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周密的戰備

  硫磺島是一個長約8公裏、寬約4公裏的飯勺狀小島,是不適於人類生活的火山島。全島表麵由黑色火山灰覆蓋,下部是火山岩。島上經常發生水蒸汽、二氧化硫混雜的黑色煙霧,砂中到處滲出硫磺,地下水甚少,且含硫酸根離子特多,地麵上僅能長些香蕉和菠蘿,沒有其他植物,幾乎是不毛之地。由於原來沒有歸屬任何國家,1890年,日本宣布為日本領土,島上居民約有1000左右。

  自從盟軍攻克塞班島、關島、提尼安島,美軍B-29型轟炸機有了空襲日本的陸上基地以後,這個罕為人知的荒涼小島,由於它的重要地理位置,便成為日本和盟軍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雙方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拚命的廝殺。

  硫磺島位於塞班島和東京的中間,距東京1000餘公裏,距塞班島1000公裏,可以稱為東京正門的崗哨。美軍B-29型飛機往返東京—塞班島的中途,一定要經過硫磺島。當美機通過它上空的時候,硫磺島上的監視雷達便可把情報及時通知東京,這對美機轟炸日本是很大的威脅。為了順利轟炸日本本土,這個釘子必須拔掉。

  除了排除障礙以外,還有更重要的意義。首先,當B-29型飛機轟炸日本時,護航的0-51型戰鬥機因為續航能力有限,不可能有效地護航;如果使用硫磺島的飛機場作為基地,0-51型戰鬥機便能全程護衛B-29型飛機,極大地提高轟炸效率。其次,飛往日本上空的B-29型轟炸機如果受傷,可以迅速飛返硫磺島,緊急降落,及時修理。此外,在飛機的加油方麵、人員的救護方麵、增設電波觀測方麵,硫磺島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硫磺島,美軍就如虎添翼,B-29飛機就可以在日本天空自由飛翔,對美軍而言,為了進一步給日本本土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條件,硫磺島勢在必爭,勢在必占。

  對日本來說,雖然抵禦的飛機、艦船、兵員、物資都不充分,孤島上也無險可守,明明知道絕對防守不住,但軍令難違,也隻有拚命抵抗,決不投降。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於1944年10月3日向尼米茲五星上將下達攻占硫磺島的命令。尼米茲任命在中途島海戰和馬利亞那海戰中威名大振的海軍上將雷蒙德·斯普魯恩斯為總指揮官。在他的指揮下,由特納海軍中將指揮聯合遠征軍,下轄登陸突擊編隊和兩棲支援編隊,由史密斯海軍中將指揮兩棲第5軍所屬陸戰第3師、4師、5師共7.5萬人擔負主攻登陸任務。

  原計劃在1944年12月初開始總攻擊,由於這時日美雙方正在菲律賓南部展開激烈戰鬥,所以延期到1945年2月3日,以後又延期到2月19日。在此期間,預定擔負登陸的海軍第4師和第5師在夏威夷進行緊張訓練,第3師在關島進行登陸演習。

  計劃規定:斯普魯恩斯麾下的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擔任支援,第58機動部隊為突擊編隊,兩隊共有航空母艦17艘,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1艘,驅逐艦77艘,艦載機1170架。第52機動部隊共有護衛航空母艦11艘,第54機動部隊共有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4艘,驅逐艦15艘,合計共有各類大小艦船495艘,灰色的船隻組成一個半圓形,伸出7英裏之遠,於1945年2月10日開始出擊。2月16日,牽製部隊從東京南方約200公裏的海上出動轟炸機群,對日本關東地區和東海道地區的日本飛機場和港灣進行牽製性大空襲。

  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用火焰噴射器在摺缽山開辟通路。這次戰爭和過去不同,是在日本的領空、領海、領土上進行的。

  日軍在沒有海上支援、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僅靠陸軍第109師團和第3旅團為主的小笠原兵團投入堅守戰鬥,共有陸軍1.5萬餘多人,海軍7000多人,共計2.3萬人,由栗林忠道中將任指揮官。

  日軍的防守計劃是把硫磺島全島築成要塞。考慮到美軍可能在南海岸的翁浜和二根浜登陸,還可能在西海岸的千鳥浜一帶登陸,便在這些地方的水邊構築碉堡,原預定構築135個,由於水泥不足,隻完成24個,其他已初具規模。

  防衛的主陣地為地下陣地,采用鑽入地下的鼴鼠戰術,全部兵力都隱藏在地下,成為地下兵團,伺機消滅登陸的美軍。

  兵團戰鬥司令部設在北部小丘的地下室內,離地麵深約20米,再往下約深45米的地下室為主要通訊室,能夠容納20台無線電機。地下室頂蓋用混凝土砌築,厚度約3米。

  原來預定修築連接本島南部摺缽山(海拔550英尺的死火山)和北部元山的地下通道,以把島內地下通道連接成為網狀,由於實力不足,沒有完成,隻建成坑道陣地13公裏,交通道3公裏多,貯藏庫1平方公裏。在島的南部標高169米的摺缽山地區,像蜂窩一樣修築了400多個地堡和火力點,構築起鋼筋混凝土重火力掩蔽陣地,各出入口之間,修築約6公裏長的坑道或隧道,縱深配備了許多散兵壕、防坦克壕等等。

  構築這樣龐大規模的地下工事,士兵們承受的苛酷艱辛可想而知。最難的是工程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太惡劣,全島到處有地熱,地下溫度高達49攝氏度,又兼硫磺氣味太濃,官兵隻能帶防毒麵具進行作業,所以坑道作業每班隻能連續幹五六分鍾。

  島內飲水嚴重不足,隻能依靠收集雨水。各部隊除用鐵罐儲存雨水外,還想出一個特殊集水辦法,就是在噴出硫磺水蒸氣的地方,樹立幾根木樁,上麵覆蓋草席,把滴落的水滴用鐵罐回收。雖然這種水裏麵仍有硫磺味,但比沒有水要強得多。這樣千方百計得到的水仍是很有限的,根本不能解決缺水問題,所以限定兵團司令官以下全體官兵每人每天的用水量為3公升,飲用水每人每日1水桶。

  儲存的糧食足夠食用75天,隻是蔬菜不足,再加上水質不良刺激胃壁,日軍不但營養不良,而且患傷寒或痢疾的約占20%以上。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