作戰企圖是,突破德意軍的防禦地域後,迅速向西挺進,占領昔蘭尼加和的黎波裏塔尼亞全境,配合即將在法屬北非登陸的美英聯軍,將德意軍全部逐出北非。
蒙哥馬利的作戰計劃是分三路同時出擊。第30軍(轄澳大利亞第9步兵師、蘇格蘭第51步兵師、新西蘭第2步兵師和南非第2步兵師)在北麵擔負主攻任務,負責突破德、意軍防線中央以北的防禦,在雷區打通兩條通路,一條通往腰子嶺,一條越過米泰裏亞嶺。之後,第10軍的裝甲部隊(第1和第10裝甲師)通過通路,在戰線另一邊的開闊地帶占據陣地,迎戰德軍裝甲部隊的反擊。
第13軍(轄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在南麵實施佯攻,分兩路出擊:一路在耶伯爾卡拉赫和卡雷特哈迪姆以東;另一路在更南麵,向希邁馬特和塔卡實施打擊,誘使隆美爾相信英軍主攻方向在南麵,因而在那裏保持強大的裝甲部隊。在牽製德軍裝甲兵的同時,第8集團軍將首先對其步兵實施粉碎性打擊,然後再以密集裝甲群奮力追擊德國非洲軍的殘餘部隊,並將其徹底消滅。這是蒙哥馬利的一種新式沙漠地作戰戰術。他一改過去的先以密集的裝甲群殲滅敵裝甲部隊、繼而再撲向暴露的步兵的戰法,而是首先殲滅德軍非裝甲部隊,同時將德軍裝甲部隊隔開,不讓他們前往接應。
這一大膽的不合常規的戰術引起英軍裝甲師及步兵指揮官的反對,但是,蒙哥馬利力排眾議,堅持了自己的做法。他預計,隻要從翼側和後方對扼守陣地的德軍非裝甲部隊進行夾攻,采用“粉碎性”打擊予以消滅,隆美爾的裝甲部隊就無法守住奪來的地盤。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會由於補給不足而始終處於危險的境地,唯一的出路隻有撤退。
為保障戰役成功,蒙哥馬利的進攻計劃以兩項內容作為基礎:詐敵計劃和作戰計劃。首先,對軸心國軍隊實施欺騙戰術,使之相信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部,然後,運用強大的火力優勢,對北部防線實施大規模進攻。
詐敵計劃要達到兩個目的:盡可能長久地隱蔽英軍發動攻勢的意圖;如瞞不住,則要使德軍無法確定進攻日期和主攻地帶。具體做法是,在北部,掩蓋英軍的真正意圖和實際行動,而在南部,則要有意識地顯示英軍正在活動的假象,以誘使德、意軍在南麵集中兵力。英軍在阿萊曼防線南端的後方一帶,布置了假輜重卡車和假的彈藥庫,鋪設了長達32公裏的假的輸油管,並且故意遲遲不竣工,給德方造成一種英軍將到11月以後才發動進攻的假象。電台使用也日益頻繁。
在北部,真正發起進攻的地段,作戰運輸工具和火炮都趁黑夜運入並仔細加以偽裝。成百輛坦克隱藏在各種模擬車輛下麵,卡車停在火炮陣地上。停放在後方的坦克和火炮運到前沿後,在它們空出來的地方放置了偽裝物。9月下旬,在沙漠的開闊地上,步兵出擊前使用的前沿狹長掩壕已於夜間挖成並偽裝起來。
開戰日定在月盈之夜的10月23日。這樣英軍便可借助月光安全有效地排除地雷,在德、意防線上盡快打開缺口,開辟雷區通路。作戰代號為“捷足”。
10月23日21時40分,英軍1200門火炮對德、意軍整個陣地進行了猛烈襲擊,最後集中在北部地區。不久,德、意軍的通信網就被破壞,其司令部頓時耳目封閉。在英軍強大火力的壓製下,意軍第62步兵團的部分兵力擅自離開防線,紛紛後撤。22時,英軍第30軍在戰線北部開始進攻。與此同時,英軍在南部發起攻擊,牽製德軍主要裝甲部隊。第30軍所屬第9澳大利亞師和第51蘇格蘭師投入戰鬥後,準備打通一條穿過布雷區的通路。在其南側,新西蘭師和南非師也投入進攻,以開辟一條南通路。同時,第4印度師從魯瓦伊薩特嶺上具有威脅性的突出陣地展開淩厲的攻勢,楔入德軍陣地。在英軍戰線北端,一個澳大利亞旅於特勒埃薩和地中海之間發起牽製性進攻。24日淩晨1時,英軍越過德軍前哨線,楔入其主防線,突破口寬度在9.6公裏以上。到淩晨5時30分,第30軍一半部隊已達預定目標,兩條重要的雷區通路均已打通。第30軍各師和第10軍所屬第1、第10裝甲師尾隨在步兵後,分別開入北通路和南通路。
