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幾乎占領了90%的歐洲土地。而與其接壤的周邊國家更是難逃厄運,8個國家有7個慘遭納粹鐵蹄的蹂躪,這七國中包括當時已宣布永久中立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等國家,而惟獨對德意戰略地位重要並且相對於其他國家顯得弱小得多的瑞士卻一直安然無恙直至戰爭結束。
那麽,希特勒為什麽沒有進攻瑞士,僅僅是因為瑞士當時是所謂的永久中立國嗎?那麽比利時和丹麥等同為中立的國家為什麽在納粹的第一波攻擊中倒下。亦或是瑞士在希特勒的眼裏無足輕重,他根本沒有考慮過要占領瑞士?但現實中希特勒曾派大批間諜在瑞士進行偵察破壞活動,並且製定了名為“冷杉”行動的進攻計劃,在瑞士邊境集結過重兵意欲進攻。看來,單從一方麵,很難弄清楚當時希特勒為什麽不進攻瑞士。
瑞士作為歐洲中西部的一個小國,它東與奧地利、列支敦士登,南與意大利,西與法國,北與德國接壤,領士麵積41293平方公裏,在二戰期間全國人口500多萬。並且座落在阿爾卑斯山麓的瑞士也是德國通往意大利的最便捷的通道,在西北歐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939年在瑞士是節日年,蘇黎世的全國博覽會集中展示了瑞士人民的勤勞、效能和智慧。在那些偶爾前來參觀博覽會並在瑞士各地旅遊的客人眼中,瑞士人民正無憂無慮地從事日常的工作,或者熙熙攘攘地湧向博覽會和夏季休假日盛行的各種慶祝集會,怡然自得,似乎對麵臨一場歐洲戰爭的危險和它位於各交戰國之間的險惡地位,無動於衷。然而,這種推論是大大錯誤的。雖然,瑞士人民作為一個以通情達理著稱的民族,仍然希望理智將能取勝,戰爭將能避免,但是聯邦委員會和聯邦議會,在得到國民的讚同和支持下,前幾年中就采取了若幹步驟來加強國家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防務以備萬一發生戰爭。
避免戰爭的第一步就是繼續堅持和申明瑞士一直堅持的中立國的政策和地位。瑞士的中立政策有很深的曆史淵源,並且瑞士在曆史上也很得益於政治上的中立國地位。瑞士在曆史上曾處於奧地利王朝統治之下,並深受法國的影響。1499年,聯邦最後擺脫奧地利的統治和法國的影響。1516年與法國締結“永久和平”條約,成為瑞士中立政策的雛形。1618年,歐洲爆發“三十年”戰爭,瑞士保持中立。1648年戰爭結束,各國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瑞士的主權獨立得到確認。瑞士宣布獨立,脫離羅馬帝國的統治,並宣布執行“中立政策”。
拿破侖帝國覆滅後,歐洲戰勝國從1814年10月1日到1815年6月9日在維也納召開會議,會議決定,為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確定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作為法、奧、德、意諸國的緩衝地帶,瑞士的中立從此變成了歐洲公法的一個原則。1907年,世界彌漫著大戰的陰霾,歐洲列強為暫時緩解紛爭,又在荷蘭海牙召開第一次國際和平大會第二次會議,瑞士在會議中簽署了關於中立的國際公約。“海牙公約”首次以書麵形式將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固定下來。它明確規定中立國領土不受侵犯;在國際戰爭中奉行中立政策,不對交戰國任何一方采取敵視行為或提供幫助,禁止交戰國使用本國領士等原則。隨後的近一個世紀,瑞士在保持強大的軍事力量來自衛的同時,嚴守中立原則,免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幹擾。在二戰中麵對被軸心國四麵包圍的嚴峻局麵,瑞士以完備的防衛和堅強的意誌捍衛了國家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瑞士保持了中立。一戰後,瑞士的中立國地位得到國際承認。瑞士嚐到了中立的甜頭,因而在二戰中又宣布中立。戰前瑞士政府就明確表示,一旦戰爭爆發,他們將一如既往奉行國家傳統的武裝中立政策,並且這種中立政策在戰前就得到了包括德國和意大利在內的軸心國的承認。1938年6月9日,瑞士新任駐柏林公使弗勒利歇爾說,德國決定尊重瑞士的中立;兩星期後,瑞士政府收到了德國和意大利政府有關這個決定的正式聲明。
1939年瑞士外交官對英法提出的一項意在保護瑞士安全、阻止戰爭發生的決議的反應,顯示了它要以絕對的中立來謀求安全的決心。1939年初通過的一項英法決議宣布,德國對荷蘭、比利時或瑞士的入侵都將成為英法宣戰的理由。駐巴黎的瑞士公使沃爾特·斯塔基在3月21日接到法國外交部的通知:法國和英國政府將保證他的國家不遭侵犯。但這位外交官當即回答道:“瑞士並不要求這樣一種擔保,它自己會決定什麽時候需要外國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