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重組人馬二度赴緬

  1942年上半年,日軍侵占緬甸全境,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的進攻達到高峰。這一結果,對中國、英國、美國等國家產生了強烈影響。

  日軍侵占緬甸,滇緬公路被切斷,這等於割斷了中國的一條“輸血管道”。一個時期裏,國際援華物資和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聯係,僅僅依靠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的“駝峰”空中航線來維持。這對中國抗日戰場產生了嚴重影響,中國軍隊的處境更加艱難。英國首相丘吉爾甚至擔心,中國一旦崩潰,日軍至少能抽出15~20個師團用於其他戰場,日軍可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期采取新的行動,這必將增加英美軍隊的壓力。

  日軍侵占緬甸,在相當程度上打擊了美國,幹擾了美國的太平洋戰略。美國在亞洲采取以軍事援助為主的戰略,美國一度難以抽出軍隊直接同日軍作戰,因而需要借用中國的抗日力量。美國希望通過提供對中國的軍事物資援助,讓中國抗日戰場來拖住日本軍隊。美國希望中國軍隊能夠逐步采取攻勢行動,迫使日軍把更多的兵力投放到中國戰場,“使日軍無法進行新的冒險”。為此,美國希望滇緬公路運輸線能夠暢通無阻。緬甸失守,美國的這一戰略企圖就難以實現了。

  日軍侵占緬甸,直接威脅到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印度是英國在遠東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英國在亞洲殖民統治的心髒。緬甸失守,直接威脅印度東部邊境,如果印度再被日軍侵占,日軍就可以控製印度洋,直趨中東。這不僅使英國失去了在亞洲的巨大利益,還將嚴重影響到歐洲戰場和北非戰場。

  緬甸在遠東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特殊地位,促使中國、美國、英國等國都認真考慮對侵緬日軍進行反攻這樣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後,史迪威將軍曾痛心地說:“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原因,然後打回去,收複緬甸!”

  但是,由於各國在對日作戰上的戰略利益不同,在何時反攻、怎樣反攻等一些重大問題上,長時間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蔣介石希望英國和美國能夠把主要軍事力量投放到亞洲太平洋戰場,動員更多的英美軍隊的力量對日作戰,這樣可以早日結束抗日戰爭。蔣介石提出,對侵緬日軍的反攻行動,中國軍隊不能再冒第二次失敗的危險,必須中、英、美三國陸海空軍全力以赴,以求必勝。但是,英國和美國的主要戰略利益在歐洲,當時不可能集中力量對日作戰。美國表麵上對反攻緬甸比較積極,實際上隻是敦促英印軍隊發動反攻,他們隻是派遣史迪威將軍來指揮中國軍隊作戰。英國把海上行動看作是擊敗日軍的首選戰場,因而不願意在遠東發動大規模的對日戰爭。這場爭論從日軍侵占緬甸全境開始,經過各國首腦多次重要會談,直到1943年秋,才基本明確了反攻緬甸的作戰計劃。

  1943年1月,羅斯福、丘吉爾和美、英軍隊的首腦聚集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重要會議。當時,戰勝德、意法西斯的前景已經明朗,在亞洲太平洋地區對日作戰成為首腦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軍政首腦們討論對日作戰的主題之一,就是在緬甸實施反攻。美國陸海軍負責人馬歇爾和歐內斯特·金上將在會上提出,為了打擊日軍,要在11月進行強大的緬甸攻勢。他們認為:“由英國在緬甸南部和中國在北部的聯合進攻,將牽製南太平洋的日軍調往緬甸”,這樣,“可以防止太平洋的一場災難,否則就會斷送歐洲第一的戰略。緬甸攻勢還能打通進入中國的陸上通道,以便集結空軍部隊打擊日本”。

  5月12日至23日,羅斯福、丘吉爾和一些美、英軍隊的高級軍官在華盛頓舉行“三叉戟會議”,中、印、緬戰區指揮官韋維爾、史迪威、陳納德列席會議,宋子文代表中國應邀出席會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有中國代表參加的重要會議。會上,中國堅持實施以收複緬甸全境為目標的“安納吉姆”計劃。

  11月23日至27日,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以及美、英、中三國的高級軍事幕僚,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這次會議討論了蒙巴頓提出的北緬作戰“錦標保持人”作戰計劃。為了建立對日作戰的基地,中、英、美三國政府經過一係列會談,基本商定了以中國軍隊為主,配屬美、英軍各一部,發動緬北、滇西作戰,以保障開辟中國昆明到印度利多的公路,敷設輸油管道。

  緬北、滇西,雖為兩個戰場,但實施反攻作戰、打擊日軍的目的是一致的,作戰行動有許多相似之處。當時,日軍緬甸方麵軍司令官河邊正三把第18師團部署在緬北,把第56師團部署在滇西。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和美英同盟軍密切配合,準備殲滅緬北、滇西的日軍。

  中國駐印軍的主要部隊有新編第一軍,軍長為鄭洞國中將,下轄新編第22師,師長廖耀湘;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每個師約1.5萬人。為了提高這支部隊的機動能力、通信能力、火力,根據美方建議,中國駐印軍每個師編製3個步兵團,以及榴炮營、山炮營、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教導營等。在武器裝備上,每個師編有各種車輛300多輛,榴彈炮12門,山炮24門,各型迫擊炮234門,防坦克炮36門,騾馬1000多匹,輕重機槍468挺,火箭發射筒108具。武器裝備的改進,有效地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

