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扔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改變了世界,雖然有人說原子彈在二戰中起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但如果在二戰的初期人類就掌握了原子彈——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那麽都將改寫世界的曆史。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德國,在物理學領域曾遙遙領先,他們在實驗室裏分離出來鈾—235,首先發現核裂變,是有理由領先於其他國家首先生產出原子彈的,但是曆史現實就是這樣,貌似強大的德國沒有生產出來原子彈。
二戰前,一種從未被人注意到的天然存在的鈾元素被德國科學家發掘出來。這個利用中子作為炮彈轟擊鈾原子核獲得的成功,一舉驚動了整個世界。
然而,作為納粹頭子的希特勒並沒有把這太當回事,因為他始終將科學研究和人的品質對立起來。他強調:德國的教育需要的是個人為團體的犧牲精神,而不是由科學助長起來的物質利己主義。1942年以前,希特勒完全把賭注壓在閃擊戰上,認為戰爭會很快結束,不需要花費大力氣去研製尚無把握的新武器,沒有原子彈他一樣可以稱霸全球。
希特勒的東普魯士大本營出於戰爭的需要,希特勒一開始就把研製火箭等武器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僅從1937年到1940年,德國陸軍在發展大型火箭上就花費了5.5億馬克,而德國軍備部批給“鈾計劃”的經費,隻有100多萬馬克。這一點經費,與美國的“曼哈頓工程”相比,還不足其1/10.
直到1942年,這位“聰明絕頂的元首”還相信自己不久即將取得勝利。因此發布了一道命令:如果所提出的新武器計劃不能保證在6周內製造出來並用於戰場,那麽任何計劃都不能進行。這使得許多正在研究原子武器的科學家,再也不敢貿然提出這方麵的建議了。
1942年秋,德國為了戰爭的需要,針對“鈾計劃”遲遲不能拿出“原子彈”的現狀,遂決定“鈾計劃”的重點放在作為推動機器的發動機上來,主要想用在潛水艇上。這樣一來,德國的“鈾計劃”就改變了預計的目的,以開發鈾的動力能量為主要任務了。
直到1944年,戰局已經發生了變化,德國才開始對原子能計劃發生興趣。希姆萊下令製定了一個新的研製方案,雖然這樣加快了德國原子彈的研製速度,但這時已經晚了,盟軍對德國的轟炸起到了相當的幹擾作用,德國的原子彈研究機構以及鈾的提煉廠經常要大規模地搬遷,這極大地影響了德國原子彈的研製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