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庫爾斯克會戰

  蘇軍在1942年底至1943年初的冬季進攻之後,於3月底暫時轉入防禦,但仍保持著戰略主動權。蘇德戰場出現了“平靜的春季”,僅在庫班繼續進行著爭奪製空權的激戰。蘇軍要實現戰爭的根本轉折,尚需做出巨大努力。戰爭的進程和結局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對寧靜的1943年春哪一方能更迅速地彌補損失,增強自己的軍事實力,更好地做好下一步作戰的準備。1943年4月至6月這段戰略間歇,交戰雙方都用來製訂新的戰略決策和準備夏季的行動。

  在蘇德戰場,蘇軍在包括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戰在內的冬季進攻中,取得一係列勝利,進攻力量進一步增強。德、意軍隊1943年5月在北非的作戰中敗北。意大利已瀕臨被迫退出戰爭的前夕。大西洋交通線的鬥爭於春季取得有利於同盟國的轉折。日本在太平洋已成強弩之末。反法西斯一方的軍事力量迅速增長,整個大戰的戰略形勢對反法西斯聯盟十分有利。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和1942年底至1943年初蘇軍冬季攻勢中的失敗,以及在其他戰場的不利形勢,使德國內部情況更趨惡化,其國際地位,特別在其盟國和仆從國中間的地位顯著降低。為了改善德國的處境和防止法西斯集團崩潰,德軍統帥部決定在蘇德戰場發動大規模夏季攻勢,以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扭轉不利的戰爭態勢。進攻計劃於3月初開始製訂。

  關於在蘇德戰場作戰的戰略方針和1943年夏的具體軍事行動計劃,在德軍武裝部隊東線與西線的將領之間,陸軍總部與德軍最高統帥部之間存在意見分歧。但是,最終德軍統帥部的計劃是:堅決削弱蘇軍將在夏季發動攻勢的突擊力量,爾後向東方展開勝利的進攻,從蘇軍統帥部手中奪回戰略主動權,力求戰局發生對德軍有利的轉變。德軍統帥部考慮到其軍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的有利態勢,決定把庫爾斯克突出部作為進攻出發地段。為準備在庫爾斯克附近實施代號為“堡壘”的進攻戰役,希特勒於1943年4月15日簽署了第6號作戰命令。德軍的進攻企圖是:從北麵的奧廖爾和南麵的別爾哥羅德向庫爾斯克突出部根基部實施向心突擊,圍殲蘇軍中央方麵軍和沃羅涅日方麵軍,爾後向東南方向,亦即蘇軍西南方麵軍的後方突擊。此後,預定向東北方向發展進攻,以圖進至蘇軍中央方麵軍後方,威脅莫斯科,並計劃重新向列寧格勒進攻。

  對於德軍統帥部來說,主要問題在於補充兵員和武器的損失,並建立相應的進攻集團。為了補充軍隊和組建新的兵團,德國不得不從1943年1月13日起實行總體動員,征召大量軍工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的工人,以及老年男子和16~18歲的青年入伍。新入伍的人員在後備軍和正在整編或組建的師裏經4至6個月的訓練即被送往作戰部隊,有的甚至僅進行6至8周訓練即被派往前線。根據總動員令應征入伍的士兵,無論身體條件或戰鬥素質都大不如以前。但是,動員畢竟使蘇德戰場上受到嚴重削弱的德軍部隊得到了補充。實行總體動員的結果,征召了200餘萬人。這使德軍在1943年上半年得以新組建一批師,並對1942年底至1943年初遭受損失的一些兵團進行補充。

  1943年,德國的工業加緊發展,軍火產量比往年得到增長。1943年,德國火炮、坦克和迫擊炮產量比1942年增加1倍多,作戰飛機產量增加70%。但是,由於德軍作戰損失很大,超過其軍工生產和人員的補充能力,德軍統帥部仍被迫縮減了許多步兵師的編製規模。

  截至1943年7月,由於實行總動員和加緊生產技術裝備,德軍在蘇德戰場共集中530餘萬人、5.4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5800多輛坦克和強擊炮、近3000架飛機,以及277艘艦艇,但仍未能補足其全部損失,使其蘇德戰場部隊總人數達到1942年秋季的水平(約620萬人)。不過,德國此時仍是個強大的對手。在英美尚未開辟歐洲第二戰場的情況下,德軍還能夠從西線向東線抽調兵力。

