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兵臨城下

  列寧格勒這座英雄的城市,不僅在政治上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在經濟上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而且在軍事上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它是蘇聯第二大運輸樞紐,共有10條鐵路線通過這裏,特別是十月鐵路線把列寧格勒與莫斯科和蘇聯的其他地區聯結在一起,因此在國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希特勒認為,隻有在保證完成占領列寧格勒之後,“才能繼而打好占領莫斯科這個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防工業中心這場進攻戰。”因此,在希特勒的對蘇戰爭中,他是把占領列寧格勒這一戰略要地看作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的。

  為了確保能夠一舉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任命曾經指揮德軍突破法國“馬其諾防線”的陸軍元帥馮·萊布為“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統率的兵員達70萬人,配備了1200架飛機、1500輛坦克、12000門火炮,並限令萊布務必根據“巴巴羅薩”計劃的規定日期,在1941年7月21日之前拿下列寧格勒。希特勒甚至狂妄地宣稱,屆時他不僅要前往列寧格勒“皇宮廣場”檢閱軍隊,而且還要在列寧格勒“阿斯托裏亞”飯店舉行盛大的“祝捷”宴會。

  1941年6月22日拂曉,遙遠的蘇聯西部天際,在經過了短暫的夏夜而逐漸變得暗淡無光的群星中,閃現出一種從未見過的“新星”。這是一些亮得非同尋常的星星,它們色彩紛呈,並且快速地向東飄來。與此同時,還伴隨有陣陣發動機的轟鳴聲。不一會兒,發動機的噪聲驟然加大。終於,五顏六色的星光越過無形的空中國境線,1000多架機翼上塗有納粹標誌的飛機閃電般地闖入蘇聯領空,對蘇聯腹地的機場、軍事指揮部和交通中心瀉下瀑布般的彈雨。緊接著,7000多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同時對準早已瞄好的目標開火。一時之間,蘇聯西部邊境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火光衝天。

  大地在顫抖,山河在震蕩,戰火在燃燒,腥風血雨席卷整個蘇聯大地……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

  其中,萊布統率下的“北方”集團軍群,6月22日在大量航空兵的支援下,從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向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發起進攻。戰鬥一打響,德軍就輕而易舉渡過涅曼河這一水上天塹,長驅直入向蘇聯腹地進發。

  在遼闊的北方戰線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先頭部隊第56摩托化軍,在開戰後的24小時內就深入蘇聯境內40多公裏。6月25日,德軍坦克部隊推進到離陶格夫匹爾斯隻有70公裏的烏提那。6月26日,德軍裝甲集團的先頭部隊離維爾紐斯和列寧格勒之間的主要鐵路中心陶格夫匹爾斯幾乎不到8公裏的路程了。至此為止,在短短的4天內,德軍裝甲部隊就翻山越嶺、攻城占地,向蘇聯腹地推進達300公裏。

  為了完好無損地一舉拿下陶格夫匹爾斯市內的一座大型公路橋和一座鐵路橋,便於後續部隊能夠迅速越過西德維納河,德軍“勃蘭登堡—800”特種部隊一部,駕駛著繳獲來的4輛蘇製軍用汽車,身穿蘇軍軍服,口操流利的俄語,混進陶格夫匹爾斯市內,出其不意地占領了這兩座橋梁,使德軍的機械化部隊順利渡過了寬闊的西德維納河。陶格夫匹爾斯的失守,使得奧斯特羅夫-普斯科夫-盧加-列寧格勒一線因失去了天然屏障而完全暴露在德軍麵前。

  7月1日,隨著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首都裏加的失守,列寧格勒的形勢越發險惡了。7月4日,德軍又突破奧斯特洛夫-普斯科夫防區內的斯大林防線。7月9日,防守普斯科夫的蘇軍在經過一場血戰後不得不放棄該城,退往諾夫哥羅德。於是,希特勒法西斯的鐵蹄終於在闖入俄羅斯大地之後踏上了列寧格勒州的地界。

  就在“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全力推進的時候,部署在列寧格勒北麵芬蘭一側的兩個芬蘭集團軍,為了配合德“北方”集團軍群進攻列寧格勒,也於6月底分別在彼德羅紮沃茨克和維堡方向,對蘇軍“北方”方麵軍發起猛烈的進攻,企圖從北、東兩個方向與德軍一起完成對列寧格勒的全圍。

