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軍要在1944年登陸歐洲,德軍高級將領都認為這是確定無疑的,但盟軍具體在哪裏登陸,卻使這些將領們捉摸不定。但為了歐洲大陸的安全,希特勒作了周密的布置。
1944年春天,希特勒已調集近60個師的兵力嚴守大西洋壁壘。僅在法國海岸,隆美爾統帥65集團軍19個師扼守加萊地區,他的第7集團軍9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駐在諾曼底。在整個西線,共有10個裝甲師像老鷹展翼般散布在比利時到波爾多之間,緊盯著英吉利海峽。
大西洋壁壘雖然名實不符,但在天才“工兵專家”隆美爾的領導下,隻幾個月就大為改觀,他發明的那些海灘障礙,就如醜陋的濕疹,一下子出現在西北歐的海岸線上。
盟軍滿打滿算到登陸時才有34個師的兵力,第1波突擊諾曼底的隻有7個師。諾曼底雖是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但兵力數也多於盟軍突擊兵力。況且,希特勒歪才橫溢的大腦,最近又靈活而理智地轉向諾曼底。自在1944年3月20日對西線高級指揮官提出瑟堡半島可能成為戰略上的橋頭堡,預測敵人入侵的重點不是諾曼底,就是布列塔尼後。
3月23日,希特勒在接見羅馬尼亞傀儡頭目安東奈斯庫時又滿有把握地重複了他的預感。盡管從西方外籍軍隊處獲得了大量與此相反的情報,希特勒還是固執地相信自己。
4月6日,在伯格霍夫山莊的掩蔽室裏,希特勒敲著地圖上的諾曼底海岸說:“我讚成把我們所有的力量都調到這兒來,特別是那些不一定非派到其他地方不可的那些部隊。”當體比的部隊剛從蘇聯的圍困、打擊下解脫出來時,希特勒即命令讓這支精銳的“帝國”師開進諾曼底。
在龍德斯泰特和隆美爾就有關防禦戰略和防禦戰術發生激烈爭論之時,於5月1日,約德爾的作戰局嚴正提醒這兩人,希特勒推測盟軍入侵的地點在第10集團軍的區域內,而不是15集團軍;5月6日,希特勒又讓約德爾打電話告訴龍德斯泰特的參謀長說,他“把諾曼底放在特別重要的地位”。龍、隆兩位指揮官心裏雖有不同的打算,但對元首的指令並不敢怠慢,又有一部分防衛士兵被送到諾曼底前線。諾曼底到D日之前的兵力雖然還不抵加萊,但比照以前是大大加強了。
盟軍軍事統帥部雖然對希特勒的動向不能完全把握,但對諾曼底的兵力和加萊的兵力還是基本有數。盟軍統帥部考慮到第一波登陸時,迎擊的敵人可能不會很多,盟軍可以攻上灘頭,盟軍能否在灘頭鞏固住,占領住,那就看敵軍和盟軍的增援速度了。按常規,敵方是守,部隊分布在近旁,一旦確定諾曼底是主攻方向,敵人馬上可調集絕對優勢兵力,把剛湧上灘頭的盟軍趕下海去。盟軍增援部隊速度再快,因隔著英吉利海峽,也快不過敵軍部隊。要把握這一階段的關鍵是讓敵人遲遲不能確定諾曼底是主攻方向。隻要這一點定不下來,敵軍就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調到諾曼底,這就等於為盟軍運送增援部隊提供了時間。
為此,英、美雙方經長期策劃、精心準備,製定了龐大而周密、代號為“剛毅”的秘密行動計劃,作為“霸王”行動的一部分。這一行動有3個部分,一是全力進行對德國的情報工作,搞清希特勒防禦西線的兵力部署,大西洋壁壘的結構詳情,特別要把握諾曼底地區的潮汐、海灘、地形、地貌、敵人的防禦配置、火力點等各種情況。
二是,嚴格保守秘密,諾曼底作為登陸地點決不能泄露出去,要製造種種假情報、假消息,讓敵人相信登陸地點在加萊。上述兩條要在D日前實施。
三是“剛毅計劃”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敵人相信,盟軍對希特勒的歐洲大陸西北部的攻擊,不是隻搞一次,而是兩次。第一次攻擊不太重要,其目標是諾曼底,此次攻擊是牽製性的,主要目的是把15集團軍的兵力和裝甲師吸引到塞納河以南。一旦希特勒把這些精銳部隊南調掃清盟軍的橋頭堡,第二次攻擊,這是貨真價實的重要攻擊就將在加萊海峽進行。
如果敵人真的相信這個“二次攻擊”的“剛毅計劃”,那麽,德國最精銳的15軍團就會對諾曼底進攻無動於衷,呆在加萊,大炮無聲,坦克待命,傻等著一次永遠不會發動的進攻。
這是一個最大膽計謀,也是一場最危險的遊戲。對於盟軍說,“剛毅計劃”可能使他們贏得反攻的勝利,但也可以使之失敗。聲東擊西就像下棋一樣,很容易被識破。這是一種極其微妙、複雜的藝術。也是一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的係統工程。為了取勝,必須步步設下圈套,引敵人上鉤,鑽進盟軍布好的蜘蛛網中,如若一個環節被敵人識破,整個計劃必將敗露無疑。如這樣,那就等於把盟軍的意圖明明白白地告訴了德國人。他們隻須反其道而行之,把其部隊毫不遲疑派往諾曼底,那麽,丘吉爾所夢見的幾十萬英國、美國優秀青年的屍體擁塞在諾曼底海灘就要成為現實。
所以,此計劃隻許成功,不能失敗。此計劃要行動於D日之前,體現在D日登陸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