  為實施“堡壘”戰役,德軍在庫爾斯克方向集中了蘇德戰場德軍全部裝甲師的近70%、作戰飛機的65%以上。實施“堡壘”戰役的各突擊集團共編有50個精銳師,其中包括16個裝甲師。集中於庫爾斯克突出部以南和以北的德軍中央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司令分別為克魯格元帥和曼施泰因元帥),總兵力達90餘萬人。實施戰役的德軍各集團共裝備火炮、迫擊炮約1萬門、坦克和強擊火炮約2700輛、飛機2000餘架。德軍突擊集團還裝備了新式“虎”式和“豹”式坦克以及“裴迪南”式強擊火炮。

  然而,到1943年7月庫爾斯克會戰前,整個蘇德戰場的兵力兵器對比已發生根本性變化。蘇聯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後,更加廣泛地展開了軍火生產,新式武器產量有了很大增長。軍事經濟迅速發展和部隊作戰技能的提高,使蘇軍各軍兵種從1943年春季到夏初這一期間得以進行大規模組織整編,組建了大量的坦克集團軍和空軍集團軍,基本完成了在全軍中建立軍一級編製的工作。蘇軍裝備了各種新式武器裝備,諸如改進型坦克、自行火炮、飛機,以及大量火炮、迫擊炮、自動步槍和彈藥等。至7月初,蘇軍已取得對德軍優勢:人數多0.2倍,火炮多0.9倍,坦克多0.7倍、飛機多2.4倍。許多武器裝備的主要質量指標,已超過德軍同類武器裝備。

  1943年3月末,冬季戰局結束後,蘇軍最高統帥部即著手製訂1943年夏秋作戰計劃。最初計劃先敵轉入進攻,在西南戰略方向實施主要突擊,戰局一開始就展開廣泛的進攻行動。但是,在查明德軍準備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地域采取大規模進攻行動的企圖後,蘇軍最高統帥部於3月末至4月初進行了多次討論,對夏季攻勢計劃做了重大修改,並於4月12日召集會議,定下了實施有計劃防禦的預先決心。決心規定: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中重兵集團,暫時轉入有組織的堅守防禦,在防禦交戰中疲憊、消耗德軍集團,爾後轉入反攻,粉碎德軍進攻企圖;在粉碎庫爾斯克方向德軍後,計劃在正西方向和西南方向全線出擊,摧毀德軍從斯摩棱斯克到亞速海的防禦。為牽製德軍部隊並使其無法機動預備隊,還規定在蘇德戰場南部一些方向上和西北方向上實施局部進攻。會上也研究了另一種方案:倘若德軍統帥部近期內不在庫爾斯克附近發動進攻,則蘇軍將轉而采取積極行動。

  為進行庫爾斯克會戰,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域建立了由蘇軍沃羅涅日方麵軍(司令員瓦杜丁將軍)和中央方麵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組成的軍隊集團。截至7月初,該集團編成內共有133萬餘人(與德軍對比為1.4:1)、火炮和迫擊炮1.9萬門(1.9:1)、坦克和自行火炮3444輛(1.2:1)、飛機2172架(1:1)。在兩個方麵軍後方配置的大本營戰略預備隊——新編草原方麵軍(司令員科涅夫將軍),準備隨時采取防禦或積極的進攻行動。部署在這裏的蘇軍占其整個作戰部隊人員約1/3,火炮和迫擊炮的近26%,坦克和自行火炮的46%以上,作戰飛機的1/3以上。

  庫爾斯克會戰,從7月5日德軍發起進攻開始至8月23日蘇軍勝利結束進攻,曆時50天。

  為實施防禦,蘇軍預先做了大量周密充分的準備工作。4月,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展開了堅守作業,接近前線地區的居民給蘇軍以巨大支援。6月份,計有30餘萬庫爾斯克市、州的居民參加了防禦工事的構築。為實施穩固的防禦,蘇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庫爾斯克方向建立整個縱深為250~300公裏的多地帶防禦;將大本營戰略預備隊(草原方麵軍)調到庫爾斯克以東地域;向庫爾斯克地域進行了整個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物資器材和部隊的集中;組織了專門破壞德軍交通線和奪取製空權的空中戰役;加強遊擊隊的活動,在德軍後方開展大規模破壞活動和搜集重要情報的活動;從4月起,部隊利用戰鬥間歇進行戰鬥訓練,特別是反坦克訓練;實施一整套措施,以便保證蘇軍即將開始的行動。

