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日軍偽裝成功撤退

  1942年9月中旬,東條在陸軍大臣辦公室裏聽到從瓜島視察回來的官員們所做的戰況報告,表現出從來沒有過的激動。他說:“海軍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發動這次戰役,讓我們陸軍擦P股,這麽搞很不好!為什麽不在近處修飛機場呢?海軍說有絕對優勢能夠作戰,為什麽白天不能掌握製海權呢?是不是把攻守的地方搞錯了?怎樣才能挽回頹勢呢?”

  10月下旬,日本陸軍內部也發生重大摩擦。日本大本營統帥部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向陸軍省軍務局佐藤賢了局長要求增加運輸船舶和飛機,並要求增加充分的兵力和器材,去瓜島附近洋麵恢複製空權製海權,奪取瓜島,遭到拒絕。

  第三次所羅門海戰(瓜島海戰)失敗和第38師團運兵船被擊沉以後,陸海軍能夠利用的運輸船舶已經微乎其微了。11月6日,大本營陸軍部又向陸軍省要求增援37萬噸船舶(已損失27萬噸),陸軍省堅決不答應。雙方正鬧得不可開交時,海軍也來要求增援13萬噸船舶,各方互不相讓。

  陸軍統帥部田中新一作戰部長反複堅持不能讓3萬人餓死在荒島上,聲嘶力竭地要求撥給37萬噸船舶,寸步不讓。陸軍省軍務局長則堅決不給,說的是:“3萬人餓死荒島,思之斷腸,但不能因為救3萬人而丟掉7000萬人(指日本當時的總人口),不能拿國家的命運去換一個瓜達爾卡納爾島。”佐藤賢了主管軍事行政,進退兩難。

  11月8日,東條英機也說:“佐藤如果答應陸軍統帥部的要求,供應37萬噸船舶,民需用船就必定不足,鋼鐵生產也要減少一半,那將要影響國力,戰爭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從瓜島撤退嗎?善後工作又怎麽收拾呢?那就必然要在布幹維爾島或中部新幾內亞島迎擊盟軍。兵敗如山倒,尤其不妙。

  前方士兵正在流血、正在餓死,後方領導集團也正在翻鍋一樣地爭吵。

  田中新一氣急敗壞,打了佐藤賢了軍務局長兩個耳光。在另一個會上,甚至當著東條英機的麵大罵:“馬鹿野郎”(日本人常用的罵人話,意即混蛋)。當天晚上,東條下令撤消田中的職務,把他調到緬甸前線去當師團長。

  戰爭開始隻有一年,不但石油和鋼鐵,就連飛機和運輸船舶也不足,這使日本軍國主義頭子們大傷腦筋。嚴酷的現實與開戰前他們的樂觀估計大不一樣。軍內統帥階層的船舶爭奪,具體說明了日本的國力已經不允許把太平洋戰爭打下去了。對這一點,當時不但東條英機知道,軍部知道,政治家知道,最清楚的莫過於財界的資本家們。開戰僅僅一年,國力已經達到破滅的邊緣了。

  當年目空一切的東條,到現在已頭昏腦脹無計可施了。

  11月12日,日本大本營作戰部第二課長服部從瓜島回到東京,立即向東條報告,他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以下9項:

  1、盟軍完全掌握了製空權。

  2、盟軍準備好了熾烈而巧妙的火力,日軍則是赤手空拳。

  3、盟軍地麵和空中協同攻擊,日軍一切皆無。

  4、日本指揮官能力薄弱。

  5、士氣呈麻痹狀態。第二師的戰鬥力下降到1/4,衛生狀態尤其不好。曬不著太陽,都發高燒,患瘧病痢疾的人甚多,營養失調,運送一個傷病員需要4人至8人。

  6、現雖有榴彈炮、野炮、山炮、高射炮共46門,但是彈藥嚴重不足。

  7、糧食奇缺。即使能運去一點,也送不到第一線的士兵手裏。

  8、軍司令官還健康,說是還要幹下去,但沒有掌握實際情況,特別沒有掌握最前線的實情。

  9、盟軍船團在白晝毫無顧忌地堂堂登陸,日軍隻能在夜間利用潛水艦偷偷摸摸搞點小動作,用10艘潛水艇運到陸上的糧食隻不過夠吃2天。

  11月16日,大本營作戰部再一次向東條要求征用運輸船舶,以便能在12月份有24萬噸運輸能力,到明年1月下旬能有20萬噸,2月下旬能夠有13萬噸輸送能力。

  東條英機立即答複,提出5項不著邊際的措施。最後東條又說:“讓3萬人餓死,統帥部有重大責任!”他指著真田穰一郎等兩位課長說:“你們不要回來見我!”並且用尖銳的語調補充說:“在地獄裏見麵吧!”