  在這種情況下,進展順利的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司令赫普納上將得意忘形地宣稱,現在隻要一舉突破盧加河,他就拿到了打開通往列寧格勒大門的鑰匙。然而,列寧格勒的英勇保衛者們,是絕對不會輕易交出這把金光閃閃的大門“鑰匙”的。

  1941年7月,列寧格勒的夜空遍布防空氣球。就在列寧格勒麵臨三麵受敵的危急時刻,蘇軍統帥部於7月10日任命伏羅希洛夫元帥為“西北”方向指揮部最高軍事負責人,日丹諾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政委),並責成他們兩人統一指揮“西北”方麵軍和“北方”方麵軍的作戰行動。與此同時,指揮部緊急動員百萬列寧格勒居民夜以繼日地沿著盧加河畔,構築一條以盧加城為中心、南起希姆斯克、經盧加、北到金吉謝普全長約300公裏的盧加防線,並在這條防線上部署了由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組成的盧加作戰集群,其主要任務就是阻滯德軍前進,以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在列寧格勒附近周圍再構築第二、第三條防線。也就是為列寧格勒爭取盡可能多的準備時間。

  7月11日,德軍坦克部隊突破盧加防線外圍據點波爾霍夫,朝著希姆斯克猛撲過來。就在盧加作戰集群與優勢的德軍拚死作戰的同時,蘇軍統帥部為減輕盧加作戰集群的壓力,命令“西北”方麵軍所屬的第11集團軍從舊魯薩前出到希姆斯克西南方向的索耳策地區,對德第4裝甲集團軍的翼側實施強有力的反突擊。使德軍損失飛機400多架,坦克120多輛,傷亡1萬餘人,迫使德“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萊布於7月19日下令暫停進攻,並不得不在盧加河畔據守待援達一個多月,從而為列寧格勒軍民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準備時間。

  經過雙方的緊急調兵遣將,8月8日上午10時,德軍首先從盧加河下遊向蘇軍發起猛攻,德軍的大炮在滂沱大雨中一齊瞄準蘇軍陣地轟擊,頓時盧加河上彈雨如注,惡浪排空。德第41摩托化軍所屬第1、第6兩個坦克師不顧惡劣的天氣,向著列寧格勒一金吉謝普一納爾瓦鐵路線以南的一片開闊地疾馳而來。

  8月9日淩晨,經過一天激戰,德第1坦克師占領伊茲沃茲。10日,德軍以第1坦克師為先導,繼續推進到列寧格勒的莫洛斯科維策車站附近,這就使得德軍隨時都有可能切斷加特契納至納爾瓦的鐵路交通,使蘇軍納爾瓦、金吉謝普、愛沙尼亞3個作戰集群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為此,蘇軍“北方”方麵軍緊急命令新組建的列寧格勒第1近衛民兵師開赴這一地區投入戰鬥。8月12日淩晨,這支民兵部隊經過長途跋涉之後尚未來得及休整即與德軍展開激戰。後來,由於缺乏重裝備,無法抵抗德軍重型坦克的淩厲攻勢,該民兵師才在給德軍以重大殺傷後撤往金吉謝普。8月13日,金吉謝普防區的激戰繼續進行,德軍在遭受重大損失後,於當天下午3時突破第1近衛民兵師據守的防線,占領了莫洛斯科維策車站,切斷了金吉謝普至列寧格勒的鐵路和公路線。

  在盧加河上遊的蘇軍防線左側,德軍於8月11日開始向希姆斯克地區發起進攻。12日,德軍沿著伊爾門湖西岸猛攻蘇軍“西北”方麵軍指揮部所在地——諾夫哥羅德。經3天激戰,蘇軍開始後撤,盧加至諾夫哥羅德的鐵路線也被德軍切斷。德軍這時用肉眼就能隱隱約約地望見諾夫哥羅德市內的許多建築物的頂了。8月15日下午6時左右,德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突破蘇軍第一道防線,推進到該市市郊。16日清晨,蘇軍被迫從諾夫哥羅德撤出。諾夫哥羅德的失守,不僅使防守盧加弧形地帶的蘇軍部隊處於腹背受敵的困難境地,而且也使德軍有可能前進到楚多沃,從而切斷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10條鐵路線。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德軍占領諾夫哥羅德後,就立即向東北方向的楚多沃挺進。同時,以部分兵力準備越過沃爾霍夫河,占領提赫文,切斷列寧格勒同蘇聯內地的鐵路交通聯係。