  防禦作戰從7月5日拂曉蘇軍實施炮火反準備開始,共有2460門火炮、迫擊炮和火箭炮參加了炮火反準備,平均每公裏正麵的火炮密度達30~35門,在最重要的地段上達60~70門。炮火反準備使德軍的首次突擊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已做好進攻準備的德軍戰鬥隊形和指揮係統被打亂,因此,德軍被迫推遲2.5~3個小時才發起進攻。

  7月5日5時30分和6時,德軍在炮火準備後分別由奧廖爾以南地域從北向南和從別爾哥羅德地域由南向北對庫爾斯克發起進攻。

  德軍在蘇軍中央方麵軍地帶內向3個方向實施了突擊:向奧利霍瓦特卡實施主要突擊,向小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格尼列茨實施輔助突擊。

  德軍第9集團軍在奧利霍瓦特卡主突方向上,將300多輛坦克同時投入戰鬥,大批轟炸機輪番轟炸,為坦克開路。蘇軍航空兵和炮兵對德軍坦克實施了猛烈突擊。德軍步兵也遭到防禦部隊猛烈射擊。7月5日日終,主突方向的德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楔入蘇軍第13集團軍防禦縱深6至8公裏。

  蘇軍中央方麵軍判明德軍主突方向後,於6日以第13集團軍的近衛第17軍和第2坦克集團軍的第16坦克軍向北,以第19坦克軍從薩莫杜羅夫卡向東北,分別對德軍主要集團實施反突擊,阻止了德軍的進攻。隨後幾天,德軍向波內裏增調兵力,但通過這一方向向庫爾斯克突破的企圖也未成功。

  7月9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被迫把突擊集團全部兵力投入戰鬥。至7月11日,德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隻前進9~12公裏,未能突破蘇軍防禦的戰術地幅,被迫轉入防禦。蘇軍在奧廖爾方向轉入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

  在庫爾斯克南麵蘇軍沃羅涅日方麵軍地帶內,德軍共集中了約1000輛坦克同時投入戰鬥,其中700輛配置在奧博揚公路的主要方向上。

  7月5日晨,德軍向奧博揚實施了主要突擊,在科羅恰方向實施輔助突擊。沃羅涅日方麵軍以3個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抗擊德軍的進攻。在防禦的關鍵時刻,蘇軍及時調整部署,加強兵力,實施反突擊,終於在奧博揚方向阻止了德軍的進攻。

  7月10日,因在奧博揚方向未能繼續前進,德軍被迫將主力調到普羅霍洛夫卡方向實施進攻,企圖繞道向庫爾斯克推進。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百夫”戰役集群實施了這次進攻。蘇軍決定從2個方向對雅科夫列沃實施向心反突擊,即以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和近衛第5集團軍從東北,以第1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6集團軍的近衛步兵第22軍從西北,分別實施反突擊。第2和第17空軍集團軍對反突擊實施空中支援。

  7月12日,在普羅霍洛夫卡以西和以南地域,雙方約12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坦克遭遇戰。同時,雙方飛機在空中也展開了激戰,僅7月12日,蘇軍空軍即出動飛機299架次。普羅霍洛夫卡地域的坦克戰以蘇軍的勝利告終,德軍被迫停止進攻,並後退8~10公裏,德軍損失坦克400多輛。德軍由南麵向庫爾斯克的進攻已陷入困境,在楔入蘇軍防禦縱深近35公裏後被迫轉入防禦。

  從7月16日起,在進攻計劃已被徹底挫敗的情況下,南麵德軍開始撤回出發地區。蘇軍沃羅涅日方麵軍和草原方麵軍在德軍後衛阻擊下追擊撤退之敵,於7月23日日終前出到交戰開始前所占地區,並根據蘇軍統帥部指示就地做反攻的準備。

