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流行過這樣一句話:“夏天是屬於德軍的,冬天是屬於蘇聯紅軍的。”這句話道出了德軍心中的苦水——蘇聯太冷了。
冬天的時候,蘇聯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度左右(即使遇上零下30度的天氣也不足為怪)。但是希特勒對戰局的估計過於樂觀,根本沒為士兵們準備足夠的冬衣。冬天到來的時候,可憐的德國士兵蜷縮在戰壕裏,把一切能蓋的東西蓋在自己身上,像一群躺在垃圾堆裏的流浪漢。寒冷的氣溫下,不僅人遭殃,機器也跟著受罪,坦克和其他車輛需要用火烘烤油箱才能發動起來。陷入這種困境的軍隊,自身都難保了,還能殺人麽?
也許有人會說,德軍怕冷,蘇軍就不怕冷嗎?畢竟,蘇聯人也是人啊。
是的,蘇聯人也怕冷,就像蘇聯人也會流汗一樣。不過蘇聯士兵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對氣候的適應明顯強於德軍。這個道理就好像一頭北極熊與獅子在北極決鬥,北極熊還沒出招,就看見獅子冷得一個勁哆嗦。
在非常不利的形勢下,蘇聯人民把幾百萬熟練工人和工廠的主要生產設備以及其他貴重物資從國內受威脅的地區轉移到了大後方(烏拉爾、西伯利亞、伏爾加河流域和中亞地區),並就地組織軍用和民用產品的生產。整個轉移工作大約需要火車皮150萬節,堪稱史無前例。
工業基地的順利轉移,工業生產的恢複,保證了蘇聯軍事經濟潛力的增長。盡管重工業主要部門生產水平一直到1942年2月還在下降,但軍工產品的生產從1941年12月份就已開始增長。德國進攻蘇聯一年後,蘇聯軍工生產不僅得到恢複,並且大大超過了戰前水平。到1942年上半年結束時,1200多個後撤的工廠恢複了生產。
蘇聯政府采取這樣大規模的生產力量轉移,其意義是難以估量的。這項任務的順利完成,使得蘇聯從1942年年底就能建立起協調的軍事經濟,保證了前線軍事鬥爭的需要。數量巨大的坦克、飛機、火炮源源不斷地運上前線,讓紅軍的戰鬥力不斷得到增強。
如前所述,在戰爭的最初幾天,隨著德軍閃電攻擊,蘇聯幾十個師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被成建製地合圍消滅。德軍進攻的前三天,蘇聯紅軍第3和第10集團軍在比亞列斯托克被合圍。在1941年7月10日開始的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30多萬人被俘。基輔保衛戰前後,蘇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萬人被俘。在開戰的前五個月中,蘇軍總共損失了官兵330餘萬人,後退850~1250公裏。
按照戰前德國情報部門的分析,蘇聯陸軍總數不超過200個師,其中隻有141個師能用於對德作戰(由於遠東的緊張局勢,蘇軍至少要留40個師在那裏防備日本的進攻)。但是,到此為止,活躍在戰場上的蘇軍似乎並沒有減少的跡象,相反,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德國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道:“我們低估了他們。現在已經發現並確認了360個俄國師!”但是哈爾德談到的隻是蘇軍第一梯隊的數量,還有後續梯隊呢?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呢?內務部隊呢?蘇聯人到底有多少軍隊?
事實上,德國人確實低估了蘇聯軍隊的力量。蘇聯紅軍共有300個以上的師(不包括內務部隊及一些特殊兵種)。另外,德國人對蘇聯人的特殊兵役製度了解甚少,這種製度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蘇聯軍隊的數量增加到原來的兩倍。
這種製度可以簡單描述為:在和平時期,每一位師長都帶著兩名副職,其中一人是常規的副師長,另一人隻擔當部分職責,他還有另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師師長。師參謀長也有兩名副職,其中一人也有一項秘密職務——第二力量參謀長。以此類推,在團級、營級領導幹部中,都有一名副職兼任第二力量的相應職務。假設有戰爭爆發,師長隻帶一名副職,即那個“常規”的副師長,師參謀長、團長、營長也隻帶走一名常規的副職,同時他們還帶走所有的士兵,這樣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因為缺少幾名副職指揮官而受到影響。與此同時,留在營地的幾名副職指揮官,又形成一套完整的師級指揮係統,其中每個人都自動升為第二力量的正指揮官,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們將接收10000名預備役士兵,一個新的師就這樣出現了。雖然新的師的戰鬥力不如剛開走的那個師,但由於指揮官都是從現役部隊中抽調出來的,所以整師戰鬥力比那種純粹的預備役部隊要強得多。
這種神奇的兵役製度在二戰中挽救了蘇聯。雖然“第二力量師”戰鬥力有限,但是我們試想,假如在雙方殺得難分難解的戰場上,其中一方突然多出了一百多個師的兵力,戰場的天平將向哪方傾斜?
戰爭前期蘇聯紅軍的巨大損失正是斯大林獨裁統治的產物。紅軍缺乏必要的訓練和先進的裝備,大部分優秀的軍官在大清洗中損失掉了。受到德軍猛攻的紅軍,缺乏強有力的領導。那些缺乏經驗的軍官在製定作戰計劃時,往往機械地照搬書本上的教條,而忽視戰場的具體情況。
斯大林由於對1941年紅軍慘敗感到震驚,開始對軍官們失去了信心。他決心以他個人的智慧來指揮這場戰爭。在幾次大的戰役中,比如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斯大林的執著讓蘇軍挺了過來。但在其他戰役中,特別在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斯大林對戰場的誤判讓紅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比如,戰爭剛開始時他堅持命令紅軍在邊境線附近與強大的德軍進行對攻,結果是以卵擊石,敗績連連。
在嚴酷的戰鬥中,蘇軍指揮員和其他人員在政治上得到了鍛煉,戰鬥技能提高了。隨著戰爭的進行,紅軍將領們逐漸從失敗的痛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領導方式。當然,他們仍然會犯錯誤,但他們已經越來越成熟,發展出了諸多有效的戰略戰術。紅軍逐漸有能力在不同的氣候與地形下發動對德軍的攻勢,也擅長於出其不意地把大量軍隊和物資集中於戰略突破點上,從而在該地造成對敵人的壓倒性優勢。
斯大林也開始越來越信任他的將領們,開始在紅軍中施行單一的軍事首長製度,指揮員對軍隊的領導不再受外行的幹預,政治委員的權利隻限於政治宣傳和鼓舞士氣方麵。除了那些重大的政治和戰略決策,斯大林通常不再直接幹預軍隊的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