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30日,在伊朗德黑蘭會議上,美、蘇、英三國領導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共同製定了減輕蘇聯壓力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霸王”戰役計劃。
1943年12月初的一天。
阿爾及爾,盟軍地中海司令部。艾森豪威爾默默地坐在辦公室中,等候他的總司令從德黑蘭歸來。
他感到孤寂,常想發火。他那成立雖短但卻屢戰屢勝、人數雖少但卻統轄陸海空三軍的地中海戰區司令部即將解散一事,使他心煩意亂。
所以,當他的妻子瑪米來信天真地請他到商店買些東西時,艾森豪威爾勃然大怒。回信道:“可能你難於理解,我不能像許多別的人那樣有時間去商店閑逛。”
此行陪同總統赴開羅途中以及在開羅期間,道聽途說的一些消息,從金海軍上將的口中得到證實:英國人同意交出“霸王”行動的指揮權;相應美國也將把地中海的指揮交給英國,以求英、美之間的平衡。金海軍上將還告訴艾森豪威爾:總統不顧他及其他一些人的勸告,初步決定把“霸王”行動的指揮權交給馬歇爾。而馬歇爾的陸軍參謀長職務將由艾森豪威爾擔任。
艾森豪威爾聽此消息一點高興不起來,他對於在五角大樓蹲辦公室的職務並不熱心。在12月初的一個晚上吃飯時,他自己的工作班子的一名成員問他們是否將跟他一起去華盛頓。他臉色陰沉,怒氣衝衝地嚷道:“沒有必要。如果我不得不回華盛頓,那麽反正在6個月之內,我就會被拉到阿林頓公墓去的。”
丘吉爾和艾森豪威爾其實,羅斯福此時對是否任命馬歇爾為盟軍最高統帥還沒有最後定。最初,在爭取美國指揮“霸王”作戰最高領導權時,陸軍部長史汀生和霍普金斯就力薦馬歇爾為最佳人選。在魁北克會議上英國人也同意他擔任此項職務。在德黑蘭,丘吉爾和斯大林也都歡迎馬歇爾擔任盟軍統帥。
丘吉爾雖然在討論未來戰爭計劃時,與馬歇爾發生過不愉快的衝突,說實在的,這些衝突是因工作而產生。他了解馬歇爾忠於他自己的祖國,他知道,馬歇爾在危難時刻也願意為盟友作出犧牲。丘吉爾記得,一年前,德軍在中東勢如破竹,攻克英國的主要據點圖卜魯克,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危在旦夕,所剩部隊亟需補充軍用物資。那時,美國剛參戰不久,日本人在太平洋戰場攻勢正猛,美軍也對裝備望眼欲穿。丘吉爾親自前往華盛頓,請求羅斯福提供武器以解燃眉之急。總統把此事交給馬歇爾,馬歇爾沒有二話,馬上從調給第1裝甲師的裝備中,調出英軍急需的100輛謝爾曼坦克。
英軍靠這些坦克,保住了中東的最後據點埃及和連結印度洋、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丘吉爾念念不忘此事。
斯大林讚成馬歇爾出任的原因是,馬歇爾是美國軍方的領導人,是美國軍事戰略的製定者,是他最早提出橫渡海峽、進攻歐陸;是他積極主張盡早開辟第二戰場,並為之作了不懈的努力。
羅斯福在史汀生等人苦口婆心勸他任命馬歇爾時,也曾認為馬歇爾是最好的人選。羅斯福在1943年9月20日寫給潘興的信中說:
“我們準備讓他指揮的是這次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作戰行動。我認為他將擔負的乃是歐洲戰場的全部指揮任務,而不僅僅關係到某一地區……
再者,我認為如果不給喬治一個親臨前線統兵作戰的機會,就太不公平了。
