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庫爾斯克大反攻

  蘇軍士兵在坦克掩護下衝向敵陣早在戰役開始之前,蘇軍統帥部在作戰計劃中就明確規定,在挫敗德軍攻勢後,應抓住戰機,對德軍占領區實施全麵反攻。7月12日,雙方南線部隊鏖戰普羅霍羅夫卡之際,蘇軍便在北麵開始執行“庫圖佐夫”計劃,一直伺機而動的西方麵軍和布良斯克方麵軍分別從奧寥爾突出部的北、東兩個方向發起了強大攻勢,總兵力超過德軍兩倍,占據了絕對優勢。

  戰鬥開始前夜,蘇軍遠程航空兵和夜間轟炸航空兵在兩個方向上進行了長時間、大規模的航空突襲,對德軍火炮陣地、防禦支撐點和兵力集結地域徹夜猛轟,炸得德軍暈頭轉向。其中在東線出動了600多架次,投彈550噸。12日晨,各路航空兵又以猛烈的直接火力和施放煙幕掩護陸軍發起了地麵衝擊。北線,強擊航空兵也連續出動,為進攻部隊清障開道。

  發起進攻1小時後,德軍轟炸機群飛臨戰場上空,企圖對蘇軍部隊實施突擊。早在空中和機場待戰的近衛殲擊航空兵第1軍的殲擊機立即迎擊,它們以猛烈的攻擊將德轟炸機隊形打亂,使其無法對蘇軍部隊進行瞄準轟炸。

  當日,蘇軍航空兵共出動飛機2174架次,空戰72次,消滅德機86架,自己則損失59架。與蘇軍飛行員共同作戰的還有“自由法國”誌願飛行員組成的“諾曼底”大隊,他們由戴高樂將軍派遣,於1943年5月到達前線,編入空軍第1集團軍。他們在同德機的格鬥中表現尤為英勇,到7月底,已擊落敵機30餘架。

  在8天之內,蘇聯西方麵軍部隊推進了70公裏,布良斯克方麵軍部隊推進了20公裏。德軍急忙增調來10個師的兵力,發起了強大的反衝擊。蘇軍空軍出動第1和第15集團軍的幾乎全部兵力,對德軍反衝擊部隊實施全力突擊,打得德軍人仰馬翻、屍橫遍野。僅7月25日一天,空軍第1集團軍就消滅德軍大約25輛坦克、150輛汽車、5個炮兵連和大量步兵。到7月29日止,博爾霍夫的德軍集團完全被粉碎。

  在東線,強擊航空兵第3軍於12日晨也向德軍發起猛攻,消滅和壓製突破地段上的敵軍火器和部隊。在部隊發起衝擊前5分鍾,89架轟炸機又對德軍一些重要的抵抗樞紐和炮兵陣地投下了500枚爆破彈和3000多枚殺傷彈。

  轟炸機、強擊機和炮兵的集中突擊,打得德軍士氣沮喪,防線土崩瓦解,蘇軍乘勢順利推進。強擊機不停地消滅德軍殘存的發射點和抵抗樞紐部。蘇軍地麵部隊在航空兵的支援下節節推進,到7月16日已前出到奧列什尼亞河。7月19日,德轟炸機以8~35機編隊在戰鬥機掩護下出動,攻擊北線蘇軍坦克兵團,嚴陣以待的蘇軍殲擊機與之展開激烈空戰,擊落德機23架,其餘德機落荒而逃。8月4日拂曉,蘇軍突入奧寥爾城,一天之內城內德軍便全部被肅清。

  在北線,堅守在那裏的中央方麵軍也於7月15日對奧寥爾突出部南翼發起猛攻。空軍第16集團軍每天出動飛機1000多架次,實施強有力的空中支援。8月6日,蘇軍收複了奧寥爾市南麵重鎮克羅梅。

  德軍兵敗如山倒,全線大潰逃,蘇軍乘勝轉入追擊。偵察機頻頻升空,四下捕捉德軍動向,轟炸機、強擊機、殲擊機晝夜不停突擊奧寥爾一帶的公路、鐵路網,無情追殺逃竄中的德軍車隊。8月6日至10日,德軍有60列列車和大批坦克、汽車被擊毀,死傷慘重。8月18日,奧寥爾反擊戰勝利結束。此役蘇軍航空兵共出動60995架次,投彈5000噸,為戰役勝利立下了大功。

  南線的大反攻從8月3日開始。反攻前夜,遠程航空兵飛機在突破地段實施了突擊。翌日晨,在部隊發起衝擊前兩小時,空軍第2集團軍的轟炸機和強擊機在殲擊機掩護下,對突破地段上的敵支撐點進行了壓製。而在部隊發起衝擊前,兩個空軍集團軍又有200多架飛機對主要防禦地帶內的目標實施了集中突擊。

  在蘇軍航空兵和炮兵的有效打擊下,德軍支撐點的火器有的被擊毀,有的被壓製,所以在進攻的頭30分鍾內,德軍基本上沒有進行抵抗。個別炮兵剛準備開炮,便被戰場上空的蘇軍強擊機發現並擊毀,沃羅涅日方麵軍當日上午即占領了德軍主要防禦地帶。

  困獸猶鬥的德軍把大量航空兵投入被突破地段,意欲阻止蘇軍的進攻。其轟炸機主要以小編隊活動,重點突擊蘇軍進攻的步兵和坦克。但每次襲擊都遇上了蘇軍殲擊機的猛烈攔截,紛紛敗下陣來。在強有力的空中掩護下,沃羅涅日方麵軍的坦克集團軍很快突破了德軍防禦,到8月3日夜已向前推進了26公裏。草原方麵軍部隊也突破敵防線,楔入7~9公裏。

