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英國政府表示拒絕接受,詭辯戰區不能覆蓋主權,明確表示拒絕中國軍隊在香港受降。
其實,恢複在香港的殖民統治並繼續占據是英國的既定政策。早在1943年中、英、美開羅會議上,丘吉爾曾就香港問題向蔣介石宣稱:“不經過戰爭,休想從英國拿走任何東西!”殖民主義者的嘴臉昭然若揭。
1944年初,英國政府成立了一個名叫香港計劃小組的機構,負責策劃重占香港及恢複殖民機構的事宜,並確定了戰後武力占領香港的方針,準備在戰爭後期用陸海空軍及預備部隊協同作戰,不惜一切代價攻占香港。為配合軍事行動,英國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間諜。
日本投降前夕,英國外交大臣貝文通過秘密渠道,通知被日軍囚禁在港島赤柱的前港英政府輔正金遜,讓他設法在日軍投降後恢複英國在香港的機構,並行使政府管理職權,直到英軍抵達香港成立軍政府為止。金遜獲釋後便向日軍提出建立以他為首的臨時政府,要求日軍維持好社會秩序,等待英軍前來受降。
1945年7月17日,蘇美英三國首腦齊集波茨坦。從左至右:丘吉爾、杜魯門、斯大林。8月13日,英國二軍參謀長向盟軍東南亞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下令:由英國太平洋艦隊執行重占香港的任務。據此,英國太平洋艦隊海軍少將夏殼率領一支特遣艦隊開赴香港。為配合海軍的行動,英國還從東南亞戰區司令部派出了大約一個師的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軍隊登上香港島的同時,英國在外交上為重占香港作了準備。英國人很清楚,在中英關於香港歸屬的鬥爭中,美國的態度是很重要的,美國的天平傾向於哪一方,香港就將歸哪一方所有。因此,如得不到美國的支持,英國想重返香港是很困難的。8月18日,英國新任首相艾德禮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表示英國不能接受麥克阿瑟的一號受降令,強烈要求杜魯門指示麥克阿瑟重新發布命令,讓駐港日軍向英軍投降。
在中國這邊,蔣介石雖然已經集結了部隊,作好了進入香港的準備,但他卻遲遲沒有下達進軍香港的命令。鑒於英國人的態度,蔣介石真是為難。他知道,對於共產黨領導的軍隊隻能用武力消滅之。因此,他深知一旦發動內戰,不能少了英、美兩國的援助,如若此時出兵香港,必然會與英國發生衝突,從而失去英國的支持。於是,蔣介石連續兩次聲明中國無意於以武力收複香港,希望(收回香港)這件事能通過“外交”途徑來解決。他還向美國派出了使節,去尋求美國的支持,幻想通過美國的幹涉來實現香港的回歸。
這樣,中英兩國都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美國,美國人的態度此時起著關鍵的作用。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是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想通過此舉來鼓勵中國政府繼續對日作戰,以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同時,也趁機瓦解英、法在遠東的殖民體係,以便進而將英、法勢力擠出遠東,並取而代之。因此,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總統曾敦促英國在戰後將香港歸還中國,使之成為中國控製之下的一個國際自由港,但遭到了丘吉爾的拒絕。
德國投降後,美國同前蘇聯在歐洲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在這場關係美國切身利益的爭鬥中,美國需要英國的支持。因此,在香港這個問題上,美國支持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發生了改變。美國人知道,如果一再堅持讓英國把香港歸還中國,那麽勢必造成英國人對美國人的反感,在歐洲沒有英國的支持,美國在歐洲的利益就將受到損失,就會將歐洲的利益拱手讓給前蘇聯。所以杜魯門支持英國重返香港。他通知麥克阿瑟:“為了更順利地接受香港地區日本軍人的投降,須將香港從中國戰區的範圍內劃出來。”
其實,當時中國國內的許多人都讚成向香港派兵。但蔣介石有自己的打算。他曾經對堅持派兵的宋子文說:“子文兄,這樣做不好,因為有美國出麵,比我們先起兵要好些。國際上的許多事情,我們都是在依靠美國嘛!羅斯福不在了,我們也不能連杜魯門的一點麵子也不給,就先在香港動起兵來。再說,英國方麵是什麽樣,我們也應該向艾德禮進行外交試探以後才能知道。在這種時候,當然還是不先派兵的好。”
然而,蔣介石沒有想到,美國總統杜魯門並不像羅斯福那樣對他極力關照。杜魯門的天平傾向了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