  一貫自稱常勝不敗的“皇軍”,在血和鐵的事實麵前,已成了三連敗的常敗之旅。裕仁天皇沉不住氣了,11月19日,對第8軍司令官今村說:“南太平洋方麵敵軍的反抗,關係到國家的興亡,要迅速救援苦戰中的軍隊,挽回頹勢!今村!努力幹,拜托你了!”

  為了打腫臉充胖子,日軍大本營依然不斷給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將士發電報,傳達天皇絕不動搖的意誌,要求天皇的“股肱”們在赤道下的小島上繼續作戰。

  12月10日,裕仁天皇率領東條等最高統帥部的高官們乘專列去京都,12日,到宇治山田參拜伊勢神宮,祈禱神明保佑。戰爭緊張時期天皇去祭祖祖先,這是曆史上第一次,說明日本統治集團已到黔驢技窮的地步了。

  12月25日晚,參謀本部作戰課長真田穰一郎大佐由第8方麵軍司令部所在地拉包爾回到東京,麵見杉山元等大本營的首腦。大本營首腦聽了匯報後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認為瓜島上的陸軍再也不能支持下去了,隻有撤退。28日上午,陸軍參謀總長杉山元和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決定把真實情況向天皇上奏,並要求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退。

  1942年12月31日的禦前會議上,決定取消另派兩個師團去反攻的計劃,並決定從瓜島撤退的方針。經過籌劃以後,決定從2月1日開始發起“撤退作戰”,讓瓜島上的將士從悲慘的狀態下逃生。大本營美其名日“準備卷土重來的作戰”。

  1943年元旦那一天,瓜島上未死的將士們領到了最後的糧食,每人幹麵包2塊和1粒水果糖。全體麵向北方日本國的天空遙拜以後,把它吃掉了。

  日軍士兵一個接一個在饑餓和瘧疾折磨下死去了,有的人最後還呼喚著父母和姐妹的名字;有的人在叢林的河溝裏捕食蝌蚪,勉強活了下來。

  1月末的一天夜晚,在黑暗中一位軍官呼喚士兵緊急集合,告訴他們前線將士已經全部陣亡,召集部下參加最後的“肉彈突擊”。當時有許多人不願參加,以負傷或有病為借口遲遲不動;有的人覺得反正都是死,便報名參加了突擊隊。沒有想到這是對有勇氣的士兵的一種特殊獎勵,不是去戰鬥,是讓他們參加第一次撤退。

  當時美軍在瓜島上的兵力,陸軍共有2個師29000人,第2海軍師共有15000人,空軍部隊16000人,再加上原來常駐的海軍部隊5000人。在這樣龐大的包圍隊伍麵前打算撤出部隊,實在千難萬難。通過細心策劃,從2月1日到2月7日,還是偷偷地撤退了3次。

  日軍事先派出矢野部隊擔負掩護撤退的任務。這支部隊共約750人,都是從靜岡縣征集來的新兵。上岸後,立即向美軍陣地虛張聲勢,佯做進攻,轉移美軍的注意力,使島上日軍利用空隙得以撤退。在整個掩護工作中損失兵力約2/3.

  2月1日黃昏,19艘驅逐艦開到離岸不到1000碼的海麵,以綠燈為信號,通知藏在椰林中的日軍部隊。九死一生的殘餘士兵們,在夜幕下穿越椰林,潛入乘船位置。在上船的號令下達以後,人們向舟艇衝去,一點秩序也沒有了。預先準備好的梯子搭在舷側,大家爭著往上爬,有爬上的有跌下的,亂作一團。最初幾艘,由於上去的人過多,嚴重超載,被船上水兵推到海裏淹死不少。忙亂了1個多小時才開船。

  持續半年的瓜島戰役以日軍慘敗而告終。圖為部分被擊斃的日軍士兵。2月4日進行第二次撤退,由1艘巡洋艦和22艘驅逐艦組成的營救隊沿所羅門群島南下,被美機擊傷2艘驅逐艦。在夜幕下撤回4900餘人。

  2月7日上午9時20分,18艘驅逐艦離開肖特蘭,其中10艘擔任掩護,途中因有雷暴雨,又遭到美軍15架轟炸機截擊,有一艘驅逐艦受傷,隻有6艘驅逐艦駛達瓜島,把司令部的人員和許多傷病員營救到艦上。還有許多不能登船的傷病員和擔負警戒的戰鬥員,便欺騙他們說下次再來接他們,便倉促開船。

