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國民政府的對敵戰略

  中國正麵戰場的態勢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比之以前有了較大變化。由於日軍攻占了緬甸全境,並陳兵滇西,從而切斷了對中國抗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西南國際大動脈,完成了對中國的半月形戰略包圍,形成了對中國戰略大後方的直接威脅。另一方麵,由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連遭失敗,中國正麵戰場的大規模戰略也隨著日軍的放棄而暫停,采取了維持現狀的方針,從而使中國正麵戰場所受的壓力得到緩解。

  基於這樣一種形勢,1943年中國國民政府奉行了如下的戰爭指導方針:一方麵繼續牽製日軍的兵力,協助盟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作戰;另一方麵聯合盟軍,努力打破日軍對中國的戰略包圍,重新貫通援華國際通道;同時保持有生力量,進行大規模整軍工作,以待歐洲戰爭結束後,與移師亞太的盟軍一道,向日軍發動最後的總反攻。這一方針包含了國民政府對日作戰的一些基本設想。

  第一,與日本中國派遣軍相對峙,繼續維持現狀。1942年9月10日,蔣介石在西安軍事會議上說:“我們現在對敵的方略,務使敵人時時被我們牽製,處處受我們威脅,因而不得不處處設防,點點配兵;這樣,他就不敢任意抽調軍隊,來進攻我們一點了。”其實質是,以各戰區的牽製、威脅行動為手段,限製日軍集結和機動兵力,以保持目前戰線的穩定。因此,基本上是一種守勢戰略。

  第二,以取得盟軍協助為條件,相機在滇西、緬甸方向發動攻勢,以解除日軍對中國的包圍,把國際通道打通,獲取援華軍火等物資,培植反攻實力。在滇、緬方向實施反攻的意圖,早在1942年緬甸失守之後就已提上日程,但由於同盟國間的諸多分歧而遲遲未決。1942年5月緬甸失守後,為了再次開中國的國際通道以為戰爭提供條件,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美國將軍史迪威向中美雙方統帥部提出了反攻緬甸的初步計劃,要點是:由英國出兵3個師,美國出兵1師,中國出兵2個師,由印度阿薩姆渡親敦江人緬,向曼德勒出擊;另由中國20個師由滇西出擊臘戍,與由印人緬的中、英、美聯軍會師曼德勒。中國軍事委員會審議時提出建議:在地麵部隊出擊時,英國海、空軍須在安達曼群島發起攻擊,奪取孟加拉灣的製海製空權,並在仰光登陸。其目的在於阻止日軍由馬來亞。新加坡等處增援,以確保反攻緬甸的全勝。

  然而,英國方麵以“先歐後亞”的戰略進行了周詳考慮,不認為收複緬甸是當務之急,而僅以穩定印度為目的,因此不願調集海、空軍力量用於緬甸。對此,1942年門月3日,蔣介石表示:中國在反攻緬甸的作戰中,出動18個師兵力,其中3個師用於印緬方麵,15個師用於滇西方麵,1943年2月以前完成準備工作。同時再次強調,反攻緬甸的中心問題在於英國能否出動海、空軍用於孟加拉灣和仰光地區。

  1943年1月的卡薩布蘭卡會議及2月間的中。英、美軍政高級參謀人員的一係列會議中,同盟國互相商討後達成了反攻緬甸的“安納吉姆”計劃,決定:以1943年11月為期完成反攻準備;11月至次年5月實施反攻;反攻分由中國滇西、印度英帕爾及阿恰布等多個方向展開,其間海軍控製孟加拉灣,封鎖並占領仰光。

  盡管同盟國間已就“安納吉姆”計劃達成了表麵上的一致,但英國卻躊躇不決,不願承擔正麵反攻的義務。中國影響增大是英國方麵最為擔心的問題,會導致大英帝國在東南亞及亞太地區影響的削減,甚至危及英國的殖民利益。因此,一再以“先歐後亞”戰略及不影響歐洲戰場為由,反對將海、空軍力量大量投入緬甸作戰。在英國的反對下,英、美逐步縮小了反攻緬甸的規模,將反攻變成了一場由中國軍隊主要承擔收複緬北任務,打通中印陸上交通的有限行動。羅斯福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上,也向蔣介石保證了中國軍隊在緬北作戰時,同盟國海軍將在南緬同時行動。因此,蔣介石在英國海軍掌握孟加拉灣控製權及實施兩棲登陸的條件下,接受了先行反攻緬北的計劃。但在其後的德黑蘭會議上,由於英國的堅持,英、美為保證諾曼底登陸戰的需要,取消了在孟加拉灣的兩棲作戰計劃。至此,緬甸反攻計劃變成了僅為打通中印交通線的有限反攻。

  盡管中國一貫堅持的全麵反攻緬甸的設想未能如願,但圍繞緬甸反攻的一係列研究計劃仍表明了中國國民政府在該方向的進攻意圖。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日軍海、空軍主力南調,部分陸軍師亦陸續投入南方,中國戰場承受的壓力有所緩解,尤其是美國提供的援華物資等,使中國有了裝備整訓軍隊的可能。

  國民政府利用美援編練新軍及全麵整軍的計劃始於1942年3月。當時,軍事委員會擬訂了編練30個師的編製及裝備計劃,經中、美雙方研究修訂,於11月定稿。同年12月,中、美雙方商定,第一批30個師的裝備訓練完成之後,即著手編組訓練第二批30個師。隨後,國民政府又於1943年度頒布陸軍各部隊改進大綱,規定:3師製軍後調1個師,2師製軍後調2個團,一麵充實,一麵緊縮,預定改編66個軍。1943年前後的大規模整軍,涉及很大的範圍,包括步兵部隊及炮兵、工兵、裝甲兵等特種部隊,還涉及重新組織後勤補給製度等。1942年夏季,在同盟國的協助下,中國在印度蘭伽建立步兵、特種兵訓練基地,從國內空運數以萬計的各級軍官接受新式裝備的訓練。1943年4月,又在昆明成立步兵和炮兵訓練中心,從全軍抽調人員輪流集訓。

  國民政府整軍是從一個長遠目標作的打算,其目的在於積蓄、強化戰力,但其當前的直接目的在於以首批編練的30個美械師擔任反攻緬甸的主力軍,達成目的後回師國內貴州、湖南,準備反攻漢口和九江。為此,國民政府將整軍重點放在編練將用於滇西、緬北反攻作戰的新軍。國民政府1942年夏季以後出於反攻緬甸的需要,從國內征調大批文化水平高、身體素質好的士兵、軍官充實中國駐印度的部隊,並成立了中國駐印軍總部及新一軍。1943年2月,又在雲南成立了中國遠征軍(第二次)總部,並命令有關部隊向雲南集中。按計劃有11個軍參加雲南練兵,每師人數由8400人增至10300人,預計按新編製組建24個新式攻擊師、2個舊式攻擊師、6個調整師,總計人數41.26萬人。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