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美、英、加等反法西斯同盟國集結了近300萬人的兵力,在法國北部諾曼底地區進行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略性兩棲登陸作戰,目的是為盟國軍隊大規模登陸西歐、開辟歐洲第二戰場、配合蘇軍在東線的進攻和最終擊敗納粹德國創造條件。
1944年6月5日午夜,盟軍出動2500多架轟炸機對德軍陣地進行轟炸,投擲炸彈1萬多噸,拉開了“D日行動”的序幕。6日淩晨,盟軍1.7萬多名空降兵乘坐1200架運輸機首先在德軍防線背後著陸,奪取海灘堤道和主要橋梁,占領主要登陸地段的側翼,阻止德軍增援。同時,100多艘艦隻上的火炮對登陸地點的德軍陣地進行轟擊。6日6點半以後,登陸部隊開始突擊著陸。9點,已經基本突破德軍陣地,站穩腳跟。
盟軍在43天中從諾曼底登陸共9個軍39個師約165萬人,物資約66萬噸,坦克約4000輛,各種機動車輛約20萬輛。7月下旬,盟軍已占據了比較廣闊的登陸場,完成了地麵總攻的全部準備工作,諾曼底戰役勝利結束。
希特勒所吹噓的“大西洋鐵壁”就此被撕破了,法西斯德國陷入了蘇聯和美英盟軍東西夾擊的尷尬境地,迅速走向了失敗的終點。斯大林高度評價了諾曼底登陸戰役,他說:“就其規模,就其宏大的布局,以及傑出的執行計劃情況來講,在戰爭史上從來也沒有過足以和它類比的事業。曆史將把這一業績作為一項最高的成就記載下來。”
然而,這樣一場偉大的登陸戰役,其進攻時間的選擇,竟和一篇妙趣橫生的心理報告有直接的關係。這篇心理報告的主角,就是那位性格怪異的德國法西斯元首——希特勒。
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希特勒在伯希斯特加登山莊。二戰期間,當蘇軍開始戰略大反攻後,歐洲的戰場形勢轉為對同盟國有利,美、英、蘇三國隨即商定美英盟軍的登陸作戰,開辟第二戰場。然而,作為西方“盟主”的美國,其上層人物卻對登陸時間展開了一場秘密大爭論。一派主張登陸作戰宜早不宜遲,這樣的話,一來可以減輕蘇聯在東方戰線的壓力,二來可以和蘇聯爭奪最多的勝利果實。他們強調說,登陸時間最遲不得超過1944年5月底。另一派則認為,此次登陸難度巨大,準備周期太長,登陸時間最好選在1944年8月以後。爭來爭去,焦點穩定在了這樣一個問題上:如果5月底以前登陸,希特勒心理上能否坦然承受?他是否還能鎮定自若地指揮依舊強大的德國軍隊?當時德國雖然在戰略上轉為防禦,但仍然擁有數百個師的龐大軍隊,而且由於德軍四處侵略,士兵的戰鬥力都很強。
為了破解希特勒的性格之謎,羅斯福總統在1944年1月初破天荒地下了一道命令:情報機構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搞出一份有關希特勒性格分析的有說服力的報告。情報機構不敢怠慢,馬上組織了最幹練的間諜,特別是長期潛伏在德軍高層的間諜參與了這次行動。由於情報人員平時就注重收集敵方首腦“個性特征”的秘密情報,因此僅僅過了一個多月,即1944年2月下旬,一份詳盡完整的《希特勒性格特征及其分析報告》就擺上了羅斯福總統的辦公桌。
《報告》的內容令大夥兒吃了一驚——他居然有“暈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