由於雷區縱深大,英軍先頭步兵部隊和坦克在通路遭到越來越猛烈的炮火襲擊,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24日下午,蘇格蘭步兵師和第1裝甲師重新組織進攻,殺開通路衝過了布雷區,新西蘭師的第9裝甲旅也越過了米泰裏亞嶺。但在其南側進攻的第10裝甲師遭到德、意軍的頑強阻擊,直到次日清晨仍無法推進。英軍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裏亞嶺背後,在最大射程上與敵交火,他們隨時都可能被行動緩慢的步兵堵塞在後麵,陷在狹窄通道內無法行動。不過,英軍還是擊退了德軍第15裝甲師的多次小規模反擊。到傍晚,德軍第15裝甲師隻剩下1/4的坦克能投入戰鬥。
第13軍在南麵的助攻也不順利,所屬第7裝甲師和第44師都未能通過希邁馬特北麵的布雷區,被迫停滯於主陣地前。在各布雷區之間,第13軍所屬步兵按照蒙哥馬利的“粉碎性”戰術展開血戰,未能奏效。為保存第7裝甲師實力,蒙哥馬利命令南部放棄進攻,北部仍按原計劃繼續強攻。
25日夜,在炮兵和轟炸機的強大火力支援下,英軍不間斷地向德、意軍實行突擊。午夜時分,英軍攻克了北部的重要據點——第28號高地。接著,在此地集中兵力準備繼續進攻,以便擴展他們在雷陣以西的橋頭陣地。
在此期間,接替隆美爾任非洲集團軍代理司令的施登姆將軍,在戰役開始後不到一天,便死於心髒病猝發,司令部一度發生混亂。9月23日回國治病的隆美爾應希特勒的要求,於10月25日晚匆匆返回阿萊曼前線指揮作戰。他放棄以步兵固守陣地的原計劃,命令第15裝甲師和1個意軍師於26日清晨向第28號高地發起反擊。在英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進展遲緩。入夜,意軍兩個營占領高地的東、西兩麵。但高地仍控製在英軍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作戰依托地。
此後,隆美爾動用了預備隊第90輕裝師,並於26日夜調遣南段第21裝甲師率部分意軍和炮兵前去增援北段。他明白,由於缺乏燃料,一旦英軍再進攻南部,第21裝甲師就無法重新返回。然而,德軍當務之急是盡一切力量頂住英軍在北部的進攻,隆美爾隻有孤注一擲。27日上午,他命令各部隊盡量利用一切可以使用的火炮,阻滯英軍的攻擊。接著,德軍裝甲兵對英軍發動一係列進攻,但均告失敗。
經過3天激戰,英軍損失較大,傷亡6000人,損失300輛坦克。蒙哥馬利“開始意識到必須謹慎行事”。他決定在10月27日和28日暫停大規模進攻,重新調整部署:第30軍和第10軍進行休整,增補人員和裝備;將南線第7裝甲師調往北部戰線,準備同澳大利亞師共同沿海岸公路一線發動決定性進攻;腰子嶺和米泰裏亞嶺轉入防禦,由第13軍防守;新西蘭師改作預備隊。
28日,隆美爾發現英軍在第1道雷區前集結大量裝甲兵力,預料將發生一場決定性戰鬥,於是,將南段剩餘的德軍和重武器全部調往北麵。英軍偵察機發現了德軍的集結行動。28日中午,英國空軍出動轟炸機,轟炸德、意軍的集結部隊,粉碎了隆美爾第二次反攻企圖。這次失敗是阿萊曼之戰的轉折點,隆美爾再沒有可用於反攻的部隊了。
至29日,德軍已全部集結在戰線北部,南部僅剩意軍防守。這樣,精銳的德軍便不再和意軍交叉部署了。據此,蒙哥馬利及時改變計劃,決定先在德、意兩軍的接合部(英軍北部通路北端)給意軍以決定性打擊,然後在左翼重創德軍。作戰行動代號是“增壓”。
“增壓”計劃規定,澳大利亞師要在10月30日夜至31日淩晨之前向北猛攻,到達海邊,把德、意軍的注意力引向北麵。然後,在10月31日夜到11月1日淩晨前,在北通路北麵,以新西蘭師為主,在第9裝甲旅和2個步兵旅增援下,向意軍發起強大攻勢,打開一個深遠缺口。之後,第10裝甲軍通過缺口。
澳大利亞師在向海岸的進擊中遭到頑強抵抗,進展困難,未能一直攻到海邊,但在德、意軍的多次凶猛的反突擊中守住了陣地,並奪得了公路和鐵路沿線的許多陣地,俘獲500名俘虜。在此期間,英軍加緊“增壓”作戰計劃的準備工作。由於新西蘭師同其增援部隊尚未取得協調,蒙哥馬利於10月31日6時30分將“增壓”作戰的總攻時間推遲一天,改為11月2日淩晨1時。
11月2日淩晨1時,“增壓”行動開始。300餘門火炮同時炮擊德、意軍主陣地長達3個小時,接著新西蘭師在移動彈幕掩護下,開始向意軍防線發起進攻,首先攻擊的目標是第28號高地兩側的第200步兵團。英軍很快楔入陣地,跟隨坦克和裝甲車向西挺進。