  反攻的目的是殲滅德軍奧廖爾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兩個集團,並為轉入總的戰略進攻創造條件。蘇軍中央方麵軍、布良斯克方麵軍以及西方麵軍負責實施奧廖爾進攻戰役。沃羅涅日方麵軍、草原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一部,負責實施別爾部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蘇軍的這次反攻在300餘公裏正麵進行。蘇軍最高統帥部代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分別負責協調沃羅涅日方麵軍與草原方麵軍、西南方麵軍與南方麵軍之間的行動。

  7月12日,經航空火力和炮火準備之後,蘇軍首先對奧廖爾突出部北部正麵和東部正麵發起反攻。西方麵軍左翼各兵團向霍特涅茨和博爾霍夫方向展開進攻,布良斯克方麵軍向博爾霍夫和奧廖爾方向展開進攻。

  進攻第一天,西方麵軍近衛第11集團軍為奪取主要防禦地帶與德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第二天日終前已突破德軍防禦的戰術地幅,向縱深推進近25公裏。

  布良斯克方麵軍地帶內的進攻十分艱難,德軍竭力扼守博爾霍夫,因為這是從北麵掩護通往奧廖爾集團後方的重要防禦樞紐。布良斯克方麵軍所屬第61集團軍在2天的進攻中接連擊退德軍的反衝擊,楔入敵防禦縱深5~8公裏。進攻第一天,方麵軍第3、第63集團軍的部隊未能突破德軍主防禦地帶。近衛第1坦克軍在第63集團軍地帶投入交戰後,進攻速度才有所提高。7月13日日終前,第3、第63集團軍楔入德軍縱深已達14至15公裏。

  西方麵軍不斷擴大和加深突破口,摧毀了博爾霍夫德軍集團的抵抗,從西麵包圍了該城,並從北麵和西北進一步威脅到奧廖爾城。布良斯克方麵軍從東北和東南向奧廖爾實施主要突擊,布良斯克方麵軍所屬第61集團軍則由東麵和東南麵對博爾霍夫實施包圍。

  7月15日,中央方麵軍右翼各集團軍(第48、第13、第70集團軍和第2坦克集團軍)轉入反攻,向西北方向的克羅梅實施主要突擊。至17日,中央方麵軍完全恢複了自己在德軍進攻前所處的態勢。

  為阻止蘇軍的進攻,德軍急忙從第9集團軍和蘇德戰場其他地段調來7個裝甲師、1個機械化師和4個步兵師。

  為了增強突擊力量,發展進攻,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將戰略預備隊投入交戰。采取此舉的另一個原因是,戰鬥至第7天日終時,蘇軍進攻的總正麵已大大加寬,隨著部隊日益楔入德軍防禦縱深,各兵團之間開始出現間隙,翼側逐漸暴露。7月19日至26日,布良斯克方麵軍將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加強的近衛第3坦克集團軍,西方麵軍把最高統帥部加強的第11集團軍、第4坦克集團軍和近衛第2騎兵軍,先後投入交戰。戰略預備隊投入交戰後,大大提高了蘇軍的進攻速度。

  7月29日,布良斯克方麵軍攻克博爾霍夫。結果,奧廖爾德軍集團被蘇軍3個方麵軍從北、東、南三麵包圍,蘇軍的3個坦克集團軍又構成了切斷德軍西撤道路的威脅。7月31日夜,德軍為免遭全殲,開始由奧廖爾向西撤退。8月3日,布良斯克方麵軍所部楔入奧廖爾。8月5日晨,布良斯克方麵軍在西方麵軍和中央方麵軍的兩翼配合下,經過激戰解放該城。就在同一日,實施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進攻戰役的草原方麵軍,解放了別爾哥羅德。蘇聯首都莫斯科鳴放禮炮,以表示對解放這兩座城市的蘇軍的敬意。