我所能作出的最好解釋就是:我想讓喬治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潘興——假如把他留在此地,他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羅斯福深知,美國人民崇拜英雄,對戰場上的指揮官大名念念不忘,國內南北戰爭時期的格蘭特自不必說,甚至連傑克遜啦,謝爾曼啦,謝裏登啦,等等,連小學生都能講出他們的事跡,但能記住這一時期誰是美國的參謀長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他不想讓喬治·馬歇爾的名字在五十年後就湮沒無聞,馬歇爾,一位傑出的軍事領導者,他有資格作為一位偉大將軍名垂史冊。
馬歇爾本人很想親自指揮這次橫渡海峽的進攻,他已經63歲了,這是他走向前線的最後機會,並以此來結束他的事業。但是當這一消息從不同途徑透露出去後,在美國卻引起一場風波。任命馬歇爾擔任盟軍最高統帥一事遭到金海軍上將和阿諾德空軍上將的強烈反對。他們似乎並非反對馬歇爾本人,而是認為由他們參加,並由馬歇爾領導的參謀長聯席會議這個班子配合得很好,調走了馬歇爾就等於拆散它。
國內報刊也掀起一陣風波,一些人認為這是對馬歇爾的“明升暗降”,是“有人不想讓他當參謀長’等等。特別賞識馬歇爾的潘興也受這股輿論的影響,在醫院裏特別寫信給羅斯福稱:
馬歇爾將軍要前往英國指揮作戰的報道不斷見諸報端,使我深感不安,我非常希望這些報道是憑空杜撰……
我深信,倘若調馬歇爾將軍充任他職,將是一件根本性的、非常嚴重的軍事方略的失誤。
這些意見都沒有動搖羅斯福要任命馬歇爾的決心,他給潘興去信說明他的打算,他設法說服其他將領們。與此同時,馬歇爾也作好就任盟軍統帥的準備,甚至連在參謀長辦公室的辦公桌都準備運往倫敦了。他的夫人已經悄悄地把家俱從邁爾堡的參謀長公館內搬到了弗吉尼亞。
11月初,丘吉爾來電,要英國人在地中海地區行動的指揮權。丘吉爾在打給英國駐華盛頓的軍事代表迪爾元帥的電報中說:
我是絕對不能同意由一名美國總司令同時指揮“霸王”戰役和地中海戰役的建議,這種安排不符合偉大盟國之間必須保持平等地位的原則。
丘吉爾的問題,使羅斯福棘手,也使他任命馬歇爾的決心發生了動搖,直到德黑蘭會議期間也沒有定下來。
12月2日,羅斯福與丘吉爾等人從德黑蘭重返開羅,繼續開會磋商。在這期間,羅斯福對許多問題進行了反反複複的考慮,表麵上,雖然隻有一次提到“霸王”行動由誰指揮的問題,實際上這個問題花費他的心思最多。
羅斯福考慮到,如任命馬歇爾出任盟軍最高統帥,則他這個“最高統帥”隻能管“霸王”戰役,而管不了南歐及地中海戰場。而原來的打算是讓馬歇爾擁有指揮歐洲戰場全部盟軍(蘇聯紅軍除外)的全權,而且這個消息已經透露出去了。現在跳出個丘吉爾,中間打橫,剝奪了盟軍統帥的一部分權力,在此種情況下,再任命馬歇爾,國內輿論中的“明升暗降”又會大行其道,就是潘興將軍那也交待不過去。
再想到馬歇爾如去歐洲上任,國內的參謀長得讓艾森豪威爾代理。艾森豪威爾在地中海仗打得是不錯,畢竟還經驗不足,回國內就要和那些無空不鑽、老奸巨滑的政客和議員打交道,他肯定處理得不如馬歇爾好。再有,代理參謀長不僅要注視歐洲戰事的進展,也要研究太平洋戰場的情況,艾森豪威爾對太平洋戰場了解不多,他能提出正確的方法嗎?那個高傲不馴的麥克阿瑟不會找他的茬嗎?此時,總統開始意識到,他似乎離不開馬歇爾。從戰爭開始爆發以來,馬歇爾全身心地投入到戰略決策的製定以及具體計劃的實施之中。假如沒有馬歇爾對國會和各個委員會施加他那不可思議的影響,華盛頓這一攤子將變得不可收拾。假如沒有馬歇爾這樣冷靜、沉著、堅定不移的中流砥柱坐鎮華盛頓,一旦出現突如其來的軍事危機,整個戰爭局麵就難以預料了。所以不能讓他走。