  中國駐印軍的作戰方針是:以協同友軍殲滅日軍為目的,先向緬北進攻,奪取孟拱、密支那等要點,然後經八莫向曼德勒前進,將日軍壓迫於曼德勒附近地區,包圍殲滅日軍。

  中國駐印軍的作戰計劃明確,向緬甸北部的攻勢發起前,部隊在利多附近集中。反攻作戰中,先由中國駐印軍主力發動攻勢,把日軍兵力吸引到緬北方向,這樣就便於友軍在緬甸南部登陸。緬北攻勢作戰分為三期進行,第一期的攻擊目標為孟拱、密支那一線,第二期的攻擊目標為傑沙、八莫一線,第三期的攻擊目標為曼德勒。攻擊作戰中,美國空軍要通過轟炸等方式盡量摧毀緬北日軍的各個要點,並以強大的空中力量協助中國駐印軍作戰。作戰地區內的遊擊隊,要不斷擾亂日軍的後方。

  1943年春季,中國駐印軍的補充訓練基本完成,打通中印公路的時機基本成熟。為了及時做好反攻緬甸的準備,新編第38師第114團,獨立工兵第10、第12團等部隊通過鐵路輸送,進入印度東部的利多,協助美軍2個團又3個營的工兵部隊修築道路。這些部隊從利多的東南方向開始,在人煙稀少的野人山上辟山築路,遇水架橋,逐步向緬甸北部推進。3月20日,新編第38師第114團進入緬甸北部。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副司令長官黃琪翔率領6個軍16個師,配屬美軍第14航空隊一部,準備從怒江向滇西發動進攻。

  中國遠征軍再度出征,陳誠未能率軍上戰場,蔣介石多次換將,最終讓有“常勝將軍”美稱的衛立煌擔任司令長官。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在滇西向日軍發動反攻。

  緬甸境內,山脈交錯。野人山脈、東加親山脈、怒山山脈等中國橫斷山脈的餘脈,山勢陡峻,部隊行動和通信聯絡都較困難。為此,遠征軍根據滇西的地形特點和對日反攻作戰的要求,連以上各單位都配備了完整的通信器材、工兵器材和運輸工具,軍部和師部都有一所設備較好的野戰醫院。同其他部隊相比,中國遠征軍各部隊的武器裝備顯著改善,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部隊官兵的士氣,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作戰,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準備。

  1943年12月,中國駐印軍對緬北的日軍發動進攻時,國民政府曾要求擬訂遠征軍反攻作戰計劃,但這個計劃沒有付諸實施。1944年3月1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給蔣介石打電報,要求中國遠征軍在“新編第1軍正給日軍第18師團以沉重打擊,日軍緬甸方麵軍主力已被拖在英帕爾和實兌”的有利時機,迅速出兵。如果喪失戰機,日軍就會重整旗鼓,展開新的進攻。

  3月20日,羅斯福指令美國中印緬戰區副司令霍恩少將從緬北飛往重慶,向蔣介石呈送第163號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指出:史迪威將軍率領部隊從印度的利多開始反攻以來,已進至緬北的傑布山區,重創日軍第18師團。英國遠征軍挺進隊與美國工兵分隊深入敵後,襲擊日軍的補給線,給日軍以沉重打擊。在這種有利態勢下,“請求滇西方麵之遠征軍及時開始攻擊,牽製當麵敵軍第56師,使駐印軍作戰容易。”蔣介石看完這份備忘錄,經過慎重考慮,於27日發出回電,拒絕了羅斯福的要求。

  4月4日,羅斯福再次致電蔣介石,強烈要求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4月中旬,馬歇爾電令暫時停止發送援助中國遠征軍的各類物資,中國遠征軍出動後再恢複供應。據此,霍恩將軍把4月份供給中國遠征軍的734噸作戰物資調撥給美軍第14航空隊使用。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4月13日發出了“策應駐印軍攻擊密支那”的電令。17日,遠征軍長官部擬訂出作戰計劃。

  中國遠征軍的作戰方針是:為策應駐印軍攻擊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以第20集團軍為攻擊軍,由栗柴壩、雙虹橋間渡江,以滕衝為攻擊目標。第11集團軍為防守軍,負怒江左(東)岸防守之責。另以該集團軍之新編第39、第88、第76師,新編第33師各派2個加強團渡江攻擊,策應第20集團軍作戰。各部隊的攻擊準備限定在4月底以前完成。

  4月25日,蔣介石分別打電報給衛立煌、宋希濂和霍揆彰,進一步強調了渡江反攻的作戰任務。蔣介石在電文中指出:“此次渡江出擊之勝負,不僅關乎我國軍之榮辱,且為我國抗戰全局成敗之所係,務希各級將領竭智盡忠,達成使命”。

  丘吉爾得知中國決定發動滇西反攻作戰,即打電報給蔣介石,表示“欣慰”。

  史迪威見蔣介石下令中國遠征軍對日軍作戰,“深為欣悅”。史迪威認為,“此種來自中國方麵之努力,將激勵其在緬甸叢林間作堅韌奮鬥中之中國部隊之士氣也。現所計劃之聯合作戰,必將使吾人對於重開通華路線及供給中國作戰部隊物資之努力,得有進步之實效”。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