  這三次撤退偽裝巧妙,行動果敢,共撤出陸軍9800人、海軍830人,還有一部分士兵殘留在島上。

  這次撤退能夠奇跡般成功,主要因為有一個默默無聞、未受上級賞識的軍官擅自進行情報戰發揮了作用。

  日本大本營通信參謀伊藤春樹少佐,在過去所羅門海戰美軍的無線電通信頻度中,發現美軍在緊急的時候有不用暗號直接使用平常語言通訊的習慣。在這次日軍即將撤退的時期,他急中生智,打了一個偽電,讓美軍上了當。

  伊藤少佐乘美軍所羅門海域警戒飛機和亨德森機場間通訊不良之機,從拉包爾基地的海軍通信隊,用美軍的呼號拍電:“亨德森、亨德森。緊急通信,我是第一號警戒隊”呼出瓜達爾卡納爾島美軍基地。

  瓜達爾卡納爾島美軍基地應答以後,他發出電報:“3IGH4—ED,2AC、2B、10D、LA4……CO523E3EE。”(發現敵艦隊,空母2、戰列艦2、驅逐艦10、南緯——度、東經——度、針路東南東)。

  美軍瓜島基地把這份偽電當真,馬上轉送到火奴魯魯的美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和努米阿的美南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去。因此,駐在亨德森美空軍基地的美軍飛機誤以為日本機動艦隊即將來到,停在機場上等待,不敢輕易出擊。所以日本驅逐艦能夠趁黑夜接運撤退軍隊。如果在海岸集結時遭到美軍飛機轟炸,美麗的白沙海濱一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據日本大本營統計,日本投入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戰鬥部隊,實際上共損失3萬多人。其中,戰死1.4萬多人,下落不明2400人,餓病死4300人。這個公開發表的數字肯定是錯誤的。較正確的說法是,戰死五六千人,另外有4300是餓死的,還有一些是撤退時自殺或扔下不管的。還有一種說法,估計共約損失4.6萬人。

  日本海軍共損失24艘艦船,973架飛機,2362名飛行員。

  從這次敗退開始,被日軍占領的各島嶼都暴露在盟國反攻部隊的壓力之下。日軍防線已是漏洞百出,全線動搖了。

  瓜島距離日本本土3000海裏,無論是從艦艇部隊和航空部隊的作戰能力,還是從後勤運輸所需的船舶,都是日本力不從心的。自中途島戰役失利後,日軍未及時收縮戰線,轉入戰略防禦,仍然繼續向所羅門群島發動進攻,顯然是不自量力的蠻幹,這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瓜島戰役是一場登陸戰,而登陸戰中的後勤保障對作戰的勝負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失去運輸船隊的支援,即使部隊登上島嶼也會因後援不繼而失敗。日軍對這一點近乎無知,隻注重對美軍飛機、軍艦的打擊,卻對運輸船隻和海灘上堆積如山的物資視而不見,最後使這場戰役發展成為對日軍極為不利的消耗戰。雙方飛機對飛機,軍艦對軍艦拚消耗,最後日軍不僅失去了瓜島,還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深遠影響。不重視保護自己的“糧草”、切斷對手的“糧草”,也是日軍瓜島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作戰指揮上,日本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是兩個完全獨立平等的統帥機關,分別指揮陸軍和海軍。雖然後來設立的大本營是作戰的最高統帥機關,但因為陸、海軍之間各種矛盾根深蒂固,所以還是難以實施統一指揮。最高統帥名義上是天皇,實際上天皇能夠直接指揮的機會並不多,很難起到統一指揮的作用。戰役進行中,陸、海軍往往各行其是,當陸、海軍對某個問題爭執不下時,大本營隻好協調雙方妥協。為了避免陸海軍的摩擦,大本營將某些地區分別指定陸軍或海軍負責,這樣做的結果是陸、海軍之間互不通氣。如,瓜島是劃歸海軍負責的,最初就沒有一名陸軍駐守,陸軍對於海軍在瓜島建機場,也全然不知。後來為了協調陸海軍的行動,日軍大本營於8月13日製定了關於所羅門群島作戰的《陸海軍中央協定》,但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陸軍在島上的總攻,未能與海軍協調行動;而海軍艦隊的出擊,也不與陸軍的進攻相配合,也就發揮不出陸海軍協同作戰的威力。陸軍在島上發動第二次總攻,海軍則在海上組織聖克魯斯海戰,結果由於力量分散,陸地上既未能奪回機場,海上也沒有消滅美軍的艦隊。在整個瓜島戰役過程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陸海軍之間的不協調是日軍瓜島失敗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章 登陸衝繩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