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後,其戰略意圖已十分明顯,英法兩國也心知肚明,那麽,又為什麽會造成德軍對西歐的進攻一路勢如破竹,並取勝最終導致兩國聯軍40萬人兵困敦刻爾克的呢?
其實,從1939年9月德國攻擊並占領波蘭起,到次年春季希特勒在西線發動攻勢之時上的這一段時間,英國、法國都已經向德國宣戰,但兩國都處於宣而不戰的狀態。這期間實際上是聯軍最好的準備階段,但是,卻被白白浪費了。
一般人對於此種外表沉寂的狀態所作的解釋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認為英法兩國對於戰爭的意圖並不是那樣的認真,盡管他們已經為波蘭而宣戰,但卻仍然等候和平談判的機會;另一種流行的解釋是英法兩國自有他們的神機妙算。美國報紙上有許多的報道說聯軍最高統帥部故意采取一種微妙的守勢戰略計劃,並已為德國人準備好了一個陷阱。
以上兩種解釋都是毫無根據的。在秋冬兩季,同盟國政府和最高統帥部花了好多時間去考慮德國或德國兩翼的攻勢計劃,而不是集中全部力量以求對希特勒的未來攻勢作任何有效的防禦準備。有關資料顯示,當年這些同盟國的領袖們正在構想用各種不同的計劃進攻德國——取道挪威、瑞典、芬蘭以進攻德國的側後方;通過比利時以進攻魯爾地區;假道希臘和巴爾幹以打擊遙遠的德國東麵側翼;進攻前蘇聯在高加索的大油田,以切斷該國對德國的石油補給來源。這樣一大堆天外奇想,足可以證明同盟國的領袖們是如何地富有幻想力。他們簡直就是生活在一個夢想的世界裏,直到希特勒的炮火打到他們的頭上,他們才如夢方醒。
由於高層領導對戰爭到來的時間準備不足,導致法國整個國家對敵工作的不力。
當波蘭戰役將要結束時,希特勒就已經開始考慮在西線發動攻勢的問題了。他在給德國陸軍司令的命令中說明了他的想法,他解釋了為什麽在西線發動進攻是德國唯一可能實現戰略意圖的理由。希特勒認為,與英法兩國長期的戰爭將會耗盡德國的資源,並使其暴露在蘇聯的背麵打擊之下。他害怕蘇聯不能持中立,而失去德國最為有利的時間。他的畏懼的心理促使他要提早發動攻勢,以強迫法國求和。他在法國的分析中,認為即使法國人厭戰,但英國的戰鬥力量的發展就會給法國帶來一個新的戰鬥要素,在心理和物質兩方麵都有巨大的價值,它足可以增強法國的防禦。同時,希特勒也認為,一旦輕鬆戰勝波蘭所產生的興奮作用消失之後,德國人的戰鬥意誌也將令他憂慮。因此他的結論是:隻要條件勉強可能,則應該對西方國家發動秋季攻勢。
事實證明希特勒是多慮的。實際上,因為意外而拖延了7個月才爆發戰爭的期間,法國人的士氣變得比德國人還低落。同盟國的宣傳毫無效力,隻是在那裏高喊打倒德國,而從沒有企圖分化一般德國人和納粹頭子之間的關係。更壞的是在德國有幾個集團都想推翻希特勒並與西方國家謀和,同時他們希望同盟國方麵所構想的和平條件能事先獲得保證,但是英國政府對於這些秘密探試很少給予鼓勵。
1940年1月10日,德軍總參謀部一名攜帶德軍準備攻擊西方國家秘密計劃的軍官因座機迷航而在比利時迫降,該計劃落入英法手中。在意外獲得德國準備在西線發動進攻的文件後,同盟國的軍事顧問卻把它看做是德國的故意安排,是用來欺騙同盟國的。令人想不通的是,即使這時德國使用欺騙伎倆,那麽大敵當前,聯軍的統帥部也要對自己原來的計劃加以修改,因為德國統帥部必定會對其攻擊重點作出某種改變。但是聯軍統帥部對於自己的計劃既不作任何的修改,也不采取任何預防措施。最後,德國改變了進攻計劃,突然出現在法國一直認為的天然屏障、德國的機械化部隊難以逾越的阿登地區,給了英法聯軍毀滅性的打擊,最終導致了敦刻爾克大撤退。