但轉念間,羅斯福又想到馬歇爾為國家、為世界作出了這樣大的貢獻,自己毫無所圖,授勳不要,元帥不當,其最大的心願就是想親自指揮自己一手組織製定的這場世紀之戰,以使自己的軍事生涯功德圓滿、無所缺憾。作為總統,不能剝奪馬歇爾攀上事業頂峰,使其名垂史冊的最後機會。
思來想去,羅斯福隻得出奇招冒把險了。後人評論道:
“在美國的軍事政治曆史上,還從來沒有一個總統敢作這樣的冒險。這絕好地顯示了羅斯福政客和總統集於一身的高超手腕。”
羅斯福的這一招是請馬歇爾到自己的住處,“最後確定”最高統帥的人選。
1943年12月5日午飯前後。
在埃及首都開羅米納飯店。
“(羅斯福先生)兜了好半天圈子,”馬歇爾回憶道,“然後才問我究竟願意怎麽辦。顯然這事是讓我來決定了。”
馬歇爾說:“希望總統依照最符合國家利益、最合他心意的方式處理這件事,千萬不要把我個人的願望考慮在內。不管總統讓我做什麽,我都會高高興興去做。”馬歇爾沒為自己的要求開口說一個字。
結果,羅斯福鬆了一口氣,說:“唉,要是你不在華盛頓,我連覺都睡不安穩。”
馬歇爾不像其他人,戰後他謝絕了重金邀其寫回憶錄的種種請求,他當時的心情隻能從當時人們看到的行動去判斷了。
一個人實現畢生抱負的希望一旦成為泡影,他將作何反應?馬歇爾默默地忍受了。
1943年12月7日上午,他擬好給斯大林的電報,拿給總統簽字後發走。電文如下:已決定立即委任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霸王行動”。
電報發出後,馬歇爾取回底稿,用鉛筆在上麵給新任盟軍最高統帥寫了幾句話:
開羅,1943年12月7日。親愛的艾森豪威爾,我想你可能願意把它留作紀念。這是我在昨天最後一次會議結束後匆匆寫就的,總統隨即簽了字。
喬·卡·馬歇爾
果然,艾森豪威爾把這張紙條像寶貝一樣保存下來,1948年就公諸在他那洋洋灑灑的《遠征歐陸》中。
馬歇爾在作完這些他應盡的責任之後,才靜靜地表露了一下自己的情緒。他沒有向總統打招呼,帶上自己兩個親密助手,不辭而別。幾個小時之間,總統幾次要見馬歇爾,都被底下的人借故搪塞掉了,最後他才知道,參謀長已取道錫蘭、澳大利亞,經太平洋回國了。
對於馬歇爾的突然離去,總統未置一詞,馬歇爾本人也沒有作解釋。與之同行的親密助手之一,麥卡錫上校後來說,在飛機上參謀長也根本沒有提及這件事。不過,麥卡錫還是覺察到了上司那種深深地、難以排解的惆悵,並從他突然決定環球飛行這一點上,猜到了他當時是多麽苦惱。
羅斯福和馬歇爾談完話後如釋重負。馬上見到丘吉爾,告訴他已決定任命文森豪威爾時,丘吉爾口叼雪茄點頭表示同意。那天晚上8點10分,他們在最後報告上簽了字。龐大的進攻歐陸戰役終於有了司令官,這一切均在斯大林所要求的一周解決了。
羅斯福給斯大林的信,信上告知,歐洲盟軍司令是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在煩悶中收到消息,說總統12月7日將取道突尼斯回國,他便急速從阿爾及爾飛赴突尼斯迎接總統。下午三四點鍾總統專機徐徐降落,還沒等把總統攙扶進等候的汽車中,羅斯福便迫不及待地對艾森豪威爾說:
“嗯,艾克,‘霸王’行動將由你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