  在盧加河中遊防區內,雖然德軍用2個師的兵力,於8月10日淩晨4時向盧加發起攻擊,但在當地蘇軍的頑強抗擊下,多次進攻均以失敗而告終。曼施坦因在德軍一再失利的情況下,建議把第3摩托化師調往盧加河下遊,以增強那裏的進攻能力,加快向列寧格勒的進軍速度。這一建議被批準後,曼施坦因於15日揮師北上。與此同時,德軍還以第50摩托化軍繼續在盧加牽製蘇軍。

  就在德軍向盧加防線發起全線進攻的時候,列寧格勒北麵的芬蘭軍隊也以3個師的兵力緊縮包圍圈,直逼拉多加湖,並在西南方向的克克斯戈利姆地區向防守卡累利地峽的蘇第23集團軍的側翼頻頻發起攻擊。

  這時,列寧格勒可以說已處於三麵受敵的危急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減弱德軍的攻勢,蘇軍統帥部命令“西北”方麵軍所屬第34集團軍利用德第16集團軍因主力北上而在舊魯薩和霍爾姆之間出現的一個寬達80多公裏缺口的機會,從舊魯薩沿鐵路線前出到德第16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德諾地區實施強有力的反突擊。德“北方”集團軍群司令萊布對蘇軍這一突如其來的淩厲攻勢感到十分意外,他不得不重新命令正在北上的曼施坦因掉頭南下,前往舊魯薩地區為第16集團軍的被圍部隊解圍。

  8月21日,德軍占領楚多沃,切斷了列寧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鐵路。22日,德第16集團軍在曼施坦因第56摩托化軍的增援下,不僅解除了幾乎被蘇軍圍殲的危險,而且還向前推進到舊魯薩東南的洛瓦提河畔。

  8月25日,蘇第34集團軍終因力量懸殊而不得不撤出洛瓦提河沿岸。8月底,德軍在盧加防線前遭受重大損失後進至距列寧格勒城南僅20公裏的斯盧茨克——科爾平諾地區。

  希特勒雖然對北方”集團軍群未能如期拿下列寧格勒不太高興,但對萊布能在8月末挺進到列寧格勒城下還是私心竊喜的,為了加強“北方”集團軍群的力量,使其能一鼓作氣迅速攻下列寧格勒,他命令正在莫斯科方向作戰的第39摩托化軍北上馳援攻打列寧格勒。

  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得到加強後,迅速以9個師的兵力向列寧格勒再次發動進攻,而這時蓋世太保部隊為了在德軍占領列寧格勒後,能夠“迅速恢複秩序”,也緊緊地尾隨大軍後麵,它們甚至連供各種車輛進出列寧格勒用的特別通行證都印製好了。9月8日,德軍占領什利謝爾堡,這就完全切斷了列寧格勒與蘇聯各地聯係的所有交通線,列寧格勒保衛者的處境更加困難了,現在他們隻能經過拉多加湖和空中與外地保持著有限的聯係。

  9月16日,位於列寧格勒以南18公裏、當年曾是老沙皇避暑勝地的普希金落入德軍之手;17日,列寧格勒一條電車線路的終點站亞曆山大羅夫卡失守。這時,德軍離列寧格勒市中心的皇宮廣場僅有14公裏,德軍的大炮已經能夠直接轟擊列寧格勒市區了。真可說是名副其實的“兵臨城下”了。

  形勢異常危急!但英雄的列寧格勒人民沒有屈服,“西北”方麵軍司令員伏羅希洛夫元帥和軍事委員日丹諾夫向300萬列寧格勒軍民發出緊急動員令:

  “列寧格勒麵臨著危險,法西斯匪軍正向我們光榮的城市——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逼近。我們的神聖職責是:在列寧格勒大門口,用我們的胸膛擋住敵人前進的道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