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墨索裏尼組織10萬人向羅馬進軍,法克達內閣被迫辭職,國王把政府首腦的席位授給墨索裏尼,墨索裏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權。而此時的希特勒才剛剛“脫貧致富”不久,當上了規模算不上龐大的德國納粹黨的領袖。
大約15年以後,德、意、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柏林-羅馬-東京”侵略集團初具規模。這個野心勃勃的集團,看似融洽,其實有諸多的不穩定因素。
15年間,墨索裏尼似乎沒取得多大的長進,希特勒卻把德國變成了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墨索裏尼在他麵前變成了一個笨手笨腳的小兄弟。希特勒每做出一個侵略決定,並不會提前通知盟友墨索裏尼,而是等行動開始或者已經結束,才假惺惺地拍封電報過去,解釋情況是如此緊急,以至於來不及通知意大利。這說明希特勒對意大利缺乏基本的信任。
另一方麵,意大利又極不情願與日本合作。對墨索裏尼來說,他需要獲取的隻是德國而不是日本的支持。墨索裏尼曾經告訴他的同僚,他寧願要一個兩國同盟,而不要一個三國同盟,因為“這樣的一個兩國同盟(德意同盟)就足以抵消英法的聯合力量”;反之,作為危險的盟友,日本肯定會把強大的美國推入英法同盟的懷抱,因為日本在太平洋和美國有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這對德意同盟來說,是非常危險的一種情況。以後的事實證明,墨索裏尼對日本的判斷是有先見之明的。同時,意大利人還懷疑,“冷淡而遲鈍的”日本人能否同“強悍有力的意大利法西斯黨人和德國納粹黨人”合作共事,是否有必要使他們自己如此深刻地卷入歐洲政治的激烈動蕩之中——那可是一種隻要通一次電話就能引起時局變化的政治局麵啊。
基於相互間的不信任以及鬆散的聯盟關係,在二戰前期,德國和意大利並沒有太多的戰爭合作。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意大利內閣通過了一項動議,申明意大利處於“非交戰狀態”,並強調意大利“決不首先采取軍事行動”。意大利原本以為,希特勒會避免在1942年年底以前打一場全麵的戰爭,當這個幻想被德國進軍東歐的消息粉碎以後,墨索裏尼經過兩個星期的深思熟慮,向希特勒委婉地推脫道,意大利尚未準備好投入戰爭。
麵對意大利的臨陣退縮,希特勒也束手無策。
其實,關於是否加入希特勒的冒險行動,墨索裏尼一直處在極端的矛盾之中。雖然身為軸心國之一,但是意大利的經濟和軍事在歐洲大國間處於軟弱的地位,它的軍隊麵對戰爭更顯得準備不足。有兩件事足以證明意大利軍隊潛在的危險,一件事是遠征阿爾巴尼亞時意大利陸軍暴露出嚴重的弱點;另一件事是墨索裏尼偶然發現,空軍所上報的能投入戰鬥的飛機數量被嚴重地誇大了。而且,墨索裏尼這個法西斯獨裁者把輿論看得非常重要。由於當時意大利人民對戰爭越來越恐慌,墨索裏尼害怕民眾的不滿情緒會威脅到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穩定。
意大利的猶豫不決使英法聯盟看到了把其爭取過來的希望。或者說,如果不能把意大利拉入英法陣營,至少也要誘使它走向真正的中立。盟國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方式討好意大利。英、法兩國政府公開表示欣賞墨索裏尼為和平而作的努力。他們提出,意大利可以選擇一個角色,成為一個“偉大而友好的國家”,成為歐洲理事會的一個理事國……總之,它可以扮演自己樂於扮演的任何角色。盟國還在經濟上加以誘導,他們取消了一直在北非實行的限製意大利的措施。
另一方麵,希特勒迫切地想把意大利綁在軸心國的戰車上。盡管希特勒明白,意大利沒有能力應付一場長期的戰爭,如果它介入戰爭,德國也許會因為照顧這位“小朋友”而消耗更多的資源。不過,德國有非常需要意大利一麵。比如,就海軍而言,德國在本國的造船計劃尚來完成之際就挑起了戰爭,而意大利的海軍卻擁有許多潛艇,這對德國的整個戰略會特別有用(在往後的戰爭中,意大利海軍向德國人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意大利潛艇在大西洋共擊沉112艘商船和海軍艦艇,共計608848噸;在36艘意大利派出的遠洋潛艇中,有26艘進行了成功的攻擊,擊沉或擊傷至少一艘敵船;意大利達芬奇號潛艇在第10次出航巡獵中,擊沉了6艘船隻共計58967噸,這個單次出航獵殺紀錄,從1943年到1945年期間,還沒有哪艘德國艦艇打破過)。因此,希特勒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德國對意大利的“友好情意”。希特勒在一封寫給墨索裏尼的信中,用情人般的口吻說道:“命運終於將把我們兩個國家結合在一起……我要感謝你在過去給予的支持,並懇求在將來能繼續得到你的支持。”話雖說得肉麻,其實在實際的軍事行動中,希特勒從來沒有采納過墨索裏尼的建議。
夾在強國中間的意大利,一直在靜靜地觀察形勢,它既不盲目地支持希特勒,也不主動向英法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