隆美爾正確地估計到英軍將向海岸進擊,並做了相應的部署。但他沒想到英軍會突然改變作戰方向,攻打德、意軍接合部。經過激戰,隆美爾把第90輕裝師預備隊投入戰鬥,阻止住英軍前進。英軍遂在已楔入的陣地上不斷增加兵力。英軍第151旅和第152旅在第23裝甲旅的支援下,在規定時間內打開一條長達3600米的通道。裝甲部隊前鋒第9裝甲旅緊隨其後,以便趕在日出之前進抵前方1800米處的德軍炮兵屏障前。接著,第10軍裝甲部隊迅猛出擊,進入突破口向縱深發展。不久,大批英軍突破了第28號高地西南麵德軍第15裝甲師的防線。新西蘭步兵和強大的裝甲群向西推進,擊潰一個意大利團和一個德國裝甲兵營,並攻擊德軍後勤補給係統。
2日上午,德、意軍殘存部隊發動反擊,並設法堵住已達4公裏寬的缺口,隨後展開了一場整個戰役中最激烈的坦克戰。越來越多的德軍和意軍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支援下投入戰鬥。英軍炮兵和沙漠航空隊轟炸機進行了有力的反擊。雙方傷亡都很大。經過兩個小時激烈戰鬥,德、意軍的反擊失敗。北部戰線的嚴峻局勢,迫使隆美爾調集南部意大利“艾裏特”裝甲師和炮兵部隊的大部兵力向北增援。於是,整個南段防線縮短。下午,隆美爾運用全部殘存坦克,對英軍進攻部隊的兩翼實施反突擊。由於缺乏空中掩護,在英國空軍的襲擊下,德軍損失慘重,大部分坦克被擊毀,有生力量隻剩下1/3,坦克35輛。一天之內,德、意軍消耗彈藥450噸,但得到的補充隻有190噸,而且是由驅逐艦卸在約500公裏以外的圖卜魯克港。
當晚,隆美爾獲悉英軍正在把第二線的裝甲部隊全部集中在突破口,準備作最後的攻擊。鑒於抵抗無望,隆美爾遂決定將部隊後撤到阿萊曼以西96公裏處的富卡,以免全軍覆滅。南線兵力撤回到8月底所占陣地,第90輕裝師、非洲軍和意軍第20軍開始緩慢西撤。與此同時,隆美爾向希特勒報告了撤退情況。
11月3日中午1時30分,希特勒發來電報,製止非洲集團軍後撤,要求他們誓死守衛北非沙漠。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意軍停止西撤行動重新部署防線,準備同英軍決一死戰。11月4日晨,德國非洲軍同第90輕裝師會合,在特爾曼斯拉構成一道薄弱的環形防線,一直延伸至鐵路線以南約16公裏處,與意大利第20裝甲軍殘部連接在一起。南段防線由意軍1個師、1個傘兵旅和第10軍部隊負責防守。上午8時,經過1小時的炮火準備之後,英軍對德、意軍防線發起最後進攻,一舉突破特爾曼斯拉防線,俘虜非洲軍軍長馮·托馬。意軍第20裝甲軍也被包圍。經過激戰,黃昏時分,第20軍被英軍全殲。其間,英軍第13軍部隊突破南段意軍防線,至4日已前進8公裏,使德、意軍的濱海集團麵臨被包圍的威脅。同日,英軍裝甲部隊抵達其最終目標——戰線後方的開闊地。
迫於局勢,隆美爾於4日下午3時30分再次下令撤退。撤退時,德軍將4個意大利師的淡水儲備和汽車全部帶走。第二天早晨,接到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命令,但為時已晚,富卡防線已無法據守,德軍繼續向西撤去。
從11月5日起,英國第8集團軍開始實施對隆美爾軍隊的追擊行動,中午即抵富卡與德軍展開激戰。隆美爾原打算在富卡停留一段時間,以便等待隨後跟進的步兵,可是不久,英軍一支強大的迂回縱隊迅速向德軍敞開的南麵側翼挺進。隆美爾擔心被包圍,當晚便撤向馬特魯。英軍繼續追擊。6日下午開始下暴雨,道路泥濘,補給、油料未能跟上,妨礙了英軍的追擊行動。7日一整天,英軍3個裝甲師均未能繼續前進。翌日清晨,英軍巡邏隊進入馬特魯港後,發現隆美爾已於夜間離開,向西撤往薩盧姆。這樣,從1942年11月5日起,英軍一路追擊退卻之敵,一路收複埃及、利比亞失地。11月10日,英軍占領西迪拜拉尼,第二天占領薩盧姆和拜爾迪耶,20日占領班加西,直至1943年1月23日占領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迫使軸心國軍隊退至利比亞—突尼斯邊境。2月16日,隆美爾軍隊停止撤退,占據突尼斯—馬雷斯防線,準備在非洲作最後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