  8月5日,草原方麵軍部隊首先解放了別耳哥羅德,並向哈爾科夫防線外圍逼近。幾日後,沃羅涅日方麵軍也將德軍別耳哥德—哈爾科夫集團軍攔腰切成兩段。

  德軍急忙把預備隊從其他地段調往哈爾科夫一帶。蘇軍空中偵察機及時發現了德軍的調動,蘇軍也采取了果斷的措施,調來大批航空兵給予打擊。南方麵軍空軍第8集團軍第一個投入對德軍預備隊的戰鬥,其轟炸機向調往哈爾科夫地區的敵坦克兵團和摩托化兵團發起猛烈攻擊。空軍第17、第5和第2集團軍的轟炸機和強擊機也先後參戰。它們成功地襲擊了沿線許多鐵路車站,消滅了行進途中的許多軍列和汽車縱隊。

  由於蘇聯陸軍和空軍協調一致的行動,德軍的反突擊一直未獲成功。空軍第2集團軍的飛行員幾天中就消滅了德軍數十輛坦克、數百輛汽車,以及幾個火炮和追擊炮連。德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卻。

  當沃羅涅日方麵軍正在抗擊德軍的反突擊的同時,草原方麵軍又於8月18日突破了哈爾科夫外圍防線,對敵構成三麵合圍態勢。德軍棄城出逃,蘇軍立刻派出空軍第5集團軍幾乎全部兵力進行阻截。僅8月21日至22日,蘇軍就出動1300架次,擊毀、擊傷坦克多輛、汽車上百輛。

  總之,在別耳哥羅德一哈爾科夫方向的反攻中,蘇聯航空兵共出動飛機28265架次,為陸軍部隊完成任務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自7月12日開始,蘇軍的反攻便一浪高過一浪,蓄勢已久的蘇軍投入了大批的預備隊,使得庫爾斯克一帶的蘇軍累計兵力多達264萬人、火炮5萬多門、坦克8200輛,飛機也多達6950架。連日來德軍也對庫爾斯克增援,一共投入了15萬餘人,16萬門火炮以及5000輛坦克、5000架飛機。

  7月13日,希特勒緊急召回克魯格和曼斯坦因兩位前線總指揮,在一番商議後,克魯格兵團撤出蘇聯前線,用於防守英美盟軍在意大利的新攻勢。最終,希特勒隻同意讓曼斯坦因單獨繼續作戰。曼斯坦因也認為自己軍隊已到了勝利的邊緣,隻要繼續努力就一定能消滅南部蘇軍主力。

  然而,曼斯坦因這次可能誤判了戰況。蘇軍不僅擁有超過他想像的預備隊,同時也已經準備進攻南部德軍的右側麵,該地麵僅有少數德軍防守而已。但由於曼斯坦因的頑強作戰,嚴重打擊了南線的蘇軍,許多蘇軍部隊一直等到8月3日才發動反攻。

  在北部的奧寥爾方麵,蘇軍以第11近衛坦克軍團為主,向德軍名將摩德爾的第2裝甲軍團的陣地突破,其火炮的密度達到每公裏150~200門,坦克密度也達到每公裏15~20輛。盡管蘇軍此次反攻規模堪稱世界之最,他們卻仍然無法重演斯大林格勒的大包圍。摩德爾利用數道預備好的防線,巧妙地遲滯蘇軍的攻勢,從容地將德軍撤出了奧寥爾。

  蘇軍用在奧寥爾的兵力達到128萬人,此外還有2萬門火炮及2400輛坦克、2000架飛機。德軍方麵,摩德爾除了49萬部隊外,還有1000輛坦克及1000架飛機。直到8月5日蘇軍才終於收複奧廖爾,此時大部分的德軍已安全撤退到下一道防線。而在南部戰線,希特勒於7月17日又撤出了33裝甲軍前往意大利。曼斯坦因雖然非常不願意,但也無可奈何。最後南部戰線隻好改攻為守,蘇軍乘機展開了全麵反攻。

  庫爾斯克戰役中被俘的德軍士兵通過莫斯科最後,長達2個多月的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大勝、德軍慘敗而告結束。它不僅演出了一場世紀坦克大會戰,而且也是蘇德空戰的一個轉折點。整個戰爭中,德軍損失坦克近2000輛,飛機損失更達2000多架。經庫爾斯克一役後,德軍元氣大傷,再也無力阻止蘇軍前進。不過德軍的防禦仍然可圈可點,減緩了蘇軍的前進。在戰爭進入尾聲時,蘇軍又於8月23日奪回了哈爾科夫。但直到11月6日,蘇軍才進入基輔,接著光複了整個烏克蘭。往後,整個東線就是蘇軍不停地進攻,德軍不斷地防禦,直到蘇軍攻入柏林為止。

  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戰役中,蘇德雙方皆動員了上百萬的士兵以及數以千計飛機,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雙方共投入了4000輛坦克展開鐵甲對攻,堪稱“世紀坦克之戰”。在這場曆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中,德軍耗盡了幾乎全部的坦克師。與此同時,雙方空軍作戰之慘烈也是曆次戰爭中絕無僅有的。在經過十多天的血戰後,希特勒的東線擴張野心被重重地打上了休止符。

  §§第七章 攻克柏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