  消滅奧廖爾集團以後,蘇軍轉入追擊。至8月18日,蘇軍前出到德軍在布良斯克以東構築的防禦地區。此時,為了準備實施解放布良斯克的戰役,蘇軍抵達該地域後便停了下來。

  通過奧廖爾戰役,蘇軍拔除了德軍的重要戰略基地,擊潰德軍15個師,向西推進150公裏,為爾後蘇軍向白俄羅斯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8月3日,蘇軍向德軍占領的遏製著蘇軍通往烏克蘭和頓巴斯進攻道路的別爾哥羅德西北地域發動進攻。進攻第一天,沃羅涅日方麵軍和草原方麵軍取得很大勝利。主突方向德軍防禦的整個戰術縱深被突破。8月5日,草原方麵軍攻占別爾哥羅德。蘇軍在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方向上的進攻,迫使剛被調走抗擊蘇軍在頓巴斯方向進攻的德軍幾個裝甲師又匆忙調回哈爾科夫地域。

  沃羅涅日方麵軍進攻較順利,所屬第1坦克集團軍在實施戰役的5天中,推進100多公裏。到8月7日日終,已攻占德軍戰役縱深內的重要抵抗中心和交通樞紐博戈杜霍夫市。此時,方麵軍近衛第5坦克師也攻占了德軍從西北方向掩護哈爾科夫的兩個重要樞紐位洛切夫和卡紮契亞洛潘。至此,德軍已被分割為兩個部分。8月11日,沃羅涅日方麵軍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大突破口,並切斷了哈爾科夫至波爾塔瓦鐵路。此時,草原方麵軍各集團已逼近哈爾科夫德軍防禦外廓。西南方麵軍第57集團軍已強渡北頓涅茨河,從東和東南逼近哈爾科夫。

  為了粉碎沃羅涅日方麵軍的突擊集團,消除包圍哈爾科夫的最大威脅,德軍決定使用從頓巴斯調到哈爾科夫方向的基本兵力,對楔入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的沃羅涅日方麵軍實施反突擊。從8月11日至17日,雙方在博戈杜霍夫以南地域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德軍將3個裝甲師投入戰鬥後,把蘇軍向北擊退20公裏,但未能實現楔入博戈杜霍夫地域、前出到蘇軍沃羅涅日方麵軍主要集團後方的企圖。8月17日,在蘇軍打擊下,該方向德軍被迫停止進攻,轉入防禦。德軍在這一企圖失敗後,又企圖從阿赫特爾卡地域由西北方向突擊博戈杜霍夫,計劃切斷阿赫特爾卡以南的戰線突出部,由西北方向楔入博戈杜霍夫地域,粉碎沃羅涅日方麵軍突擊集團的基本兵力。為此,德軍在阿赫特爾卡及其以西地域集中了“大日爾曼”機械化師和第19、第11、第7裝甲師的基本兵力。同時,德軍在科帖爾瓦以南集中了黨衛“骷髏”裝甲師的基本兵力,企圖從南麵突擊前出到科帖爾瓦地域的蘇軍後方。經激戰,沃羅涅日方麵軍粉碎了德軍的企圖,德軍被迫轉入防禦。

  當沃羅涅日方麵軍抗擊德軍反突擊時,草原方麵軍逐步摧毀德軍的頑強抵抗,從東、北、西三麵包圍了哈爾科夫。德軍遲滯蘇軍反攻的企圖遭到失敗。為免遭殲滅,德軍於8月22日開始向西南撤退。8月23日,草原方麵軍在沃羅涅日方麵軍協同下攻占哈爾科夫。此次戰役,使蘇軍向南和西南方向前進140公裏,擊潰德軍15個師,為解放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前出第聶伯河創造了條件。

  蘇軍在反攻中肅清了奧廖爾地域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域的德軍集團,勝利結束了連續50天的。會戰結果是:德軍損失50萬人、1500輛坦克、3000門火炮、3700餘架飛機,德軍30個師被粉碎。當然,蘇軍也付出了重大代價。

  如果說斯大林格勒會戰預告了德國法西斯軍隊的覆滅,那麽庫爾斯克會戰就把它推到了覆滅的邊緣。此戰役使希特勒的進攻戰略徹底破產,被迫在整個蘇德戰場完全轉入戰略防禦。庫爾斯克會戰,如同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一樣,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蘇軍在庫爾斯克地域的勝利,使蘇軍完全掌握了戰略主動權,為爾後在蘇德戰場全線展開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